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過億!老牌「紙媒」《中國新聞周刊》成功轉型秘訣何在?

2020-11-19 藍鯨傳媒

編者按:2020年《中國新聞周刊》迎來了20周年紀念日,這家老牌「紙媒」交出了營收過億,新媒體貢獻70%利潤的靚麗成績單。這背後是《中國新聞周刊》以內容為核心優勢,尊重新媒體傳播規律,不斷創新的新媒體轉型。在接受《網絡傳播雜誌》傳播君的採訪中,《中國新聞周刊》副社長兼副總編輯王晨波分享了新媒體轉型的成功經驗:輕平臺,重分發,核心是強化內容能力;尊重新媒體傳播規律;融媒體機制與專業團隊。事實上,這一切的轉型卻是從《中國新聞周刊》玩轉微博開始的。

以下是雙方對話全文:

傳播君:作為擁有二十年歷史的老牌新聞期刊,《中國新聞周刊》向新媒體轉型的突破口在哪裡?

王晨波: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國新聞周刊》的進化也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這首先要歸功於我們在2009年成為了第一批入駐新浪微博的帳號,買到了一張新媒體車票,進而生成了社交媒體的基因。當時新浪微博剛開始內測,在大多數媒體還弄不清微博是什麼的時候,《中國新聞周刊》毅然選擇入駐,這背後是《中國新聞周刊》內生的創新力。

2000年左右,國內誕生了一批新銳的市場化媒體,比如《三聯生活周刊》《經濟觀察報》《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等。當時初露鋒芒的《中國新聞周刊》對標的是像美國《時代》、德國《明鏡》等國際化政經大刊。

作為中國新聞社的一塊試驗田,《中國新聞周刊》的基因就是創新。加之作為中國新聞社的新生部門,《中國新聞周刊》本身沒有太多歷史包袱,要做的就是探索如何用市場化的方式去創新,去打造一個新銳媒體,實現「影響有影響力的人」的口號。事實證明,也只有創新才能贏得受眾和市場。

其實,在入駐微博之初,我們就發現,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有很多不同之處。

首先,文本碎片了,表達人格化了。微博最初的字數限制是140字,而《中國新聞周刊》擅長的是長文章;

其次,受眾變了。微博用戶普遍年輕化,而雜誌受眾則要成熟不少;

再次,生產機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的冗長的報題審核機制已經嚴重不適應新平臺了。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成立了新媒體部門,進行了幾個方面摸索。在具備基本新聞素養的基礎上,微博編輯還要有更好的話題感和網感。同時,人格化、對話感的文本才能在微博上得到有效傳播,因此,我們也開始改變文本的內容風格,生產機制也擺脫了原來的模式,採用日常主編負責制,加速審核流程,快速反應勢在必行。

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官方微博運營的一切都非常新鮮。在摸索過程中,「溫州動車事故」成了一個標誌性事件。2011年7月23日,D301次動車組列車與D3115次動車組列車發生追尾事故後,輿論熱度在微博上持續升溫,每天討論量接近百萬條。如此高的討論量,是傳統門戶網站和網絡論壇很難達到的。

可以說,微博把傳統的輿論場擴大了100倍,這讓所有人意識到了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力量,從影響力而言,微博真正成為了主流媒體平臺。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新聞周刊》的官方微博逐步找到了社交媒體的玩法,培養了一支懂得新媒體的團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在此基礎上再去進行其它媒體融合的創新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傳播君:在轉型的過程中,《中國新聞周刊》遇到過哪些挫折?

王晨波:2010年是新聞客戶端元年。在四大門戶網站中,只有騰訊新聞和搜狐新聞上線了自己的新聞客戶端。當年,我們也上線了自己的App,成為國內最早一批獨立開發新聞客戶端的傳統媒體。

當時,今日頭條等聚合類新聞客戶端還沒誕生,中國新聞周刊App的下載數據登上了蘋果應用商城資訊類下載榜。

從2010年到2012年底,我們組建了一個11人的技術團隊、30餘人的產品和內容團隊全力做新聞客戶端,但很快挑戰就來了。

2012年8月,今日頭條上線了第一個版本,隨後各類聚合類新聞客戶端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用戶爭奪戰進入白熱化。一大批聚合類新聞信息客戶端群雄逐鹿,媒體分發平臺已經嚴重過剩,內容高度同質化,單一媒體、單一雜誌的信息量實在太有限了。

此外,像今日頭條這種聚合類新聞信息客戶端一年的推廣費也遠非傳統媒體可比。

沒有推廣就沒有流量,沒有流量就無法變現。大流量入口還是掌握在聚合類的新聞客戶端手中,傳統媒體如果要做新聞客戶端,就要面臨今日頭條、騰訊、網易、搜狐等大平臺的竟爭。

於是,2013年我們決定放棄主攻App,輕裝奔赴新的定位——中國領先的社交媒體內容供應商。

傳統媒體的內容基因根深蒂固,核心優勢並不在技術,而在內容。

因此,我們這次的轉型思路是:輕平臺,重分發,核心是強化內容能力。即放棄自建平臺,把各大客戶端作為分發平臺,不斷強化內容供應商的領先角色。

我們將原App的內容人員全部轉移到微信端,利用既有平臺,把內容生產好分發好,踏踏實實做好內容供應商的角色。

憑藉優質內容,《中國新聞周刊》官方微信公眾帳號目前已經超過200萬粉絲,旗下微信矩陣還包括:主打趣味知識和談資的「壹讀」、主打生活方式意見領袖的「有意思報告」、主打漫畫IP的「哎呀我兔」,訂戶總數超過500萬。

傳播君:《中國新聞周刊》的雜誌團隊和新媒體團隊目前是什麼樣的關係?如何發揮出互相支撐的作用?

王晨波: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如何協調好新媒體團隊和雜誌編輯部的工作,一直是個難題。我們在尊重新媒體傳播規律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和而不同」的融媒體機制。

《中國新聞周刊》磨合多年,逐步形成了小型中央廚房機制——雜誌編輯部和新媒體內容中心有一個聯席會,同時設有一個工作群。新媒體和編輯部的負責人保持實時溝通,實現無縫對接。如果有熱點新聞,雙方會及時溝通、跟進。

長短打結合,雜誌在內容上偏深度,新媒體偏話題和觀點,兩者各有各的生產規律,必須要互相尊重,尋求合力。

在硬新聞中,結合熱點的新聞就會有流量,深度解讀類稿件不容易有流量。有時候記者花了很長時間做的深度調查,可能最後閱讀慘澹。大部分雜誌上的內容在新媒體平臺上發表,需要進行新媒體改造,精雕細琢地改標題、改提要。

雜誌的採編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餘,都可以寫新媒體稿件,圍繞同一新聞事件,針對不同的平臺特點,創作出不同的版本,稿費也會將各個平臺上的稿件累計起來。

內容生產是一件非常依賴團隊、平臺和高效極致的專業精神的工作。一個自媒體帳號要想持續穩定優質地提供內容,需要一個專業團隊。團隊的激勵機制也要跟市場接軌,用事業和待遇留人。

傳播君:傳統媒體在轉型過程中,應該懂得哪些新媒體傳播規律?

王晨波:要尊重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具體可以總結為四點:

人們希望在社交媒體上展示更好的自己,為其在虛擬世界加分。能夠為社交媒體中的自己增值的內容往往更易被轉發。這類內容包含獨到的見解、冷知識以及有趣有愛的標籤化內容。

情感是社交媒體的核武器,強烈的愛恨主導了輿論的走向,也帶動了大量的轉發評論。

某一共同身份或境遇下的人群會趨同地閱讀和轉發特定內容,比如電影人、警察、新媒體編輯等,一個群體就是一個圈子,就會轉發共同關注或者相關的內容。

社交媒體對於眼球的爭奪已經白熱化,如果在3秒內沒有抓住受眾,那麼再好的內容也是枉費。

傳播君:《中國新聞周刊》取得營收過億的好成績,這背後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嗎?

王晨波:2013年,雜誌的廣告收入出現了斷崖式下滑,我們首先通過做活動來彌補,包括舉辦各類論壇和會議。最多的一年共做了12場活動,保障了總體營收沒有出現太大的起伏。

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我們也敏銳地嗅到了市場上的新商機,並且將傳統媒體的內容基因優勢發揮了出來。

從2013年開始,社交媒體逐漸興起,大量的企業有了運營自媒體的需求,而絕大多數企業並不具備運營能力。於是我們在經營策略上提出做「企業級自媒體定製專家」的模式,為企業公眾號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定製服務。

到2015年,我們為包括央企、跨國公司及知名民企在內的25家企業定製了微信公眾號,涵蓋製造、能源、金融、地產、消費等多個領域,當年,僅這一項就為《中國新聞周刊》貢獻約兩千萬的營收。

但「企業級自媒體定製專家」模式的紅利期只有兩年。因為很多傳統媒體機構的從業者,離職後創業專門做相關的業務,導致大量競爭者湧入,把整個行業的價格都壓了下來。

同時,項目團隊的同事們由於習慣了傳統媒體的工作氛圍,天天和企業打交道讓他們感到非常累,很多人因為無法適應而離職。到今年為止,《中國新聞周刊》只為12家企業提供代運營服務。

因此,我們的營收結構一直處在整合和變化之中。儘管企業級自媒體定製專家的目標無法延續,但我們的市場團隊和內容團隊對企業的需求更加了解。

圖文、漫畫、短視頻、活動策劃、原生廣告……不斷豐富的傳播服務,讓整個平臺圍繞商業變現的整合傳播服務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我們成立了區別於傳統採編體系的策劃創意部,組成20餘人的專業團隊,包括創意、文案、採寫、設計等,專門為企業和機構提供整合傳播服務。團隊成員的從業經歷包括從記者到編輯、從公關到營銷的範疇,他們更能綜合考量客戶需求,並且能夠隨時響應,服務意識強。

(來源:網絡傳播雜誌    作者:傳播君 李晗   文中王晨波:《中國新聞周刊》副社長兼副總編輯    原標題:營收過億!這家老牌「紙媒」成功轉型秘訣何在?)

 

 

 

 

相關焦點

  • 紙媒之死 香港媒體戰(上)
    早在去年3月和今年3月,《壹周刊》內部已進行了兩次裁員,業界一直盛傳,這本擁有25年歷史的老牌香港雜誌將於今年之內壽終正寢。新聞業界沒有人會質疑媒體轉型有多迫切,然而,《壹周刊》管理層似乎太晚才意識到危機感。多名《壹周刊》員工和前員工表示,《壹周刊》如此結局,既是大勢所趨,也是鐵達尼號船長和領航員們錯失轉軚(扭轉方向盤)最後機會的結果。
  • 英媒:誰殺了《新聞周刊》?
    這是美國第二大新聞雜誌《新聞周刊》(Newsweek)印刷版最後一期的封面。 那墓碑般的大樓,是2010年和雜誌本身一同被收購的前新聞周刊大廈。如今,這承載著《新聞周刊》80年光榮與夢想的建築,是其兄弟媒體新聞網站野獸日誌(The Daily Beast)的辦公地。
  • 朝日新聞轉型及對中國報紙的啟示
    本文作者通過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對日本第二大報《朝日新聞》面臨的危機及數位化轉型的措施進行了分析,著重闡述了其深耕內容、發展深度報導和建設媒體實驗室的做法,並據此總結出其對中國報業轉型的借鑑。包括遵循報業發展規律主動轉型、堅持內容為王、跟蹤前沿技術、媒介融合注重實效等。
  • 淺談紙媒新聞專題的製作
    聚合新聞  應對新媒體時代挑戰  專題是紙媒改革的創新。傳統紙媒在新聞的表現形式上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消息、通訊、評論等新聞稿件;另一類則是各種欄目的拼合。新聞專題的首創當推《中國青年報》的「冰點」,目前已發展為「刊中刊」,仍以它卓爾不群的風採享譽新聞界。
  • 老牌傳統報紙雜誌紛紛做起了VR 這件事靠譜麼?
    雜誌封面作為曾捧紅《灌籃高手》、《火影忍者》等作品的老牌漫畫雜誌,《周刊少年JUMP》的轉型一直不算快。在日本雜誌業整體低迷的情形下,即使是國民度極高的《周刊少年JUMP》也面臨著發行量下降的問題。2015年日本雜誌營收比前年整體下跌了840億日元,從2009年起,日本的漫畫雜誌銷量就在逐漸下降。到2014年,《周刊少年JUMP》才配合手機閱讀潮流推出了手機應用「少年 JUMP+」,讀者可在App中付費訂閱雜誌,並閱讀到僅為手機定製的彩色漫畫內容。
  • 紙媒寒冬加劇:百年小報《紐約每日新聞》關閉新聞編輯室
    不過,進入新世紀以來,紙媒的衰落是大趨勢,《紐約每日新聞》也是如此。2017年,因為發行量的逐年下滑,負債纍纍的《紐約每日新聞》 被以1美元的低價賣給了《芝加哥論壇報》的出版發行商論壇出版社。自從疫情暴發以來,全美的紙媒生存環境更是雪上加霜。《紐約每日新聞》這次宣布關閉辦公室,讓美國的許多媒體以及從業人員有了唇亡齒寒之感。
  • 曝光佐佐木希和渡部建婚變的《周刊文春》到底是什麼雜誌?
    它是一本雜誌,日語寫作「週刊文春(しゅうかんぶんしゅん)」,按周發行,隸屬於文藝春秋這個老牌出版社,其實文藝春秋旗下還有很多雜誌,但文春是絕對王牌。早在1999年時,當時《周刊文春》發表過一篇文章,採訪人揭發傑尼斯創始人兼社長喜多川孌童虐童的新聞,一時間轟動整個日本,就連海外媒體《紐約時報》都跟進報導。後來傑尼斯告文春誹謗,最後法院以文春證據不足敗訴為結果,判處它賠償880萬日元。
  • 這家老牌新聞巨頭給出方法論
    傳統新聞媒體探索更多新興內容傳播載體已成為主流趨勢,但是如何將現有業務與新渠道相結合?如何突破壁壘進入全新賽道?如何在商業化的同時,保證傳統新聞媒體的高質量報導?這些都是各家媒體在轉型升級時需要面對的問題。播客,是近年來最為火熱的新賽道之一。
  • 在「紙媒將死」的哀嚎中,他們昂然地走到了第十年
    一篇題為「我們一起『殺死』報紙,17家紙媒邁不過新年!」的文章,寫道:自2015年開始,國內紙媒集中選擇在元旦停刊成為一大現象。其中,15年元旦停了4家,16年為10家,17年為6家,18年高達19家。
  • 解密德國《明鏡》周刊事實核查部
    提要:德國《明鏡》周刊擁有全球媒體最大的事實核查團隊。在這個紙媒普遍通過減少人力控制成本的年代,《明鏡》為何還繼續保持這樣一個貌似與採編無關的龐大部門?  為什麼在紙媒不景氣的年代,《明鏡》仍然要保持這樣一個龐大的不生產新聞內容的部門?這和《明鏡》主要從事調查性新聞報導的傳統有關。「如果我們採用的事實存在問題,不僅無法駁倒對手,還會給自身出版帶來嚴重問題。」檔案部主管浩克·傑森博士說。
  • 《颯漫畫》宣布停刊,紙媒時代真的要過去了嗎
    也由此算是正式打開了中國漫畫市場的大門。 之後的紙媒漫畫雜誌順勢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 尤其是《知音漫客》和《颯漫畫》這兩本雜誌,更是在這一大堆漫畫雜誌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中國紙媒漫畫的頂梁柱。
  • 索象位居「2020年中國十大營銷傳播公司」榜首 預計年營收5億上下
    正如不斷加碼智能電商業務,從一家第三方戰略諮詢公司轉型為科技驅動型數位化服務公司的索象,就是通過打造一站式全鏈路數智化電商生態閉環,攜30+品牌重拳出擊,僅2020年雙11期間便斬獲18億成交額。本文將對AsiaMarketing發布《2020年度中國十大營銷傳播公司排行榜》進行解析,同時,筆者將重點對位居榜首的索象中國進行2020年的戰略分析與業績預測。
  • 知識付費又添新玩家,這一次是老牌雜誌《三聯生活周刊》
    最近,又一個知識付費APP在蘋果商店和各安卓市場上線,不過這個新的入局者不是某家創業公司,而是老牌雜誌《三聯生活周刊》。一個由傳統媒體推出的知識付費平臺是什麼樣子?36kr記者下載了這一APP。記者發現:雖然它上線不久,但付費內容體系已經相當完備:在第二頁「訂閱」部分,可以看到「中讀小課」和「中讀專欄」、「封面故事」。
  • 日本周刊《文春》的疫期逆襲:向公眾人物開炮與日式言論自由
    由人口老齡化和網際網路發展帶來的衝擊使得以它為代表的綜合周刊即使在日本這樣一個放眼世界都少見的紙媒還保留極大影響力的國家裡也開始日漸式微。「文春」們的成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日本言論界的窗口,而它們面臨的困境也向我們提示了在新環境下全球出版業所面對的巨大挑戰。
  • 走出"駕輕就熟陶醉"的文匯報:,關鍵在這六大轉型
    當前,面對網際網路帶來的挑戰,中國紙媒正積極進行融合轉型發展的探索,許多媒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融合之路,也都經歷著告別過往的痛苦和面向全新未知領域的惶惑。如何順利推進融合轉型,迅速在網際網路上提升傳播力和影響力?我們在實踐中的體會是,關鍵要解決好以下六個核心問題。
  • 封神榜演員如今何在 紂王成國際巨星、哪吒身價過億,妲己卻入獄
    封神榜演員如今何在?紂王成國際巨星、哪吒身價過億,妲己卻入獄 如今雖然影視劇的拍攝技術越來越進步,畫面變得越來越清晰,演員們的服裝造型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都覺得,其實現在的影視劇是退步的,無論是劇情還是演員的表演都很難能夠做到像以前的電視劇一樣那麼吸引人,尤其是那些翻拍題材的作品,更會讓人覺得太過於遜色,遠不如老版本的經典。
  • 香港紙媒的幾種死法
    顧堯坤還感慨,即便是《新報》最為聞名的賽馬新聞,不少賽馬迷在馬場內已轉為使用平板電腦翻查馬匹資料,不再翻報紙。不到一周,香港的媒體還沒有將《新報》紙媒哀歌唱完。7月16日,創刊已76年的《成報》突然宣布,之後兩日暫停出版印刷版,並未知何時復刊。
  • 志在飄香全球 老牌奶茶香飄飄進擊新式茶飲市場
    前不久,一條關於「老牌奶茶香飄飄相關產品在超市貨架上被『一搶而空』」的新聞引起了許多網友的關注。  4月24日晚間,中國「奶茶第一股」香飄飄(603711.SH)發布2019年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香飄飄再次實現營收和淨利潤雙增長:其中2019年度營收39.78億元,同比增長22.36%,淨利潤3.47億元,同比增長10.39%。
  •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今日頭版報導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傳播...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今日頭版二條重點關注了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傳播力建設,全文如下: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近日在採訪中了解到,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把2020年作為「媒體融合發展決勝年」,提出了「平臺融合、流程再造、策劃先行、內容為魂」的媒體融合發展理念,把採編考核和激勵機制創新改革作為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在黨報《貴州日報》、黨刊《當代貴州》以及當代先鋒網和「天眼新聞」客戶端全體採編人員中推行「移動優先」「移動首發
  • 時代數讀|植物奶市場大火 老牌企業卻陷增長困境
    12月5日,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透露,截至10月底,國內用米、燕麥、大豆等為原料的植物奶初創企業已不下12家。「從10月底到現在,又有一些新品牌冒出來。」薛巖稱。老牌公司困境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植物奶消費市場,在過去五年仍保持10%的年平均複合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