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生活態度、思維方式和言傳身教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和習慣。
日前熱播劇《三十而已》剛開播就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其中由童謠飾演的顧佳這一角色更是「熱搜體質」,頻發引發各種熱點話題。如:
……
顧佳這個人設之所以能引爆話題,是因為她既有現實中真實的一面,也是情商、智商雙高的智慧女性。
劇中,顧佳畢業於名校,曾在外企工作,後與自己的老公一起創業開公司,原本有能力站在臺前的她卻選擇退居幕後,成為一名全職太太。
但不同的是,顧佳這一全職太太的形象打破了人們的傳統認知,不僅健身、廚藝高、保養好、氣質佳等,而且作為一名新手媽媽,對孩子的疼愛、保護與良好的教育也讓觀眾為之感動,拍手稱讚。賢妻良母的形象被她刻畫的淋漓盡致。
相比於她全職太太的身份,她的育兒觀更是深入人心。
與現實中很多父母一樣,顧佳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她貸款買房、準備幼兒園面試。
面試沒通過後,她又開始託人找關係,得知鄰居王太太的丈夫是幼兒園董事後,捧著親手做的蛋糕上門。後又趁電梯停電的機會,特意穿著拖鞋與王太太「偶遇」,跟她換鞋,自己光腳從頂樓走到一樓,只為給兒子贏取入園推薦信。
面對這些,她卻表現得雲淡風輕,說:「這是我當媽的修行,不需要靠別人,靠自己就行。」
除此之外,她也具有前瞻意識。一次,與老公探討孩子教育規劃時,她表示:教育競爭更激烈,像什麼機器人課程、馬術課程等這些以後都是加分項,對兒子升學都有幫助。
在顧佳身上,可以看到無數家長為孩子教育而奔波的身影。
正所謂虎父有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家庭教育對孩子影響是根深蒂固的。
劇中,在幼兒園美食會上,一個叫楠楠的小朋友突發癲癇倒地,小朋友們都嚇得驚叫,顧佳看了一眼被驚著的兒子,擋住了他的視線。
回到家後,顧佳用帶有童話色彩的敘述描述癲癇病,以此來讓孩子學會正確看待他人的疾病,學會接納包容他人的不足,還教給孩子如何救助的方法。
與此同時,幼兒園其他家長在微信群裡提議讓楠楠退學,以免再次嚇壞小朋友。顧佳則「挺身而出」,在群裡理性分析了原因,並表態讓楠楠留下來。最終園長贊同了顧佳的觀點,將楠楠留了下來。
言傳身教真的是對孩子的最好的教育。著名教育家羅素認為,品格教育在孩子六歲以前就基本完成,六歲以後學校只是在以前品質教育基礎上加以鞏固,因此幼兒階段是品質教育的關鍵時期,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孩子以後的人格成長。
顧佳用自己的言行引導兒子學會接納、學會包容,將平等的觀念傳授給孩子,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
一次,顧佳去接孩子的時候,看到孩子被木子媽媽可以鎖進房間時,她化身戰士,當即摘掉手錶、甩掉高跟鞋,反擊的場面讓簡直大快人心。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為孩子抵擋一切惡意,保送孩子不受到傷害,是每一位媽媽毫不猶豫的選擇,因此孩子永遠是父母不可觸碰的底線。
另外,給孩子建立安全感、歸屬感也是至關重要的。
劇中,顧佳的兒子在幼兒園面試時表現的一直很好,只有三四歲的他,面對三個陌生人都沒有膽怯,面對老師的提問也都做出了很優秀的回答。
這與顧佳和風細雨的正面教育、努力給孩子營造的歸屬感是密不可分的。
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父母在教育上給予孩子引導,更需要在情感上與孩子互動交流,處理好親子關係。不僅要給孩子安全感,更要為孩子建立歸屬感和信任感。這將決定孩子在未來的人生觀和處事態度。
正如資深正面管教導師花瑩瑩在童程童美家長雲學堂公開課中所言:歸屬感是孩子們的生存需求。歸屬感缺失的孩子會出現:自我懷疑、容易退縮、信心不足、社交障礙等問題。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助力棒。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正確引導孩子,從而讓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