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映的《前哨》很難算得上是一部戰爭大片,電影並沒有採取好萊塢商業電影慣用的「正邪之爭」的套路,甚至連一個有名有姓的反面角色都沒有。電影一脈相承了之前《黑鷹墜落》和《孤獨的倖存者》這類高度還原戰場環境的作品,重點描寫了士兵在非正規作戰環境中所面對的複雜局面。
與《黑鷹墜落》和《孤獨的倖存者》一樣,電影《前哨》取材於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的一場真實的戰鬥,「卡姆戴希戰役」。2009年10月3日,一所坐落於阿富汗東北部卡姆戴希山谷的美軍前哨基地遭受塔利班武裝的攻擊,駐紮在這裡的是美軍第四機步師的54名士兵。不同於其他兩部電影的特種部隊作戰,「卡姆戴希戰役」中的美軍參戰部隊並沒有展現出超強的作戰能力,電影中也沒有展示多少先進的武器裝備。
電影最為特別的地方就是展現了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曾經採取的一種戰略決策,「前哨基地」。為了切斷塔利班武裝的物資運輸路線,美軍在阿富汗建立了若干類似於電影中的前哨基地。同時電影中我們還看到駐紮在基地中的士兵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通過援建各種基礎設施來收買當地群眾。《前哨》中大量的篇幅並不是描寫激烈的戰鬥場面,而是全副武裝的美國大兵想要發動阿富汗老鄉聯手對抗塔利班武裝的情節,甚至在基地中僱傭了阿富汗士兵進行防禦。只可惜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顯然並不奏效,經歷過上百年各國列強入侵的阿富汗百姓顯然只要「胡蘿蔔」而根本不在乎「大棒」。
看完電影的觀眾都不禁會對美軍如此的戰略決策疑惑不解,這樣一座位於群山環繞之中的基地,幾乎成為了當地塔利班武裝分子天然的靶子。駐紮其中的美軍士兵每天的套路就是,在遭受槍擊之後立即尋找工事掩體進行隱蔽,在使用輕武器還擊的同時觀察武裝分子的射擊位置,然後基地中的炮兵向敵方開炮射擊,最後一發炮彈解決戰鬥。美軍為什麼不把基地設置在易守難攻的山頂之上?原因很簡單,山頂不通公路。維持這個前哨基地需要大量的武器裝備和軍事物資,離開了公路運輸就是自尋死路。
然而事實證明,這座建立在山谷之中的前哨基地根本無法防守,這個錯誤的決策直接導致了阿富汗戰爭中最為慘烈的「卡姆戴希戰役」。2009年10月3日,塔利班再次向這座前哨基地發動了進攻,不同於以往放冷槍形式的騷擾,這次進攻有將近300名武裝分子從環繞基地四周的大山上衝了下來。基地中的美軍士兵在抵擋住塔利班武裝的進攻之後,終於等來了空中力量的支援,這場戰鬥以8名美軍士兵陣亡和22人受傷為代價取得勝利。這個基地也在戰鬥結束之後被付之一炬,美軍隨之全部撤離,「前哨基地」戰略也不得不被終止。
「卡姆戴希戰役」同時也是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參戰人員在單次戰鬥獲得勳章最多的一次,27人獲得紫心勳章(Purple Hearts),21人獲銅星獎章(Bronze Star Medal),其中還有兩位士兵獲得由總統親自頒發的美國最高軍事榮譽勳章(Medal of Honor)。而在美軍歷史上同樣獲得最高軍事榮譽勳章的另一場著名的戰鬥也被拍成電影,在電影《黑鷹墜落》中自願前往墜機地點救援飛行員的兩位三角洲特種部隊士兵就獲得了這個美國軍人至高的榮譽。
阿富汗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卡姆戴希山谷之中的這場戰役也已經被人忘卻,只有這個被稱為「帝國墳場」的國家依然默默地在那裡延續著自己悲壯的歷史。
註:
本文資料來源:https://mohmuseum.org/copke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