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英鎊》:那個拜金的年代,竟是我們嚮往的美好時代

2020-12-22 牛皮社

關於《百萬英鎊》,我想大多數中國人並不陌生。因為它入選過語文課本,也是新課標必讀書目。

《百萬英鎊》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發表於1893年的一個中短篇小說。文章以誇張的藝術手法,諷刺中帶著幽默,深刻地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拜金主義思想。

少年時期初讀《百萬英鎊》,我確實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諷刺意味。但人到中年,重讀《百萬英鎊》,卻讀出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我驚訝地發現,那個拜金的年代,竟然是我們嚮往的美好時代。

這無疑更加諷刺!

一、《百萬英鎊》簡要回顧

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百萬英鎊》。

27歲的美國小夥子、礦業經紀人亨利·亞當斯,因為意外飄到了大海裡,被一艘開往倫敦的雙桅帆船救了起來。於是,亨利被帶到了英國倫敦。

流落倫敦的亨利身無分文,舉目無親。正當他陷入絕境的時候,一對富翁兄弟選中了他,並且給了他一張面額一百萬英鎊的鈔票。

原來,這兩位富翁兄弟是在打賭。哥哥認為,把一張無法兌現的百萬大鈔借給一個沒有一分錢、又無法證明自己是這張鈔票主人的窮人,他要麼會因為這張鈔票無法使用而餓死,要麼會因為無法說明鈔票來源而被捕坐牢。但弟弟認為不會。於是他們找上了我們的主人公亨利做測試。亨利就這樣稀裡糊塗地成為了「百萬富翁」。

後來發生的事情超乎亨利的想像,也是兩位富翁兄弟完全沒有想到的。亨利只是拿出了那張巨額鈔票,並不用花它,飯店、服裝店、豪華旅館等所有店家就都願意讓他賒帳。亨利也因為「背心口袋裡帶著一百萬鎊鈔票的外國怪人」形象,成為了倫敦的著名人物,被全英國的報紙爭相報導。到最後他的名聲竟然居於一切王室以外的公爵之上,也比除了全英大主教之外的所有宗教界人物都要高出一頭。

因此,亨利得以有機會參加美國公使的宴會,在那兒邂逅了一位美麗的英國姑娘,也偶遇了一位他在美國時的老朋友。正是這次宴會,徹底拯救了亨利。一個月的期限到了,亨利既沒有餓死,也沒有被捕,反倒成了真正的富翁,並且還贏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

以上便是《百萬英鎊》這部小說的主要內容。小說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在開頭部分,作者簡要地介紹了故事的年代背景,以及亨利是如何得到那張百萬英鎊大鈔的。

在主體部分,作者寫了亨利是怎樣拿著那張百萬大鈔,開始他在倫敦的神奇經歷的。其中作者詳細寫了兩個例子,一個是亨利在一家廉價飯店吃飯,另一個是亨利在一家服裝店買衣服。特別是對服裝店店員的表情描寫,堪稱經典。那位店員看到穿著破破爛爛的亨利,本來是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臉,但看到亨利遞過去的鈔票之後,馬上換了一副笑臉:

他微笑著接了過去,那種笑容是遍布滿臉的,裡面還有褶紋,還有皺紋,還有螺旋紋,就像你往池塘裡拋了一塊磚那樣;然後當他向那張鈔票瞟了一眼的時候,這個笑容就馬上牢牢地凝結起來了,變得毫無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維蘇威火山邊上那些小塊平地上凝固起來的波狀的、滿是蛆蟲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巖一般。

這段描述歷來為人津津樂道,不但顯示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藝,更是對拜金主義者嘴臉的生動刻畫和無情鞭撻。馬克吐溫就這樣用漫畫筆法,勾勒出了不同階層人物在「百萬英鎊」面前的種種醜態,揭露了當時存在於英國社會中的種種滑稽荒誕現象,辛辣地諷刺和批判了拜金主義。

1954年,由格裡高利·派克主演的同名電影先後在英國(1月7日)、美國(6月18日)上映。電影為了增加衝突,設計了一個服務人員惡作劇把鈔票藏起來的情節,瞬間英國股市大跌,人們都說亨利是騙子,來要債的人擠滿了整個飯店。可是,當服務人員把鈔票還給亨利後,情況迅速逆轉,人們又一次來向亨利獻殷勤……這個改編既是電影創作的需要,也增強了故事的諷刺意味。

二、《百萬英鎊》的新內涵

莫泊桑的《項鍊》也是著名的諷刺小說,講述了小公務員羅瓦賽爾的妻子,美麗的瑪蒂爾德,因為虛榮,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鍊去參加一次晚會。但在回家途中,項鍊不慎丟失,瑪蒂爾德只得舉債買了新項鍊還給朋友。之後整整十年,她節衣縮食,辛苦勞作,拼命打工來還債。債務還清之後,她的美麗早已不在。

小說的最後,作者引爆了一顆雷:原來,那串丟失的項鍊只是一串不值錢的假鑽石項鍊。這個謎底一揭開,相信讀者會和瑪蒂爾德一樣,內心都會有一種說不清楚是什麼的悽楚滋味。這個結尾,讓《項鍊》的藝術價值大大提升。

但是《百萬英鎊》的結尾,卻完完全全是一個happy ending,大團圓結局。對一部諷刺小說來說,這樣的結尾似乎有些格格不入。所以,馬克吐溫真的只是在寫諷刺小說呢?

(一)純粹的愛情故事

127年過去了,這個世界變了嗎?變了,變得天翻地覆;但又似乎沒變,那種叫作「拜金主義」的東西好像一直都在。

在一個著名的電視徵婚節目裡,曾經有一位女嘉賓說「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雖然不是每一位嘉賓都這樣赤裸裸,但從整個節目來看,大多數女嘉賓挑選男嘉賓的主要指標還是經濟條件,顏值、人品、才華等等都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有一個當紅的演唱組合,曾經唱過一首歌:「給你買最大的房子,最酷的汽車,走遍世界每個角落……」可見,在現在這些年輕人的心目中,愛情還是要靠這些物質的東西來堆積或者維持吧。

然而,就是在這部諷刺「拜金主義」的《百萬英鎊》裡,我卻讀到了一個純粹的愛情故事。

出名之後的亨利,去拜訪美國駐英國公使,公使邀請他參加當晚舉辦的宴會。在party上,亨利認識了美麗可愛的英國姑娘波霞。兩個人一見鍾情,雙雙墜入愛河,在宴會上玩得旁若無人,快樂之極。

與全文對拜金主義的諷刺不同,這個愛情故事一點兒也不摻雜金錢,非常的純粹。因為在一開始,亨利就對波霞託盤而出了。他自己是怎樣的的一文不名,那張百萬英鎊是怎樣來的,一五一十全部告訴了波霞。而漂亮的波霞姑娘,並沒有因為亨利沒錢而嫌棄他,反而更愛他了,還一起為他的將來進行籌劃。

不論是兩個人在宴會上打牌玩耍的細節,還是最後兩個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這段愛情由始至終都非常地純粹,與整個故事的「諷刺意味」好像也有些不搭調。

(二)誠信和契約精神

除了美好的愛情,我還看到了其他一些東西,比如誠信,又比如契約精神。

主人公亨利無疑是個誠實的人。上文說了,亨利對波霞是誠實的,一開始就對她坦白了一切。另外,誠實還是亨利被那對富翁兄弟選中的重要原因。因為他們要選擇的是一個「非常誠實和聰明的外鄉人」。事實證明,那對兄弟沒有看錯,當亨利發現給他的錢是一百萬英鎊的時候,他第一時間想的是「人家弄錯了,趕緊還回去」。

出名之後,每天都有很多人圍著他,恭維他,奉承他,但亨利難得地保持了清醒。他知道自己其實是個窮光蛋,所以他用種種藉口把大多數人要借給他的錢都謝絕了,把債務維持在第一年的薪金可以支付的程度:三百鎊借來的現款,以及三百鎊賒欠的生活費和賒購的東西。對於落魄的美國同事兼老友勞埃德·赫斯丁先生,他一樣熱情地對待。所有的一切都顯示,亨利是一位難得的好人。

而那些看起來勢利、拜金的人們,其實也並非一無是處。他們的願意讓亨利賒帳,雖然是建立在亨利「有錢」的基礎上,但也說明在當時,個人信用是管用的。那家第一次讓他賒帳的哈裡士小飯鋪,因為有了亨利的光顧,顧客多得應接不暇。哈裡士知恩圖報,老是拼命把錢借給亨利花,推都推不掉。

個人信用的作用,還體現在亨利為勞埃德的礦山所做的擔保。有了「百萬英鎊怪人」的信用擔保,原本無人問津的礦山,一下子變得炙手可熱,賣出了大價錢。而在賣掉礦山後,勞埃德也如約把賺到的錢和亨利作了對半分,一人一百萬美元。那可是整整一百萬美元啊,但顯然他們直接履行了口頭協議,一點兒也沒有猶豫。

還有那一對富翁兄弟,算得上是資本家的代表吧。儘管他們把亨利拖入這個遊戲時,並沒有徵得亨利的同意,顯得有些冷血,但在亨利完成考驗後,他們完全遵守了他們的協議,願意為亨利提供一個在他委任權以內的任何職位。

三、一個令人嚮往的時代

除了亨利和波霞之間的美好的愛情,除了誠信和契約精神,其實在小說裡我們還能讀出一些其他的東西。

比如,一個無依無靠的外國人,懷揣一張百萬英鎊的巨額鈔票,在倫敦這個花花世界那麼高調地招搖過市,竟然沒有「懷璧其罪」:既沒有任何小偷來偷,也沒有任何強盜來搶,甚至連一個來敲詐的地痞流氓也沒有。

又比如,那些勢利的商家,會討好亨利,希望借他的名聲炒作。但是,沒有一家趁機訛詐他的錢。從亨利計算負債情況的細節來看,那些借給他的錢,甚至都沒有收利息。

又比如,美國公使宴會上的那位肖爾迪奇公爵,完全是憑個人的名聲乃至祖先的地位來和亨利爭奪宴會首席的座位,但完全沒有利用他的權勢來壓人。

可能有的讀者會說,只是小說中沒有寫而已,不代表當時的英國社會就真的這麼好。這話當然沒錯,因為沒有一個社會是沒有問題的。

但在小說的開頭,有一段可能很多人都不會太過留意的話:

「當時我在社會上是孤零零的,除了自己的智慧和清白的名聲以外,別無依靠。但是這些長處使我站穩了腳跟,有可能走上幸運的路,所以我對於前途是很滿意的。」

相比現在越來越難打破的階層界限,在當時的社會,只要有智慧和清白的名聲,就可以立足,甚至可以得到一個滿意的前途。這難道不值得現在的我們羨慕嗎?

事實上,亨利在倫敦之所以能夠翻身,一方面得益於他「百萬英鎊怪人」的名聲(顯然這名聲並不賴,倫敦百姓都喜聞樂見),另一方面得益於他的專業能力。他在聽完勞埃德的講述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嗅到了商機,並想出了辦法,最終聯手勞埃德,讓雙方都賺到了錢。

如果我們再聯繫這部小說的寫作背景,可能就會更加清楚了。當時正值美國內華達州「淘金熱」,那些黃金、白銀礦山的礦主們紛紛出售他們的股票以籌集資金。馬克·吐溫拿出自己的所有積蓄,包括全部稿酬,用於購買白銀礦山的股票。股票一度快速上漲,馬克·吐溫成了「富翁」,便讓自己「退休」,不再寫作。

但很快,白銀股票的泡沫破裂了,股價飛流直下,「富翁」馬克·吐溫轉眼間就和剛到倫敦的亨利一樣,變得身無分文,接近破產。為了償還債務,馬克·吐溫只好重操舊業,繼續寫作,於是寫出了《百萬英鎊》等許多文學作品。

所以,《百萬英鎊》中所諷刺的「拜金主義」,馬克·吐溫除了諷刺別人之外,想必多少也有點自嘲的意思吧。至於剩下的那些「美好」的部分,看起來則更像是馬克·吐溫嚮往的美好時代(而不是現實)。畢竟,在小說裡,他的礦山買賣是成功了的。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與《百萬英鎊》:愚昧麻木的時代,個體能否反抗命運
    他與阿Q的不同點在於,我們看見阿Q的時候就會發笑,但是我們看見的《百萬英鎊》之中使我們感到滑稽的並非是主角亨利,而是那些為了金錢趨炎附勢的人們。那些勢利眼攀附權貴的行為使我們發笑,也使我們感到心驚。亨利是一個傳統的懷揣著美國發財夢的青年男人。喜歡冒險,也喜歡過上高人一等的生活。
  • 馬克·吐溫:越荒唐,越現實,越諷刺,《百萬英鎊》裡的逆襲
    馬克·吐溫在他1893年發表的中短篇小說《百萬英鎊》裡,就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在三十天內完成逆襲的離奇經歷。亨利·亞當斯原本是美國的一個小小辦事員,因為偶然因素來到了英國。他衣衫破爛,僅剩的錢也都花光了。正在飢餓難耐之際,被一對富豪兄弟相中,參與到他們的賭約中來。
  • 解讀《百萬英鎊》:為何成為學生時代必看經典影片之一
    今天介紹一部喜劇/愛情片《百萬英鎊》。這部電影拍攝於1953年,是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中短篇小說《一張百萬英鎊的鈔票》改編而來。當男主拿出支票時,當店員和老闆都目瞪口呆,簡直不敢相信大名鼎鼎的百萬英鎊支票竟是打扮潦草的年輕人所擁有。便趕緊改口稱男主為紳士,之後為男主量身定製了一套西裝。並把男主介紹到一家寧靜高雅服務一流的酒店。因為持有百萬英鎊的支票,頂著百萬富翁名號的男主也順利住進了酒店,並得到了上帝般的服務。同時報紙也大肆宣傳這位低調來訪的富翁。
  • 入選語文課本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百萬英鎊》,你看懂了嗎?
    歷久彌新的文學作品,都隱含著對一個國家社會史的佐證,在不動聲色中針砭時事,映射出時代的沉痾痼疾。《百萬英鎊》和《我的叔叔于勒》分別是馬克·吐溫以及莫泊桑的經典短篇小說,都是入選了我們的語文教科書,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
  • 《百萬英鎊》——當你擁有百萬英鎊
    《百萬英鎊》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同名小說,記得小編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是在中學的英語課堂上,想必這部影片也是很多人十分熱衷的,有趣的是《百萬英鎊》影片中的那個年輕人,也正是是馬克·吐溫對自己人生經歷的真實寫照,當時他在美國內華達州"淘金熱"股票泡沫中的經歷,可以說得上是屢戰屢敗
  • 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
    百萬英鎊誠然,這個故事是那麼的離奇,以至於成為了一個傳奇。接下來的妙趣橫生則是,它予我們一個充滿幽默性的諷刺。或許,你能夠想像一個衣衫襤褸的人出現在一家餐廳中,被人用異樣的眼光注視著;或許,你能夠想像一個衣衫襤褸的人出現在一家裁縫店,被人以輕蔑的態度嘲笑著;誠然諸如此類之事,皆是人之常情,卻也不免得讓人心酸那個可憐人。
  • 《百萬英鎊》:一個底層男人暴富的背後,是作者對拜金主義的諷刺
    《百萬英鎊》是一部喜劇風格小說,講述的是一位窮困潦倒的辦事員美國亨利,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流浪到英國倫敦街頭,正當他為吃喝犯愁之際。兩位富翁兄弟便打賭,將一張無法兌現的百萬鈔票借給亨利,想看他一個月後如何收場。一個月的期限到後,亨利非但沒有淪落街頭餓死,反而用這張大鈔賺了一筆錢,還贏得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
  • 百萬英鎊是美國著名短篇小說作家馬克 吐溫的作品
    百萬英鎊是美國著名短篇小說作家馬克.吐溫的作品,裡面講述了一個窮光漢的奇遇。當時他正盯著一個被人咬過一口扔在臭水溝裡的梨子,隨著一聲「請進來吧」,他的命運得到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一對富豪兄弟打了個賭,哥哥認為一個誠實的窮光漢突然得到一張一百萬元的鈔票會餓死,因為他無法證明這鈔票是他的,而弟弟弟弟則認為他會過得很好,於是他們找到了我們的主人公,並贈與他一張一百萬的英鎊。
  • 讀《百萬英鎊》有感
    馬克吐溫所處的美國,剛好是處於金融危機後發現金礦進而能再次推動整個社會往前高速發展的時刻,在這種日新月異的時代大背景下,身處其中的人能見識到形形色色的人際交往變化、階層變化、生活變化,而變化的程度之大超過了普通人正常認知和接受能力,所以覺得魔幻是正常的,覺得記錄了自己真實經歷也是正常的。
  • 電影推薦|《百萬英鎊》
    小說《百萬英鎊》中的那個年輕人,恰是馬克·吐溫的真實寫照,他在美國內華達州「淘金熱」股票泡沫中的經歷,堪稱屢戰屢敗,屢炒屢輸,最終只能「不做那沒影兒的發財夢,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在內華達州,馬克·吐溫曾是維吉尼亞城中的一名記者,這座城市也是內華達州盛產黃金、白銀的地區。在「淘金熱」下,馬克·吐溫也未能免俗,而且他對傳言和新的機會都十分敏感。
  • 電影之《百萬英鎊》
    百萬英鎊 The Million Pound Note (1954)導演: 羅納德·尼姆編劇: 馬克·吐溫 / 吉爾·克雷吉
  • ...吐溫走了110年,但我們詮釋金錢魅力時,用的還是他的《百萬英鎊》
    1950年代,《百萬英鎊》被搬上大銀幕1914年,進入民國,《小說月報》刊登了他的《百萬鎊》(即《百萬英鎊》)。在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中,作為歐美文學家的代表,馬克吐溫漸漸為國人熟知。1917年,周瘦鵑翻譯了《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裡面有馬克·吐溫、託爾斯泰等人的作品。
  • 令人深思的經典老電影《百萬英鎊》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有趣的影片《百萬英鎊》。這是一部關於金錢的老電影(1954年的影片),該片改編自美國著名作家,演說家,馬克吐溫的同名小說。多說無益,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下經典老電影的魅力...    影片開頭即向我們介紹了當時著名的英格蘭銀行,一位銀行工作人員取出了一張「紙」,遞給了面前的兩位大佬。
  • "後黑客時代"百萬英鎊麥卡倫拍賣即將揭幕!
    遭受攻擊之後,WA網站就關閉了,除了首頁有一紙公告以外,其它網站內容均無法訪問。在經歷了兩周多的等待之後,2020年05月06日WA終於「復活」。公告大概內容為:我們從2020年04月20日至21日遭受了分布式拒絕攻擊,隨後也報了警,並且沒有任何數據洩露。我們對網站進行了加固升級,並將持續配合警方調查幕後「黑手」。TPC重啟時間未定,但如果重啟,則所有拍品將進行重拍,此前出價全部視為無效。本年度的拍賣日程將進行調整,並將於短期內公布。
  • 8首經典的民謠,帶你回到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
    同桌的你 老狼一曲《同桌的你》經由老狼吟唱,成為90年代標誌性的文化符號之一。聆聽《同桌的你》,那些沉在心底的種種總會突然湧上心頭,模糊了的面孔開始清晰,陌生了的聲音漸漸熟悉,於是人們的青春記憶便在歌聲中被喚醒 。簡單的吉他旋律,淺白的歌詞,卻正是暗藏了許多人心底的暗湧。
  • 《百萬英鎊》:麻木的社會,金錢是唯一的通行證
    《百萬英鎊》這部電影通過主人公亨利.亞當斯在海上漂泊到他國,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淪為乞丐,為日常吃食擔憂。恰好碰到兩個富翁需要一個窮人來打賭,此時主人公恰好被幸運之神眷顧,開始為期30天的百萬富翁生活。
  • 《百萬英鎊》:麻木的社會,金錢是唯一的通行證
    《百萬英鎊》這部電影通過主人公亨利.亞當斯在海上漂泊到他國,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淪為乞丐,為日常吃食擔憂。恰好碰到兩個富翁需要一個窮人來打賭,此時主人公恰好被幸運之神眷顧,開始為期30天的百萬富翁生活。他的種種經歷反襯出金錢在資產階級社會是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作用,揭示了金錢面前人性醜惡面容。
  • 我們那個年代唱過的課前歌
    未來不在我還在點評:那個時代任賢齊還沒過氣,出過很多有傳唱度的歌,流傳最廣的還要數這一首。但在我們那個年代,不管是小說還是歌曲都講究一種痴痴守望的氛圍,所以這首歌在當年還是很有市場的,旋律也很好聽。5.我們的愛 演唱:飛兒樂團我們的愛 過了就不再回來直到現在 我還在默默的等待我們的愛 我明白 已變成你的負擔只是永遠 我都放不開最後的溫暖你給的溫暖點評:那個年代飛兒樂團橫空出世,以空虛靈動的表演方式行走江湖,大街小巷遍布她們的傳說。
  • 年輕人嚮往KOL,主流輿論鄙夷:膚淺、拜金、媚俗
    首先我們搞清楚這樣一個概念——什麼是網紅?年輕人嚮往「網紅」在新華網一份 95 後就業觀報告中顯示,有高達 48% 的 95 後在畢業後選擇不就業。刨去一部分讀研、出國留學等繼續深造者,相當部分的年輕人嚮往著成為「網紅」。筆者認識一個網紅,才16歲就開始做直播。
  • 郭敬明 你的《小時代》美好了我們那一代人的盛夏
    我想對於大多數處在那個年代的少年們來說,對物質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在逐漸形成,當家庭情況的一般、老師刻板的教育無法滿足孩子們精神上的幻想或者需求時,書籍在那個年代承載著當時青少年們的夢。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的方針,徹底打破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潮。隨後,中國人雖然步履維艱,但不懈努力著走向世界、擁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