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改編自1893年馬克·吐溫的中篇小說《百萬英鎊》,講了一個窮困潦倒的小子亞當斯變成富翁的一段奇遇。
在電影《百萬英鎊》中,身無分文的美國小夥亞當斯憑藉一張百萬英鎊的鈔票在30天內躋身英國上流社會。
娶到貴族小姐並賺了20w英鎊。
但他並沒有使用這張英鎊,而是憑著這張百萬英鎊的符號價值。
或者稱為象徵價值,實現了從0到1。
故事將圍繞電影重點論述這張百萬英鎊的符號價值。
有人說《百萬英鎊》電影具有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的名字來源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
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
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
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這個電影故事一方面諷刺了人們的勢力行為,另一方面也宣揚人們要有頭腦和誠實吧。
一種事物或現象由於具有的一定屬性或性能,能夠滿足主體的某種需要(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對於主體具有積極的肯定的意義,就被主體認為是有價值的。
符號價值最初由社會學家鮑德裡亞提出,是商品社會意義的抽象表達。
即排除了物的具體有用性,只剩下符號本身具體的物成為社會意義,社會、文化等級的載體。
我們來看看百萬英鎊在電影中的符號價值。
電影中,先後多次用餐廳老闆態度的兩次轉變。
酒店經理的三次轉變,服裝店裁縫的四次轉變體現了出來。
以服裝店為例,服裝店員工首先從亞當斯的衣著判斷他的消費能力給了他一套質量中低的衣服。
在亞當斯出示支票以後,店鋪老闆立刻為他定做了幾十套服裝並表示無限期延長支付時間(免費)。
老闆在此根據支票的符號價值認定亞當斯具有長久穩定的購買力,為往後的長久合作表現的積極又殷勤。
除此之外,老闆所獲得的還有百萬英鎊象徵的亞當斯的身份地位,「本店為百萬英鎊富翁訂做過服裝」對老闆的店鋪本身即是一種廣告宣傳。
對店鋪的營業是具有一定品牌價值的。類比在生活中,就像大牌會將自己的產品送給明星使用一般。
當百萬英鎊消失後,這種符號價值也隨之消失,造成了老闆後面兩次的態度轉變。
其次,百萬英鎊象徵著一種人格擔保。
在電影中體現在金礦老闆利用亞當斯的名號購買了金礦的股票。
之後人們也紛紛購買了這支股票,大家深信「百萬英鎊」的選擇不會有錯。「百萬英鎊」的符號價值在此是一種人格擔保的作用。
就像明星給產品代言一樣。
諷刺的是,當「百萬英鎊」不見後。
哪怕亞當斯向大家解釋了金礦實際所具有的「價值」。
在大家心目中這份價值仍然不及百萬英鎊賦予股票的「符號價值」來得重要。
就像日常生活中明明質量相同的商品,個別卻能因為影視作品中的出現或明星的選擇而更受歡迎。
最後百萬英鎊也象徵著一種社會階級地位。
我想結合社會學的思想來論述這一象徵。
百萬英鎊在此象徵著的是持有者(主體)的地位、身份和修養。
所以電影中,英國上流社會的嚴格的大門會向亞當斯打開(儘管英國落魄貴族會因為缺少金錢與身份地位較低的商人通婚。
商人也希望藉此進入上流社會獲得身份,但在實質上貴族仍然看不起商人地位的)。
在交際場上,亞當斯每每僅說了「其實我認為」半句沒有任何意義的句子。
都能得到人們類似,聰明、儒雅、幽默之類對他個人修養的肯定。
這種身份、地位、修養體現了百萬英鎊所具有的符號價值,即主觀效用價值超越了商品的客觀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