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僧說:真正有福之人,往往具有這三個特質,你有一個也不差
一、把吃虧當福
老僧說:越是不肯吃虧的人,越是可能吃虧,不但吃虧,而且往往還會多吃虧,吃大虧。唯有不計較吃虧的人,才會真正有福。
把吃虧當福,是以一種豁達的心態接受一切。這聽起來好像是弱者的自我安慰,可實際上,這句話滲透著糊塗處世的大智慧。
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是一個以養士出名的相國。由於他待士十分誠懇,感動了一個叫馮諼的落魄人,此人為報答孟嘗君的禮遇而投到他的門下為他效力。
一次孟嘗君叫人到其封地薛邑討債,問誰肯去。馮諼自告奮勇說自己願去,但不知將催討回來的錢買什麼東西。孟嘗君說,就買點我們家沒有的東西吧。馮諼領命而去,到了薛邑後,他見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窮困,聽說孟嘗君的使者來了,均有怨言。於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對大家說:「孟嘗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筆勾銷,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孟嘗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家的面,我把它燒毀,從今以後再不催還。」說著,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了。薛邑的百姓沒料到孟嘗君如此仁義,人人感激涕零。
馮諼回來後,孟嘗君問他買了何物,馮諼如實回答,孟嘗君大為不悅。馮諼對他說:「你不是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嗎?我已經給你買回來了。這就是『義』。焚券市義,這對您收歸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
數年後,孟嘗君被人譖讒,齊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恩公孟嘗君回來了,傾城而去,夾道歡迎。孟嘗君感動不已,終於體會到了馮諼「市義」苦心。
孟嘗君當年的「付出」並沒有想到日後的「回報」,但等他落難時卻發揮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正是糊塗吃虧的智慧。可見,吃虧也可以是好事兒。
生活中,那些常怕自己吃虧,總是斤斤計較,處處較勁,為蠅頭小利也要與人爭得面紅耳赤的人,不妨多想想「吃虧是福」的道理,這對今後的人生會大有裨益。因為,它們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爭不來。
二、主動與人分享幸福
老僧說:能與人分享幸福是雙倍的幸福;幸福感不僅來自獲得,更來自於給予;有愛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有一個字謎很有意思:「一人本姓王,懷裡揣著兩塊糖。」謎底是「金」。
是啊,一個人,無論身處怎樣的境遇,只要他懷裡揣著兩塊糖,一塊慷慨地贈予別人分享,一塊留下自己慢慢品嘗,就自會獲得人生的快樂和金子般的幸福。
在生活中,我們只要與別人分享幸福,分享快樂,分享親情,分享成功,分享信息,分享甘苦……就會在分享中獲得人生的真諦。
這就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其實幸福是埋藏在每個人心中的感覺,只要你願意去開啟它,願意相信自己,那幸福就會常在。
記得有位作家曾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人將各有兩種思想。」
分享的幸福正在於,它可以使我們擁有更多的東西,而把自己的東西拿來與別人分享的那一刻,不但能體會到分享的樂趣,更能體驗到一種滿足感。
因為分享幸福,你會得到雙倍甚至更多的幸福,所以我們也在享受幸福。讓我們靜靜坐下來,讓幸福在我們身上停留。
三、常懷一顆慈悲之心
老僧說:做人,要常懷一顆慈悲之心,播下一顆慈悲的種子,世人都可享用豐碩的果實;留下幾句仁愛的語言,世間都將充滿溫暖的和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說這樣的禪語:「出家人以慈悲為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饒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些禪語無不體現佛家的大慈大悲之心,用來普度和感化著世人。
彌蘭王曾向那先比丘求道:「請問大師,世間哪裡的水比大海之水更多呢?」
「比大海之水還要多的是佛法甘露的一滴水。」那先比丘回答說。
「為什麼?」 彌蘭王百思不得其解。
「這一滴水,可以消除眾生罪業,洗淨身心,所以比大海之水更加有力、更加充沛。」
法水清淨明澈,能洗滌眾生罪業,所以比大海之水更加有力、充沛。而世間之最美,皆由內心出發。美麗的容顏無法歷久不衰,美麗的心卻能永遠動人。唯有心善、心真、心慈,並顯現於外在的相貌、舉止、氣質才讓人動心。
朋友們,看完前面的內容後,先停下來仔細想想:自己是否有「把吃虧當福、主動與人分享幸福、常懷一顆慈悲之心」這三個特質呢?如果有,那就恭喜你來了,你是有福之人。哪怕擁有一個,你的人生之路,也不會差。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請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