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德國《明鏡》周刊事實核查部

2021-01-07 搜狐網

  提要:德國《明鏡》周刊擁有全球媒體最大的事實核查團隊。在這個紙媒普遍通過減少人力控制成本的年代,《明鏡》為何還繼續保持這樣一個貌似與採編無關的龐大部門?在參加「中德媒體使者」項目期間,本文作者對該部門進行了考察,與其負責人以及多位核查員交流了工作方法,並探討了在數據新聞時代該部門功能的轉變。

  關鍵詞:明鏡周刊 事實核查 大數據

  □ 文/丘 濂

  一個巨大而隱蔽的部門

  《明鏡》周刊(下稱《明鏡》)是德國最著名的一本刊物。很少有人知道,除一支強大的採編團隊外,高質量的新聞報導還要歸功於事實核查部門對每篇文章的把關。相對於250人左右的採編隊伍,具有事實核查功能的檔案部有100人之多,其中35人做資料歸檔工作,65人同時兼做研究與事實核查。

  整個檔案部是從資料的收集與歸檔功能慢慢擴充起來的。《明鏡》1946年由英國佔領軍在漢諾瓦創辦,之後則由德國人接手,魯道夫·奧格斯坦成為第一任主編。那時《明鏡》沒有什麼錢,因此沒有駐外記者。如果要想寫出比一般報紙更加細節豐富且有深度的文章,就要依靠平時積累資料,這是奧格斯坦成立這個檔案部門的初衷。後來,當一位檔案資料員告訴奧格斯坦,在一篇已經發表的文章中,有一處和他所掌握的資料不符時,奧格斯坦就決定在印刷之前先請這些檔案員將文章核查一遍。於是,慢慢地,檔案員和事實核查員就成為了兩種不同的分工。現在,65位核查員的這個數字讓《明鏡》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大事實核查團隊的傳媒機構。

  為什麼在紙媒不景氣的年代,《明鏡》仍然要保持這樣一個龐大的不生產新聞內容的部門?這和《明鏡》主要從事調查性新聞報導的傳統有關。「如果我們採用的事實存在問題,不僅無法駁倒對手,還會給自身出版帶來嚴重問題。」檔案部主管浩克·傑森博士說。

  在傑森博士看來,網際網路帶來了信息爆炸,人們都沉浸在社交媒體上由個人發布的真假莫辨的消息時,普遍會產生一種虛無感,覺得好像什麼都不能相信。「於是大家在周末就更願意回歸到像《明鏡》這樣的雜誌中,看看層層把關的事實究竟怎樣。這是《明鏡》這樣老牌刊物繼續存在的價值,也是紙媒轉向新媒體平臺之後應當繼續保持的一個優點。」傑森博士說。

  一份2008年的研究論文則說明了事實核查的必要:在隨機抽取的一期《明鏡》周刊裡,共有1153個被糾正的錯誤。如果忽略那些拼寫錯誤和不符合雜誌寫作規範的地方,仍然有449處錯誤和400個不太精確的段落,其中的四分之三都在和編輯協商後得到糾正。所以,《明鏡》前主編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沒有這種系統的核查過程,《明鏡》就不可能發展成為今天的模樣。」

  然而,事實核查在德國媒體中已經變得越來越稀少和珍貴了。一份2006年的調查報告顯示,259家德國新聞媒體中,只有6家擁有事實核查部,如今這個數字可能更少。《明鏡》65人的事實核查團隊與出版業全盛時的規模相當,但因為《明鏡》集團下面又不斷增添其他刊物,集團也計劃未來能夠更多地對《明鏡》在線上的文章進行核查,以讓它區別於其他文章質量良莠不齊的網站,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針對周刊的事實核查力量也在縮小。並且,如果觀察一篇文章被事實核查的過程,就可以知道它有多麼耗費精力與時間。

  事實核查是個「技術活兒」

  在《明鏡》,每位事實核查員都是一位研究員,有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周一到周三沒有稿件審核時,他們會根據記者選題的需要,為他們提供相關資料和個人意見,每周四和周五用來進行事實核查。「只有形成專長,才能在事實核查時敏銳地發現錯誤。研究與勘誤是相輔相成的。」傑森博士說。事實核查員中不少人都擁有某領域的博士學位。

  核查過程中,每條和事實相關的、不是主觀表達的詞彙他們都要核查。人名、地名、時間、數字這些是最基本的,接著才是混雜著事實的帶有觀點推衍的論述。「基本事實一般讀者上網搜索一下就可以知道真偽,並不需要專業知識來判斷。但讀者一旦在這些基本事實上發現錯誤,就會對整篇文章產生不信任感。」負責社會報導板塊的事實核查員安德雷·傑瑞克介紹說。

  傑瑞博士能想起來的一條「完美」的錯誤是在核查一篇講義大利小城治理汙染的文章時,看到市長說每年的投入都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採訪的記者對照筆記和錄音,回復我說沒有問題,但是我就是不能夠相信。結果是,那位市長腦海裡還在用義大利舊貨幣裡拉來描述,比歐元放大了500倍。」

  遇上突發稿件,肯定不能夠事無巨細地每條都去核查。「這就需要找出和文章論點最相關聯的那些事實。對一個新手來說,他可能核查的速度很慢,因為他不太會作區分。」在傑瑞克博士看來,核查員必須慢慢養成一種敏感,即對待那種看一次不會發現問題的句子保持警惕。「閱讀科技報導時我們往往都很謹慎,但一篇描寫藍領工人如何工作的文章就會因為通篇表達都很淺顯直白,我們就忽略問題。比如作者說某人在挖地,其實那一行為可能會有個專業詞彙來描述。」

  事實核查員看完文章,會和編輯以及記者本人溝通。這是個妥協的過程,尤其是對於剛剛來《明鏡》工作的記者,他們並不適應除編輯之外還有事實核查的人對稿件提出意見。「事實核查員想要稿件百分之百的準確,而記者則會覺得那傷害到了文章的美感,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分歧。但他們會在最短時間內找到一種和解的辦法,因為面臨著馬上出版的壓力。」傑瑞克博士說道。

  經濟報導類的稿件往往因為涉及到數字和專業術語太多而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一般一篇在雜誌上一頁的文章,核查時間是1小時左右。讓傑森博士印象深刻的是,2007年《明鏡》周刊的一組講美國次貸危機如何產生並席捲全球的報導,史無前例地做了20頁左右,5位事實核查員共同協作了3天才看完。

  而《明鏡》事實核查團隊的默默無聞可能來自他們的核查方法。和美國《紐約客》雜誌的事實核查員不同,一般情況下他們不需要致電採訪對象來確認。傑森博士說,他們核查的前提並不是來自對記者的不信任感,繼而要去核查他是不是真的採訪過某人。他和同事們所核查到的錯誤,基本是因為記者和事實核查員參考的是不同的信息源,而不是記者為了要寫出好文章而刻意編造什麼。「而且我們也不會直接去和採訪對象核實引語。在德國,尤其是媒體與政治人物之間,需要建立一種良性的合作關係。政客需要依賴記者來傳達政治理念,好拉攏選票;記者也需要獨家新聞來填充媒體板塊。所以尤其是對政治人物的專訪文章,記者是會發過去給他們過目。如果只是引語,也會徵求他們的意見,是否能夠被引用。我們不用再重複記者之前做過的工作。」

  另外,《明鏡》核查部的工作人員不會繞過記者去聯繫他們的採訪對象。即使是覺得採訪對象說的話和他們掌握的材料相互牴觸,也先會和記者商量,沒有別的辦法才會建議記者去和採訪對象做核實。「我們不會輕易致電採訪對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明鏡》所做的調查報導有的是令採訪對象不快的。如果他們在雜誌出版前就有所察覺,必定會千方百計地阻撓。」傑森博士說。

  數據時代的功能轉型

  對「維基解密事件」的報導,為《明鏡》周刊開啟了生產數據新聞的時代。當時,維基解密的創始人阿桑奇首先選擇了三家媒體合作,分別是《紐約時報》《衛報》,以及《明鏡》周刊。阿桑奇陸續交給三家媒體三批資料,包括9.2萬份來自阿富汗戰場的秘密文件,有關伊拉克戰爭的39.2萬份文件,以及25萬份外交密電。與另外兩家媒體一樣,《明鏡》因此面臨這樣的任務:如何從這些海量的數字、軍方暗語和縮略語中生產出文章?

  這就需要在記者和雜誌的IT部門之間建立一個中介。一方面,記者們有他們關心的問題,而IT部門則有如何編排這些數據的工具,中介需要按照記者們的要求來和IT部門商量,怎樣以一種可以理解的形態來呈現這些數據。

  扮演中介角色的任務就落在了事實核查員身上。核查員博託特·亨格的研究領域是國土安全與情報,因此有機會參與其中。他回憶,《明鏡》記者主要對材料中涉及德國政府和軍隊的部分比較感興趣。

  在明確了記者們的寫作主題之後,亨格就要協助IT部門一起將海量數據分門別類。「和《紐約時報》以及《衛報》相比,我們有個很明顯的優勢就是將有用的數據全部導入了公司內部的檢索系統。這讓數據運行有一個安全且快捷的平臺。」《明鏡》內部有個電子資料庫,它由最早的紙質檔案庫發展而來。「比如那25萬封外交密電,每封的標題都是關於某個領域的信息,我們就提煉出核心詞,在資料庫裡可作為檢索主題。」鑑定真偽的工作是在梳理數據的過程中同步進行的。

  檔案部主管傑森認為,事實核查員能在數據新聞的時代擔當重任並不偶然。「首先核查員們各自有專門的研究領域。像經濟組的事實核查員,他們本身就會經常使用各種資料庫來進行數字的核查,對分析各種數據之間的相關性一點也不陌生。」傑森博士說,「事實核查員和記者是兩種類型的人。前者不介意那種大海撈針的感覺,願意花費精力去尋找事物彼此之間的聯繫。因此,成為數據分析員,從無限的數據流中建構出意義與結構,正是事實核查員們在新時代的角色。」

  在維基解密事件的報導之後,《明鏡》成立了專門的數據新聞報導小組,兩位成員是來自紙版《明鏡》的記者,還有兩位成員來自明鏡在線,亨格以及幾位事實核查員也是這個小組的成員。

  對數據新聞的參與,也意味著核查員從被動審稿變為主動供稿,由幕後走向臺前。亨格還展示了一件正在製作當中的數據新聞作品,它將發表在明鏡在線的數據博客上。「我們想用數據來說明,《圖片報》並不是如它標榜的那樣『無黨派』。」亨格說,《圖片報》是一份向來被《明鏡》所不屑的低俗小報,「獨立」和「無黨派」這兩個詞出現在該報報頭下方,是對於報導風格的承諾。

  亨格和同事選取了《圖片報》的「贏家與輸家」欄目來做數據分析。在過去16年中,這個欄目一共有1萬篇文章,其中2200篇涉及到政治家。「我們發現來自自由黨的人,被冠以『贏家』的頭銜最多,而海盜黨和左翼黨經常被界定為『輸家』。這說明了《圖片報》有明顯偏右的黨派傾向。定量分析在揭穿對方謊話時往往更有說服力。」亨格說。

  這種事實核查員主動貢獻才智的新聞作品生產方式,得益於美國人比爾·艾戴爾的創造。艾戴爾曾為美國佛羅裡達州《坦帕灣時報》的網站工作,在2007年時為網站建設了一個名為「政治事實」的網站,專門檢測2008年總統大選候選人發表的言辭是否準確。每位候選人的觀點以及對未來執政的許諾被艾戴爾拿來做事實核查,之後被分為從「真實」到「錯得離譜」等幾個級別。艾戴爾也因為這個網頁,獲得了2009年的普利茲新聞獎。自此之後,許多國家的媒體都開闢了對政客言辭進行事實核查的板塊。

  《明鏡》周刊是德國第一家開闢類似專欄的媒體,現在專欄改成出現在明鏡在線的網站上,由傑森博士負責,名字叫做「是不是敏豪森?」敏豪森是德國民間故事裡的一位吹牛大王。9月份德國進入了競選季,這個專欄也會發揮它去偽存真的作用。亨格作品的製作思路,就是數據新聞和「是不是敏豪森」的結合。

  德語的屏障讓德國媒體避免了來自國際媒體機構的競爭,因此在傳統媒體轉型上,美國與英國的媒體走在前列,其中也包括事實核查部門如何在大數據時代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功能。但正是因為《明鏡》事實核查部將一種好的新聞傳統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才可以保證它轉向數據新聞的製作後也不輸他家。(作者是《三聯生活周刊》記者,2013年度「中德媒體使者」項目成員)

http://media.sohu.com/20131107/n389599304.shtml media.sohu.com true 搜狐 http://media.sohu.com/20131107/n389599304.shtml report 4902 提要:德國《明鏡》周刊擁有全球媒體最大的事實核查團隊。在這個紙媒普遍通過減少人力控制成本的年代,《明鏡》為何還繼續保持這樣一個貌似與採編無關的龐大部門?在參加「

");}

相關焦點

  • 川普被德國新聞雜誌《明鏡周刊》評為「年度失敗者」
    《明鏡》周刊稱:「川普的總統任期結束時和開始時一樣:沒有體面,沒有尊嚴。」美國總統唐納·川普沒有入選《時代》雜誌今年的年度人物,但他卻被德國新聞雜誌《明鏡周刊》評為「年度輸家」。《明鏡》周刊在周四的一篇文章中,將這個非正式的稱號授予了川普。同一天,《時代》周刊將當選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和副當選總統卡瑪拉·哈裡斯(Kamala Harris)評為2020年度人物。擁有約87萬讀者的《明鏡》周刊抨擊川普拒絕接受總統選舉失敗的事實。
  • 川普被德國《明鏡》周刊評為「年度失敗者」
    川普被德媒評為年度失敗者【川普被德國《明鏡》周刊評為「年度失敗者」】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2月10日報導,德國《明鏡》周刊在一篇題為《年度失敗者》的文章中對美國總統川普的2020年作出令人難堪的評價。
  • 德國《明鏡》周刊:抗疫還是復甦,德國為拯救聖誕節而戰
    參考消息網11月24日報導德國《明鏡》周刊11月21日封面報導稱,10月底,德國政治家們一致決定在11月實施低限度的社交管制,以降低疫情蔓延勢頭,確保民眾能在年底儘量如往年般歡度聖誕。
  • 德國《明鏡周刊》爆醜聞 明星記者多年報導造假
    他,是德國知名新聞機構的著名記者,2014年獲得CNN年度記者;12月初,又獲德國年度記者獎。
  • 川普被德國《明鏡》周刊評為「年度失敗者」;據美國《新聞周刊...
    川普被德國《明鏡》周刊評為「年度失敗者」;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2月10日報導,德國《明鏡》周刊在一篇題為《年度失敗者》的文章中對美國總統川普的2020年作出令人難堪的評價。這篇超過3300字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批評了川普對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應對和他拒絕接受選舉失敗,還對他今年作為總統的其他行為進行抨擊。
  • 【記者眼】《明鏡》周刊的困惑
    德國《明鏡》周刊(Des Spiegel)大廈一樓有個明鏡書店,售賣各種報刊書籍,進門第一排書架上齊齊擺著好幾本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我嗅到了歐洲最重要兩本新聞雜誌之間的惺惺相惜。
  • 鍾仕鋒:既然叫《明鏡》,敢不敢說出真相?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鍾仕鋒】德國《明鏡》周刊近日援引德國聯邦情報局消息,報導了這樣一則新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國領導人曾於1月21日與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通話,要求其幫助隱瞞病毒能夠『人傳人』的信息,並延遲發布關於疫情的全球預警。
  • 明鏡周刊:前德國國腳梅策爾德承認自己持有和傳播兒童色情內容
    直播吧9月15日訊 據德國《明鏡周刊》報導,前德國國腳、前皇馬球員梅策爾德承認自己持有和傳播兒童色情內容。此前,梅策爾德因涉嫌持有和傳播兒童色情內容而遭到調查,《明鏡周刊》現在表示他已在一次審訊中承認了罪行。
  •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就德《明鏡》周刊涉新冠病毒封面圖片表明立場
    中新網柏林2月1日電 針對2020年第6期德國《明鏡》周刊關於「新型冠狀病毒 中國製造」的封面圖片,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當地時間1日就此表明立場稱,製造恐慌、相互指責、甚至種族歧視毫無益處,我們對此表示鄙視。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共同應對。希望德有關媒體也與各方一起共同承擔起責任來。
  • 德國《明鏡》周刊道出美國圍剿華為的背後真相
    美國脅迫盟友圍剿華為德國《明鏡》周刊最近發表多篇資深評論員文章指出,川普脅迫西方盟友抵制華為,其實是美國想將其過去幾十年來在有線網際網路上的統治力轉移到未來無線網絡上,這是美國代表團去年12月在柏林向德國政府通報的所謂有力證據。最近,《華爾街日報》報導稱,最晚從2009年起,華為就能獲取電話、SMS和電子郵件內容,而安全機構或購買華為技術的運營商對此卻不知情。不公開證據是為了保密還是根本沒有?
  • 《明鏡》周刊封面報導持續遭批 德政治家譴責歧視亞洲面孔行為
    參考消息網2月3日報導德國一家周刊近期的封面因歧視亞洲面孔,引起廣泛批評和不滿,大量讀者評論反對這種有失客觀、有失水準、種族主義的做法。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2月1日報導,德國《明鏡》周刊在最新一期雜誌的封面上展現了一位頭戴防毒面具,身穿紅色防護服,手裡拿著一臺紅色蘋果手機的疑似亞裔男士。標題為「新型冠狀病毒 中國製造」,副標題為「當全球化帶來死亡危險」。其中「中國製造」這幾個字被特別放大,以黃色呈現。封面照片發表後,立即招致許多德國民眾以及在德國生活的華人的強烈抵制。
  • 《明鏡》周刊:這是中國對美總統絕妙的嘲諷
    來源:微信公眾號「觀察者網」(ID:guanchacn),本文原載德國《明鏡》周刊2020年第19期,略有刪節五月下旬,近3000名代表齊聚首都北京,參加因新冠疫情而被推遲的兩會。他們有的來自上海、四川,還有的來自西藏和內蒙古。
  • 香港無休止鬧劇|香港暴亂中的假新聞和事實核查的重要性
    2、新聞核查新聞核查是指媒體對已經報導的事實進行審查核對,即記者應該在報導之前對所採訪寫作的新聞進行了核實,之後才能進行發布,發布後,本媒體或其他媒體對已經形成報導的事實進行審查。簡而言之,新聞核查就是對已核實的新聞進行審查。
  • 德國《明鏡報》贊《白鹿原》是中國偉大史詩
    騰訊娛樂訊 《明鏡報》是德國最大的主流報紙。15日中國參賽片《白鹿原》柏林首映後,《明鏡報》撰文稱讚,王全安通過高超的技藝和智慧給我們展現了一個中國偉大的歷史史詩。主競賽單元王全安的電影《白鹿原》是一部偉大的歷史史詩。
  • 訪談|阿多諾:不懼象牙塔—《明鏡》周刊訪談
    然而正是在他的思想「引領」下,他最有天賦的學生克拉爾(Hans-Jürgen Krahl)和一群社會主義德國學生聯盟(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Studentenbund,簡稱SDS)的學生,將老師阿多諾和哈貝馬斯視為壓迫分子的一份子,毫不留情地在1969 年1 月7 日佔領了他們的講臺。老師們只好叫來了警察,逮捕了學生。
  • 《明鏡》專訪 「中國最酷爺爺」都火到德國去啦!
    如今他都火到德國去了!25日,《明鏡》在線發布了一篇題為「中國最酷爺爺」的專訪。講述者正是他身為時尚攝影師的孫子。如果你只是看過那些優雅的圖片,不妨靜下心來聽聽這個有關「家」的故事。文/Maximilian Kalkhof  譯/小薩為了表達對爺爺的感情,一位年輕的時尚攝影師決定讓85歲的爺爺進入自己的鏡頭。
  • 德國媒體《明鏡》發文《武漢一夜》記錄後疫情時代的...
    華輿訊 據《德國生活報》報導,德國的新冠日感染數再次上升,RKI在24小時內報告了21506例新增感染。 德國的累積感染病例數也不知不覺地來到了619089。 第二次的封鎖雖然大家的生活仍然繼續,但是餐廳和很多娛樂設施被關閉,使得許多德國人無比悲觀。 在這個時候,明鏡在線發布了一篇文章《武漢一夜》,講述了後疫情時代的武漢,那些日漸繁榮的夜生活。這一次的明鏡在線,又一次令生活菌意外了。
  • 德國BioNTech創始人警告:新冠疫苗出現供給缺口
    歐聯網1月2日電,據歐聯通訊社報導,當地時間1月1日,德國BioNTech生物新技術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烏爾·薩欣(Ugur Sahin)警告,在其他製藥企業推出新冠疫苗前,未來一個時期恐會出現疫苗供給缺口。
  • 被推特官方貼「事實核查」標籤後,川普發推威脅:要嚴格監管或...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朱夢穎】在美國社交媒體巨頭推特首次對川普出手——給他的兩條推文貼上有關「事實核查」標籤後,川普27日一大早就發推威脅:要嚴格監管或直接關閉這些社交媒體平臺。儘管川普在推文中並未明確提及具體是哪些社交媒體平臺,但在早前一天(26日),川普的兩則推文被推特官方貼上有關「事實核查」標籤。當時,他發推評價加州的「郵寄選票」行為,稱選舉將被操縱,「郵寄選票」實際上具有欺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