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吳三桂起義失敗?不是因為康熙太厲害而是他殺了不該殺之人

2020-12-22 騰訊網

吳三桂的功過是非,歷來爭議不小。在降清之前,吳三桂的運氣一直不錯,也算是官運亨通;在背叛明朝投降清朝之後,吳三桂在一件很關鍵的事情上犯了錯誤,殺了一個不該殺的人,致使之後的三藩起義以失敗告終。

公元1673年,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命令手下蓄髮,易衣冠,吳三桂自稱是"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在雲南起義。三藩起義持續了8年時間,公元1681年,三藩起義以失敗告終,清廷對此的定義是:三藩之亂。

三藩起義的起因,康熙自己也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若不是他裁撤三藩違約在先,吳三桂也不會狗急跳牆,起兵造反。要知道,當時為了讓吳三桂死心塌地賣命,清廷給了他藩王的位置,如今天下已定,就開始下手了。

可是有一點讓人十分疑惑:吳三桂起兵的時候,為何不見漢人支持?

起義初期,吳三桂的軍隊勢如破竹,當時的清軍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了,可以說是不堪一擊。而起義時最讓吳三桂傷心的是,沒有多少狠人支持他,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起義失敗。我們都知道,漢人當時受滿清的壓迫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矛盾一直很尖銳。按理說吳三桂起義的時候,響應者不應該如此之少。

然而現實卻是很多漢人袖手旁觀,根本不搭理吳三桂。這些漢人既不支持清廷,也不支持吳三桂,只是冷眼旁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這跟吳三桂之前殺的一個人有關係。

公元1662年,緬甸將南明皇帝永曆獻給吳三桂,吳三桂那叫一個高興呀,馬上就給京城上書,在書信中,吳三桂稱雲南到北京路途遙遠,若是將永曆押送回京,恐怕路途中會再生波折,說不定永曆會被反清人士設計就走,還不如在雲南殺了算了。這個請求清廷自然是批准的,於是在公元1662年6月1日,永曆被吳三桂絞殺於雲南。

就這件事來說,吳三桂確實不太聰明,這種吃力不討好,還落個汙名的事情,別人巴不得躲得遠遠的,可吳三桂偏要撲上去。永曆再怎麼說也是南明的皇帝,清廷是巴不得將這個燙手山芋扔給吳三桂,讓吳三桂做這個惡人。

果不其然,自從永曆被吳三桂殺掉之後,這全國各地的反清人士都恨透了吳三桂。明朝遺民也徹底認清了吳三桂這個人,不再對他抱有幻想,所以當吳三桂在雲南起義時,大部分的漢人都選擇袖手旁觀。

公元1678年,吳三桂逝世,這件事對起義的打擊相當大,就在他死後的第三年,起義徹底失敗。

相關焦點

  • 康熙為何殺了吳應熊,孝莊求情為什麼沒有效果?
    直到吳應熊夜襲皇宮刺殺孝莊失敗被擒拿,吳應熊也認為他的父親吳三桂雖然「英雄蓋世」,但是仍然不是朝廷的對手,不是孝莊的對手,所以反清是錯誤的舉措,不應該反清。但是既然吳三桂決定「舉義」了,他也就只能夜襲皇宮,刺殺孝莊,配合父親,爭取唯一的勝算了。吳應熊所表達的是,「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盡孝就不能盡忠了。所以表面上吳應熊從孝莊的內心裡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諒解。
  • 吳三桂造反時,已佔據半壁江山,為什麼他最後失敗了?
    此外,蒙古,青海,四川土司和朝鮮也起義。不久吳三桂的叛軍佔領了江南,康熙立即組織官兵投入戰鬥。1678年吳三桂稱帝,但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孫子吳世範即位。然而,三年後,清軍攻佔昆明,結束了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這不禁讓人疑惑,吳三桂控制的兵力是滿清王朝的兩倍多,佔據了大片領土,為什麼會戰敗呢?
  • 朱國治被開膛破肚,寧死不降吳三桂,康熙誇他是忠臣,其實誇錯了
    正是因為如此,民國時期編撰《清史稿》,將朱國治列入《忠義傳》。由陳道明主演的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對朱國治這個人物也有重點講述,在電視劇中,朱國治大義凜然的形象,讓很多觀眾難忘。實際上,歷史上的朱國治,真的如康熙所誇,是個十全十美的忠臣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朱國治不僅不是忠臣,而且還是個大奸臣。
  • 三藩之亂,吳三桂真的想造反嗎?三藩已飲馬長江了,為何還是敗了
    來源:網絡對於康熙朝的三藩之亂,以往我們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吳三桂早有謀反之心,是蓄意叛亂,並且還認為由於吳三桂降清,又叛清,漢族士大夫對他的人品有懷疑,所以不積極配合,所以導致三藩失敗了。下面,我們來用詳盡的史料澄清這幾個問題。
  • 吳三桂反清為何會失敗?康熙尚且年幼,老練的吳三桂為何幹不過?
    就是這種三番五次的背叛,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聲名狼藉的人物,即使他年輕時確實是個響噹噹的抗金英雄。這篇文章當然不是要洗白吳三桂,畢竟歷史功過自有評語,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看吳三桂的出發點,功過不是今日話題。下一步,我們將進入吳三桂發動的最後一場戰爭,來看看他為什麼會以一手好牌為基礎,還是會被年輕氣盛的康熙擊敗。
  • 吳三桂兵強馬壯,勢力席捲數省,究竟是為何走向失敗?
    權力越大野心就越大,逐漸地這位開國功臣到康熙年間時候,已經變成了清朝的一個定時炸彈。康熙皇帝上位後當然知道吳三桂對於他的威脅是巨大的,於是當時年輕的他也不加多慮就提出了「撤藩」。在康熙眼中,吳三桂就如唐時藩鎮一般,割據一方已成大患,所以就想收回他的權力,但是吳三桂在地方經營多年之久,控制了地方的軍權,經濟。
  • 康熙為何非要滅掉吳三桂?吳三桂:恨我不聽,洪承疇的良言妙計
    因為倘若說,崇禎帝是李自成所殺,但明朝勢力卻依然存在的話,可這股勢力,卻隨著永曆帝的慘死,而被吳三桂給消滅了。故而,吳三桂此舉使許多人對他恨之入骨。而在清朝內部,同樣也存在著對他的鄙視,認為他太不忠,不能重用。恰好,康熙就是這種觀點的信奉者和執行人。哪怕大學士索額圖,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上書:殺掉那些建議撤藩的人。但康熙卻根本不同意。
  • 康熙如果沒殺他,清朝早就稱霸全球,八國聯軍也就不敢來了
    康熙若沒殺此人,清朝有可能就獨霸全球,八國聯軍也就不敢來了如果他還活著,如果他沒有被康熙殺死的話清朝有可能稱霸全世界了,當年的八國聯軍,日本還敢來中國,相信他們沒有這個膽子。在中國的歷史上康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皇帝,大清朝的輝煌就是從他執政開始的,為了能提高人們生活的質量,社會的安定,可以說康熙為雍正和乾隆打下來堅實基礎,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千古一帝也有犯錯誤的時候,如果不是康熙犯了這個錯誤,可能中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在三藩之亂前期,吳三桂是佔據優勢的,為何康熙最終能上演絕殺
    引起暴亂當時的尚可喜感覺自己已經年老體衰了,於是就向康熙上摺子請求讓自己回老家休養,並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康熙同意他回老家休養,卻不同意讓尚之信繼承王位。於是,吳三桂和耿精忠看到了康熙想要拿下他們這些軍閥,就都上摺子請求撤藩,看看康熙反應如何。
  • 吳三桂起兵反清,卻兵敗身亡,優勢之下失敗,有以下四個原因
    但是這場大亂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究竟是什麼原因開始的這一場大亂,又緣何失敗呢?這期間又有著什麼離奇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重新了解一下那段歷史。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康熙在公元1973年下令撤藩,主要針對的就是福建的靖南王、廣東的平南王和雲南的平西王,由於此舉太過突然,沒有任何先兆,所以各藩王已經猜到了皇帝的用意。此時靖南王與平南王雖然心中也有不滿,但終究還是主動配合,並請辭回家。可是平西王吳三桂卻不罷休。
  • 吳三桂開膛祭旗的朱國治,康熙「三藩之亂」忠烈抑或元兇
    在康熙帝的朝堂上,以索額圖為首的權貴大臣,為了不惹吳三桂引發兵變,要求嚴懲朱國治。 皇帝下旨,朱國治披枷進京。康熙帝來到獄中,欲殺朱國治,但說殺他並非因他誣陷吳三桂,而是為給國家爭取兩年穩定,以後定當給他昭雪,子孫受封。 朱國治做出慨然赴死的樣子。
  • 吳三桂兵敗後,孫女被人納小妾,康熙知情後,雲貴總督全家遭殃
    早在吳三桂攻入緬甸之前,他的謀士劉玄初就提醒他,養寇自重才是上策,但吳三桂不聽,毅然處死了永曆帝朱由榔。古人云:狡兔死,走狗烹。永曆帝被殺後,清廷立即開始著手削弱吳三桂的勢力。康熙二年,清廷以「雲貴已無賊寇」為由,收繳了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康熙六年,清廷又下旨令雲貴總督聽命於朝廷,並且取消了吳三桂的人事任命權。
  • 吳三桂把康熙打的差點要亡國,最後一敗塗地,只因一個錯誤決定
    中國歷史之中盛傳的一個言論就是為當年吳三桂沒有滅掉大清而可惜。那吳三桂到底是一個什麼人,為什麼能有機會滅掉明朝舉國之力都沒消滅的清朝呢?直到北方中原與兩河之地完全丟掉,最後連南宋都局面都成不了。但最悲哀的是親手為大清打開入關之門的還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他又親手為清朝徵服了南明,勒死了永曆皇帝朱由榔,在長江以南形成了以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為首的三藩統治。在整個順治皇帝統治的時期,以吳三桂為首的漢人將軍替清朝打下了南方。而清朝皇室也答應吳三桂冊封他們為藩王。
  • 康熙為什麼殺索額圖?
    當然,在康熙掌權後,索額圖的官職也越來越高,從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四十年,先後任國史院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最終在1703年5月被圈禁宗人府,9月21日因飢餓而死。那麼為什麼與皇帝這麼熟悉的人,最終卻獲得了這樣的下場呢?參與太子黨爭看過很多清宮劇的朋友們都知道,在康熙晚年有一段經常的戲碼——九龍奪嫡。
  • 揭秘:大清朝康熙皇帝平叛吳三桂發動的「三藩叛亂」始末
    康熙年間,吳三桂發動了「三藩叛亂」。1673年11月21日,吳三桂叛於昆明,殺雲南巡撫朱國治,率軍往北進發,貴州巡撫曹貞吉、提督李本深投降,雲貴總督甘文焜殉節。叛軍抵達四川,巡撫羅森率眾投降。1679年1月,吳三桂軍抵湖廣辰州,分派將領向常德、體陵進發。在吳三桂舉起叛旗短短兩個月內,西南諸地官員望風而降的官員為數不少。
  • 吳三桂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康熙皇帝是如此評價吳三桂的:吳三桂逕行反叛,背累朝豢養之恩,逞一旦鴟張之勢,橫行兇逆,塗炭生靈,理法難容,神人共憤。所以後來就有了吳三桂獻出山海關投降清朝的故事崇禎十七年,情況愈發危急,不想當亡國皇帝的崇禎,只能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吳三桂身上,畢竟當時吳三桂最有實力,而且手握重兵,還是有一戰之力的,京城情況很不樂觀,所以吳三桂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臨危受命,順利被加封為平西伯,接到了火速回防京師的命令,但是一切就是如此突然,當吳三桂到達現在的河北唐山一代的時候
  • 平西王吳三桂權勢究竟有多大?難怪康熙要他死
    這個曾經受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總督軍務兼理糧餉的降清將領結束了他輝煌的時光。替代他登上歷史舞臺的另一位投降將領便是吳三桂。  事實上,吳三桂在清政府的職位遠低於洪承疇倒並非是因為他才能不如後者,而是因為吳三桂是所有投降的明朝將領之中唯一有自己軍隊的,清政府始終不信任他,一直到與李國翰一起入川,殺了張獻忠,還屠殺了大量的反清復明人士。
  •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是怎麼回事?
    瞅瞅,這活幹的乾淨,連個尾巴都不留,是個漢奸都得挑個大拇哥,不僅不在有人找麻煩,他還能表忠心,你看舊主都能殺,新主人您就放一百個心,俺是絕對忠誠。就這時間點上,順治崩了,康熙上位的。您就說吧一個剛剛登基的孩子,能有啥能力,做主的可不是他,內有孝莊,外有鰲拜四個顧命大臣。
  • 三藩之亂中,60歲老將吳三桂為什麼鬥不過20歲毛頭小子康熙?
    ,合計多達70萬之眾,再加上吳三桂本人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年輕時曾率領關寧鐵騎對抗滿清八旗,後來又大戰李自成,不是一個輕易對付的人。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轉,形勢就急轉直下,吳三桂處處兵敗,大清捲土重來,一副好牌就被吳三桂打爛了,那麼曾經叱吒沙場的60歲老將吳三桂為什麼鬥不過20歲毛頭小子康熙?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第一、被隊友坑了
  •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害永曆帝,他為何要這麼做?
    假如康熙說了,吳三桂會不會饒過永曆帝呢?顯然不可能,他不會那麼「不懂事」,也不可能給自己找麻煩,更不會放過建功立業的機會。等到愛新覺羅坐穩了江山,這話再也不提了。 不管康熙說沒說過「算了」,吳三桂令人以弓弦勒死了永曆帝朱由榔,這是真的。與永曆帝一起遇害的,還有太子朱慈煊,及親屬合計二十五人。 吳三桂在歷史上留下罵名,除了當「漢奸」外,跟他殘殺永曆帝也有很大關係。那麼,他為何不選擇饒過永曆帝?至少他可以把永曆帝交給清廷,而不是自己充當劊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