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一生是投機的一生,在每個歷時重大關口的選擇當時看起來都正確無比,但合起來看,整個人生就是一個巨大錯誤。每次選擇都要利益最大化,整個人生卻成為最大敗筆。那麼,吳三桂的人生,到底那一步是最大敗筆呢?
一、馳援北京,由勤王之師變成大順降將
吳三桂出身將門,年輕時驍勇善戰,戰績卓著,曾擒獲蒙古王子,帶領500親兵闖入敵陣求出被後金團團包圍的父親吳襄,被洪承疇稱讚忠勇可嘉,27歲時吳三桂被授予寧遠總兵。
1642年,清軍圍困錦州,明朝動員全國13萬大軍與清軍在松山錦州一帶決戰,結果一敗塗地,吳三桂也不戰而退,收聚殘兵3萬餘人退守寧遠。經此一戰,明朝主力盡失,不僅無法抵擋清軍,對農民軍也無力鎮壓了,內外交困,實際上失敗已不可避免。
明朝無人可用,仍然讓吳三桂鎮守寧遠孤城,因為寧遠到山海關一帶還有數十萬遼民,朝廷一時沒有下決心放棄寧願,固守山海關。
1644年初,李自成的大順軍向北進發,一路上明軍望風而逃,隊伍像滾雪球一樣壯大,北京危在旦夕。崇禎皇帝經過反覆衡量,晉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令吳三桂放棄寧願,馳援北京。吳三桂接到命令後,下令焚燒廬舍,所有軍民撤到山海關,由於擔心清軍在背後掩殺,軍隊在最後護衛,耽誤了行程。
等寧遠軍民撤到山海關,吳三桂進京勤王,還沒到北京,就傳來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自殺的消息。一時間吳三桂無王可勤,撤回山海關。一個月來,吳三桂在各種勢力中投機。
吳三桂的三萬兵馬,處於大順軍和清軍的夾縫中,難以獨存。面對大順政權派來的使臣,吳三桂與其他明軍一樣選擇了投降,願意歸順李自成。這個選擇不能算錯,畢竟大明已亡,無力回天,自己的父親吳襄和愛妾陳圓圓也都在北京。於是吳三桂由明朝的平西伯、勤王忠臣變成了大順的降將。
二、衝冠一怒,襲取山海關
吳三桂必須要進京覲見新主的,於是帶著少數親隨向北京進發。但奪取北京的李自成,是長期流動作戰的流寇出身,沒有穩定的後方和錢糧供應,百萬軍隊,吃喝就是難題。
李自成手下的將領原本以為打下北京會發筆橫財,誰知道崇禎皇帝早已成為窮鬼沒什麼錢財。大順政權就製作5000夾棍當成軍餉發給各營,各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自謀錢財。於是大順各軍轉而勒索官員,按照級別比餉助捐,不給就打,上夾棍。
李自成也想作個明君,也想行仁政,也想各營不要那麼殘酷,但大家都是反賊,幹的都是滅九族的事情,能尊你為王就不錯了,憑什麼要聽你的。
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自然不能免除,連愛妾陳圓圓也被大將劉宗敏擄掠。吳三桂在去北京的路上,先聽到父親被逼餉,不以為然,仍然繼續向北京進發。再聽到愛妾陳圓圓被擄,終於爆發,說大丈夫連自己的女人都無法保全,有何面目在這人世間呢!
於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索性不去北京了,調轉馬頭,回了山海關。並且趁山海關守軍沒有防備,襲取了山海關。
這樣,吳三桂又從大順降將成了大明孤臣。這個選擇,也不算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原本認為大明一無是處,但李自成更不是東西。於是許多原本投降李自成的官員,許多選擇了逃跑,許多還在觀望,還有的選擇了殺賊反正,而吳三桂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三、山海關大戰,大明忠臣變成降清先鋒
李自成自然不能容忍吳三桂襲取山海關,但對招降吳三桂仍然有信心,就算用武力也能幹掉吳三桂,用靴子也能踢倒他。李自成帶領十幾萬大軍,帶著吳三桂的父親,崇禎皇帝的兒子向山海關進發,山海關大戰,迫在眉睫!
吳三桂也沒有坐視滅亡,他做出了影響中國歷史幾百年決定,就是聯手關外清軍,共同對付李自成,所謂借兵助剿,報君父之仇。
吳三桂以大明孤臣的身份向清軍統帥多爾袞寫信,要求多爾袞幫助自己剿滅反賊、報君父之仇,事成之後願意割地、願意犒賞軍隊。
多爾袞敏銳的把握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帶領八騎主力星夜兼程前往山海關,因為吳三桂連進軍的路線都說的清清楚楚。
八旗清軍
李自成並不是沒有考慮到關外的清軍,但認為吳三桂與清軍是多年的仇敵,不可能聯手的,再就是清軍遠在千裡之外,就算過來也不會馬上趕到。他沒料到清軍與李軍幾乎同時到達山海關,清軍就在關外十裡紮營。
山海關的戰鬥毫無懸念,李自成不出意外的佔據上風,吳三桂危在旦夕。吳三桂親自赴清軍大營要求救援,多爾袞趁機要挾,於是借兵助剿,變成了剃髮投降,又封吳三桂為平西王,殺白馬為誓絕不負吳三桂。
緊要關頭,清軍突然殺出關外,李自成措手不及,導致軍隊大敗。於是李自成撤退了,清軍和李自成趁勢追殺,李自成回到北京匆匆忙忙的舉辦了登基儀式,就撤退了。
吳三桂本來只想自保,卻成了獻關,本來想借兵卻成了投降。而清軍入了關,卻不像往常一樣擄掠一番就撤退了,反而入主中原做主人了。於是吳三桂又成了千古罪人!
四、進兵雲南,為父報仇變成弒君兇手
上了這個船,就不好下來了。吳三桂一路追殺大順軍,報殺父之仇,毫不客氣。對於清朝,吳三桂聲稱效忠新朝,稱明朝為前朝。但對新成立的南明,仍然有感情,聲稱不忍有一矢相加。於是吳三桂又回到老家錦州,被清朝冷落起來。
冷落也無所謂,既然無法改變形勢,接受繁華過後的落寞也無所謂。至少不要成為殘殺同胞,殘害故主的兇手。
吳三桂偏偏不願被冷落,清朝與西南的永曆政權作戰,再次徵調吳三桂。吳三桂為了表現對新朝的效忠,表現相當積極。吳三桂攻入雲南,被加封親王,授予平西大將軍,開平西王府,西南雲貴兩省的軍政都歸吳三桂節制,兒子吳應熊也娶了公主,成為駙馬。
甚至為表現自己的忠勇,吳三桂還親手用弓弦勒死了永曆帝朱由榔。吳三桂想的是永鎮雲南,效仿明朝沐英的例子,但吳三桂的表忠行為還是沒有打動少年天子康熙皇帝,清朝還是要撤藩!
吳三桂的最大敗筆在於弒殺永曆帝,其實更在於自己的貪心不足。作為前朝的降將,無力挽救乾坤,甚至向清軍獻關,這都可以理解。但在新朝還如此賣力,還想著榮華富貴,甚至不惜向故主痛下殺手,就不能被原諒了。如果這不叫賣主求榮,什麼叫賣主求榮!
五、被逼反清,終成三姓家奴
吳三桂還是有機會的,畢竟吳三桂在雲南十四年,畢竟八旗主要將領都已去世,八旗也在多年徵戰中損失很大,畢竟歷史由勝利者書寫的,吳三桂還是有可能再次改變歷史的。
吳三桂1673年起兵反清,自任天下都討招兵馬大元帥,興明討虜。一時三藩皆反,吳三桂很快奪取廣西,攻入湖南,甚至大勝八旗主力,馬上就要飲馬長江了。
吳三桂為碩果僅存的當世名將,果然出手不凡。但吳三桂沒有不顧一切的繼續北伐,相反停在了長江邊。一方面對八旗騎兵在北方的優勢有所忌憚,一方面希望與康熙和談,劃江而治,畢竟兒子吳應熊在對方手裡。
本來,康熙皇帝倉促撤藩,引發戰爭,連科爾沁的王爺也反了,一時間康熙皇帝手忙腳亂,焦頭爛額。但吳三桂的停止進軍給了康熙皇帝喘息機會。康熙皇帝招募軍隊,重整旗鼓,重用綠營軍,逐個擊破吳三桂的豬隊友。
吳三桂畢竟英雄遲暮,贏得了戰鬥卻輸給了年齡,起兵5年,還在衡陽稱大周皇帝,但還是被歲月帶走了。吳三桂死後,大周很快由盛轉衰,新崛起的漢族年輕將領,攻入雲南,結束了吳三桂的事業。
吳三桂功業不成,終於成為三姓家奴,貽羞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