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深知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因為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要和同學好好相處。即使我們參加工作後,他們仍會叮囑我們,要和同事好好相處。隨著自己閱歷的不斷增加,我們更深刻認識到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性。為此,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儘管如此,可是我們還是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和別人發生爭吵,使人際關係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一提起這些問題,我們就會煩惱不已。我們也會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可好像並不能總結出什麼好的方法。不過,即使這個時候,也不要著急,關於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已經被好多書探討過,也總結出了許多經驗,供我們參考。
一提起看書,你也許會有些犯難,覺得書中的知識會不會太過枯燥難懂,擔心自己不能理解。其實有一本關於人際交往的書,這本書通俗易懂,書中多是一些故事案例,讀來有趣,又能引發你的思考。
這本書就是《人性的弱點》。看到這個名字,你也許並不覺得陌生。和你一樣,我早就聽說過這本書,因為聽別人說這本書太過雞湯,所以就沒有讀。直到最近,我才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讀完了這本書。這才發現自己有些誤解這本書了。雖然它看上去有些雞湯,可是實際上卻是一本人際交往行動指南,給我們分享了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
你也許會擔心這些方法操作起來會不會很難,其實並不難。而且這些方法,你或許早就聽說過,只是沒有親自實踐而已。
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戴爾·卡耐基給我們分享了許多人際交往的方法,諸如如何贏得他人的喜愛、如何讓他人與自己合作、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等等。這些方法都是戴爾·卡耐基在研究人性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及心得體會所總結出來的。在實踐這些方法時,我們需要謹記總的指導原則,也就是人際關係的3個基本原則。
原則1.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不要批評,不要指責,也不要抱怨。
你有沒有被別人批評過?仔細回想過往的經歷,小時候做不完作業,考試沒考好,會被老師和家長批評。工作後,沒有按時完成工作任務,會被上司批評。當我們被批評時,我們會急於辯解,甚至覺得自己並沒有錯。關於指責,我們也並不覺得陌生。尤其是工作中,我們犯錯時,上司或同事會指責我們沒有做好工作。被指責後,我們會產生自己很沒用的想法。
被批評或指責後,除了以上反應外,我們還會有些牴觸,甚至反感那些批評或指責我們的人。原本建立起的良好的關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換個角度來看,當我們批評別人或指責別人後,別人會不會也有這些感受,也有這些想法呢?有時候,我們想不明白,明明之前關係挺好的,現在怎麼就變了呢?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反思,是不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經常用批評或指責的態度對待他人?
比如,在生活中,當孩子做錯事情時,我們是好好和他們說話,還是會批評他們粗心、調皮、不懂事?當另一半不幫忙做家務時,我們會好好和伴侶溝通,還是指責對方自私、懶惰、不盡心?
尤其是當我們為這些問題困擾時,是不是又開始了抱怨?覺得自己辛苦,覺得自己無助,覺得別人不體諒自己,甚至會抱怨生活對自己不夠好。
如果不反思自己的經歷,我們並不會意識到,原來正是這些批評、指責和抱怨,在無形中傷害我們與別人之間的關係。可是,當事情發生後,我們經常第一反應就是批評、指責和抱怨。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著理智思考。下一次再遇到問題時,刻意糾正批評、指責和抱怨的做法,試著理解對方,選擇和對方好好溝通,共同解決問題。
原則2.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記得真心實意地感謝他人。
在生活中,當陌生人幫助我們後,我們會感謝對方;當同事協助我們的工作後,我們也會感謝對方;那麼當家人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當朋友為我們排憂解難時,我們有沒有跟他們說聲「謝謝」呢?
可能我們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有時會把家人對我們的好、朋友對我們的好,當作理所當然的事,認為他們應該照顧我們,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一旦他們沒有按照我們期望的那樣做,就會心生不滿。也正是理所應當的想法,傷害了彼此之間的關係。
如果我們換位思考,當家人或朋友遇到問題後,覺得我們理所應當站出來,幫助他們。一旦我們沒有做到的話,他們會不會開始抱怨?他們會不會也對我們不滿意?
也許我們覺得對家人或朋友說「謝謝」會顯得特別見外,但是我們可以換不同的說法來表示謝意。比如,當我們回到家中,另一半已經做好了晚飯,我們可以用「你辛苦了」代替「謝謝」;當朋友幫了我們的忙後,我們可以買個禮物來表示謝意;當父母過生日時,我們可以送父母生日禮物,或是手寫賀卡,哪怕是發微信,也可以感謝他們對我們的養育和照顧。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真心地感謝他人,無論這個人是陌生人、同事,還是家人、朋友。當我們聽到「謝謝」時,我們會感覺到被認可、被需要、被重視,心情會愉悅。同樣,當我們感謝他人時,他們也會如此。從現在開始,記得感謝身邊的人。當你開始這樣做了以後,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在慢慢發生變化,你和周圍人的關係也在慢慢變好。
原則3.想要影響他人的話,記得考慮他人的需求。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當我們想要做某件事,或者解決某個問題時,都離不開他人的配合和協作,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考慮自己的需求,還得考慮他人的需求。唯有此,才能達到雙贏。
比如,當我們想要同事協助工作時,不能只考慮自己工作的緊急度,還得考慮同事的工作安排;當我們和家人一起旅遊時,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喜好,而不顧家人的想法;當我們需要孩子改變時,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期望,而不顧孩子的感受。
如果我們凡事只考慮自己,總是說「我想要什麼」,忽略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只能讓人際關係變糟,而不會變得更好。有時候,我們只有意識到彼此之間的關係出了問題時,才會去反思,原來自己的做法有問題。
與其等關係出了問題,才去解決,不如在做事時,多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關注對方的想法和需求,從一開始就好好溝通,減少問題的出現。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有一個好處。我們會發現,當我們關注對方的想法和需求後,我們會更加了解彼此,減少彼此之間的誤解,這些都有助於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了解了以上三個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後,你是不是覺得這些原則很簡單?不過,知道了之後,我們還需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去應用這些原則。我們可以先從第一個原則開始,先做到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時時刻刻注意這一點,只要開始注意,開始改變,你會發現新的變化。
此外,如果你已經在實踐中掌握了這些原則,還想知道如何在職場管理、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具體應用,你可以看看《人性的弱點》這本書。相信書中的建議會帶給你新的啟發,幫助你改變現狀。
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如果我們想要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就要改變以往的做法。做法改變了之後,結果才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