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長城》 一碗加了芝士的中國湯

2021-02-15 談娛




在正式寫影評開始,我先回顧下大約6、7年前我寫過的一組調查報導。

 

當時在中國內陸省份的蘭州,一張電影票約莫為80元,注意,是2D,3D大約是110左右吧。當時的平均工資大約不到2千塊。在當時,電影還真的是時髦的年輕人才去的看的,一來比較貴,二來這算是談戀愛的儀式感,捧著爆米花的姑娘覺得驕傲,就像小時候我們吃上肯德基那種沾沾自喜。


 

作為媒體,我們開始關注起電影市場如何在大眾中普及的問題,其實我記得國內許多媒體都做過相關報導,兩個人,看完電影吃完爆米花可樂吃飯,沒個2、3百塊是不行的,在當時,這不算特別小的一個收入,因為我記得很清楚,當時商場裡某個牌子的羽絨服正價也才500多塊。

 

當時我查了不少資料,對國外的電影票價也關注了一下,電影大國的美國,據說一張電影票在工資中佔據的比例大約為零點幾不到一,而在當時的蘭州,這個比例是很高的,幾乎達到了月工資的5—10%,我當時的工資大約2000出頭吧,經常蹭著媒體場看,但如果自己買票,未必會進去。

 

因此,我作為一個年輕的媒體從業者,憂心忡忡又不忿的想:

為什麼中國電影那麼貴呢?

憑什麼我們看電影要支付這樣昂貴的金錢呢?

中國什麼時候能達到美國的這種比例呢?

我有生之年能看到嗎?

 

看,其實沒有等幾年,隨著全國大銀幕數量的增加,入座率的增高,票價竟然一路滑坡,滑到大眾基本可以接受的程度,我昨天看一部熱門電影的時候,用了優惠券,竟然14.8買了一張票。後來幾年過年,我發現原本冷清的電影院門庭若市,還寫過「春節新習慣」等類似的稿子,但是這幾年人們對此已經熟視無睹了,好像電影票就該這樣便宜,原本就該在大年初一全家一起去看。

 

這距離當時憂心忡忡擔憂中國電影票羨慕美國電影票便宜,也不過過去了不到十年。


 

回到張藝謀的《長城》,這幾年,有野心的導演們都在試著做怪獸電影,雖然在好萊塢,在日本,怪獸電影已經司空見慣的題材,但是在中國電影行業,這還算是新的試水和嘗試。


 

因此,在看到密密麻麻的怪獸們圍住中國最著名的長城和塔的時候,我心裡明確的湧起了中國版怪獸電影的驕傲感,當然,你們可以將此視為廉價的驕傲。而且在好萊塢模式下的怪獸電影中看到最中國的顏色,朱紅、明黃,靛青……當然,這是張藝謀純個人的審美,不能視為中國電影的表達,我依舊覺得很振奮。

 


人們嘲笑於影帝佩德羅•帕斯卡、威廉•達福在中國電影中為中國演員當配角,好像很委屈的樣子,可是大家有沒有忘記?黃皮膚的中國演員在好萊塢,也是飾演妓女、流氓才勉強有戲份可拍,你們認為或者以為的好萊塢電影夢,那是造給美國人自己的,不是造給「黃皮猴子」的。

 

中國在好萊塢片酬最高的演員周潤發,相比同級別的白人演員,片酬只有人家的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而中國最好的女演員章子怡,也在接受採訪時明確的說,在好萊塢,適合中國演員的角色太少了。在好萊塢的爆米花大片中,中國女演員們頻頻打醬油,說一兩句臺詞,這就是目前最真實的現狀。


 

可問題就是,當中國演員在好萊塢打醬油的時候,你們說中國演員集體不行,說你看中國人就不行,就在世界電影圈中是末流,語氣滿懷惡意充滿嘲笑。等到中國電影終於能請得起西方話語體系下的影帝們前來參與拍攝的時候,當然,不會有男一號給他們拍。你們又痛心疾首地覺得對方很虧,屈尊到參與到中國電影中,我們既然請來一尊大佛就該跪拜供奉起來,男一號都不夠,最好只拍他一個人才對得起人家的尊貴。

 

這是什麼樣一種無法描述的自我貶低的民族自尊心的體現?

 

當然,這不能說明《長城》就必須是一部我們要頂禮膜拜的電影,在電影世界化的路上,《長城》只能說一個嘗試,一塊敲門磚,至於往後的內容,可能張藝謀會繼續嘗試,可能其他年輕導演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會做的更好。

《長城》是一部典型東方語境下的作品,雖然用了許多西式的表達,但是看到皇帝身邊的官員,看到將軍旁邊的軍師(政委),看到主角光環下其他將領們模糊的臉,大家有沒有會心一笑?

 

這是中國影視劇拍攝中最容易出現的意識形態,也是中國電影與西方電影最大的區別,一個不允許個人主義,所有的面孔都泯滅在集體主義光環下的民族,和一個追求自我表達(我昨天還同時看了《血戰鋼鋸嶺》,他們對於個人信仰的表達,非常珍貴)的民族,在電影的演繹上,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兩種風格。


 

實際上,從基礎來講,我們沒法審判這兩種風格到底哪種更為高貴,這都是基於長久以來的文化發展呈現出的文化、社會形態。只不過,在電影的發展上,西方一直佔據著話語權的高地,而我們則處在不停學習的進程。同時,我們這一代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更甚於本國文化,那麼在喜好上去靠近適應對方的規則,也無可厚非。

 

但是,這並不能構成我們群嘲中國電影的理由。

 

人的一生是很短的,最多不過百年。此前看西夏王朝歷史的時候,我驚異於李元昊家族的發跡——所有的影視劇都從李元昊而起,至多加上他的父親,兩代人,重創了當時的中原帝國。

 

但是當我真正拿起歷史書,看到李元昊往上數至少5代,他們不停地打仗,不停地失敗,從最開始幾十個人的散兵遊勇,到後期有了軍隊,被全軍覆沒,繼續攻打邊界,也就是說,在西夏的歷史上,李元昊的勝利不過是冰山一角,而無數的失敗、失敗後的重新開始,一代一代李氏家族的兒子,像拿起接力棒一樣,一棒一棒傳下去,終於到李元昊的手中,開始輝煌。

如果說最終李元昊實現了他們的夢想,那麼前期近百年家族的奮鬥史,難道他們都是失敗者嗎? 

如果不是他們用一次次失敗,一次次試錯,去奠定基礎,後來者的李元昊怎麼能夠輕易上位?

同理,如果不是這些電影圈的前輩們一次次嘗試,一次次突破原有界限,那麼你們現在看到的中國電影,

還不如現在!

 

我們現在有了更加便捷的通訊工具、搜尋引擎,可以去接受全世界最先進的文化,去見識這個球形的世界,歷史上從未有過一天,我們與世界的距離如此接近。

 

但是,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之路,也只有近百年,中國的商業電影發展,甚至不足20年!作為新興國家的中國,與老牌的電影大國相抗衡,做的沒有他們好,就要被你們嘲笑,侮辱,那這跟同樣被你們譴責的80年代運動員李寧在奧運會上沒有拿到金牌之後,被觀眾寄刀片讓他自殺這樣的事又有什麼本質的不同?

 

很遺憾的告訴你們,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又驕傲又自卑的民族自尊心,面對旁人的竭盡全力以嘲笑來展示自己超然的地位和因為弱而格外敏感的神經。

而一味責怪中國文化的落後,

中國導演的眼界,

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

 

每一代人,都會受到自己眼界的限制,世界觀的限制,我們這一代人並不是空前絕後的一代,也不是格外突出的一代,在千年的歷史之中,也不過滄海一粟,而無論我們的態度如何,歷史的發展終究有它自然而然必須要遵循的軌跡。無論我們多麼焦慮多麼著急要在有生之年見證一切,見證中國的文化向西傳播,見證中國的電影發展,抱歉,可能見證不了,記住,你只是那個拿起接力棒的人,甚至,孱弱的你,拿起的也許只是攪屎棍。

 

當然,並不是說《長城》這部電影有多麼無懈可擊。東方傳統的敘事體系就有多麼高明,相比《血戰鋼鋸嶺》這樣呈現自我的電影,我自然也更為喜歡後者。但是,在這部價值觀、世界觀既不是張藝謀的,也不是當代年輕人的電影中,我看到了一個成名已久的導演,試圖與年輕人、試圖與當前的社會貼近的苦心。


 

就像一直拿著老人機的父母,他們聽說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很有意思,於是去買了最新最貴的新款智能機,美滋滋的安裝上一些社交軟體,昭告天下說:「我現在有了新款手機了,軟體也有了,可以和你們愉快的聊天了。」

 

可是,你一低頭,看到他發來了中老年專屬表情包。

===END===


相關焦點

  • 張藝謀:看《長城》比登長城更能傳播中國文化
    也可能是中國電影市場的持續火爆,也可能是希望能有一個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導演參與這個項目,有人向傳奇影業推薦了張藝謀,「跟他們說是2008年奧運會的導演,他們當時就說那沒問題。」張藝謀介入時,項目已處在籌備階段,劇本收尾,但對文化傳遞和場景有高要求的張藝謀提出了「熊、虎、鹿、鶴、鷹」配合五色禁軍的理念,又極力向美方推銷饕餮的概念,「我發現外國人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
  • 《長城》:很張藝謀式的「好萊塢大片」
    相關連結:         張藝謀為何選擇「饕餮」來講中國故事?         電影《長城》裡的「饕餮」到底是什麼?   《長城》:張藝謀從影以來最大的電影     相關連結:        張藝謀解讀《長城》:借好萊塢優勢 展中國文化自信          《長城》將上映 張藝謀:電影市場就是以票房論英雄          電影《長城》3天票房破4億 張藝謀不委屈!
  • 張藝謀:我為什麼願意拍《長城》
    《長城》最初的構想,來自美國傳奇影業創始人託馬斯·圖爾。圖爾有次來北京,飛過「從小就聽說可以在月球上看到」的長城,十分震撼:「這麼大的建築,怎麼只防禦人呢?」他找編劇合作創作了《長城》劇本。劇本交到張藝謀手上,已是第七稿。張藝謀是美方選定的導演。溝通初期,圖爾有兩個擔心:張藝謀願不願意拍這種電影?張藝謀能不能拍這麼大的電影?
  • 張藝謀的好萊塢:《長城》玩砸了還是玩大了
    喜歡張藝謀這臺好萊塢式春晚的人,會覺得張藝謀找到了把中國元素嵌入好萊塢魔幻大片的鑰匙,不喜歡的人,必定會毫不留情地吐槽張藝謀已經徹底頹了,甚至老一代中國權力導演已經藉此片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這到底是怎樣一座「長城」?
  • 張藝謀《長城》公映票房火爆 透露將拍《長城2》
    電影講述了無影禁軍為保護人類,在長城與饕餮上演生死決戰的故事。張藝謀聯合好萊塢團隊傾力打造「饕餮圍城」、「陸上航母」等恢弘場景顛覆「視」界。精良的製作,豪華的中外陣容,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多元解讀,為影迷呈現一部前所未見的史詩級巨作。
  • 電影《長城》成爛片,張藝謀不過是好萊塢與中國合作下的背鍋俠
    01長城,一部很中國電影,又很不中國的電影在電影上映前,導演張藝謀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這不是好萊塢來中國市場熱場子,而是好萊塢工業流程上的標準產物張藝謀的野心,不僅停留在對《長城》作為一個IP的生命力上,同時也體現在《長城》在宣傳上本身所承擔的「文化輸出」上。儘管對於電影是否能夠很好地承擔文化輸出這一使命上有一定的存疑,但是從電影上充斥著諸多的中國元素上來看,張藝謀確實有著這樣的打算。
  • 《長城》:一次好萊塢大片套路的張藝謀式複製
    《長城》是中外合拍片,幕後團隊除了導演張藝謀是中國人,比較重要的編劇、攝影、美術、特效製作都來自好萊塢,電影製作團隊一共來自37個不同的國家。而《長城》的故事基本就是從好萊塢大片複製出來的套路。馬特·達蒙和佩德羅·帕斯卡飾演的歐洲僱傭兵前來中國偷黑火藥被抓,遇上60年甦醒一次的饕餮入侵,與中國軍隊一起抵抗饕餮。
  • 電影 張藝謀「長城」霸氣回歸
    但《長城》不走尋常路,也顯示出中國電影市場在全球的超強影響力。張藝謀執導的新片《長城》,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樂視影業、傳奇影業、環球影業聯合出品,馬特·達蒙、景甜、佩德羅·帕斯卡、威廉·達福、劉德華、張涵予、鹿晗、彭于晏、林更新、鄭愷、黃軒、陳學冬、王俊凱、餘心恬、劉冰、李亨等……好多明星大咖,這是看明星,還是看電影?
  • 《長城》即將上映 張藝謀為何選擇「饕餮」來講中國故事?
    【文藝星青年按】本周五,集合了馬特·達蒙、劉德華、張涵予、鹿晗、彭于晏、王俊凱等中外一線明星的張藝謀新作《長城》即將上映。在這部號稱「中外最大規模合作的電影」中,最讓人期待的莫過於恢弘大氣的「饕餮攻城」的場面。影片中的最大「反派」饕餮是《山海經》中記載的一種神秘怪獸,這是中國傳說中的怪獸首次出現在合拍大片並佔據主要地位。    饕餮究竟為何物?
  • 張藝謀在《長城》裡,到底埋藏了多少東方元素
    與以往張藝謀電影不同的是,此次《長城》是在完成劇本創作之後,張藝謀才與好萊塢達成合作,但張藝謀不會只停留在這個層面,他一定會在電影中注入獨屬於張藝謀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中國文化。一幅水墨畫般的長城全景圖充滿中國畫風;五軍兵器各有講究,槍矛斧箭弩等中國冷兵器均有歷史考究;中國四大發明譬如火藥,更是在片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色彩在西方人的印象裡有中國瓷器景泰藍、有中國傳統建築材料琉璃瓦、有傳統紡織品絲綢、有中國國粹京劇、有女性國服旗袍,而在《長城》中,長城外的丹霞地貌,皇宮中的琉璃瓦色彩斑斕,皇帝臣子宮女的服飾繁複華麗,張藝謀的色彩運用不但服務視覺美感,更是輸出中國美學。
  • 長城:張藝謀的恢弘巨製
    接下來的張掖七彩山,轉一轉就到長城了。也講得通,相隔不遠就有漢長城,也有明長城,先不說長城應該什麼樣,這個地理設定我是認同的。就是說,架空也要有邏輯,這個地方,是河西走廊,歷來就是漢人帝國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掠奪的咽喉之處。同時,這個地方,也是絲綢之路之一段,是東西方文明交匯之處,這個地方出現來自歐洲的人,不奇怪,會講英語也不奇怪(當然電影沒必要呈現一千年前的歐洲口音)。
  • 張藝謀《長城》定檔12·16 中國觀眾比國外早看兩個月
    去年《長城》在北京舉行發布會,八姐就發現,這是一個腦洞相當大的故事:影片假設人盡皆知的中國古代長城,除了抵禦外族侵略外,還有一段被精兵把守卻沒在歷史上留名的城關,用來抵禦一種連人類也未知的神秘力量。預告片中,驚鴻一瞥的怪獸上天遁地,它手無寸鐵就輕而易舉飛越城牆,叼食衛士,馬特·達蒙在戰火中一個轉身,看到的也是巨大無比的腳趾頭。
  • 長城電影好看嗎 張藝謀《長城》豆瓣評分多少影評介紹
    張藝謀歷時3年打造的新作《長城》,在成都等地舉行「百城聯動·明星見面會」,揭開神秘面紗。影片放映結束後,大銀幕上突然出現了張藝謀、鹿晗、王俊凱、鄭愷的身影,主創們在片中第一時間給觀看首映的影迷送上問候,別具新意。影片將於今日公映。那麼電影長城好看嗎?長城豆瓣影評評分怎麼樣?一起來看看吧。
  • 獨家揭秘:張藝謀拍《長城》八大幕後
    傳奇牽手環球、中影、樂視 《諜影重重》編劇操刀劇本 Mtime:《長城》是傳奇影業和中國合作第一部的項目,電影全程在中國拍攝、全球發行,大家都很好奇這樣的合作,最初是怎麼促成的? 我們想把《長城》拍成一個全球觀眾都能接受的電影,雖然中國元素特別濃厚,但希望國外觀眾和國內觀眾都愛看。它要符合中國的國情,也必須符合全球的大片的商業標準。 Mtime:《長城》的劇本是怎樣創作的?
  • 張藝謀《長城》嚴重被低估?結果可能比你想像的簡單
    張藝謀的《長城》只能說處在剛剛合格的程度,它是部企圖借西方怪獸片外衣,與中國文化結合失敗的商業類型大片。《長城》是一部合格的商業大片:道理非常簡單,普通觀眾想要看到的東西它都有。《長城》饕餮群的目標太怪了,完全不符合中國地理空間。中國觀眾看起來沒有任何的代入感,美國觀眾看起來又覺得形象太過模糊。張藝謀的《長城》是部剛剛合格的商業特效大片,算不上什麼優秀的商業大片,尤其是和大量好萊塢商業大片相比。
  • 張藝謀電影《長城》上線 彈幕大軍迎十萬饕餮
    「好萊塢+中國」頂配陣容彰顯野心   《長城》講述了古代一支精英部隊為保衛人類,在舉世聞名的長城上演生死決戰的故事。導演張藝謀耗時三年,第一次嘗試用好萊塢工業流程講述中國故事。漫天烽火硝煙中,無數饕餮噴湧而出,湧上城牆與無影禁軍對峙形成「饕餮圍城」、長城變形為可遠攻近擊的「陸上航母」等視效奇觀,均為華語電影之首創。
  • 電影《長城》五軍集結 張藝謀拍全球大片講中國故事
    由張藝謀執導的賀歲饕餮巨製《長城》將於12月16日全國公映,影片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 《長城》一部身披中國風外衣的好萊塢低端電影 張藝謀慘被拉下水
    >張藝謀導演。這部電影就其實是假借中國外衣上演的好萊塢無腦打怪片。有好的噱頭,有著名導演加持,有強大的製作方,有知名演員似乎成為商業電影賺取票房的萬金油。然而現實中這樣的無腦影片最終都是啪啪打臉結束上映,賠的連內褲都不剩。可惜張藝謀為什麼要趟這趟渾水,明眼一看劇本就漏洞百出。毀自己的名譽也不用這樣吧。
  • 張藝謀新片《長城》中的饕餮到底是什麼鬼?
    作為明年1月將在北美5000家影院上映的《長城》,其主要受眾並非中國觀眾,而是北美。 於是,在這場推廣中國文化的電影戰略中,張藝謀當然是成功的,至少,在看過電影後,我們都知道了饕餮是什麼。《長城》的劇本,美國人打磨了七年,卻是兩個詞吸引了張藝謀——長城,饕餮。
  • 張藝謀《長城》破億 甜心護衛餘心恬震撼出擊
    張藝謀導演和《長城》副將餘心恬  搜狐娛樂訊 12月16日,由中國導演張藝謀執導,中外聯合主演的奇幻史詩巨製《長城》上映首日,票房破億。  經過數月期待,這部製作精良,場面恢弘的魔幻巨製終于震撼顛覆想像,「張藝謀式」的大場景鏡頭色彩飽滿,充滿了濃鬱的東方大國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