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百萬英鎊》身無分文的美國小夥30天內躋身英國上流社會

2021-03-03 酸檸檬電影

這部電影改編自1893年馬克·吐溫的中篇小說《百萬英鎊》,講了一個窮困潦倒的小子亞當斯變成富翁的一段奇遇。

在電影《百萬英鎊》中,身無分文的美國小夥亞當斯憑藉一張百萬英鎊的鈔票在30天內躋身英國上流社會。

娶到貴族小姐並賺了20w英鎊。

但他並沒有使用這張英鎊,而是憑著這張百萬英鎊的符號價值。

或者稱為象徵價值,實現了從0到1。

故事將圍繞電影重點論述這張百萬英鎊的符號價值。

有人說《百萬英鎊》電影具有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的名字來源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

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

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

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這個電影故事一方面諷刺了人們的勢力行為,另一方面也宣揚人們要有頭腦和誠實吧。

一種事物或現象由於具有的一定屬性或性能,能夠滿足主體的某種需要(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對於主體具有積極的肯定的意義,就被主體認為是有價值的。 

符號價值最初由社會學家鮑德裡亞提出,是商品社會意義的抽象表達。

即排除了物的具體有用性,只剩下符號本身具體的物成為社會意義,社會、文化等級的載體。

我們來看看百萬英鎊在電影中的符號價值。

電影中,先後多次用餐廳老闆態度的兩次轉變。

酒店經理的三次轉變,服裝店裁縫的四次轉變體現了出來。

以服裝店為例,服裝店員工首先從亞當斯的衣著判斷他的消費能力給了他一套質量中低的衣服。

在亞當斯出示支票以後,店鋪老闆立刻為他定做了幾十套服裝並表示無限期延長支付時間(免費)。

老闆在此根據支票的符號價值認定亞當斯具有長久穩定的購買力,為往後的長久合作表現的積極又殷勤。

除此之外,老闆所獲得的還有百萬英鎊象徵的亞當斯的身份地位,「本店為百萬英鎊富翁訂做過服裝」對老闆的店鋪本身即是一種廣告宣傳。

對店鋪的營業是具有一定品牌價值的。類比在生活中,就像大牌會將自己的產品送給明星使用一般。

當百萬英鎊消失後,這種符號價值也隨之消失,造成了老闆後面兩次的態度轉變。

其次,百萬英鎊象徵著一種人格擔保。

在電影中體現在金礦老闆利用亞當斯的名號購買了金礦的股票。

之後人們也紛紛購買了這支股票,大家深信「百萬英鎊」的選擇不會有錯。「百萬英鎊」的符號價值在此是一種人格擔保的作用。

就像明星給產品代言一樣。

諷刺的是,當「百萬英鎊」不見後。

哪怕亞當斯向大家解釋了金礦實際所具有的「價值」。

在大家心目中這份價值仍然不及百萬英鎊賦予股票的「符號價值」來得重要。

就像日常生活中明明質量相同的商品,個別卻能因為影視作品中的出現或明星的選擇而更受歡迎。

最後百萬英鎊也象徵著一種社會階級地位。

我想結合社會學的思想來論述這一象徵。

百萬英鎊在此象徵著的是持有者(主體)的地位、身份和修養。

所以電影中,英國上流社會的嚴格的大門會向亞當斯打開(儘管英國落魄貴族會因為缺少金錢與身份地位較低的商人通婚。

商人也希望藉此進入上流社會獲得身份,但在實質上貴族仍然看不起商人地位的)。

在交際場上,亞當斯每每僅說了「其實我認為」半句沒有任何意義的句子。

都能得到人們類似,聰明、儒雅、幽默之類對他個人修養的肯定。

這種身份、地位、修養體現了百萬英鎊所具有的符號價值,即主觀效用價值超越了商品的客觀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

相關焦點

  • 《百萬英鎊》——當你擁有百萬英鎊
    《百萬英鎊》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同名小說,記得小編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是在中學的英語課堂上,想必這部影片也是很多人十分熱衷的,有趣的是《百萬英鎊》影片中的那個年輕人,也正是是馬克·吐溫對自己人生經歷的真實寫照,當時他在美國內華達州"淘金熱"股票泡沫中的經歷,可以說得上是屢戰屢敗
  • 入選語文課本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百萬英鎊》,你看懂了嗎?
    《百萬英鎊》 的寫作背景是19世紀90年代初的英國社會 ,《我的叔叔于勒》 的創作背景是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 ,雖然描寫的是不同國家人們的生活狀態,但馬克·吐溫和莫泊桑共同身為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作品所傳遞出來的對現實社會的諷喻和揭露卻殊途同歸。
  • 《百萬英鎊》:麻木的社會,金錢是唯一的通行證
    《百萬英鎊》這部電影通過主人公亨利.亞當斯在海上漂泊到他國,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淪為乞丐,為日常吃食擔憂。恰好碰到兩個富翁需要一個窮人來打賭,此時主人公恰好被幸運之神眷顧,開始為期30天的百萬富翁生活。
  • 《百萬英鎊》:麻木的社會,金錢是唯一的通行證
    《百萬英鎊》這部電影通過主人公亨利.亞當斯在海上漂泊到他國,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淪為乞丐,為日常吃食擔憂。恰好碰到兩個富翁需要一個窮人來打賭,此時主人公恰好被幸運之神眷顧,開始為期30天的百萬富翁生活。他的種種經歷反襯出金錢在資產階級社會是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作用,揭示了金錢面前人性醜惡面容。
  • 電影《百萬英鎊》完整版:經典名著改編,幽默風趣
    《百萬英鎊》是由Group Film Productions Limited製作的喜劇電影,由羅納德·尼姆執導,格利高裡·派克、Ronald Squire和喬伊絲·格倫菲爾領銜主演。並於1954年1月7日在英國上映。該片改編自馬克·吐溫同名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張一百萬英鎊的鈔票給一個流落倫敦街頭的窮光蛋的生活所帶來改變的故事。
  • 譯製片:英國老電影《百萬英鎊》彩色版
    類型: 喜劇 / 愛情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1954-01-07片長: 90 分鐘又名: Man with a Million   劇情簡介:  本片拍攝於1953年,根據馬克·吐溫的小說《一張百萬英鎊的鈔票》改編。
  • 《百萬英鎊》:那個拜金的年代,竟是我們嚮往的美好時代
    關於《百萬英鎊》,我想大多數中國人並不陌生。因為它入選過語文課本,也是新課標必讀書目。《百萬英鎊》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發表於1893年的一個中短篇小說。文章以誇張的藝術手法,諷刺中帶著幽默,深刻地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拜金主義思想。
  • 電影推薦|《百萬英鎊》
    小說《百萬英鎊》中的那個年輕人,恰是馬克·吐溫的真實寫照,他在美國內華達州「淘金熱」股票泡沫中的經歷,堪稱屢戰屢敗,屢炒屢輸,最終只能「不做那沒影兒的發財夢,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在內華達州,馬克·吐溫曾是維吉尼亞城中的一名記者,這座城市也是內華達州盛產黃金、白銀的地區。在「淘金熱」下,馬克·吐溫也未能免俗,而且他對傳言和新的機會都十分敏感。
  • 《百萬英鎊》:一個底層男人暴富的背後,是作者對拜金主義的諷刺
    1835年11月30日,馬克.吐溫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弗羅裡達一個貧窮的律師家庭。馬克.吐溫家中有七個孩子,父親是當地的律師,收入微薄,生活困窘,小馬克.吐溫不得不在上學的時候就開始打工扶持家庭。《百萬英鎊》是一部喜劇風格小說,講述的是一位窮困潦倒的辦事員美國亨利,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流浪到英國倫敦街頭,正當他為吃喝犯愁之際。兩位富翁兄弟便打賭,將一張無法兌現的百萬鈔票借給亨利,想看他一個月後如何收場。一個月的期限到後,亨利非但沒有淪落街頭餓死,反而用這張大鈔賺了一筆錢,還贏得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
  • 電影之《百萬英鎊》
    7.9(9分高分劇情)百萬英鎊的劇情簡介 · · · · · ·  本片拍攝於1953年,根據馬克·吐溫的小說《一張百萬英鎊的鈔票》改編。 他們將這張鈔票留給窮困潦倒的美國小夥子亨利·亞當斯(格利高裡·派克 Gregory Peck 飾)後出國旅行了,留下對未來一片迷茫的亨利。   人們對這位突然暴富的罕見富翁,竟拼命地拉攏他,從免費吃飯,買衣服,到免費住宿,一個個像乞丐一樣討好他,並不斷提高他的社會地位。不僅如此,這位幸運的小夥子還取到了一位好妻子和三萬英鎊的銀行利息,從此以後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
  • 《阿Q正傳》與《百萬英鎊》:愚昧麻木的時代,個體能否反抗命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百萬英鎊》寫於1893年,直至現今蜚聲世界,不僅被翻拍成電影,也被節選為中小學課本的必讀課文。而魯迅先生所創作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創作於1921年,在我國家喻戶曉,「阿Q"這一文學藝術形象現今在世界文學之叢已然成為不朽豐碑。
  • 令人深思的經典老電影《百萬英鎊》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有趣的影片《百萬英鎊》。這是一部關於金錢的老電影(1954年的影片),該片改編自美國著名作家,演說家,馬克吐溫的同名小說。多說無益,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下經典老電影的魅力...    影片開頭即向我們介紹了當時著名的英格蘭銀行,一位銀行工作人員取出了一張「紙」,遞給了面前的兩位大佬。
  • 雲閱讀 | 《百萬英鎊》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美國辦事員亨利流落到了英國,卻被一對富豪兄弟用來打賭:打賭的內容是身無分文,但卻誠實而聰明的外地人。擁有了一張100萬英鎊的鈔票,那麼他會活下去,還是會死亡,哥哥認為他會餓死,因為它並不能證明這張鈔票是他的,弟弟認為他會活著,於是他們就把銀行裡唯一一張這樣的鈔票買了下來,給了亨利,他們決定看他30 天以後會過得怎麼樣?
  • 經典英劇,唐頓莊園,百萬身價美國女繼承人嫁英國貴族救急
    劇集發生的背景,正是英國社會由近代向現代轉型的時期,經濟、政治、文化變化巨大,而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局勢也處在多變之中。父親是醫生,自己是律師的Matthew出身中產階級,和唐頓這樣的上流社會家庭之間有著一段差距。
  • 讀《百萬英鎊》有感
    馬克吐溫所處的美國,剛好是處於金融危機後發現金礦進而能再次推動整個社會往前高速發展的時刻,在這種日新月異的時代大背景下,身處其中的人能見識到形形色色的人際交往變化、階層變化、生活變化,而變化的程度之大超過了普通人正常認知和接受能力,所以覺得魔幻是正常的,覺得記錄了自己真實經歷也是正常的。
  • 影評第500話《寄生蟲》——寄生上流,卻無法躋身上流
    影片《寄生蟲》於5月30日和10月11日分別在韓國和美國首映。
  • 解讀《百萬英鎊》:為何成為學生時代必看經典影片之一
    阿軻說電影,說你想聽的!大家好,我是阿軻!今天介紹一部喜劇/愛情片《百萬英鎊》。這部電影拍攝於1953年,是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中短篇小說《一張百萬英鎊的鈔票》改編而來。電影講述了兩位英國富翁為了打賭,把一張面值為百萬英鎊的支票借給一位來自美國的窮途潦倒的年輕人亨利·亞當斯,並告訴亨利如果在一個月期限內完整無損地歸還,就能得到他們所能提供的任何工作。
  • 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
    百萬英鎊誠然,這個故事是那麼的離奇,以至於成為了一個傳奇。我不得不讚揚馬克·吐溫,一個了不起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以幽默詼諧的筆風形象生動地刻畫著英國上層社會拜金主義思想。亨利·亞當斯當你看到亨利·亞當斯流落在英國街頭之時,怎麼也不會想到會天上掉下餡餅,以至於有了一張百萬英鎊的大鈔票。
  • 馬克·吐溫:越荒唐,越現實,越諷刺,《百萬英鎊》裡的逆襲
    馬克·吐溫在他1893年發表的中短篇小說《百萬英鎊》裡,就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在三十天內完成逆襲的離奇經歷。亨利·亞當斯原本是美國的一個小小辦事員,因為偶然因素來到了英國。他衣衫破爛,僅剩的錢也都花光了。正在飢餓難耐之際,被一對富豪兄弟相中,參與到他們的賭約中來。
  • 《上流社會》上流社會不「上流」下流社會不「下流」
    上流社會的定義不單單是極大的財力、極大的權利、極廣的人脈,當然這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古有中舉遊街,今有媒體巡演。試問人活一世誰不想人前顯貴躋身上流?我個人所理解的上流是在擁有上述東西的情況下仍然有極好的教養和極高的覺悟。上流社會的人不一定幹著「上流的事」,下流社會的人也不一定就幹「下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