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新視線是武安市網信辦唯一指定權威微信公眾平臺,如果您身邊有新鮮趣聞樂事請積極投稿給我們,投稿郵箱:wawxbgs@163.com;投稿微信:wuankuaibao
……吃飯啦!
世界上最美的聲音
就是媽媽的呼喚
原汁、原味
滿滿的母愛情深!
這不是武安美食
這是家的味道.
今兒周末
回家吧!
不能回家的
也打個電話
看媽媽吃什麼飯
拽面、手擀麵
武安燴菜 大米飯
.
1、打滷面
武安麵食與其他地方麵食最大的不同就是滷,不像刀削麵、牛肉麵、燴麵等幾乎全是面。武安的面不管是拉麵、拽面、手擀麵還是機械麵條,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少了滷,武安的面也就失去了特色。
滷一般有蔬菜滷、雞蛋滷、肉滷、炸醬滷等。打滷時,一般把各種蔬菜,比如土豆,西紅柿,長山藥,茄子,青椒,洋白菜等混合在一起,放油鍋裡炒,然後放入炒好的肉片或雞蛋,添水煮開即成蔬菜滷、雞蛋滷、肉滷。 武安的炸醬滷和北京的炸醬麵完全是兩個概念。五花肉切小丁加蔥姜暴炒,黃花菜,木耳等料也切小丁.再炸醬,將備好的料加入,再加一點高湯熬煮片刻即成炸醬滷.
撈麵放滷後,再放些芝麻鹽或芝麻醬,乳腐汁,蒜泥,韭花等調料,就可以享用了。
2、拉麵
武安拉麵實際是勾面。武安拉麵的製作工藝是:和面時,先加入適量食鹽,面和好後,少停片刻,然後將面攥成細條狀,抓住兩頭上下抖動,到一定長度後,兩手靠攏擰轉一起,反覆抻拽,直到均勻光滑方成。把抻勻的面滾些乾麵,繼續抻拽,反覆幾次,就成了細而又圓的勾面。
武安拉麵若配以好的滷湯,好吃而又不膩,滑溜而又筋道,是麵食中的佳品。
3、拽面
拽面是武安地道的麵食,是家常飯。較拉麵做起來比較簡單。一般涼水和面,冬天用溫水,用手沾鹽水在面上反覆搗, 稱軋面,(鹽可以增加彈性)。面要軟,硬了易拽斷,面和好後放在盆中晾晾, 拽面的滷主要是把面擀成圓片兒,用刀切成小長條,兩手分別捏住長條的兩端,向兩邊把拽,一邊拽一邊掂,因為面加了鹽,很勁道,很韌軟,又有彈性,一般不會拽斷,當拽得又薄又長時,放入滾開的鍋裡煮,然後再去拽另一條。
此面稍寬稍厚,吃起來很筋道。最地道的主食之一。
4、炒麵
這裡說的炒麵是指炒麵條,這炒麵條很費工夫,家裡不常吃,飯店有。
沙洺炒麵在城裡很有名氣。炒麵的原料主要是拉麵,飯店的大師傅都會做拉麵,手藝高超, 三把兩把就拉好了,然後放如滾水裡煮,煮好後撈出放在涼水裡。然後往炒鍋裡放入油, 油熱後放入蔥、姜、蒜以及肉絲或雞蛋、豆芽、蒜苔、洋白菜等,輔之於味精、醬油、 鮮清湯等作料爆炒,炒到一定程度,把煮熟的拉麵放進去,再翻炒一會兒就好了。
吃的時候,要配以大蒜,油炸的小紅辣椒、醋。那大蒜和又香又辣又脆的紅辣椒很有刺激性, 那種香辣或說是熱辣,準讓人吃得滿頭大汗,吃完後千萬別忘了喝碗免費的麵湯順順。此面主要特點是香、辣、熱、軟。
5、滷扒面
這種面也是武安家常飯。從街上買回特製的面絲,有的是生的,有的已經加工成七分熟了. 這面絲又細又軟,像細掛麵一樣粗細,但掛麵是幹硬的,而它是軟的。如果是生面絲, 回家後還要蒸,將麵條加油搓一下,蒸半小時。往鍋裡倒入油,把肉片放入鍋裡爆炒, 再放入豆角、青椒、西紅柿等蔬菜繼續翻炒(最好只用豆角或蒜苔,這樣做出來的口感和味道絕對一流),並輔之於各種作料,往鍋裡加點水燉煮一會後,就把面絲放入鍋中菜的上面,蓋好蓋兒,再蒸一會,把面絲徹底蒸熟(最好在放麵條前從所炒的菜中往外舀一些湯汁,在第二次蒸面的時候不時地往麵條上加,這樣鹹淡和香味更均勻)。然後等鍋內的湯汁快收幹時繼續翻炒,使油、鹽、醬、醋、蔥、蒜、菜、肉等與面絲渾為一體。
滷扒面很乾, 一點湯兒都沒有,吃起來幹香乾香的,不燙嘴,一口氣能吃上好幾碗.再喝碗豆花湯,真是又好吃又舒服。
6、手擀麵
武安的手擀麵和北方其他地區的手擀麵做法一樣,區別在於前面所說的滷不同。這裡就不多說了。
製作方法:將麵粉、水調製成水調麵團,餳30分鐘左右備用;取一塊麵團,用手揉均勻,然後平放於案板上,光面向下,用擀杖向四周用力擀開成片狀;.待面塊擀制到一定的程度時,將擀杖捲入其中,用面緊緊包裹在內,並用手反覆向外推卷。如此幾次後,將其展開,撒上適量的撲面,從另一個方向把擀杖捲入其中,進行推卷操作,然後在展開,撒撲面。以此類推,直至將麵團擀成薄片為止;將擀好的面片用刀切成細條狀的麵條,下入沸水鍋中煮3分鐘左右即好香噴噴的手擀麵。
武安是穀子的發源地,中國小米之鄉。武安人的習慣,是早晚兩頓吃粥,春夏秋冬,幾無更改。武安管粥不叫「粥」,叫「飯」,吃粥叫「喝飯」,「喝飯」就是吃粥。粥的主要原料是小米,煮製方法比較簡單:一鍋水燒至將開未開時,米下鍋,大火熬半到一個鐘頭,米熬開了花,熬出了油,呈糊狀,飄出淡淡米香,就可出鍋食用。煮小米粥常常加入各種輔料,如菜葉、豆類、花生、紅薯、蔓菁、南瓜、胡蘿蔔等,高級的還有紅棗、蓮子、桂圓等,煮出的粥自然各具特色,美不勝收。
煮小米粥的技藝,關鍵是要有時間、有耐心,慢慢地熬。有一點需特別注意:煮小米粥的時候既要保持沸騰程度,又千萬不能「於鍋」。「於鍋」不僅損失米粥,重要的是扔了「米油」,失去營養成分。武安人對於小米粥,卻是「一往情深」——條件再好,都還會喝著它、想著它——只要你是武安人!
8、小米乾飯
尋常人家作中午主食。其做法有兩種,一種是將米煮熟撈出,稱為「撈飯」,另一種是原湯用慢火燜熟,叫「燜飯」。還有一種農村叫「白粥」,城裡人叫「稠米湯」,其特點是比乾飯稀一點,比稀粥要稠得多,熬時先武火後文火,先煮後燜做成半軟半硬的稠粥。裡邊還可以煮上綠豆、豇豆、黃豆、紅薯、紅蘿蔔等,有的還放些白菜葉等蔬菜,再加上一點食鹽做成「菜粥」,那就又頂飯又頂菜了。如果加上羊肉做成羊肉米粥,那簡直是一桌酒席也不給它換的美餐。
9、豆沫
豆沫不是用豆類面兒做的,而是用新小米麵做成的,早晨,小攤上都是喝豆沫的人。 水開以後,把小米麵放入鍋中(面已經用水調和好了),一邊倒一邊攪拌,完畢,再放入些煮好的花生米,五香面、豆腐條, 菠菜葉兒等煮一會兒,最後撒些芝麻鹽就做好了。之所以叫豆沫,與放入的花生豆有關。豆沫稍鹹,有五香味,尤其小茴香味。小米味兒,細膩滑潤,是很好的早餐。
10、茶
還有一種類似米麵糊而叫「茶」的香糊,做工就比較複雜,先將米麵炒熟(不用油,幹炒),加水拌成糊狀,再倒入煮有粉條,豆腐乾、海帶絲、黃豆或花生豆的開水裡打成稀糊,最後放上些炒芝麻、菠菜、油鹽拌蔥花等佐料,喝時裡邊再泡上自家炸的小麻糖,真是香甜可口,美不勝言,即使餐廳裡的高級湯羹也比不上其獨特的地方風味。
11、餄餎
餄餎是武安家常飯,飯店也有。涼水和面,和面時摻少量玉米面,面和好後放在一邊晾會兒, 然後去打滷子,滷子與拽面的相同,都是菜滷,滷打好後,開始壓餄餎。舊時壓餄餎的工具為木製的,有一個長長的槓桿兒,使勁壓下槓桿,餄餎就從下邊的篩狀小圓孔裡擠壓進滾燙的開水裡。現在各家各戶用的工具, 均為小型的鐵製的或塑料制的,把面劑子放入長約有30——40釐米的圓筒(餄餎床子)中,一手握住圓桶中間位置,一手使勁轉動上邊的把手,餄餎就慢慢地從下邊篩狀小圓孔裡擠了出來。這工具不算費勁,家庭婦女即可操作。
餄餎因為有玉米面,顏色發黃,勁道好吃。根據自己口味吃時加腐乳,芝麻鹽,韭花,辣椒絲,蔥花香菜,醋,辣椒醬,蒜泥等等.加的料越多越有味道.
12、抿節
很像餄餎,但與餄餎又有不同,是一種粗糧細做的麵食。舊時,以玉米面為主,摻榆皮面兒。 現在是玉米面和白面各佔一半。先拿開水和玉米面,然後再摻入白面,和好後放一邊醒醒。 拿出抿節板,像擦子一樣的一塊長方形木板,中間有一塊鐵板,鐵板上鑽有數十個豎直的小圓孔,把麵團放在鐵板上,一手拿抿節板,一手使勁壓揉麵團。一會兒,長約2—3釐米的小圓條兒就被擠壓出來了,一斷就掉進了滾開的鍋裡,滾幾滾,用笊籬撈到碗裡,放好滷子就可以吃了。滷子與餄餎的或拽面的一樣都是肉、蛋配時令蔬菜。吃時最好就蒜或芝麻鹽。其口感光滑,爽口,能調節粗細。
根據自己口味吃時加腐乳,芝麻鹽,韭花,辣椒絲,蔥花香菜,醋,辣椒醬,蒜泥等等.加的料越多越有味道.
13、苦累(苦縷、窟屢)
這種食物懷舊的人還吃,一般人家已不吃了。苦累菜多面少,缺糧時人們喜歡吃。 找些老豆角、野菜、榆錢等洗淨,放鍋裡煮煮,撈出後切碎,放在鍋裡,然後拿幹棒子麵往豆角、野菜或榆錢上撒,一邊撒一邊拿筷子攪拌,太幹了就灑點水,當面把菜都包起來成疙瘩狀時就不要撒面了。然後開始點火蒸,有的直接踏在鍋底蒸,有的放在籠屜上蒸,不管怎樣蒸都要蓋嚴蓋兒。直接踏在鍋底蒸時要掌握好時間,千萬別糊了。苦累味道一般,但可以憶苦思甜,調劑大魚大肉。舊時窮人吃苦累的很多,有錢人家吃苦累就是鬧高興。
14、三面粥
將小米麵、玉茭面和細糠面(其他雜糧面也可,但米麵必有)混合糊入開水中,熬成稠粥狀即成,也可加些菜葉和食鹽做成鹹的。別看配料和做法極其簡單,營養卻十分豐富
15、豆花湯
豆花湯是用綠豆做的,豆瓣湯是用黃豆做的,把綠豆放入滾開的鍋裡,長時間的滾煮,直到把綠豆煮開花為止,之所以叫豆花湯就是由此而得名的,湯成綠色,豆花沉底,喝時攪拌一下盛到碗裡,加些冰糖味道更佳。此湯夏季常喝,解渴消暑。
16、胡辣湯
胡辣湯又叫麵筋湯或滷子。早晨,小吃攤上都是喝滷子的人,大人小孩都喜歡。
把白面和成很軟的面,為增加彈性,可以放點鹽,然後在水中使勁用手抓面,反覆揉揣,提出麵筋。把剩餘的麵湯倒入滾開的鍋裡,做成麵湯。如果稀,可以放點用澱粉勾的欠,這樣就更黏糊了。 然後提取的麵筋做成小條狀,放入鍋裡,再放入煮熟的花生米,海帶、粉條、食鹽、醋、醬油等繼續煮,煮開後,各種材料便渾然一體了。舀一碗熱乎乎的滷子,吃上一口,又滑又香,酸鹹可口,回味無窮。
17、疙瘩湯
說起疙瘩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在北方的人可能印象最深了。那時,很多人家為了省事和節約,晚餐常常喝這道既算湯菜又算主食的疙瘩湯。如今疙瘩湯已走上了大雅之堂——很多大飯店都有,而且頗受顧客歡迎。我們現在吃到的疙瘩湯比原來記憶中疙瘩湯多了很多配料,如雞蛋、香菇、肉(雞肉、蝦仁、魷魚、貝肉)、油菜、西紅柿等,營養更豐富、味道更鮮美了。
疙瘩湯裡的湯可以是清水或排骨湯、魚湯、骨頭湯等。從飲食健康的角度而言,疙瘩湯更適合晚餐食用,因為麵食類容易消化。
18、驢肉卷餅
武安自古就有吃驢肉的傳統,驢肉色紅,肉質鮮嫩,柔軟細膩,含脂肪少,現在通樂村的驢肉最多。
一到傍晚,街頭巷尾都有賣熟鹹驢肉的。賣肉的同時,還出售驢肉卷餅,驢肉放在桶裡,案板上有少量切碎的驢肉。另一邊案板上做著薄餅,做好後就放在平底鍋上烙。不一會兒一張香噴噴的小餅就烙好了,小薄餅上放些切成薄片狀的驢肉, 再放點蔥,春天夏天放綠油油的小蔥,秋天冬天放大蔥(不能象驢肉火燒一樣放青辣椒,那樣不地道。放蔥絲醇厚香美,開胃解饞,使驢肉更香,同時也解了肉腥)。然後就開始卷,卷好後拿一張紙一包就可以吃了。餅香加肉香,綿軟上口,香而不膩,回味無窮,解讒解餓。比市場上所謂的驢肉火燒更好吃(用火燒夾的當然不及用剛烙好的外焦裡嫩的油餅捲起來好吃).
19、鍋盔夾肉
涼水和面,和面時放豬油,和成死面。和好面以後,再做成長燒餅, 把做好的燒餅放在平底鍋上烙,烙完後再放在石子兒上烤,石子下面有火。烤熟後從中間開個口,把切好的燻肉,包括豬頭肉和豬下水,夾到燒餅裡,就做成了一個鍋盔。鍋盔味道又香又脆,裡面的燻肉香美無比,油而不膩。非常解讒。
武安鍋盔和是陝西人特別是關中人的鍋盔不太一樣,千萬別混在一起。
20、燙麵餃
燙麵餃就是一種蒸餃,但很有地方特色。取白面若干,拿滾水或滾燙的煮肉湯和面, 所以才叫湯麵餃。這樣和的面發粘,蒸出來的湯麵餃顏色略黃,稍帶透明。然後調餡兒, 主要用料是雞蛋(瘦肉)、韭菜、粉條三樣,再輔助其他作料。 還有一種熟肉餡更香,主料是五花肉,鮮藕和韭菜.先把五花肉用花椒大料和姜煮熟, 再晾涼切成黃豆大小的丁,鮮藕也切成同樣大小的丁,韭菜切碎,少加一些焯過水的粉條, 將四種料用熟油和香油調勻,加味精和鹽.皮兒要比水餃稍大稍厚些。 最後,把包成的燙麵餃放在籠屜上急蒸10分鐘即成.時間不宜過長,這樣蒸出來的餃子顏色相當漂亮, 皮幾乎是透明的能夠看到鮮綠的韭菜.
湯麵餃皮兒很筋道,餡兒發乾,皮薄餡大,味道獨特。
21、炸三角
因為很費事,又不好做,所以每家每戶不常吃,想吃就去麻糖鋪去買。
形狀為三角形,用大響邊兒水或半滾半不滾的水和面,用木棍攪拌, 這樣的水和面,炸好後,炸三角的表面會起很多的泡泡,酥脆酥脆的, 又酥又脆又香,很好吃的。餡主要是韭菜、雞蛋、粉條,綠豆芽, 也可以放點豆腐或蝦皮,輔助鹽、味精、五香面兒,香油等調料。 把面放在案板上揉勻,切成劑子,擀成圓片,皮兒比燙麵餃的要大,要厚。 把圓片兒從中間切成兩個半圓,然後在直徑邊處沾水,順直徑摺疊, 壓死直角邊兒,然後用手撐開,做成一個圓錐形的面兜兒,放入調好的餡兒, 然後再沾水把把圓邊捏合好,就做成了。
這炸三角外表金黃,而且有脆生生的泡泡,吃起來外焦裡嫩,又香又鮮。
22、小麻糖
武安獨特的一種過年食品。像很多地方過年炸年糕一樣,武安家家戶戶頭年兒都要炸小麻糖。
第一步是發麵,找些酵子(老面),把酵子與白面用溫水和在一起,然後蓋好蓋兒,放在溫暖的地方進行發酵,時間約一個晚上。第二天,再向發麵裡放入白面、柿子或白糖,少許鹼面,再打入幾個雞蛋,繼續和面。把和好的面放一邊醒醒。醒好後把麵團擀成一個大長條,擀時放油,然後拿刀把大長條剁成寬約3釐米,長約5釐米的好多小長條兒,同時還要在每個小長條的中間來一刀,剁出一個小長孔。把兩個帶孔的小長條兒疊合在一起,捏住一頭,從中間的小長孔裡掏過來,稍微一抻,就編織成一麻花狀的小麻糖了。炸時要用大火,要掌握好時間,以防炸糊了,炸好後用笊籬撈出。
其特點是香、脆、酥、甜。以前炸很多,能吃到二月二,現在好象炸不了那麼多了。 因為小麻糖時間長了會發皮,吃時或泡或烤或餾均可。
23、燻肉
武安小吃首推燻肉,它做工精細,用料考究,味道肥而不膩,越嚼越香。做燻肉要分三步。第一步是洗肉,選擇新鮮的豬頭或豬下水做原料。豬頭上的毛要用火柱燙掉,再拿石頭搗,以便去掉毛根和褶皺中的汙垢,然後再拿刮刀刮淨刮白。耳內汙垢也是先燙後刮,不留半點髒物。最後放入清水中反覆清洗。這種方法要比用瀝青或松香去毛費事得多,但很衛生。 豬下水洗不淨會有異味,肚兒和腸子要用花椒、食鹽、醋、鹼等反覆揉搓,直到把其中的汙垢除淨。 第二步是煮肉,煮肉是味道好壞的關鍵,在清水中加入老湯,再放些茴香、大料、桂皮等。將肉放入湯中即可開火。肝煮得最快,肝中間的血管不出血時就煮好了。豬嘴最省火,耳朵最費火。 第三步是燻肉,把經過在湯中浸泡,然後晾乾的豬頭肉和下水放在鐵篦子上,用瓦盆兒蓋好, 點燃鋸末燻烤,鋸末除了松木鋸末不能用外,其他常見雜木的鋸末都可用,就是玉米芯骨也可以用。最好的是柏木屑,據說是最好的。
要掌握好火候,火大則糊,火小則生,燻好後還要在肉皮上抹一層香油,這樣,不僅味道香,而且久放不幹。
24、燻雞蛋
選擇個頭勻稱,新鮮的雞蛋,用清水煮熟,撈出後放入冷水中,然後砸碎蛋皮,再放入配有茴香、大料、花椒、鹽等佐料的原湯中稍煮, 火候要適中。煮好後撈出,待原湯晾涼後,把雞蛋放如湯中浸泡半天,讓佐料香味兒浸入蛋內。 泡好後去皮,晾乾,再上燻盆燻烤,盆內有帶方格的篦子,一個格放一個雞蛋,點燃鋸末開始燻,要用文火,一邊燻,一邊翻動。 燻好後,用棉球沾上小磨香油擦拭。這樣,燻雞蛋味道香醇,色澤光亮。
燻雞蛋色香味俱全,表面微皺,顏色發紫,蛋清柔韌,蛋黃髮幹,越嚼越香,勝似板慄。那股特殊的香味,讓人回味無窮。
25、燻兔
將兔肉用清水浸泡3小時後,控淨水分,用精鹽和花椒搓勻兔肉,醃2小時。 湯桶上火加清水,加蔥、姜、精鹽、味精燒開,下兔肉燒1.5小時,用湯浸泡1小時。 燻鍋置火上,加糖、茶葉,放好兔肉,蓋上蓋,燻半分鐘即可,取出後趁熱刷上一層香油,裝盤時剁成塊食用。
醇香適口,色澤紅潤,質感酥爛,薰香味濃。
26、軟餅(面餘的)
軟餅在武安有的地方叫做面餘的。是非常簡單家常的一款麵食主食,最適合早餐或者晚餐,懶人的果腹自食。雞蛋,麵粉,少許蔥花,就可以飽餐一頓,而且營養也不錯。
27、烙餅
武安烙餅分麵餅和發麵餅兩種。味道上分甜和鹹兩種口味。餅的大小一般和鍋蓋差不多。兩種餅的口感各有不同,深得武安人民的喜愛。早起晚上,去烙張餅,也是一種小改善。
28、蕎麥灌腸
蕎麥灌腸武安自古有之,河渠村的灌腸最有名。用蕎麥麵和面,和成稀糊狀,然後在籠屜上鋪上布,把稀蕎麥麵放在一個特製的坨子裡蒸,蒸好後切成寬約3釐米,長約5釐米的帶稜的薄片兒,放在平底鍋上煎(煲),鍋底先放些油,
以前放驢油,有「驢油煲(煎)灌腸」的說法,現在主要是用花生油,棉籽油,煎鍋周圍放一鐵圈,煎好的就夾到鐵圈上。
吃灌腸時必須沾蒜沫兒,沒有蒜沫兒不出味兒。還有一種涼調灌腸,把蒸好的面切成小三角兒,放入蒜沫兒和韭花,調調就可以吃了,這種涼調灌腸現在已經沒有了。煎灌腸街頭小攤隨處可見。其口味香軟,口感極佳,是武安地道小吃。
29、糖糕
糖糕最早起源於河南,以表皮鬆脆掉屑,內層軟乎與白糖餡相得益彰而著名。其做法是白麵粉適量,稍加些白糖,用開水燙麵,一邊倒入開水一邊用筷子攪拌,越軟越好,然後攤在案板上晾一小時左右,現在才正式和面,把燙好的面撒上乾麵粉揉和,一邊揉一邊加乾麵粉,這樣炸出的糖糕才外面起脆皮,面和好後醒一會就可以炸制了。糖糕的做法:把面分成若干個小麵團,擀成麵餅加入適量紅糖,捏嚴口,拍成薄薄的扁圓形,放入油鍋內炸至金黃色撈出,即可食用。
30、武安燴菜
武安自古有之,是家常菜,大眾菜,也是賓館飯店宴請賓客時必須上的一道菜。 每家每戶吃大米飯時常吃。有「大米飯,豬肉菜,山藥粉皮配海帶,再來點好白菜」的說法。
燴菜因季節的變化,裡面的菜也變化,常用的原料有:熟肉片兒(紅燒肉片和酥肉), 燒肉:(將五花肉,儘量是肥肉,用香料煮好後晾涼,在肉皮上塗蜂蜜(為給肉皮上色更好看)再入油鍋炸好,燴菜時切成片)長山藥或土豆,白菜,芸豆角、蒜苔、青萵筍、冬瓜、海帶、肉丸子、炸豆腐、粉丸子、洋白菜、蒜苗、茄子、西紅柿等。 先往鍋裡倒入油,然後把各種蔬菜放入鍋裡翻炒,倒入清湯,再放入熟肉片兒,燒土豆,油炸豆腐,海帶等燉約半小時。開鍋後放入肉丸子,粉丸子,味精、鹽、香油等就做好了。上講究的燴菜長山藥或土豆必須過油。
飯店的燴菜一般在喝完酒吃飯的時候上,大大的一盆兒,上面還有八九個虎皮雞蛋 (先將雞蛋用香料煮熟,剝皮,在雞蛋上塗芡再過油炸,形似虎皮)。特點:多味混合,營養豐富,肥而不膩,鹹鮮適口,可謂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