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求名求財,求好運求平安,這些事情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福報。福報是福德報應,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個人若是能有福報,生活可以說是幸福圓滿了。
福報好處多多,但這世間有福之人卻也不是遍地都是,可知一個人想要招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曾經我在一座寺廟祈福時,恰逢十五元會,高僧講法,法壇上坐著一位目光清澈的老僧,他對於福報的一番見解讓我受益匪淺,記憶猶新。
老僧說:「常有信徒跟我交談時,羨慕別人的福報好,抱怨自己沒福,福不是抱怨出來的,也不是天生註定的。
佛門講究的是一個命由己造,所以一個人的人生是否有福,其實不在於別人,而是把握在他自己手中。
若是認真觀察身邊的有福之人,不難發現,真正有福報的人,他們身上往往都有一個特性,就是不較真。」
01做一個「會吃虧」的人
老僧說:「色是空,空也是色,這世上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吃虧在許多人看來是壞事,但懂得吃虧,不僅不是壞事,還是好事。」
正如清朝時「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給後人留下了兩條含有深刻哲理的字幅,其中一條就是「吃虧是福」。
吃虧是不是好事,主要看自己是不是懂得吃虧。若是每次做事都是吃虧,不順利,這自然不是福氣,但懂得吃虧,主動讓步,卻往往會因為放棄一棵樹木,得到了整片森林。
廣為流傳的「六尺巷」的故事就驗證了這個道理:
曾經宰相張英的鄰居建房,因為土地問題與張家發生了糾紛。家裡人寫信給張英,希望他擺平張家。張英及時回了信,並附詩一首說:「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一讓鄰家也被張英的豁達謙讓打動,也退讓了三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去在乎表面上的吃虧,一點利益都抓著不放,丟了人心,也丟了格局。
人生路上不是越去爭,越較真,就越能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得與失是不斷交替而始終趨於平衡的,一個人得到一些東西,相應也會失去一些別的東西。
如果心甘情願地吃虧,主動失去,那麼失去之後會有所收穫。首先退一步,是心胸寬廣的表現,這樣的人往往能得人心,別人也願意跟這樣的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