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話
當電影的鏡頭對準一個藝術家時,我們將看到怎樣激蕩的一生?藝術家是一群天賦奇才有著獨特思想、獨特性格、獨特能力的一群人,但我們可能無緣了解他們奇幻的一生,電影給了我們走進他們世界的機會,去更深入的了解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愛情,了解他們的作品!當電影和藝術家相遇時,會產生怎樣絢爛的火花?那就跟著Touchbox一起,通過電影走進藝術家的世界吧 !
八月份主題:31部電影帶你了解31位藝術家!
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1918)是奧地利知名象徵主義畫家。他創辦了維也納分離派,也是所謂維也納文化圈代表人物。其作品吸收古埃及、希臘及中世紀藝術要素,強調輪廓線的面,並和古典主義鑲嵌畫的平面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繪畫樣式。
克林姆的藝術以刻劃女性身體為主,主題環繞著「愛」、「性」、「生」與「死」。因為畫面造型大膽而被那個時代視為離經叛道。1918年2月6日,克林姆死於中風和肺炎,那年55歲。
克裡姆特的藝術深受荷蘭象徵主義畫家圖羅普、瑞士象徵主義畫家霍德勒和英國拉斐爾前派的比亞茲萊等人的藝術影響,同時吸收了拜佔庭鑲嵌畫和東歐民族的裝飾藝術的營養,致使他的畫具有「鑲嵌風格」。後來由於他對色彩強烈、線條明快的中國畫以及其他東方藝術發生興趣,致使他的畫風又發生新的變化。他還使用工藝的手法採用羽毛、金屬、玻璃、寶石等材料,以平面化的裝飾圖案組成他的藝術品,使作品具有華麗的裝飾效果。在他的作品中構圖嚴謹細緻,除人物面部和身體裸露外,其餘的服飾和背景都充滿著抽象的幾何圖案,這種修長變形與寫實相結合的造型,被包圍在充滿抽象、象徵的甚至神秘意味的氣氛中,具有花壇般的裝飾美。但是,在那絢爛豪華的外表裡邊,卻也蘊含著人類苦悶、悲痛、沉默與死亡的悲劇氣氛。
《畫家克裡姆》講述了一個圍繞奧地利大師古斯塔夫·克林姆的五幅畫作和一位逃脫大屠殺厄運的具有號召力的維也納裔猶太人瑪利亞·奧塔門的故事。帶有半偵探題材的本片融合了愛和藝術元素,記錄了1938年那段黑暗的歷史篇章。經歷漫長的歷程,被納粹盜去的藝術品,到最後終於完璧歸回到了它的故鄉——奧地利國家藝術博物館。瑪利亞做著不懈的鬥爭,終於將這一案件帶到美國最高法庭,在那裡她所面對的不僅有奧地利國家的幹預,還有白宮政府要求最高法庭拒絕判案的阻力。因為白宮政府唯恐這一案件開啟國際法庭審判的先例,其可能促使千萬個備受蹂躪的韓國「慰安婦」在美國法庭上針對二戰時日本士兵所犯下的惡行起訴。而在當時,日本恰恰是美國主導的第一次海灣戰爭的重要同盟者。
故事呈現了對瑪利亞·奧塔門美麗的姑媽的人物刻畫,融入了大提琴表演藝術,並講述了一些由希特勒侄子出於感恩而透露出的令人驚駭的歷史線索。「金色畫像」後來以一億三千五百萬美元的高價出售,創造了世界有史以來最昂貴的畫作拍賣價。「像是一個關於失落和救贖的可歌可泣的浪漫史詩,這就是瑪利亞·奧塔門的故事讀起來給人的感覺;故事情節大跨度地從時代末維也納的溫室沙龍,到大屠殺的黑暗空間,最後到達了美國的最高法庭。」
了解藝術最好的方式就是走進藝術家的世界。
讓這充滿藝術質感和趣味無窮的31部電影,
陪伴家人和孩子吧!
歡迎轉給更多的人,
來一起欣賞藝術之美!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