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動物城(Zootopia)》是一部剛上映的迪士尼動畫電影。片中的動物擁有了智慧,擺脫了野性,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達成了生命中的大和諧,哦不,是大和解。一位兔子警察的毛線,就這樣開始了……
好了,故事我們就講到這裡。
……
……
……
我講故事就這麼任性,你來咬我呀~
說正經的,早上我去看了這部電影。熒幕中的動物雖然化成了人形,但細節非常豐富。如果看的是DVD,倒值得一幀幀的講細節。
片中的動物城,讓我這個動物園愛好者覺得它就是按動物園的布局來的,分成了雨林區、沙漠區、冰原區等區域,裡面出現的動物,也多是動物園裡飼養得多的。這種想法不免有把這些動物居民矮化回動物的不正確,畢竟電影依舊講的是多樣化的人類的故事。但片中的主角都嘲諷過政治正確,她說:「我是個兔子,我說我可愛沒問題,但你說就不行。」那我行文還是川普一點好了。
OK,上面這句話是最後的劇透。下面我們只講動物,真正的動物。
看電影的時候,我拿著個小本子在做筆記,儘可能出現一種動物我就寫上一筆。一共記錄下了約40個物種(當然很不全),其中非洲特有種有四分之一以上。
其中,最顯眼的當然是所謂的「Africa Big 5」。
圖片來自www.kapstadt.de
除了左下的非洲野牛其他的大家都比較熟,那我就(劃掉)偷個懶(/劃掉)只說這一種好了。說到牛,大家首先會想到西冷、菲力,會想到鐵板牛柳、水煮牛肉……你有沒有想過和一頭牛單挑會怎麼樣?
看到這裡,各種鬥牛士被公牛幹掉的畫面應該會浮現在你面前。
獅子吼叫著:「我操你不是要介紹非洲野牛麼關我什麼事兒啊!」圖片來自這裡。
但如果你遇到了非洲野牛,和它單挑的機率肯定沒有被它們群毆的大。一頭非洲野牛一生下來,就會受自己所屬的牛群保護。在這樣一個群體裡,說了算的是雌性,只有在交配季節雄性才會被允許進入群中,和雌性交配,並在哺育期擔任護衛之責。而過了這段時間,公牛會被趕出群體,自己組織成單身漢群。
非洲野牛的群體,絕不是烏合之眾。它們忠誠、勇敢、無私的一面,在面對捕食者時表現得淋漓盡致——它們不止會聚成幼崽居於中間的防禦陣型,還會在同類陷於敵手時主動出擊。2007年,攝影師Jason Schlosberg拍攝到了一段震驚了全世界的視頻:在河邊分散進食的幾隻帶崽雌性非洲野牛被獅群偷襲了,小牛被抓,掉進了河裡,結果竄出來條鱷魚,和獅子搶食。沒想到,逃走的母牛把牛群叫來了,把獅子和鱷魚全部逼走了……
視頻裡,食草動物面對掠食者時的畏懼一幕瞭然。即使集成了大群,野牛們也不敢勇往直前,面對獅子只敢走三步退兩步,畏畏縮縮的往前探。但它們依舊固執的慢慢逼近天敵,把這些猛獸嚇得丟掉了嘴邊的食物,救回了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勇敢,大概就是這樣明知自身的恐懼,依舊奮勇向前。
如果你遇到了一頭單身的非洲野牛,是不是就安全得多?圖樣!在它們的世界裡,不聚群的都是老一輩的大公牛,它們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加之個頭又大,反而更加危險。這一點和犛牛十分相似。
可以說:電影裡那頭非洲野牛的忠勇、倔強,同它們在自然界裡的天性是一致的。
非洲象、河馬、黑犀、白犀、某瞪羚、非洲獅(明顯不是印度獅)、獵豹(就不管印度)、非洲野牛、𦗒狐、角馬、斑馬、長頸鹿、蜜獾相比非洲,電影裡展現的亞歐、美洲的特有種就沒那麼多了。但有幾位配角,戲非常出彩。
圖片來自www.factzoo.com
來自北半球的北方的白鼬,在冬天裡除了尾巴尖的一撮黑以外,全身雪白,樣子靈秀又端莊。可惜啊,在電影裡它一身夏裝,黃不拉幾的很容易和黃鼠狼搞混。還好,電影裡的那隻被稱為「weasel」,表明了身份。
這是鼬這真的是鼬……
「weasel」這個詞,倒值得展開說說。在美國,也就是迪士尼老家,「weasel」單指白鼬,確鑿無疑。但在英式英語裡,「weasel」指的是另一種和白鼬關係特別近的鼬屬動物:伶鼬。這兩種動物長得特別像:在冬天,它們都幾乎一身白;在夏天,它們除了白肚皮外身上都是黃的。那怎麼區分呢?記住一點:白鼬的尾巴尖有一截黑,伶鼬沒有。看電影時,不妨注意下那隻「weasel」的尾巴。
夏裝的伶鼬,注意小尾巴。拍攝者:Manfred Danegger
白鼬分布很廣,從亞洲最東點的迭日涅夫角往西一直到美洲最西點的威爾斯王子角,都有可能找到它們的身影。而另一位配角,就只有美洲有了。
動物城裡有一片微型動物區。裡面有各種尖嘴巴的小動物。但請仔細看,裡面的動物至少有兩大類。一類隸屬於齧齒動物,也就是各種鼠。另一類,頭、嘴遠比鼠要細長,還沒有齧齒動物招牌式的大門牙,它們是鼩鼱。而其中有一隻鼩鼱,原產於北美洲,詳細點說,它們向北能分布到北極圈以內。
這種動物叫北極鼩(Sorex arcticus)。
圖片來自planet-mammiferes.org
成年北極鼩的毛色分層十分明顯。仔細看上面這張圖:它的背面是深褐色的,身體側面是淺褐色的,而腹部是更淺的褐色。這個細節是它們最有特點的鑑別特徵,電影裡的那幾個個體的體色就有所體現。
這些小傢伙是強悍的小掠食者,主要吃蟲。像其他的鼩鼱一樣,北極鼩新陳代謝極快,每天需要瘋狂進食,才能保證存活下去。這也說明在夏天北極是如何生機盎然。但是在冬天,這些小東西是如何捱過北極的嚴寒的呢?資料並不多。我們只知道,在冬天它們的毛髮會更綿密。它們究竟是如何在那種環境裡活下來的?這些小東西的強硬實在是讓人難以想像。
*歡迎補充*
這部電影的男女主角是一對冤家,兔子和狐狸。
先說兔子。一開始電影裡有個沒明說的笑點:兔子很能生,注意兔子鎮裡跳動的數字,和女主角隨著時間愈加龐大的家庭。Remember, remember, how rabbit destroy Australia.
另外,主角是只家兔無疑,無論是大家對她種族的各種稱呼(rabbit、bunny等等),還是她的體型外貌,都能說明這一點。但兔子鎮上,是能看到一些長腿長身的個體,那些傢伙無疑是野兔。野兔和家兔不是同類,我們之前說過這個問題。
月兔是啥圖呢?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裡畫的看起來是長腿長身的野兔。@擷芳主人 繪製。
再來說狐。主角是只赤狐。這種狐狸大概是最常見的狐狸,因此,關於它們的有意思的研究很多。例如:赤狐捕獵時可能靠磁場判斷距離,赤狐的養殖變種銀狐或解開動物馴化之謎,and so on。另外,貫穿整個電影的一個暗脈,是動物們對狐狸狡猾的刻板印象。這種刻板印象,其實還真只是刻板印象,人家大概也就比蠢人類聰明一些而已。
但電影裡出現過另一種狐狸,更萌的一種——個子小小的𦗒 狐。如果你看不到「𦗒」這個字,那也很正常。它左邊是一個「耳」,右邊是一個「郭」,跟著「郭」字念半邊就成。
當年搞動物學的老先生都喜歡用生僻字,有時生僻字不夠逼格還會自己造出複雜的字來。這個字在標準字庫裡沒有,因此經常顯示不出來,在當年很難印出來,因此常被拆字為(耳郭)狐。時間長了,就訛傳成耳郭狐了。但請記住,這種動物正確又有逼格的名字,就是兩個字:guō狐。
𦗒 狐個子小,耳朵大,生活在非洲的沙漠裡。同類型的恆溫動物,從赤道到兩級,四肢、尾巴、耳朵等身體突出部分有變小變短的趨勢,這是為了減少散熱。這種適應現象被稱為Allen規律。𦗒 狐、赤狐、北極狐,正好處於這個序列上,大家不妨找圖比比看。
關於𦗒 狐,說再多不如放些圖。就拿它們的萌圖結束這篇文章好了。
拍攝者Max Allen
圖片來自raposaequina.blogspot.jp
拍攝者:Joachim S. Müller
*請回復補充我漏掉的動物*
*山羊、綿羊、馬什麼的太常見的家畜我是故意沒寫*
不相干的東西嚴絲合縫拼在一起就覺得爽,是強迫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