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QingCloudCEO黃允松:雲計算成為科研與社會發展新基石

2020-12-27 東方財富網

日前,SciPlus科研雲於上海浦江創新論壇正式發布。作為行業雲解決方案,SciPlus科研雲基於雲計算技術構建,具有資源共享、彈性收縮等雲平臺共性,專注於管理與存儲,將計算資源和數據資源合理高效整合到雲端,包括多雲異構雲管平臺、通用分布式計算框架、流式編程計算框架,為科研工作者提供科研數據的計算分析能力與數據共享、學科領域資料庫建設、科研協同協作等服務。

作為SciPlus科研雲的重要技術合作夥伴,青雲QingCloud CEO黃允松受邀出席發布儀式,並發表主題演講《科研加速器——軟體定義的多維雲計算》,本文根據演講內容整理。

在中國有一個非常熱門話題——「下一代汽車」。如果你開過特斯拉,就會知道,駕駛汽車的體驗就像是在駕駛iPhone。傳統汽車行業也在改變,即使最傳統的GM通用汽車也無例外。對「下一代汽車」的投入,最重要的崗位就是軟體工程師。簡單來說,汽車公司會變成軟體公司,汽車功能都會解耦成各種組件,而在科研中也有類似的情況。

軟體定義無處不在

回顧軟體定義的發展,軟體定義網絡差不多是十年前開始的。在此之前,已經開始的是軟體定義伺服器。做科研一定要用伺服器,但是在數據傳輸過程中也一定要用到網絡。越來越多科研設備接入,網絡能力變得至關重要。青雲QingCloud 從創立之初就在建設軟體定義網絡的能力。

整個SDN(軟體定義網絡)體系發展過程,就是將傳統的交換和路由功能從硬體轉變為軟體,快速進行迭代創新。SDN的工作邏輯,是讓軟體駕馭數據轉發和數據控制,使創新成本幾乎為零。以手機為例,現在的智慧型手機沒有鍵盤;以前有鍵盤的時代,研發鍵盤並開模的周期長、成本高、調節難度大;現在將鍵盤變成軟體之後,鍵盤來自於輸入法提供商,創新成本幾乎為零。

網絡從單域模式拓展到多域,需要實現跨邊界的網絡連接。以前需要昂貴的設備,現在只要一套軟體,大概率還是開源軟體。這讓調節成本變得非常低,並且問題修復和升級不需要涉及硬體的更換。

從單一實驗室到多個實驗室,從一個省份到多個省份,從一個國家到多個國家,需要跨越區域網路成為廣域網絡,新一代的SDN就是SD-WAN,當然還會繼續演進。現在廣域網的路由從數據中心推到移動端,我們在手機和Pad 上就可以操作,讓網絡更加貼近實際需求,靠的就是軟體定義。

科學研究正在改變

如何能拿到儘量多的數據?要靠物聯網和邊緣計算。對疾病防治及其他科學的研究需要大量數據的輸入,靠人工去收集數據不太現實,靠傳感器收集的方式更加快速、及時。傳感器通過多樣化的連接,到達邊緣端。大量數據通過物聯網平臺接入到資料庫裡的結構化或者非結構化的存儲介質裡,在雲端進行分析,這個過程稱之為「訓練」。訓練的結果,在人工智慧領域叫模型,在科學領域就是「結論」。比如說,分叉樹怎麼分叉的,這個模型有版本,一個版本在迭代中有不同代際,進行版本標註之後,信息下發至邊緣側的終端上,當類似情況再出現時,可以自動發現和識別。

自動化過程變得很關鍵,算力足夠、存儲足夠,最重要的是足夠廉價。我們經常到全國各地出差或者旅遊,會發現疫情防治的檢測繁重、成本高、有效性低,通過人工智慧及大數據的技術方案,成本變得很低,有效性也能得到提升,進一步推動資源投入到更加底層的病毒研究,使模型更精確。

容器提升數據處理能力

通過網絡連接得到的數據,在雲端處理邏輯有很多方式。比如,科研工作者常用的HPC(高性能計算),屬於傳統的計算方法;還有新興方法,將容器用於對無狀態型大量數據的並髮式處理及流式處理。向雲原生時代過渡,容器屬於計算領域的基礎設施。以前科學家們做數據處理買的就是伺服器,後來是虛擬機,現在基本上是容器。在極短的時間內處理數以億計的數據就是依靠這樣並行的方式,對工作拆分再拆分。

如果科學形成割裂式的研究,一個團隊只做自己的計算集群,得到的結果是沒有意義的。比如,耳垂摺痕和一個基因組MRPS22相關,同時這個基因又和心臟病相關的,如果沒有數據交叉與分享,這個體徵和心臟病就不能聯繫起來。科學一定是交叉的,支持科研的雲形態變得至關重要。

雲計算行業的演進過程很簡單。最早是2004年3月,矽谷創業教父Paul Graham提出的「軟體吞噬世界」,軟體帶來了開源。接下來是雲計算,現在是雲原生時代,並行能力變強,加上存儲與網絡的能力,讓數據處理過程變得更快,幫助科研工作者節省大量時間,在數據中找到邏輯和關聯性。

從「軟體定義」到「數字孿生」

要特別提一下「數字孿生」。舉例來說,港口做危險品檢測,之前主要靠經驗數據,是二維的,複雜的。做數字孿生就變得很簡單,港口原封不動地呈現在屏幕上,因為有很多數位化設施和傳感器安裝在港口的角角落落,把港口幾乎100% 還原在屏幕上,和真實世界一樣,並且每個環節是可編碼的。

將物理事件在線上進行純數位化還原,稱之為數字孿生。這個模式對科學研究非常有效,比如說病毒,無論原宿主還是中間傳播者,通過數字孿生方式做到非常接近真實的還原,追溯效率極高。

開源是全世界的基礎架構技術協作

以前,我們大部分中國人對開源是沒有概念的,但整個計算機行業完全靠開源推動。信息行業作為一個年輕行業,之所以發展快,關鍵在於開源帶來的高協作性。

現在,越來越多人認識到開源的重要性,開源對中國來說更加重要,需要強調的是「開源是全世界的基礎架構技術協作」。因為基礎架構不會存在國別,就像音樂一樣,一定是全球一體化的。所以青雲QingCloud都是通過全球化運作方式運作所有開源基礎架構技術,前面提到的容器項目KubeSphere,從第一天就是這個理念。

雲計算對GDP具有高度的正向推動,對科學研究亦是如此。實際上在新冠疫情中,我們已經看到很多領域的研究都是大量使用分布式做數據處理,帶來了巨大便利。進入雲原生時代,雲計算作為新基石,一定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文章來源:砍柴網)

相關焦點

  • 穩紮穩打 青雲QingCloud混合雲率先走進雲計算下一階段
    2014年,深圳,黃允松和青雲QingCloud(簡稱青雲)團隊打響了「私有雲戰場」的第一槍。當時的青雲還很小,作為創始人兼CEO的黃允松是公司唯一的銷售。與深圳一家大銀行的技術負責人結識後,當年8月黃允松到深圳與對方接洽,尋找合作機會。黃允松沒事就去「刷臉」,時間長了這家銀行的人碰到他會打招呼,甚至還有人以為他是新來的同事。
  • 以「雲+」為抓手,青雲QingCloud推進「新基建」進程
    "新基建"猶如一個加速器,也是一塊試金石,在帶來萬億元級大市場的同時,也在考驗雲計算廠商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及企業用戶如何更好地以雲計算為階梯達成轉型升級的終極目標。一切將虛擬化其實,無論是"舊基建",還是"新基建",有兩個基本的原則不變。
  • [中經創業榜]好風送我上「青雲」
    青雲首先選擇了傳統金融行業,招商銀行成為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客戶。在黃允松看來,招商銀行是中國的銀行中最注重科技創新的一家,與招商銀行合作具有特殊的標杆意義。但黃允松沒有料到,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將進入人生的一個低谷,青雲也將進入最難熬的一段時間。  2014年8月,黃允松到深圳與招商銀行接洽。
  • 江蘇交控「六朵雲」落地智慧交通新模型青雲QingCloud撐起技術基石
    在 「新基建」 風口的驅動下, 5G, 物聯網, 人工智慧, 雲計算, 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交匯融合, 智慧交通已經駛入快車道, 成為了 「新基建」 的焦點。交通作為典型的傳統行業, 其數位化轉型是新基建的價值所在, 交通也是新基建最重要的場景。
  • 青雲QingCloud 林源獲選快公司「2019中國商業最具創意人物」
    《快公司》認為:作為青雲的第三號員工,林源經歷了技術、產品、運營等多角色的轉換,終打造出青雲一體化全維雲平臺,並稱讚林源「凌雲志高遠」。青雲QingCloud 運營副總裁 林源《快公司》(Fast Company)是美國三大知名財經刊物之一,自 2008 年起,《快公司》每年推出「年度全球商業最具創意人物 100 榜單」,關注對未來商業和社會變革作出巨大貢獻的人士。
  • 物聯網群雄混戰 青雲QingCloud憑IoT平臺奪得先機
    種種跡象表明,青雲QingCloud已開足馬力進軍物聯網領域。這意味著又一個重量級玩家進場,在給國內物聯網發展踩一腳油門的同時,也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深刻影響物聯網的競爭格局。新基建下的物聯網巨頭的必爭之地物聯網在全球被譽為"信息技術第三次浪潮"。據Forrester預測,物聯網所帶來的產業價值要比網際網路高30倍。
  • 青雲QingCloud工業網際網路方案榮獲InfoQ十大雲原生技術方案獎 打造...
    得益於行業領先的雲原生技術、產品及解決方案能力,以及在工業網際網路的成功實踐,青雲QingCloud (qingcloud.com)正在賦能企業落地雲原生,加速數位化轉型。   現如今,「雲原生」大熱,成為行業企業強化數位化變革的必經之路。然而,在引入「雲原生」過程中,如何解決「多集群管理、DevOps落地、微服務治理」等問題成為極大挑戰。
  • 青雲QingCloud物聯網解決方案:聚焦百行千業業務場景創新
    前些天,青雲QingCloud (qingcloud.com)發布了其創新性的物聯網平臺,面向行業應用打造場景化解決方案,並向合作夥伴開放全部能力。作為一家以技術見長的創新型雲服務商,青雲QingCloud在積極擁抱"門當戶對"的合作夥伴——同樣具有創新精神的行業ISV和硬體合作夥伴。
  • 青雲QingCloud:被低估的科創板新星
    此前有媒體關注青雲科技何時能扭虧為盈,其長期發展戰略又是什麼?這就要從青雲科技的商業模式和業務結構來看。  公有雲和私有雲「兩條腿」走路眾所周知,雲計算行業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本身是一個投資回報周期較長的行業。
  • 青雲QingCloud林源:「兩條腿」走路 趟出出海新路徑
    作者 丁常彥中國雲計算企業的出海已經不再是新鮮事,相比較而言,青雲QingCloud的出海有什麼不一樣?中國雲計算企業的出海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近年來,阿里雲、華為雲和騰訊雲陸續啟動國際化戰略,這很大程度上與中國企業的加速出海密切相關。據了解,不管在電商、網際網路金融等新興領域,還是在製造等傳統行業,中國企業的出海步伐都在加快。
  • TB級防護、60+ AI識別模型 青雲QingCloud DDoS高防IP正式上線
    ###關於青雲QingCloud青雲QingCloud (qingcloud.com)是一家技術領先的企業級雲服務商與數位化轉型解決方案提供商,致力於通過一套自主創新、中立可靠、靈活開放的全維雲平臺為數字世界的高效運行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加速推動百行千業數位化轉型。
  • 青雲QingCloud 林源出席「2018世界海商高端(博鰲)論壇」
    北京,2018年12月01日——近日,由2018世界海商高端論壇組委會主辦,2018北京海友論壇承辦的「2018世界海商高端(博鰲)論壇分論壇暨2018北京海友論壇(博鰲)」在北京舉行,青雲QingCloud 產品及運營副總裁林源受邀出席,並發表主題為《故鄉的雲——雲計算助力海南創新發展
  • 青雲QingCloud發布IoT平臺 副總裁林源:明年是IoT雲服務商業化元年
    配合戰略升級,青雲QingCloud更新了容器、存儲、網絡、資料庫、超融合等產品線的新動向,並 全新推出QingCloud IoT平臺與EdgeWize邊緣計算、QingStor融合存儲、ChronusDB時序資料庫、PolonD分布式資料庫、QingCloud統一運維運營平臺多款產品。
  • 青雲QingCloud副總裁林源出席廣州國際投資年會 獲廣州副市長親切...
    QingCloud計劃以廣州為中心,在更好地服務本地企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扶持創業企業,深入拓展粵港澳大灣區、華南地區,以及整個亞太區市場。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志英(左)會見青雲QingCloud運營副總裁林源(右)2018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網聯等前沿領域開展交流合作。
  • 簡單快捷 青雲科技KubeSphere讓企業落地雲原生不用愁
    從2018年7月青雲QingCloud(qingcloud.com)正式發布KubeSphere 1.0,到2019年4月KubeSphere 2.0發布以及加入CNCF基金會,再到今年的KubeSphere 3.0,每年,KubeSphere都會邁上一個大臺階。
  • 混合雲大勢所趨 青雲科技憑三大優勢亮劍未來
    在當前這個以用戶為中心的時代,客戶需求的多元化使得混合IT成為大勢所趨,通過雲計算重構傳統IT環境去解決安全性、兼容性、高性能的負載問題,單一的雲部署方式很難兼顧業務需求和實施成本的平衡。因此,混合雲、多雲架構被人們視為企業上雲的最佳途徑之一。
  • 入選InfoQ中國技術力量年度榜單 青雲QingCloud以雲原生強化工業...
    得益於行業領先的雲原生技術、產品及解決方案能力,以及在工業網際網路的成功實踐,青雲QingCloud 正在賦能企業落地雲原生,加速數位化轉型。現如今,「雲原生」大熱,成為行業企業強化數位化變革的必經之路。然而,在引入「雲原生」過程中,如何解決「多集群管理、DevOps落地、微服務治理」等問題成為極大挑戰。
  • 青雲科技QKE容器雲服務增強GPU能力 輕鬆構建 AI 應用
    北京,2020年5月21日——企業級混合雲服務商青雲QingCloud(qingcloud.com)日前宣布,其容器公有雲服務QKE(QingCloud KubeSphere Engine)再次升級(詳情:qingcloud.com/products/kubesphereqke/),新增 GPU 計算節點與 CPU 指令集配置
  • 青雲科技自研分布式存儲全線升級 挖掘數字時代潛力
    QingStor是青雲QingCloud(qingcloud.com)企業級分布式存儲產品線品牌,包括NeonSAN、對象存儲、文件存儲和融合存儲四款產品。過去10年,企業級存儲市場發生了深刻變化,QingStor存儲產品線研發負責人王煜認為,主要呈現兩大發展趨勢:一是分布式存儲正在經歷快速增長時期。IDC 2019年市場預測報告顯示,無論是對象存儲、文件存儲還是塊存儲,在未來幾年裡都會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