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大人都曾是個小孩
生活中的你可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內心敏感,別人不經意說的一句玩笑話,會覺得受傷;
在感情裡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失去;
人際交往中不敢拒絕,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
莫名感到悲傷、抑鬱、憤怒,控制不住發脾氣;
……
有時候我們明明想好好的,可是偏偏就表現得很不如意,哪怕我們事後也很後悔,但就是控制不住,仿佛有個任性的小孩子蹦出來搗亂。
《小王子》裡有句話說:每個大人都曾是個孩子,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很多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隨著年齡增長,在柴米油鹽中,我們逐漸丟失了童真。
但其實這句話還有更深層次的意思,這句話說的是,我們常常忘記了,我們很多不盡如人意的表現,其實是因為內心的小孩曾經受過創傷,而不是我們性格或者能力上的缺失。
而那個受傷了的小孩會一直在。
他們不會隨著我們的成長輕易消失,而是會在我們的心裡,一直伴隨著我們,也影響著我們。
我們心裡住著怎樣的小孩?
有些人生活中的自我保護意識非常強,對周圍的人和環境都缺乏一定的信任感,本能地懷疑一切,有一顆敏感的玻璃心,這可能是因為他內心中有一個戒備小孩。
有些人相比社交獨處的時候更舒適,性格有些孤僻,思緒很多,但時常往極端的方向思考,這便是住著一個孤獨小孩。
有些人整日忙於工作,有很強的物慾追求心,可往往不容易滿足,會有點自負而忽略了別人的感受,這是貧窮小孩。
有些人情商高,生活中以別人為中心,處處為別人著想,但這種人際關係中的和睦常常以犧牲自己為條件,會因為過於在乎他人感受而委屈自己,會沒有自己的主見,這是討好小孩。
有些人永遠走在不斷探索和發現新的自我的道路上,但他們時常會產生「我不如別人」「我不夠好」的信念,內心的自我價值感低,別人再多的誇讚也只能讓他們有一時的成就感,這是自卑小孩。
……
我們可能從中看到了熟悉的自己,但大多數人會選擇無視內心中的那個小孩,在他們不聽話跑出來搗亂的時候,會強行讓他們回到角落裡。可是越是壓抑他,他就會越沮喪和抗爭,這就好像是一個惡性循環,會影響著你的情緒、性格、婚姻愛情和工作。
對話「內在小孩」,抱抱TA
「內在小孩」在心理學中,是個很重要的概念。這個概念由心理學家榮格在1940年出版的《兒童原型心理學》中提出,他用兒童原型來描述一個人內心中未成長、未安撫好的部分。
所以我們心裡住著的是一個需要我們更多關注和安撫的孩子,TA可能縮在角落裡,等著你去抱抱TA,你需要跟TA說:「我在,別怕。」
在你敏感多疑的時候,在你忙著照顧別人感受忽略自己的時候,當你想對自己說「我不夠好」的時候,當你心裡的這個孩子等到按耐不住的時候,那就抱抱TA吧,然後試著跟TA來一場溫馨的對話。
當我們學會愛自己,照顧好自己心裡的小孩,我們就能更真實地做自己,內心強大的人會願意給自己更多的包容、讚許和愛。
不要排斥你的內在小孩,也不要試圖忽視他,壓抑他,因為你心中的那個小孩啊,其實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在你的曾經、現在和未來的所有時光中,他可能一直都在。
歡迎關注#喵心理,從心理的角度帶你看大千世界,用有溫度的文字書寫我的所思所想所感,願能讓你感受到溫暖和共鳴。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