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小夥丁真一夜爆紅,
引發了一場「搶人大戰」。
在一次採訪中,
少年隨口一提「想去拉薩朝聖」,
結果西藏、青海等多地官媒
紛紛向他發出邀請。
丁真。來源:丁真微博@理塘丁真
很多網友沒搞明白,丁真是藏族,
不就是來自西藏嗎?
為此,四川媒體特地發布聲明,
「丁真家在四川」。
丁真的家,
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
四川西部的甘孜州理塘縣。
四川省甘孜州理塘縣風光。來源:圖蟲創意
這裡是318國道上的重鎮,
海拔4000米左右,
在丁真成為當地旅遊形象大使之前,
最大的文化IP是300年前的詩人活佛倉央嘉措。
詩人為理塘寫過一首情歌:
「潔白的仙鶴啊,請把雙翅借給我,
不飛遙遠的地方,只到理塘就回。」
中國四川甘孜州,康定蓮花湖景區。來源:圖蟲創意
丁真的清澈笑容
讓廣袤無垠的雪山高原為人神往,
也讓人意外地發現,
四川,遠比想像的更加豐富多彩。
01 四川,不是「四川」
「四川」之名始於宋朝,
在歷史上經歷過多次變遷。
北宋初年,
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
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
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
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實行行省制,
設立「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合併原宋代的「川陝四路」,
簡稱「四川行省」。
四川行省轄境包括
今四川中東部、重慶大部、甘肅南部、陝西南部等。
換而言之,今天的重慶人、甘肅隴南人、陝西漢中人
在當時都可自稱為「四川」人。
明代廢除宋、元舊制,
在全國設立13個承宣布政司,
四川為其中之一。
當時,四川轄區除今天的四川、重慶外,
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市
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
包含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
涼山彝族火把節。來源:圖蟲創意
到了清代,
政府才對這一地區進行重新劃分,
界定省域範圍。
遵義劃歸貴州,昭通、曲靖改屬雲南,
以成都為四川省府治所,沿用至今。
現在的四川省,
位於中國西南內陸腹地,
東臨重慶直轄市以及湖南、湖北兩省,
西接西藏自治區,北連青海、陝西、甘肅三省。
四川三面環山,
東部為四邊高峻、
中間凹陷的盆地丘陵。
西部為大幅度隆起的高原高山。
其中,
四川盆地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
由青藏高原、大巴山、華鎣山、雲貴高原環繞而成。
四川盆地堆積了含有磷、鉀等豐富礦物養分的紫色土,
因此被稱為「紫色盆地」。
雅西高速公路,幹海子特大橋。除了其「巨無霸過山車」式的外形讓人極為震撼以外,幹海子特大橋不少內在的創新型修建技術,讓其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公路橋梁中,也能佔得一席地位。來源:圖蟲創意
在盆地的西側
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川西平原,
又稱成都平原,總面積2.3萬平方公裡,
素有「天府之國」美譽。
古語云:「少不入川,老不離蜀。」
從海拔600米左右的成都平原
到4000米以上的川西高原,
從茫茫林海到草原雪甸,
從平靜如鏡的湖泊到奔騰向前的江水河流,
在這裡,四川的春夏秋冬被演繹出了無限可能:
上至下:春,丹巴。夏,青城山。秋,黃龍風景。冬,神山仙乃日。來源:圖蟲創意
除了大海不曾給予這片土地自由想像的空間外,
該有的一切人間美景,四川都有了。
當然,令外地人念念不忘的,
還有那一口熱騰騰、麻辣辣的四川火鍋,
秉承「萬物皆可涮」的原則,辣紅了全國。
磨幹辣椒的石磨。來源:圖蟲創意
相較於簡單粗暴的辣,
其實,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
卻有著「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特色。
以川西成都、樂山為首的「蓉派川菜」
主打用料精細準確,講究遵循傳統,
而以川南自貢為代表的鹽幫菜,
則講究「味厚香濃、辣鮮刺激」。
成都大慈寺內的老茶館。來源:圖蟲創意
講究「巴適」的四川人,
終究還是沒有擯棄傳統
遺留給他們骨子裡的那種舒適安逸,
該吃吃,該喝喝,
還有好山好水,與他們作伴。
02 巴山
自古以來,
有「天下山水在於蜀」之說。
四川的山,
一種是源於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神山」,
另一種是人文氣息濃厚的「名山」。
「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雲喲。」
正如《康定情歌》所唱,
雲海,是四川神山最美的一道風景。
在丁真的故鄉——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中,
挺立著四川省最高的山貢嘎神山。
貢嘎山海拔7556米,被稱作「蜀山之王」。
→請橫屏觀看:貢嘎山。來源:圖蟲創意
藏語「貢嘎」之意,即白色冰山,
亦可衍生為白色的雪山。
由於冰川的侵蝕,
陡峭的山峰變為金字塔形,
高聳入雲,直刺青天。
「蜀山之王」貢嘎山航拍。來源:攝圖網
距貢嘎山80公裡外的牛背山,
則是喜歡遠行的驢友們
最心神嚮往的雲海觀景臺,
有「牛背歸來不看雲」的說法。
上子梅埡口的土路,蜿蜒盤旋至埡口。海拔4500米的子梅埡口是觀賞貢嘎雪山雲海的最佳點。來源:圖蟲創意
2009年底,
國家地理雜誌著名攝影師
無意中在瀘定縣內發現一片
可以觀賞到眾多雪山的無名山坡,
此後以牛背山為名,
聲名鵲起,八方攝友蜂擁而至。
牛背山的雲海濃密磅礴,
時而平緩,時而洶湧,
時而如瀑布般沿著山脊傾瀉而下。
置身其中,仿佛掉入人間仙境,
山峰時而露出的尖頂,
就如同雲海中的「蓬萊仙島」一般,若隱若現。
牛背山雲海星軌。來源:圖蟲創意
除此之外,
牛背山的日出、星軌
也是這座山的魅力所在。
如今,
為打造亞洲第一極高山觀景環幕平臺,
牛背山開始全封閉開發,
遊人只能期待其建成之後,再睹其神秘風採。
牛背山。來源:圖蟲創意
若想再次目睹心中的那篇雲海,
只能去往名字怪、雲海奇的四人同山,
或者到雲海媲美牛背山的
格聶神山、西嶺雪山、達瓦更扎。
在雲海環繞的山間,
成群的牛羊、遼闊的高山草原、金碧輝煌的佛寺,
也是別樣之美。
毛埡大草原。來源:圖蟲創意
甘孜州理塘縣以西的毛埡大草原,
夏日,湛藍的晴空下,
牛羊成群,綠草連天,盛開的野花奼紫嫣紅,
秋天,晴空高遠,雲朵潔白,草木金黃;
冬日,白雪皚皚,原馳蠟像。
龍燈草原。來源:圖蟲創意
傳說中格薩爾王曾經徵戰過的龍燈大草原,
則是另一種絕美。
這裡坦蕩寬闊,
形如藏族繪畫中的吉祥八寶圖,
川藏公路穿梭而過。
龍燈草原(冬季)。來源:圖蟲創意
草原上,巨大的三角經幡陣連綿不絕。
格薩爾王在這裡建立起了一座
當年全藏區最大的帳篷,
把他的妃子珠姆和父母接來居住,
每當旭日東升,
格薩爾王就在土臺上點將,
所以又被稱為「點將臺」。
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部,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
以「佛光」聞名世界。
峨眉山金頂。來源:圖蟲創意
作為一座以佛教聞名的「名山」,
金頂是峨眉的象徵,
不到金頂,等同沒到過峨眉。
世界上最高的普賢金像——四面十方普賢菩薩
就端坐於此。
→請橫屏觀看:峨眉山金頂星空 來源:圖蟲創意
與之相對的,
是屹立於岷江、青衣江、大渡河
三江匯流處的樂山大佛。
這尊建於唐代的巨型佛像,
經過數代人堅持不懈地打磨,
花了約90年的時間,
建成後成為中國最大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來源:圖蟲創意
如果說,
樂山大佛和峨眉山詮釋的是佛教奧義,
那麼,隱藏於成都市區的青城山,
則以丹梯千級、曲徑通幽告知世間,
何為誠心問道。
03 蜀水
在高山連綿的川西地區,
擁有著眾多風景如畫的「山溝子」。
而「山溝子」盛產「海子」,所謂「海子」,
即四川人的對湖泊的別稱。
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九寨溝了。
九寨溝。來源:圖蟲創意
九寨溝的美是毋庸置疑的,
人們常言:「九寨歸來不看水。」
航拍九寨溝。來源:圖蟲創意
九寨溝的水清麗靈動,
變換不同角度,
眼前水的顏色立即發生轉變,
或蔚藍、或靛藍、或孔雀藍,
不一而足。
上:九寨溝五花海,下:五花海局部。來源:圖蟲創意
九寨溝告訴世人多面的山溝秀美,
距離成都最近的畢棚溝,
則是這些山溝面容的升華。
滿眼望去,紅葉、花海、彩林,皆是風景。
上:夏季九寨溝,下:冬季九寨溝。來源:圖蟲創意
除了這兩條「溝子」外,
四川還有四川和雲南的界湖、
「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瀘沽湖。
瀘沽湖。來源:圖蟲創意
在同樣毗鄰雲南的稻城亞丁,
「興伊措」則少了許多如瀘沽湖、九寨溝的安寧,
高山裸露的山體加上坑坑窪窪的碎石,
人們或許很難想像這裡還有一處世外桃源。
措,是藏語「湖」的意思。
稻城縣的海子山古冰帽地質公園,興伊措。來源:圖蟲創意
同樣,在亞丁的牛奶海,
四周雪山環繞,湖水青藍碧綠,
猶如天然造化之翡翠。
亞丁牛奶海。來源:攝圖網
都說「黃河九曲十八彎」,
在四川唐克鎮,
這條在人們印象中滿是泥沙的萬裡長河,
進入了第一個彎道。
→請橫屏觀看:唐克黃河第一灣 來源:圖蟲創意
這一段的黃河,清澈見底。
從遠處望去,
緩慢流淌的黃河就如同草原上的「哈達」,
充滿著大自然的敬意和對這片土地的祝福。
除了黃河外,
四川還是長江水系流經區域的重要地點,
長江在這裡擁有兩個完全不同的名字。
以四川宜賓為分界線,
宜賓以西的川藏界河稱為金沙江,
以東稱為長江。
04 巴蜀長歌
秀麗的山水,
孕育了巴適得很的四川人。
距今200多萬年前,
四川地界上就有古老的人類活動。
經過百萬年的發展和進化,
大約在距今3萬年—4500年前,
這裡孕育出了「資陽人」和舉世矚目的「三星堆文化」。
四川三星堆博物館金面銅人頭像。來源:圖蟲創意
以「三星堆文化」為代表的古蜀文明,
在西周末孕育出了四川歷史上第一個政權——古蜀國。
古蜀國君杜宇,
即李商隱詩中「望帝春心託杜鵑」的主角。
杜宇上臺後,
一面鼓勵發展農業生產,一面積極對外擴張,
使古蜀國成為當時西南地區最大的政權。
但好景不長,春秋初期,
古蜀國的大權落入了宰相鰲靈手中,
杜宇被趕下臺。
傳聞,杜宇退位後隱居西山,因心懷亡國之恨,
死後化作子規鳥,啼鳴不已,口吐鮮血,
染紅了滿山遍野的杜鵑花。
四川三星堆博物館青銅器。來源:圖蟲創意
鰲靈開創的開明王朝
在古蜀國的基礎上發展,
國力更加雄厚。
戰國初期,開明王朝定都成都,
從此,這座城市成為了
四川地區千百年來一路傳承不變的政治文化中心。
先秦春秋戰國諸侯:蜀國。來源:圖蟲創意
在開明王朝統治時,
蜀人鑿開玉壘山,引岷江入沱江,
解除了岷江山洪對成都平原的危害,
促進了成都平原稻作農業的繁榮。
成都平原發達的經濟促進了蜀國早期城市的發展,
城市分區中還出現了按交易物資劃分的市場。
由成都出發,進入涼山地區,
經雲南連通緬甸、印度的「蜀身毒道」,
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南方的絲綢之路」。
三星堆博物館·博南道示意圖。來源:圖蟲創意
古蜀國的繁榮昌盛也引起巴人的注意,
巴族人入川前長期以狩獵為生,
尚武的精神致使他們經常與
安靜發展的古蜀國之間爆發戰爭。
公元前316年,兩國再度爆發戰爭。
巴王抵擋不住,求援秦國。
秦軍入川,擊敗蜀國後,隨即順手滅了巴國,
從此這片土地,成了秦國的蜀郡。
古老的巴蜀文明,也融入了中原文化當中。
為了徹底根治岷江水患,
新任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決定在前人開鑿玉壘山的基礎上,
興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以魚嘴分流堤、寶瓶口引流工程
和飛沙堰溢洪道等水利措施
進一步強化川西地區防洪防災工作。
都江堰·魚嘴。站在魚嘴上眺望岷江。來源:攝圖網
李冰父子的另一業績是開鑿鹽井,
根據「依山可作井,隔溝不同脈」的民間諺語,
以鑿井、汲滷、煮鹽的方式,
開創了巴蜀井鹽,為後來的四川井鹽發展奠定基礎。
在李冰父子的治理下,
成都始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都江堰寶瓶口與離堆公園。來源:攝圖網
秦漢時期,
巴蜀之地被劃分為若干個郡縣。
漢景帝末年,
廬江舒(今安徽六安)人文翁入蜀為郡守,
在此期間,他興修水利,擴大灌溉區域,
使「天府之國」更加富饒。
同時他選派當地優秀的青年才俊
到長安修習經學法律,回鄉任教。
經文翁的倡導,巴蜀地區學習之風盛起。
到了東漢末年,
以成都為中心的城市不斷擴張,
成為了當時西南地區第一大都會,
繁盛之況與中原地區的
洛陽、河北的邯鄲、山東的臨淄等齊名。
這便引來了劉焉、劉璋父子的相繼割據,
以及三國時代劉備於此建立蜀漢政權。
劉備死後,後主劉禪任命諸葛亮為丞相。
→請橫屏觀看:閬中古城 來源:圖蟲創意
三國時,張飛曾鎮守閬中。
在三國亂世中,
諸葛亮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為目標,
治蜀嚴明,使得蜀地即便在戰火紛飛的年代
依舊能保持著「和平」年代的發展。
公元234年,
一代名相諸葛亮
病逝於北伐前線五丈原,享年54歲。
至今,成都地區仍保存有
為紀念諸葛亮而興建的武侯祠。
武侯祠。來源:圖蟲創意
蜀漢滅亡後,巴蜀之地盡數歸於西晉。
西晉末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建立「成漢」。
自成漢到隋朝再度統一中國,
400年間巴蜀大地戰亂不止,民不聊生。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時代繁榮昌盛的階段,
對於巴蜀大地而言亦是如此。
在擴建都江堰之餘,
蜀人開挖通濟堰、鴻化堰、茫江堰等疏通河道,
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到了數百年前蜀漢的水平。
這一時期,隨著農業的再度復興,
蜀地紡織、製鹽以及其他手工業均空前繁盛。
聞名天下的「蜀錦」製作工藝上也有了很大提升,
以羅錦著稱於世。
巴蜀大地的核心,
成都(益州)也成了詩人筆下的「錦官城」,
有「揚(州)一益(州)二」的說法。
正是由於成都的富庶繁榮,
在大唐盛極而衰之時爆發的安史之亂中,
唐明皇李隆基才一路狂奔躲入錦官城中。
跟著皇帝南下浪潮進入成都的,
還有大詩人杜甫。
彼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暫避成都,
在朋友的幫助下於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
興建了一座草堂,用於自居,
此即為如今聞名於世的「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茅屋景區(恢復重建的杜甫故居)杜甫詩歌描繪的地理環境較為準確,尤如地圖,被後人稱為圖經。因此,根據杜甫對草堂的風物描寫,重建後的茅屋基本還原了杜甫當年的成都生活場景。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杜甫草堂唐代遺址。該遺址應證了杜甫在詩中對草堂的描寫。例如杜甫《絕句六首》其三中提到:「鑿井交棕葉,開渠斷竹根。扁舟輕嫋纜,小徑曲通村。」從考古發掘的這幾處水井看,完全印證了詩人對其生活環境的描寫。圖片來源:攝圖網
巴蜀的好山好水,
並不只有杜甫一位大詩人來過。
與其同時代的詩仙李白,就在這裡長大。
從5歲起,第一次隨父遷入蜀地到25歲那年離開,
四川是李白的第二故鄉。
對於雄偉的巴山蜀水
和繁榮富饒的四川景象,
李白曾留下諸如《蜀道難》、《峨眉山月歌》、
《早發白帝城》等名篇。
四川省綿陽江油市李白紀念館。來源:圖蟲創意
唐朝後期,藩鎮坐大,
巴蜀大地再次進入一個割據的時代。
王建、孟知祥等節度使相繼上位,建立政權。
至宋代,平定巴蜀後,
這一地區被劃分為四個「路」一級行政單位,
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
宋代經濟空前繁榮,
再加上四川地區歷來重視農業、手工業發展,
因此,在四川境內出現過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紙幣的出現,讓四川地區商貿活動變得更加頻繁。
金兵南下滅北宋之後,四川的地位尤為重要。
當時,四川除了經濟繁榮之外,
也是金、元乃至南宋王朝的軍事戰略要地。
1258年,蒙古蒙哥汗親率7萬大軍,
從漢中分三路入蜀,直抵合州(今四川合川)城。
守將王堅率眾據險死守,於釣魚城下擊敗蒙古大軍,
擊斃蒙哥汗,迫使敵方退兵。
重慶市合川區嘉陵江畔合川釣魚城護國門。來源:圖蟲創意
然而,
一城一池的得失並不能阻擋蒙古大軍的鐵蹄,
四川省之名終究還是寫在了大元帝國的版圖上。
明清時期,
四川迎來了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變革時期
「湖廣填四川」。
元朝末年,由於社會動蕩,四川人口大幅下降,
至明初全境只有8萬餘戶人。
儘管明朝對四川進行了近300年的統治,
但全盛時期,四川也僅有300多萬人口。
明末戰亂,四川人口劇減,
到清王朝統治天下,四川全境不過60萬人。
曾經幅員遼闊的四川,「全境數千裡,城郭無煙。」
四川合江福寶古鎮。
擺在清王朝面前的難題,是如何盤活四川?
於是,剛打下江山的清王朝,
要求各省貧民入川開荒,
甚至直接捆了手腳押進四川。
從順治末(1660年)到雍正初(1727年),
數十年間,四川人口已達270餘萬,
接近明朝全盛時期水平。
經過百年平穩的開荒,
到了鴉片戰爭前,
四川已有3800多萬人,
躍居當時全國人口第一大省。
這為近現代以來,
四川對中國的許多貢獻奠定了偉大的根基。
成都市錦裡古街川劇戲臺夜景。來源:圖蟲創意
近現代的四川,
經歷了保路運動、成都血案和軍閥混戰。
千百年來,
即便經過數次戰火洗禮的四川,
也從未有過像這樣的撕裂。
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中,
四川漢子基因裡烙印著保家衛國的印跡。
抗日戰爭爆發後,
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
川軍的足跡遍布了整個抗日戰場,
幾乎所有的對日大會戰中,
都有川軍將士的身影。
成都博物館·歷史文化陳列近世篇。來源:圖蟲創意
四川軍閥楊森說:
「我們過去打內戰,對不起國家民族,是極其恥辱的。
今天的抗日戰爭是保土衛國,流血犧牲,
這是我們軍人應盡的天職,
我們川軍決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
要灑盡熱血,為國爭光。」
深感指揮不靈、憤而自殺的四川名將饒國華
也曾於離川當日留下豪言壯語:
「我此去,為國而戰,義無反顧,我萬死不辭!」
民族危亡之際,
四川人以國家利益為重,深明大義,慷慨赴死,
無數次以劣勢武器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殊死決戰。
根據國民政府統計,
川軍在抗戰時期的傷亡人數
約為全國抗日軍隊傷亡總數的1/5,
堪稱慘烈!
正是在川軍的英勇犧牲下,
四川沒有失守,國土不再淪喪。
四川成都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來源:圖蟲創意
如今,四川依舊迷人,
不僅是擁有悠久歷史的巴蜀大地、天府之國,
還是除重慶以外,西南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省份,
以常住人口大於8300萬的優勢,
穩居我國西南地區人口第一大省,
經濟發展更是領先西南群雄,
2018年GDP突破4萬億大關。
5.白馬少年的夢
20歲的丁真因一段10秒鐘的視頻意外走紅。
在此之前,這個康巴少年的夢想,
只是他的小白馬「珍珠」能夠在比賽裡跑第一,
他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和弟弟一起放牛。
格聶山下,理塘的時光如細水長流,
儘管今年年初才摘掉貧困縣的帽子,
但這裡本就沒有所謂的貧富貴賤,
只有一如既往的安逸與快樂。
→請橫屏觀看:理塘 來源:圖蟲創意
我們因少年的純真笑容而感動,
看到那雙未曾沾染塵世的雙眼,
心中羨慕的,
或許就是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
四川自古偏安西南,
因地理與文化差異,省內東西部發展迥然不同,
但歲月靜好的生活氛圍深深根植於同一片巴山蜀水之中。
航拍青城山老君閣。來源:圖蟲創意
四川西部的高原、山地,
人口只佔四川人口的1%,
地廣人稀,處處如人間仙境,
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
有些村落才從奴隸制社會一步跨千年,
邁入了新時代。
分布在四川西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
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涼山彝族自治州等在內的少數民族地區,
分別是全國第二大藏區、
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和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四川噶爾齊藏族自治州。來源:圖蟲創意
世代居住在此的人群之中,
有無數如「丁真」的孩子,
他們在草原上縱馬馳騁,
在雪山中仰望星空,在山林間自由吶喊,
一生無憂無慮。
冬天草原上的犛牛群。來源:攝圖網
從雪域高山到天府之國,
在東部豐饒的成都平原,
溫暖的煙火氣與市井味,氤氳了三千年。
城市間的車水馬龍不只是生計,更是生活。
成都天府新區彩虹。來源:圖蟲創意
到街頭走一走,
路過小酒館的門口,
或約上三五好友打麻將,
或在茶館泡上一天,
或邊逛邊吃,
在熱熱鬧鬧的攤點和夜市點幾份
缽缽雞、葉兒粑、麻辣兔頭……
成都天府大道夜景航拍。來源:攝圖網
正如詩聖杜甫在詩中說: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願我們都能放慢腳步,
去做最真實的自己,
去熱愛、去享受生活,
如丁真,如巴適的四川人。
這樣低調而多彩的四川,誰不愛呢?
四川臥龍·熊貓。來源: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陳德言:《四川》,山東畫報出版社,1998李永:《四川詩歌地理》,四川文藝出版社,2017曹亞楠:《圖說天下:國家地理 絕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陳世松:《大遷徙「湖廣填四川」歷史解讀》,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賈大泉,陳世松:《四川通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