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功過是非,歷來爭議不小。在降清之前,吳三桂的運氣一直不錯,也算是官運亨通;在背叛明朝投降清朝之後,吳三桂在一件很關鍵的事情上犯了錯誤,殺了一個不該殺的人,致使之後的三藩起義以失敗告終。
公元1673年,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命令手下蓄髮,易衣冠,吳三桂自稱是"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在雲南起義。三藩起義持續了8年時間,公元1681年,三藩起義以失敗告終,清廷對此的定義是:三藩之亂。
三藩起義的起因,康熙自己也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若不是他裁撤三藩違約在先,吳三桂也不會狗急跳牆,起兵造反。要知道,當時為了讓吳三桂死心塌地賣命,清廷給了他藩王的位置,如今天下已定,就開始下手了。
可是有一點讓人十分疑惑:吳三桂起兵的時候,為何不見漢人支持?
起義初期,吳三桂的軍隊勢如破竹,當時的清軍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了,可以說是不堪一擊。而起義時最讓吳三桂傷心的是,沒有多少狠人支持他,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起義失敗。我們都知道,漢人當時受滿清的壓迫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矛盾一直很尖銳。按理說吳三桂起義的時候,響應者不應該如此之少。
然而現實卻是很多漢人袖手旁觀,根本不搭理吳三桂。這些漢人既不支持清廷,也不支持吳三桂,只是冷眼旁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這跟吳三桂之前殺的一個人有關係。
公元1662年,緬甸將南明皇帝永曆獻給吳三桂,吳三桂那叫一個高興呀,馬上就給京城上書,在書信中,吳三桂稱雲南到北京路途遙遠,若是將永曆押送回京,恐怕路途中會再生波折,說不定永曆會被反清人士設計就走,還不如在雲南殺了算了。這個請求清廷自然是批准的,於是在公元1662年6月1日,永曆被吳三桂絞殺於雲南。
就這件事來說,吳三桂確實不太聰明,這種吃力不討好,還落個汙名的事情,別人巴不得躲得遠遠的,可吳三桂偏要撲上去。永曆再怎麼說也是南明的皇帝,清廷是巴不得將這個燙手山芋扔給吳三桂,讓吳三桂做這個惡人。
果不其然,自從永曆被吳三桂殺掉之後,這全國各地的反清人士都恨透了吳三桂。明朝遺民也徹底認清了吳三桂這個人,不再對他抱有幻想,所以當吳三桂在雲南起義時,大部分的漢人都選擇袖手旁觀。
公元1678年,吳三桂逝世,這件事對起義的打擊相當大,就在他死後的第三年,起義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