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僅是滿足基本的居住需求,更重要的是心裡的那份安全感。房子在中國之所以承擔了基本功能之外的很多東西,和中國人的價值觀息息相關,中國人強調安居樂業,而這個「居」就是房子。
一貫在中國搶手的房子,今年在全國範圍內卻出現了庫存積壓,這也讓政府頗是揪心,擔心經濟出現系統性風險,於是年初的時候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房地產去庫存的政策。
生活中有很多去庫存的例子,例如超市快到期的食品促銷,商場衣服的換季清倉處理,小商店搬遷的雜貨甩賣等。如果一個企業的商品需要去庫存,這說明它的商品賣不出去產生了積壓。產生商品積壓的原因通常是供大於求、價格過高,或者是企業的資金鍊趨緊,需要快速將庫存出清換取現金來保持正常的資金流轉。房地產去庫存也逃不出普通商品去庫存的邏輯,之所以要去庫存是因為房子這種商品在房企手裡產生了較大數量的積壓,進而影響到了資金的回籠。按照正常的規律,去庫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降價,降價不僅能夠吸引來還在猶豫階段的購房者,還能吸引來降價之前購買力不足,降價之後購買力充足的購房者。房地產行業通過降價來去庫存是一個多贏的局面,購房者買到了自己心儀的房子,房企實現了資金回籠,政府降低了經濟的系統性風險的發生。然而,這美好的期許在現實中並沒有發生,伴隨著房地產行業的去庫存房價卻出現了瘋狂的飆升,不僅是在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的房價也在上漲。
年初,為了配合房地產行業去庫存,政府出臺了很多配套政策,減稅、降首付、提供融資便利等,這些政策的本質是鼓勵大家加槓桿去買房。很多人衝著減稅政策去購房,覺得這樣支出可以減少1%~2%,但大家卻忽略了此刻房價的漲幅卻早已超過了2%。還有人衝著低首付的政策去購房,低首付帶來的是高負債槓桿,購房者不僅要承擔更多的利息,還會加大負債風險和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
房子在中國似乎不再是單純的一種商品,更像是一種金融資產,這種金融資產在金本位制度退出歷史舞臺後似乎成了貨幣的「錨」。金融資產通常會面臨價格劇烈波動,當房子成為金融資產後也不例外,而房價產生劇烈波動的破壞性遠高於股災。如今,北、上、深的房價已經遠超東京和紐約,有人說這些城市的房價還會繼續上漲,是因為有持續的人口流入,但光有人口流入是不行的,這些城市的經濟和民眾的收入不足以支持這種高房價。中國房地產走的路,看起來更像是日本的老路。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地價持續下跌近80%,這也是房子淪為金融資產的後果。
其實,今年的樓市有些許像去年的股市。去年股市裡的現象,很有可能在今年的樓市裡重演。就像在5100點的時候,有人一邊讓你加槓桿買股票,一邊他自己卻在減持股票。再想想如今的樓市,你是否覺得有幾分相似呢?而如今這些減持的人正是擁有多套房產的富人,瘋狂加槓桿進入的人也正是渴望有一個棲身之所的窮人。
如果你曾經在5100點做了接盤俠,那麼在本輪樓市的瘋漲行情裡還是小心為妙。如今,資產配置的風向已經發生了轉變,樓市正在剎車,股市正在重振,滬指從年中的2900點上漲到了3300點附近。從貨幣環境來看,全球主要國家的央行都在放水,中國不可能有大的反向動作,否則將會對經濟和金融市場穩定造成負面影響。現在賣股買房,相當於5100點賣房買股。
新房價時代,富人撤出,窮人進入。或許有幾分無奈,但在無奈下也應該保有對市場的基本判斷,消息再多,自己的資產還是要自己來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