媒介漂流記,我和紙媒、門戶以及新聞客戶端被偷走的這五年-虎嗅網

2021-01-07 虎嗅APP


1


雖然中國本輪移動網際網路浪潮2009年就開始醞釀,但對同時期大多數新聞系在校學生來說,信息相對是滯後的,教材是陳舊的,一些教授和業界是脫節的……


2012年,微信剛滿一歲,快手還是一個GIF圖片分享應用,人人網已然接近其拋物線的頂端,微博開始如日中天,今日頭條發布了它的第一個版本,微信公眾平臺才剛上線,南方周末「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的精神脈絡還在影響一代新聞學子。


我也是在那一年踏上了媒體實踐的道路,從報紙、雜誌、門戶網站、報媒轉型新媒體(澎湃新聞)、音頻、視頻,五年時間,實習加上職業軌跡,背後是傳媒行業變化風起雲湧的五年,媒體人也在此間不斷轉型,重新尋找適合自己的位置。


時間撥回2014年,已經在南都擔任首席編輯的咪蒙辭職創業,把房子也賣了,她創辦的影視公司經營狀況並不好。papi醬在微博上曬出了她和老胡的結婚照,感嘆自己已為人婦。看到商機的內容從業者們開始發起各種聯盟,籠絡自媒體KOL,或者自身生產製造KOL,社會化媒體營銷開始蠶食傳統4A的生意。輾轉創辦了徐達內小報等系列產品的徐達內宣布「媒體札記」無限期冬眠,他的全部重心轉向了內容創業服務平臺「新榜」。


同一個時空裡,我的畢業論文選題選擇了「新聞客戶端的運營和商業化」,主要以搜狐新聞客戶端為研究案例。那一年的搜狐新聞客戶端裝機量破2億,並宣稱同類產品裡面,各項指標都是第一。


除了數據因素,搜狐新聞客戶端可供討論的維度之多是我完成論文的必要前提。早在2012年,搜狐新聞客戶端就已經有了訂閱模式,只不過沒有命名為「搜狐號」。2010年到2012年期間接連兩次「閉關」的查爾斯張也出關了,並決定重力發展新聞客戶端,2013年在端內發力視頻,訂閱號方面,入駐的有媒體、自媒體還有政務號。現在能看到的較為成熟的新聞客戶端形態,搜狐實則在三年前已經完成百分之八十的布局。


但就如搜索、社交、微博、視頻等熱點風口的嘗試一樣,搜狐早早拿到入場券,但終究沒了蹤影或者淪為第二梯隊。有人誇張得說,整個國內網際網路創業史,就是一部搜狐的「圍剿史」,遙想當年,馬化騰就是聽了張朝陽的演講之後,激動不已回去做了OICQ,馬雲去搜狐應聘被刷了,優酷的古永鏘、愛奇藝的龔宇都是張朝陽的得力幹將。


烏鎮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張朝陽說:「中國網際網路是由搜狐開啟的,在中國網際網路走向下半場開始的時候,搜狐將重新回到舞臺的中心,來實現我們的理想。」


交了關於搜狐的論文後,我和導師吃飯閒聊,她對學界和業界都比較熟悉,問我了不了解今日頭條,最近她供職的網站很多流量都是今日頭條導過去的。我那時候對頭條知之甚少,只簡單回答說,是靠機器算法的一個新聞客戶端吧。


也就過去了兩年多,查爾斯張被網友熱議是因為他和「黴黴」的緋聞謠傳,而BAT巨頭們集中精力「圍剿」的是比他小20歲的張一鳴。


新聞業變化之迅速估計會讓那些跟不上步伐的教授繼續誤人子弟。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浙江大學的吳飛教授就不斷更新他的《新聞編輯學教程》,加進去不少熱點,其中有一章還找了前資深記者、新聞實驗室發起人方可成來撰寫。


另外一方面,從事媒體行業本身已經是很寬泛的概念了。


2


我實習的第一站是新快報深度中心,那個時候念大二,羊城還是新聞聖地,雖然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和廣州日報三大報業集團實力階層明顯,但激烈的競爭從未停止。


去之前,在QQ上聯繫了汪再興,他那時候和曹晶晶、陳小向在緬甸採訪翁山蘇姬,微博又私信了當時深度中心的編輯餘亞蓮,到廣州後實際跟的老師是劉子瑜和曹晶晶。


每一個新聞從業者,最初起步可能都做過社會新聞,我也沒例外,慶幸的是,在深度中心,除了可以跟熱點,也能學著操作一些重磅的長報導。


大三的時候,想要看看更多新聞的模樣,所以選擇了北上。電話聯繫上陸暉老師,去了《Vista看天下》,一份在當時擁有諸多大學生受眾的雜誌。


帶過我採訪的雅君那個時候已經在運營生活方式類的個人公眾號叫「雅君的好用分享」,「和你分享提升幸福感的一切」是它的主要功能。選題會上知道內部有個叫張自言的娛記,最初是從江蘇的媒體來了北京,她後來為人所熟知的ID叫蘿貝貝,她當時的領導是文娛記者「南袁北孟」其中的孟靜。也在看天下有過短暫實習交集的鯨書,當時已經在ONE上面發表過個人代表作品,那時候我們還在辦公室討論哪家媒體是可以在北京落戶的。


快畢業的時候,急於找一份工作落定,覺得新聞客戶端是未來的方向,投了簡歷去鳳凰網,分在了無線事業部。也是在那個時候,知道了門戶抓取、選稿和把關的節奏。


鳳凰其實很早就實驗並推出過一個客戶端,但最終沒有花大功夫去經營而不了了之。等要推倒重來再發力的時候,前面已經有搜狐、網易和騰訊。移動網際網路是大勢,鳳凰新媒體已經在紐交所上市,但股價表現一般,從鳳凰新媒體CEO劉爽對移動端資源的傾斜就能看出來,他勢必想要在新的新媒體江湖分一杯羹。


出於對採寫的執念,最終我還是放棄了門戶編輯這個崗位,2014年夏天畢業,投身到上海報業集團旗下最火熱的新媒體項目澎湃新聞。時任總編輯李鑫求才若渴,也願意給剛畢業的、有熱情做新聞的新人機會,我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眼看著一個傳統媒體孵化出來的產品在新聞客戶端市場殺出一條血路。


雖然是傳統媒體轉型,但澎湃的思路足夠網際網路化。籌備期採用的是精益創業思維,雖然我不確定澎湃中高層是不是有這樣的先期預設和總結。精益創業的核心思想是,先在市場中投入一個極簡的原型產品,然後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有價值的用戶反饋,對產品進行快速迭代優化,以期適應市場。


澎湃的極簡原型產品就是一個一個的微信公眾號,冬棗的原始採編被分到各個領域,成立了「飯局閱讀「、」一號專案「、」綠政公署「、」10%公司「等等小分隊,試水這些垂直領域的內容到底有多少人感興趣。


等到內容和人馬匹配漸趨成熟的同時,澎湃 (thepaper)這個名字也在眾多選項中脫穎而出,壓陣的報導也備好了,邱兵以文字和網際網路產品獻給戀戀不捨1980年代的情緒也醞釀許久了,第一個大型紙媒轉型新聞客戶端問世。


在我正式參加工作後兩三年,曾經遇到的師友們都紛紛有了或大或小的轉變。蘿貝貝的「嚴肅八卦」問世,而後成為娛樂類的頭部公眾號,篇篇都是十萬加。孟靜的公眾號「孟大明白」幾乎成為娛樂公號裡最有深度的一個。雅君也開始了自由之路,「雅君的好用分享」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而且粉絲極為忠誠,她同時也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在微博上,除了曬她周遊列國的美照以外,也不斷給粉絲們提供有力度的情感支撐。鯨書在人物雜誌和真格基金之後,創辦了自己的影業公司。


汪再興去了博雅天下旗下的《博客天下》任副主編,後來他和張偉又一起鼓搗新世相,策劃的「逃離北上廣」成為現象級刷屏案例,或許就是以此為標誌:創造優質內容本身成為最好的營銷。餘亞蓮和曹晶晶去了南都,現在曹延續了她法學的基礎成了一名律師,餘做的娛樂公眾號和她設計的版面一樣漂亮,劉子瑜去了浙江在線帶團隊。


離開澎湃以後,我去了網絡音頻平臺蜻蜓FM,它死對頭喜馬拉雅FM也在上海,都是這個垂直領域的佼佼者。現在兩家都在努力通過內容付費等手段做收入,以期儘快上市,戰略新興板不開了,他們都想衝擊創業板。(FM行業的前世今生之後再單開一個專題來寫)


真的不是為了媒介形態打卡,但是後來我從蜻蜓離開回到了澎湃老團隊的新項目梨視頻。巨頭自然也都沒錯過短視頻這個風口,愛奇藝頭條(已上線,但沒大範圍宣傳,像是一個防禦性產品)、新土豆、頭條視頻、秒拍、快手等等都登場,連小米內部也孵化了「快視頻」,不同的是,梨視頻是其中專注做資訊短視頻的一家。(短視頻行業格局也會在之後單開一個專題來寫)


沒有去電視臺工作過,是我的一大缺憾,不過以鳳凰衛視的陳曉楠加盟騰訊網任副總編輯和首席主持人為標誌,即便是數一數二的電視媒體,在網際網路巨頭面前,也沒有了競爭力。


3


2017年開始,新聞行業的競爭,終歸巨頭之爭;單純的新聞資訊的競爭,升級成為了內容分發的戰爭。


自2013年開始,阿里在傳媒領域的投資動作就就沒間斷,投資觸角陸續伸向傳統媒體、影視公司及新媒體,通過併購、投資、合作等形式豐富媒體矩陣。新近,阿里與新華社成立合資新公司,此前,阿里與四川日報集團成立封面傳媒,出資12億人民幣與上海文廣集團(SMG)成立控股公司,取得第一財經傳媒36.74%的股權,更早前阿里與浙江出版聯合集團共同創辦《天下網商》……螞蟻金服也是在各家媒體有股東身影。


現在阿里通過大魚號一點接入,多點分發,即阿里將自己內部的流量和資源開放給內容創業者,只需在大魚號發布,就可以在阿里文娛內部的其他平臺共享,甚至是跨領域。能接入的平臺包括優酷、土豆、UC、UC頭條、淘寶、神馬搜索、豌豆莢、天貓、支付寶等。領銜這一戰略的是阿里大文娛的掌舵者俞永福,除了優酷,土豆,UC,他手下還有阿里影業,阿里文學,阿里音樂,阿里體育,阿里遊戲和阿里數娛。


騰訊方面,2006年開始就啟動了地方門戶項目,與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合作成立大渝網,11年8月與南方報業合作大粵網,12年7月與當時的解放日報集團合作大申網,14年與新京報聯合創辦京津冀區域門戶——大燕網……


騰訊的騰訊新聞和天天快報是其內容分發的排頭兵,微信公號則是以社交之名霸內容分發之實,同時他們還有QQ空間、騰訊新聞、騰訊視頻、騰訊動漫、閱文集團、騰訊直播、QQ音樂等,形成集訂閱號、社群和商業化為一體的內容閉環矩陣。除了微信以外,騰訊內容領銜者是統領了IEG(互動娛樂事業群)、SNG(社交網絡事業群)、MIG(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群)、OMG(網絡媒體事業群)四大事業群的任宇昕。


百度的步伐再次姍姍來遲,直到今年2月,他們才把內容分發這件事情提上戰略級。李彥宏在內部講話中,依次提到了內容分發、連接服務、金融創新和人工智慧四個「新時代」,李彥宏直言:「內容分發是我們的核心,我們之所以能夠存在,我們之所以很多業務能夠做的起來,是因為我們有內容分發這樣一個堅強的大盤,這個道理大家一定要明白。」他所說的大盤,就是百家號作為內容收納入口,再通過手機百度等搜索體系實現內容價值最大化。


微博在曹國偉和來去之間王高飛的帶領下重生,並且展示出了比大V時代更強的商業能力。微博早已不再是「140字不到」的短消息,內容,資訊、知識、娛樂、遊戲等等,微博應有盡有。新近上線的具備短視頻功能的微博故事再次豐富了其業態。曹國偉之前對媒體說:「從DAU到MAU、從信息流到發現流、從短視頻到直播、從網紅到明星、從收入到利潤,微博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人們最樂觀的預期、創造新的紀錄。」


BAT巨頭們如此重視內容分發,都是因為大家都處於羅振宇所說的「國民總時間」這個商業的終極戰場。不僅BAT巨頭如此,現在幾乎所有的app都已經在接入信息流或者考慮介入。第二巨頭梯隊的360和獵豹自然不想錯過,手機廠商也加入混戰,就連工具類應用,比如天氣界的墨跡天氣,O2O界的大眾點評,姨媽界的美柚等等都沒有放過內容信息流。往後的世界裡,每一個產品,每一家企業本身都是媒體了。


而完全獨立於BAT之外的巨頭只剩下今日頭條。搶到移動網際網路入口以後,頭條也沒有停下擴張步伐,內部孵化了新近被央視點名的火山直播,類Musical.ly應用抖音。頭條2016年年末拿到紅杉資本、建銀國際等機構投資的10億美元D輪融資,股東名單顯示,新浪已經完全退出。現在,頭條還上線了微頭條,種種跡象都表明,頭條和微博必有一場大戰。


而內容分發大戰最終格局如何落地?與其說要看BAT如何剿殺今日頭條,不如說,這取決於張一鳴如何迎戰俞永福、任宇昕和曹國偉這三座大山。


相關焦點

  • 重報小記者雲挑戰| 《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
    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想起魯濱遜能幹、沉著、冷靜的品質,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魯濱遜想走遍天涯海角,他反感家中的束縛,當上了一名水手。在一次的航海中,只有魯濱遜漂流到了一座荒島。他一個人在不毛之地的荒島中,並沒有抑鬱而終,他能幹、沉著、冷靜的品質打動了我。在外婆家的一個夜晚,我蜷縮著身子躲在被窩裡。屋外寒風呼嘯,雨啪嗒啪嗒的下著,想著爸爸媽媽不在,眼淚就情不自禁地流了出來,我好懼怕黑暗。可又想著《魯濱遜漂流記》中的魯濱遜在荒島上生活了二十八年呀!難道這不是一個神話嗎?不是一個奇蹟嗎?所以想到這些,我決定理清頭腦:勇敢克服自己對黑夜的恐懼。
  • 我在騰訊新聞發現了一個假的虎嗅網... ...
    不過接下來我要講的全是真事,還請各位幫忙一起參謀參謀。   前陣子,一位熱心網友私信我,說在騰訊新聞上看見我的文章被盜轉,沒標註來源和作者名。雖然搬運文章的情況很常見,但作為一個靠寫字為生的人,我依然當場爆炸。因為就好比你每天辛苦工作,成績卻被寫進別人的工作匯報PPT裡。
  • 淺談紙媒新聞專題的製作
    這就是新聞專題——一種紙媒新聞的深度表現形式。  組織好新聞專題,需從專題創意、主題提煉、角度選取、稿件組織、美術設計、數字應用等多方面下功夫。貌似功夫在專題內,實則功夫在專題外,這就要求專題的製作者平時要注意理論和時事的學習,多加積累,同時增強對新聞事件的敏感度,以期厚積而薄發。
  • 老牌「紙媒」《中國新聞周刊》成功轉型秘訣何在?
    編者按:2020年《中國新聞周刊》迎來了20周年紀念日,這家老牌「紙媒」交出了營收過億,新媒體貢獻70%利潤的靚麗成績單。這背後是《中國新聞周刊》以內容為核心優勢,尊重新媒體傳播規律,不斷創新的新媒體轉型。
  • 我在這款 App 裡聊了一整天新聞,這可能就是未來的新聞客戶端
    我在這款 App 裡聊了一整天新聞,這可能就是未來的新聞客戶端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聞資訊類應用正朝著「頭條化」的方向發展,新聞客戶端充斥了大量信息冗餘,太多的標題黨、廣告軟文以及公關文章
  • 門戶的悲哀
    實際上,今日頭條一開始就沒有特別強的新聞屬性,它更像一個娛樂消遣平臺,一個幫助人打發時間的工具。它從內涵段子起家,靠下半身屬性的標題和內容吸引點擊,這跟強調媒體屬性的門戶是完全不一樣的玩法。關於這點不再繼續展開,以免陷入到low不low的問題裡講不清楚。總之一句話,low即流量。
  • 《被偷走的那五年》:賞心悅目結尾突兀
    不但深愛的丈夫Marco已經和自己離婚,甚至還交了一名新女友;最要好的閨中密友小環(範瑋琪 飾)和自己已勢如水火;而公司的同事也沒有任何一個願意接近自己。原來,她喪失了對過去五年來的所有記憶。愛情、友情,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她通通失去了,可是她卻記不起來為什麼。
  • 當前中國黨報會議新聞研究述評
    摘 要:隨著當前媒體環境和媒介形態的不斷變化發展,黨報會議新聞的改革也處在進程中。本文試圖對當前中國黨報會議新聞研究作一述評和總結,認為新媒體時代下相關研究尚需注重報紙與新媒體的「一體化」考察,關注一般性的會議新聞,以及深入認識新媒體技術對黨報理論的結構性影響。本文最後還提出了今後相關研究若干可能的操作性創新之處。
  • 試論媒介融合對媒介品牌形象建設的作用
    「浙江新聞」作為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的一款新聞客戶端,在2017年發布了5.0版本以及自己全新的品牌形象「更見價值,浙就是我」,這一品牌形象針對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深度融合背景,三端內容呈現全面升級提出。本研究通過質化研究,使用個案研究的方法探究分析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浙江新聞」移動客戶端的媒介融合實踐,得到媒介融合對於「浙江新聞」移動客戶端從公信力、傳播力、美譽度三方面建設自身品牌形象的作用,並對此類實踐提出反思和建議。
  • 聯合嘉華拍攝《十二少年漂流記》 現「叢林法則」
    而由聯合嘉華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長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廣基經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惠州廣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投資2.5億巨製,國際化頂級幕後班底拍攝製作的60集電視劇《十二少年漂流記》,已於2016年8月9日海外部分已開機,該劇全方位啟用了涵蓋60、70、80、90後從老臘肉到小鮮肉、小鮮花的最新陣容:由實力派青年導演高寒、青春實力派女神張儷、首次加盟現代青春勵志劇的主旋律實力偶像張博、跨界首秀的原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楊柳
  • 《被偷走的那五年》五年後我再也捨不得放開你的手
    愛情能夠走到最後,要麼就是可以細水長流的看夕陽,要麼就是竹籃打水鏡花水月一場,看過了《被偷走的那五年》以後,不由自主的感覺到有些心痛。電影中,十分真實的向我們展示了,愛情是有保質期的,只不過每個人的情況都是會有所不同,有的短暫有的長久。有多少人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又有多少人曾像張孝全飾演的謝宇一樣默默地為自己心愛的人付出著?
  • 被偷走的那五年:一場尋找丟失的五年
    《被偷走的那五年 》是由香港導演黃真真編劇、執導,白百何、張孝全主演的愛情電影。影片講述了女主角何蔓因一場車禍失去了五年的記憶而與前夫謝宇所引發的一系列故事。本片拍攝取景上海、臺灣兩地,於2013年8月29日全國公映。
  • 《被偷走的那五年》:失憶後,你會依然愛我嗎?
    最近在網上看了黃真真導演的《被偷走的那五年》,裡面的女主角何曼就和外婆一樣得了這種病。不同的是,外婆是由於年齡增長和外公離去的刺激,而年輕的何曼,是由於突如其來的車禍。影片講述了何曼與謝宇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的時間跨度只有短短幾年,卻讓我感受到了一對人間夫妻一生的酸甜苦辣。他們所經歷的,猶如世間每一對夫妻所經歷的,有甜蜜,有爭吵,有背叛,有回歸,有堅持,有成全。
  • 怎麼評價電影《被偷走的那五年》?
    電影《被偷走的那五年》如今看來其實也同樣集齊了雷人的韓劇三寶:車禍、失憶、治不好。但五年前看時,我卻被電影的後半段感動到泣不成聲。在這部影片中,我感受到了曾經不太熟悉的影帝張孝全的演技,也感受到了白百何在演戲上的天分。
  • 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是誰 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
    《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是魯賓遜·克魯索。魯濱遜在一次航行中船隻失事,流落荒島28年時間;在這期間,魯濱遜在荒島上建設家園,過著完全與世隔絕的生活;後來魯濱遜設法救出當地土著居民 "星期五",兩人成為生死之交;二十八年後,魯濱遜和"星期五"搭乘船重返英國。
  • 靈魂漂流記——你沒讀懂的《魯濱遜漂流記》
    別人說這是一部名著,就買了書去看,看完沒覺得有多大的思想意義,只記下了本書中最精彩的部分——魯濱遜和一個叫「星期五的」黑人在荒島上開荒生存的那段傳奇經歷。 不關注靈魂的閱讀者都喜歡在故事中獵奇,看的時候精彩入勝,看完了,就完了,過段時間,故事也就忘了,又被另外的新奇故事取代了。當年的我就是一個這樣的閱讀者。
  • 《被偷走的那五年》:被偷走的時光從來不會改變真愛
    《被偷走的那五年》:被偷走的時光從來不會改變真愛 這是一部悲情的愛情電影,影片一開始直接呈現的是一段人生新的開始,這樣的開始並非是一件好事,反而是極為心酸且充滿苦楚的篇章,失去了的記憶被不斷挖掘出來,看似一切幸福的回歸實際上是生命剩下時間的倒計時
  • 《被偷走的那五年》:失憶重啟美好人生
    都是白百何主演,都是喜感和悲情兼具,前半段都有一個關於5年的繩扣,後半段都有一個催人淚下的墜落。但兩部電影也是明顯不同的:在解扣的過程中,《被偷走的那五年》的結構更為精巧。都是白百何主演,都是喜感和悲情兼具,前半段都有一個關於5年的繩扣,後半段都有一個催人淚下的墜落。但兩部電影也是明顯不同的:在解扣的過程中,《被偷走的那五年》的結構更為精巧,《分手合約》的笑點更加密集。在墜落的過程中,《被偷走的那五年》像日劇,《分手合約》像韓劇。《分手合約》說的是,一個發現自己身染重病的女孩兒,主動離男友而去。
  • 《被偷走的那五年》入圍金爵獎 先導海報首曝光
    而代表中國電影出徵金爵獎的《被偷走的那五年》,也正式發布了影片「浪漫懷念」版先導海報,主演白百何和張孝全的親密出鏡,讓影片超浪漫氛圍呼之欲出。金爵獎再添實力國片 《被偷走的那五年》增補入圍據悉,此前上海國際電影節宣布了今年12部入圍金爵獎的作品,其中僅有兩部中國電影,分別是林超賢導演的《激戰》和胡雪樺導演的《神奇》。
  • 《被偷走的那五年》:找回香港電影的味道
    不過就在我們熟悉的一批香港影人遭受信譽危機時,香港電影的強大復甦力量也在湧動,徐克、周星馳、陳可辛等影人已經摸索出了跨地域性的作品路數並大獲成功,而一批相對保持「本色」的香港導演,其實也在另一條道路上打磨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創作宗旨:《激戰》和《被偷走的那五年》都雲集了兩岸三地的演員,大陸演員白百何還在《被偷走的那五年》裡擔綱絕對主演,整個故事基本都是由她的角色所承載,而且拍攝地主要在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