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比較確認的是,在已經觀察到的這些球狀星團裡,還沒有發現新形成的活躍恆星,這裡面住的往往都是些老年恆星,如果說疏散星團是恆星的「幼兒園」,那麼球狀星團就是恆星的「養老院」,當然這個比喻並不準確只是打個比方,球狀星團中會存在像地球一樣的有生命的行星嗎,雖然球狀星團內恆星很多,但是目前來看,這裡並不適合真正的生命形成,或者說現存的球狀星團內,可能不會有傳統意義的生命存在,因為這裡的恆星太過密集,行星的軌道太容易被周圍的恆星幹擾,很難穩定,沒有穩定的軌道別說忽冷忽熱了,用不了多久可能整顆行星都會直接撞到恆星上,所以說這裡行星的壽命往往都很短,根本沒有時間留給生命去演化。
另外這裡幾乎沒有氣體和塵埃,因為它們早就被這些密集的恆星給吸乾淨了,在球狀星團中除了行星的軌道飄忽不定,恆星的運動也是變化莫測,因為球狀星團內的恆星間的相互作用,完全是一個多體問題,完全是一個多體問題,每顆恆星都與周圍N-1顆恆星有著交互作用,整體的複雜度是指數上升的,總之這些距離較近的恆星之間,確實會經常發生碰撞,不過這也讓球狀星團內會出現一些.,不過這也讓球狀星團內會出現一些,非常特殊的恆星類型,非常特殊的恆星類型,比如「藍離散星」這種,它與同群中的具有相同亮度的恆星相比,有著更高的表面溫度,雖然它仍然屬於主序恆星,但是它在赫羅圖上的位置。
已經偏離了主序帶,掉隊了,所以它也叫「藍掉隊星」,它產生的原因目前有兩種假說,一種是「吸血論」,就是本來是顆雙星系統,後來其中質量小的那顆恆星,不斷地從旁邊大質量恆星上吸收物質,這個有點類似之前說的白矮星吸積伴星,總之就是本來這顆恆星已經快死了,但是它通過不斷地「吸血」,使自己得以續命,所以它也有個外號叫「吸血鬼恆星」,這種說法可以解釋在疏散星團這種,恆星並不是十分密集的地方,為什麼也會出現藍離散星,還有種假說是「碰撞論」,這種說法認為,藍離散星來源於兩顆低質量恆星的直接碰撞。
這也是為什麼在球狀星團核心區域,更容易發現這類恆星,因為這裡的恆星密度非常高,碰撞的機率很大,而且由於碰撞原因,這些藍離散星的自傳都非常快,一般比太陽快幾十倍,由於類似原因,很多毫秒脈衝星,也經常在球狀星團內發現,很早之前介紹的中子星那期裡說過,脈衝星其實就是自轉的中子星,毫秒脈衝星也就是自轉不到一秒的中子星,所以要以毫秒來計算,目前已經確認的轉速最快的中子星,每秒要轉716次,之前歐航局聲稱發現了(每秒)自轉1122次的中子星,但由於誤差較大,所以一直沒有被正式確認,對於這種超過每)1000轉的脈衝星。
估計就不能叫毫秒脈衝星了吧,因為1秒=1000毫秒嘛,那叫「微秒脈衝星」,應該也不至於,頂多可能會叫「次毫秒脈衝星」,因為基於目前理論,如果中子星每秒的自傳超過1500轉,可能就直接散架了,而且隨著轉速的提高,中子星產生的引力波輻射,會造成一定的能量損失,這個對於高速轉動的中子星正好起到了剎車作用,所以說理論上應該不會有再高一個數量級的轉速,另外球狀星團中可能還存在一種特殊的天體,就是中等質量黑洞,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以及常規的恆星級黑洞,這些都是相對比較常見的,而介於兩者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其實是非常罕見的。
因為這種級別的黑洞是如何形成的,還沒有搞清楚,對於恆星塌陷形成的恆星級黑洞來說,它的質量太大了,而對於星系核中心的這種,極端環境下形成的超大質量黑洞來說,它又太小了,所以一種說法是,這類中等質量黑洞是眾多恆星相互碰撞,從而才形成如此質量規模的黑洞,那哪有如此高密度的恆星聚集區呢,就是球狀星團中,根據哈勃望遠鏡觀測,在飛馬座的球狀星團M15中,可能存在一個中等質量黑洞,大約有4000倍太陽質量,另外在仙女座的球狀星團(G1)中,還有一個20000倍太陽質量的,因為球狀星團不僅僅存在於我們的銀河系中,而是普遍存在於那些河外星系中。
同時它在各個星系中分布規律也幾乎完全一樣,所以早期的天文學家正是基於這點,通過對球狀星團的測定,較為準確地描繪出了早期銀河系模型,要知道早期的人們一直以為,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中心附近,後來美國的一位天文學家叫沙普利,他就琢磨,為什麼球狀星團都分布在天空的一側呢,據此他大膽預言,太陽系應該處於銀河系邊緣,而不是中心,我們的太陽系在銀河系中並不特殊,反而是普普通通十分渺小的存在,這一結果也為人們今後,認識銀河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