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反清為何會失敗?康熙尚且年幼,老練的吳三桂為何幹不過?

2020-12-23 大大大紅袍子

就算明末清初在戰場上聲名狼藉的吳三桂倒也算一個梟雄,只不過他前有幾個兒子,先背叛大明,後背叛李自成,最後跟隨清政府行事,不久又因政府要削弱他而開始反清。

就是這種三番五次的背叛,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聲名狼藉的人物,即使他年輕時確實是個響噹噹的抗金英雄。這篇文章當然不是要洗白吳三桂,畢竟歷史功過自有評語,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看吳三桂的出發點,功過不是今日話題。

下一步,我們將進入吳三桂發動的最後一場戰爭,來看看他為什麼會以一手好牌為基礎,還是會被年輕氣盛的康熙擊敗。

那一年,清軍能夠進入中原,除了自身的英勇作戰,那些明朝投降的將領也起了很大作用。清朝統治者為了繼續利用他們手中的力量,在開國之初就根據功績封賞這些叛軍,把他們設為三藩,掌管南方的疆土,鞏固當時尚不穩定的局面,其中吳三桂是三藩中勢力最大的一支。

那時候,清政府雖已入主中原,但各方反清勢力猖獗,一時之間難以平定,因此,清朝統治者賦予這三藩很大的權力,不僅掌握著軍隊的絕對控制,而且還掌握著管轄地方的各種行政權力。

這種情形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康熙掌權,儘管由於年幼,他還不能掌控朝政,但有鰲拜這些老將在場,吳三桂等人也沒有造成什麼大的混亂。

但康熙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帝王,掌權後先將鰲拜等人清理乾淨,然後為了將權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決定削藩。

實際上,康熙的這個決定也是對的,因為清政府直轄的軍隊分布在北方,主要部署在城邑及周邊地區,而南方則由三藩統帥。這樣下去,舊金山難免會發展壯大,想分庭抗禮。而此時的三藩勢力,比以前更加強大,已經完全具備了這種實力。

儘管可以說是三藩,但當時的勢力並不均衡,吳三桂已經是其中勢力最大的一位了,總兵力超過了其他兩藩的總和。

一天,康熙撤銷三藩令,吳三桂等人坐擁重兵,又怎麼可能順從順從,立即開始舉兵反清。

三藩之亂,使當時的整個清政府驚慌失措,因為清政府能夠調集的兵力只有七萬,而三藩又是幾十萬,根本比不上。這是真的,吳三桂反清,一路高歌猛進,把清軍打到了長江以北。

雍正也心慌意亂,甚至想親自出馬,可是就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吳三桂還是輸給了康熙。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一是地理環境嚴重製約著吳三桂反清力量的發展。回顧整個中國歷史,北伐這件事幾乎一直都是失敗的,只有朱元璋一人成功了,最後還是靠著他逆天的運孫權氣,而孫權當年連合肥都沒有打過。這是因為北國比南國發展得早,而且北國地域廣闊,騎兵多,南國水軍雖強,但到了北國,卻沒有用武之地。

第二,吳三桂年事已高,已經沒有當年的熱血。在八年間,吳三桂與清軍以長江為界,如果當時能繼續推進,跨過北方,清軍仍有擊敗的希望。只是遺憾的是,當時吳三桂已年過六十,身心已不再熱血,後半生的指揮也開始遲疑。年少時就不同了,他是明軍中唯一能與清軍抗衡的大將,也能教李自成做人。但年紀大了,打到長江,只想著把長江分治開去,

再者,三藩中,也只有吳三桂堅決反叛,其他兩個藩王只是看著利益伺機而動,清政府也知道這一點,一直在收買這兩個藩王。就是由於內部的不統一,才導致吳三桂心有餘力不足。

相關焦點

  • 康熙為何非要滅掉吳三桂?吳三桂:恨我不聽,洪承疇的良言妙計
    但對吳三桂,是想也別想。由此可見,康熙的「削三藩」,其實主要目標就是憋著勁,要滅掉吳三桂!這個結果,對吳三桂來言,可謂當頭一棒。因為他那時已是攻佔了長江以南,幾乎是清朝的半壁江山,是天下震動。可恰此刻,吳三桂卻要跟康熙議和,沒成想得到了這個結果!從吳三桂佔優時,主動議和可以清楚地看出,吳三桂還是很清醒的。
  • 吳三桂兵強馬壯,勢力席捲數省,究竟是為何走向失敗?
    至於後來的三藩之亂康熙更是沒有想到,當時的康熙還年輕,心想我說撤你們,你們也不反抗,很是配合,哪會覺得他們要起兵謀反。吳三桂示弱多年,一直就是在暗中積聚力量,而且一直在緊密布局,對於可能洩露他想法和目的的人他都會派人監視,當時的雲南巡撫朱國治早早就發現了吳三桂的問題,就上書中央,但是每次奏疏都被吳三桂的眼線提前截胡。康熙那邊當然是收不到一點消息。
  • 吳三桂起兵反清,卻兵敗身亡,優勢之下失敗,有以下四個原因
    清代各朝都經歷了不少戰事,而康熙十二年的吳三桂起兵造反則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吳三桂首先起後,緊接著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都加入了這一反清陣營之中,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原因之一:貽誤戰機吳三桂沒有抓住康熙最尷尬時的戰機,如果把握住康熙犯錯時那幾年的機會,或許吳三桂會很快獲勝。康熙撤藩就很突然,雖然他也有所準備,但是肯定沒有準備得那麼完備。
  • 吳三桂反清時兵強馬壯,曾一度率軍飲馬長江,為何最終功虧一簣?
    吳三桂作為一個明清歷史拐點的重要人物,在明清期間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有他的身影,在他立場反覆不定的過程當中,舉兵反叛康熙時,曾憑藉兵強馬壯,一度率軍飲馬長江,似乎要一舉推翻秦王朝時,為何最終卻功虧一簣呢?
  • 在三藩之亂前期,吳三桂是佔據優勢的,為何康熙最終能上演絕殺
    引起暴亂當時的尚可喜感覺自己已經年老體衰了,於是就向康熙上摺子請求讓自己回老家休養,並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康熙同意他回老家休養,卻不同意讓尚之信繼承王位。於是,吳三桂和耿精忠看到了康熙想要拿下他們這些軍閥,就都上摺子請求撤藩,看看康熙反應如何。
  •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害永曆帝,他為何要這麼做?
    假如康熙說了,吳三桂會不會饒過永曆帝呢?顯然不可能,他不會那麼「不懂事」,也不可能給自己找麻煩,更不會放過建功立業的機會。 那哥仨僅僅是皇子,朱由榔可是貨真價實的南明皇帝,他自帶的政治標籤,足以掀起驚濤巨浪,你相信康熙會輕飄飄地「算了」嗎?
  • 三藩之亂,吳三桂真的想造反嗎?三藩已飲馬長江了,為何還是敗了
    來源:網絡對於康熙朝的三藩之亂,以往我們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吳三桂早有謀反之心,是蓄意叛亂,並且還認為由於吳三桂降清,又叛清,漢族士大夫對他的人品有懷疑,所以不積極配合,所以導致三藩失敗了。下面,我們來用詳盡的史料澄清這幾個問題。
  • 為什麼吳三桂起義失敗?不是因為康熙太厲害而是他殺了不該殺之人
    吳三桂的功過是非,歷來爭議不小。在降清之前,吳三桂的運氣一直不錯,也算是官運亨通;在背叛明朝投降清朝之後,吳三桂在一件很關鍵的事情上犯了錯誤,殺了一個不該殺的人,致使之後的三藩起義以失敗告終。
  • 三藩之亂:三藩兵力遠超清朝,吳三桂還飲馬長江,為何失敗了?
    就這樣,吳三桂的勢力還堅持了五年才被平定。其實,從三藩之亂開始,失敗就已經註定,其實就連吳三桂自己也不相信可以推翻清朝,他所追求的不過是劃江而治。三、吳三桂不得人心,士大夫和百姓都不支持他吳三桂投降清朝,放清軍入關屠戮中原,最後更是斬殺了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因此漢族士大夫深恨之。吳三桂起兵之前,合法擁有的兵馬有4萬左右,後來為了造反大肆徵兵。起兵的時候號稱有20萬兵馬,其中當然是有水分的,不過就算是打個對摺也有十萬兵馬了。
  • 清朝三藩之亂爆發時,吳三桂坐擁七十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會輸?
    1673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主動請求撤藩,回遼東養老,而康熙早已意識到三藩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立即抓住機會,同意了尚可喜的請求。同為三藩的平西王吳三桂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對於康熙的行為產生了警惕,於是相繼提出回遼東以試探康熙,同時準備發動叛亂。而康熙覺得「撤亦反,不撤亦反」,隨即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 明明勢均力敵,為何吳三桂慘敗於康熙?躲在背後的吳應熊才是關鍵
    經歷了扳倒鰲拜、終止輔政的康熙,已經大權在握,但他還年輕,還需要眾臣的輔佐效力。當其擁有了支持者後,撤藩便更有信心,更加堅定。但是,康熙的撤藩,雖然有米思翰承諾的總管糧草到位,但他還是缺乏準備的。畢竟三藩經營藩地多年,兵力充實,足以擁兵自重。尤以吳三桂,鎮守雲貴多年,手下的隊伍都是徵戰南明的精銳。
  • 吳三桂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只不過由於李自成的過分自信,反而給了吳三桂喘息的機會戲耍了李自成一番,只不過多爾袞在關鍵時刻出手了,才迫使吳三桂最終在與李自成再次談判的時候,一舉將其拿下,後來吳三桂也被封王,順利當上大清朝平西王。總體來說,吳三桂也並非從一而終的清政府擁護者,畢竟曾經在大明王朝做事,與清政府的摩擦必不可少,當然他強橫也是有實力的,一來呢,自己是有獨立軍隊的,而來,只要他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還是會有一大批的擁護者,何況他還與當時的眾多明朝舊部有著密切聯繫,說白了,當時的清政府也明白,招降吳三桂當時使用了一定的手段,原則上吳三桂並非心甘情願,所以也只是利用關係,並沒有完全將其收買馴化
  • 吳三桂起兵反叛時佔據了半壁江山,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吳三桂的確是明朝的山海關總兵。但他在1644年打開山海關,放進如狼似虎的清軍,之後又全力追殺明朝軍隊和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並殺死了永曆帝。由此,人們對吳三桂深惡痛絕。不過,這次吳三桂起兵反叛清朝,仍然得到了相當多漢人階層的積極響應。1674年3月,耿精忠在福州響應。
  • 吳三桂兵馬是清朝2倍,已經收復南方,飲馬長江,最終為何失敗?
    首先,他並沒有清朝兩倍兵力,當時康熙平叛的部隊,主要是綠營兵和駐外八旗兵,京城的駐京八旗和關外的留守八旗都沒動。康熙手上還有十萬多精銳。而吳三桂卻是傾巢出動,反倒是他手上沒牌可打了。其次,除了雲南大本營外,吳三桂只是拿下了貴州、湖南、四川以及廣西和陝、甘的部分地區。江南最重要的財賦重地,即江浙兩省,吳三桂並沒有拿下來。
  • 三藩之亂中,60歲老將吳三桂為什麼鬥不過20歲毛頭小子康熙?
    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年僅20歲的年輕康熙皇帝覺得撤藩,戰爭隨即爆發,在初戰的幾個月時間裡,吳三桂接連佔領了湖南、貴州、四川等省份,再加上老部下在雲南、廣西等地擔當重任
  •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總結起來,吳三桂,三藩的失敗可以歸因為以下幾點:一、在政治素養和戰略水平上,吳三桂等人與康熙相比差得太遠三藩之中,尚可喜與耿繼茂(耿精忠之父)均是1633年歸順清朝的「漢軍」,吳三桂是在1644年降清,並引清兵入關。
  • 吳三桂之子吳應熊最後是怎麼死的?
    吳應熊,是雲南平西王吳三桂的兒子,生於公元1634年。吳三桂此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位明朝的叛徒,清朝的降將,一直以來此人的故事都廣為人所知。特別是吳三桂作為明朝君主倚仗的大將,最後為什麼會選擇投降清王朝,更是調轉矛頭,對準自己的舊主。
  • 吳三桂兵敗後,孫女被人納小妾,康熙知情後,雲貴總督全家遭殃
    於是,吳三桂打算推翻「忘恩負義」的清廷。為了籌備謀反,吳三桂先給康熙上奏,表示同意撤藩,並且懇請康熙多分給雲南將士一些土地和耕牛。康熙大喜,認為大勢已定。不曾想,八個月後,吳三桂舉兵謀反,殺了康熙一個措手不及。更為玄妙的是,吳三桂造反三兩個多月後,也就是康熙十三年的正月,康熙才從湖廣總督蔡毓榮那裡知道吳三桂叛變了。
  • 吳周帝國開國皇帝,一代名將吳三桂最終沒能奪取天下,其失敗根源
    由於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被清政府扣留在北京城,吳三桂打算與清政府劃長江而治,條件是清政府交還吳應熊。吳三桂的見解顯然是婦人之見,結果清政府處死了吳應熊,並決定與吳三桂決一死戰。公元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建立了歷史上有名的吳周帝國。沒多久,他就病亡。臨死前,吳三桂把皇位給了自己的孫子吳世璠。公元1681年,吳世璠戰死在雲南昆明,吳周帝國二世而亡!
  •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是怎麼回事?
    康熙說算了?你快拉大吧,大兄弟你也別給康熙臉上貼金了。咱別的不說,當年人家老朱家的四皇子好端端的活到七十五歲,他是不偷也不搶,就想著活下來過完餘生就完事了,架不住老有人借著朱三太子的名頭造反。當然這是一點,在有就是康熙那會也就是個八歲的孩子,手裡壓根就沒有啥權利,說話也插不上嘴,您以為鰲拜這傢伙是吃乾飯的?您如果不相信,咱把康熙是八歲的孩子,這事稍微的捋捋話說當年李自成也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自己連個根據地都沒有,天天的打了這個打那個,打下來吃了喝了就席捲下一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