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期,當時家境不錯的人家結婚時開始需要「三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另外,算上收音機,合成「三轉一響」。手錶要「上海」牌,縫紉機要「蜜蜂」牌、「飛人」牌,自行車要「飛鴿」牌、「永久」牌。那才叫上檔次。
80年代,隨著港臺電視劇的大量進入內地,沐浴了改革開放春雨的內地民眾也開始建設自己的幸福生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人們收入的明顯增加,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這些曾經讓一代人為擁有他們而倍感驕傲的三大件早已變得不再稀奇。在家庭建設上,開始向電氣化邁進,追求的「三大件」又變成了冰箱、彩電、洗衣機。
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人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家庭建設又向新的現代化目標邁進,大件又變成了空調、錄像機、電腦。
在當時,空調只能製冷,冷暖制式那是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事情。剛開始時家用電腦是「286」、「386」的,沒有滑鼠運行口令要人工輸入,考驗智商不說,那速度慢得像蝸牛。網絡也沒有現在那麼便捷,到了後來才用上了 「奔騰」系列,不像現在都「雙核」了。錄像機成為電視的一種升級設備,彩電尺寸也越來越大,錄像機則讓節目可以自我定製,提高了生活的選擇性。
今天,攝影已經隨著手機的普及,達到了一個全民參與的新高度。就目前來說,如果沒有手機,甚至連去早市買菜都成了問題。早市的老闆也把支付寶,微信的收款二維碼放在了攤位的醒目位置。
容易實現的從來就不是夢想,容易得到的往往不會珍惜。
在膠捲時代,人們都是掰著手指頭照相,生怕浪費珍貴的膠片,把每一次照相都當成神聖的儀式。每次在照相的時候,都緊緊的睜大眼睛,生怕照出來的照片是閉眼的。如果對過去的照相進行一些數據統計,估計會發現以前膠片的照片,大家的眼睛普遍都比較大,比較圓。這是現在這個時代不能理解的。
一卷膠捲照了最後一張的時候,大家會迅速的將膠捲從相機裡取出,送去衝洗,一分鐘都不會耽誤,生怕膠捲出現問題,影響照相的質量。
時至今日,大家的手機裡恐怕都有幾百張照片吧,想想自己最近一次洗照片是在什麼時候?
恐怕很久之前的照片,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已經刪除或者丟失了吧。
我覺得,應該定期選擇一些有紀念意義的照片,衝洗出來,放到相冊裡。讓照片隨著時間的變遷,慢慢變色,讓時光再一次衝洗照片,多年以後,拿著褪色的照片,想到當時的時刻,才是攝影應有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