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把康熙打的差點要亡國,最後一敗塗地,只因一個錯誤決定

2020-12-22 假如我是狐城

中國歷史之中盛傳的一個言論就是為當年吳三桂沒有滅掉大清而可惜。那吳三桂到底是一個什麼人,為什麼能有機會滅掉明朝舉國之力都沒消滅的清朝呢?

三藩之亂那一場漢人最後的復興戰爭

說起明清之交的故事,怕是說上三天三夜,寫上百萬字,耗盡數十年時光都不夠。從那萬曆皇帝薩爾滸之戰未能戰勝女真就已經註定;從那遼東之地,數百萬漢人淪陷就已經昭明;從那李自成大亂關中,崇禎皇帝無奈自盡於煤山上就已經讓人哀悼。

而此時的南明依舊內鬥不止,依舊為了皇位的正統與否而相互傾軋。直到北方中原與兩河之地完全丟掉,最後連南宋都局面都成不了。但最悲哀的是親手為大清打開入關之門的還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他又親手為清朝徵服了南明,勒死了永曆皇帝朱由榔,在長江以南形成了以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為首的三藩統治。

在整個順治皇帝統治的時期,以吳三桂為首的漢人將軍替清朝打下了南方。而清朝皇室也答應吳三桂冊封他們為藩王。可是當順治皇帝出家,康熙繼位之後,三藩統治的弊端就逐漸呈現了出來。清朝每年稅收的2/3都要送給三藩來當做朝廷對他們的賞賜。這讓清朝皇室的壓力越來越大,內部許多人都要求裁撤三藩。

在公元1673年,康熙皇帝還沒有動手之前。吳三桂就已經殺掉康熙皇帝任命的雲南巡撫朱國治,宣布在南方起義,任命自己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並喊出了復興明朝,討伐東虜的口號。而這次三藩之亂在明朝滅亡之後的影響力可以稱得上是首屈一指,只差一點就成功的消滅了清朝。

為了子孫後代斷送了最後的希望

吳三桂起兵的時候,形勢一片大好,清朝後方的蒙古部落也趁機起義,因為八旗精銳都被拿來對付吳三桂了,而吳三桂當年受封的時候就對滿清很不放心,一直在暗中積蓄力量,企圖養寇自重,又因為吳三桂的門生故吏滿天下,有許多人都駐守要地,吳三桂一反,整個天下都反了。

南方的耿精忠,尚可喜也隨著起義,就連臺灣的鄭經也登陸福建響應吳三桂。而清朝八旗則是節節敗退,一時間,雲南、四川、廣西、貴州、福建、廣東、陝西、湖南等地都成為了吳三桂的地盤。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吳三桂已經和清朝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如果康熙皇帝不及時調整策略,或者吳三桂繼續銳意進取,攻打清朝,那清朝的滅亡是指日可待的,可惜的是如此好的形勢,自崇禎滅亡以後三十年所未有的反清局面卻因為吳三桂的一個錯誤決定而毀於一旦。

原來當時的吳三桂造反之後,不僅南方一片糜爛,陝西的總兵王輔臣因為和吳三桂關係要好,也跟著造反了,北方的蒙古察哈爾部則是乘著清朝京城空虛不斷進攻,康熙統治下的大清已經到了四面漏風的地步,朝廷之中許多人都開始做起了遷都盛京的打算。

但就是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卻駐馬長江停止不前,準備和康熙議和,原來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和長孫都在康熙手裡,吳三桂害怕把康熙逼得太急殺掉了他的長子和孫子,就希望以長江為線和康熙劃江而治,以此來換回自己的兒子和孫子。

結果康熙皇帝知道以後直接處決了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和長孫,以示自己絕不後退,死戰到底的決心。吳三桂知道消息之後勃然大怒,下令吳軍進攻清軍,可這個時候的清軍已經平息了蒙古之亂,能夠騰出手來全力對付吳三桂,再加上耿精忠和臺灣的鄭經為了爭奪福建自己先內亂了起來給了清軍可乘之機。

就這樣在陷入絕望之地後吳三桂自己為了圓皇帝夢稱帝,國號大周,定都衡陽,這種做法更是違背了他起兵之前說要復興大明的初衷,使得自己失去了民心,最後只能陷入敗亡。

相關焦點

  • 康熙為何非要滅掉吳三桂?吳三桂:恨我不聽,洪承疇的良言妙計
    但對吳三桂,是想也別想。由此可見,康熙的「削三藩」,其實主要目標就是憋著勁,要滅掉吳三桂!這個結果,對吳三桂來言,可謂當頭一棒。因為他那時已是攻佔了長江以南,幾乎是清朝的半壁江山,是天下震動。可恰此刻,吳三桂卻要跟康熙議和,沒成想得到了這個結果!從吳三桂佔優時,主動議和可以清楚地看出,吳三桂還是很清醒的。
  • 吳三桂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所以後來就有了吳三桂獻出山海關投降清朝的故事崇禎十七年,情況愈發危急,不想當亡國皇帝的崇禎,只能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吳三桂身上,畢竟當時吳三桂最有實力,而且手握重兵,還是有一戰之力的,京城情況很不樂觀,所以吳三桂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臨危受命,順利被加封為平西伯,接到了火速回防京師的命令,但是一切就是如此突然,當吳三桂到達現在的河北唐山一代的時候
  •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害永曆帝,他為何要這麼做?
    首先這個說法就不靠譜,康熙什麼時候說過「算了」?要知道一個「朱三太子案」,就折騰了滿清幾十年,何況永曆帝這麼大的政治招牌,康熙的心有那麼寬嗎?
  • 在三藩之亂前期,吳三桂是佔據優勢的,為何康熙最終能上演絕殺
    康熙撤藩康熙除掉鰲拜以後,就想著要對南方的這三大諸侯下手了,因為康熙覺得,只有拿下了他們,自己才能完全掌控天下,成為一個集權的皇帝。而自從這三位藩王在自己的封地駐紮後,就將那裡變成了自己的專屬地,成為了當地的土皇帝,將當地的軍政財大權都牢牢掌握在手中。
  • 吳三桂反清為何會失敗?康熙尚且年幼,老練的吳三桂為何幹不過?
    就算明末清初在戰場上聲名狼藉的吳三桂倒也算一個梟雄,只不過他前有幾個兒子,先背叛大明,後背叛李自成,最後跟隨清政府行事,不久又因政府要削弱他而開始反清。這篇文章當然不是要洗白吳三桂,畢竟歷史功過自有評語,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看吳三桂的出發點,功過不是今日話題。下一步,我們將進入吳三桂發動的最後一場戰爭,來看看他為什麼會以一手好牌為基礎,還是會被年輕氣盛的康熙擊敗。那一年,清軍能夠進入中原,除了自身的英勇作戰,那些明朝投降的將領也起了很大作用。
  • 吳三桂的一生到底哪一步走錯了?
    吳三桂的一生是投機的一生,在每個歷時重大關口的選擇當時看起來都正確無比,但合起來看,整個人生就是一個巨大錯誤。每次選擇都要利益最大化,整個人生卻成為最大敗筆。那麼,吳三桂的人生,到底那一步是最大敗筆呢?一、馳援北京,由勤王之師變成大順降將
  • 吳三桂之子吳應熊最後是怎麼死的?
    這其中緣由,一是因為他有一個大名鼎鼎的父親,另一個就是因為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武俠著作中有他這麼一個人物。  吳應熊,是雲南平西王吳三桂的兒子,生於公元1634年。吳三桂此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位明朝的叛徒,清朝的降將,一直以來此人的故事都廣為人所知。特別是吳三桂作為明朝君主倚仗的大將,最後為什麼會選擇投降清王朝,更是調轉矛頭,對準自己的舊主。
  • 明明勢均力敵,為何吳三桂慘敗於康熙?躲在背後的吳應熊才是關鍵
    (蕭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如今山河還在,但,吳三桂卻面臨著藩鎮不再的現實。吳三桂疏請撤藩,是假意,是試探,是故伎重演。早在康熙六年,他玩過一招以目疾請辭解除雲貴兩省軍務,被索尼、鰲拜等輔臣以康熙帝的名義下旨,命吳三桂交出諸多管理權。吳三桂慌了,趕緊發動雲貴總督卞三元帶著提督張國柱、李本深,合詞請求吳三桂代管雲貴,還是被康熙帝拒絕了。
  •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是怎麼回事?
    康熙非逼著人家當這個朱三太子,回頭就把人家給凌遲了不說,所有兒子斬立決,秋後問斬都等不及,直接就把人家一家老小全給剁吧了,一點掩飾的意思都沒有。當然您非要說康熙給人家明皇陵上墳啥的,俺只說一句,那就是一幫子死人能把棺材板掀翻嗎?所以你說這康熙瞅著永曆皇帝說:「算了!」這不扯嗎?
  • 平西王吳三桂權勢究竟有多大?難怪康熙要他死
    可是這一年,吳三桂並沒有得到任何封賞,因為此時皇宮之中發生了一件更重要的大事——順治皇帝出家了。  康熙元年(1662年),因擒殺永曆之功,被晉封親王爵位,開國和碩親王。這個爵位在清朝皇室宗親之外僅次一例。    吳三桂鎮守雲南期間簡直就是雲南的土皇帝。
  • 吳三桂造反,60歲張勇力挽狂瀾,康熙:封侯!乾隆:世襲罔替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尚可喜上奏康熙帝,請求歸老遼東,讓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康熙直接讓其父子率領屬下兵丁撤離廣東,吳三桂、耿精忠便試探康熙帝,請求撤藩。當時清廷中有很多大臣,畏懼吳三桂的武力,不敢主張應允。康熙帝毅然決定,吳三桂、耿精忠二藩一起撤掉。
  • 怒髮衝冠吳三桂,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就導致他再沒有回頭路
    所以說吳三桂算得上是一個地道的官二代了,早年他隨父親東徵西戰,深得鍛鍊。在領兵打仗方面還是能力很強的,怪就要怪在明朝末年,朝廷越來越腐敗,平民百姓日子過得水深火熱,這導致了十三路義軍起義之事,這十三路義軍推舉高迎祥為盟主,這也就是第一代闖王。西北農民起義以席捲全國之勢得到各地響應,可見大明王朝氣數已盡!
  • 三藩之亂持續了八年,暴露了滿清一個重大弊病,多年後也因此亡國
    康熙這時只能重用漢軍,漢將的地位得以提升。自此,王輔臣這些漢將成了前線的作戰主力,清軍最後終於平定了三藩之亂。歷史永遠都是最好的教範,分析三藩之亂中清軍戰鬥力的喪失,基本上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安逸催生腐敗,而腐敗必定導致失敗。」
  • 吳三桂兵強馬壯,勢力席捲數省,究竟是為何走向失敗?
    並且壓榨西南地區各個豪紳的財富,每年更是向當時的清政府要大量的撥款。權力越大野心就越大,逐漸地這位開國功臣到康熙年間時候,已經變成了清朝的一個定時炸彈。康熙皇帝上位後當然知道吳三桂對於他的威脅是巨大的,於是當時年輕的他也不加多慮就提出了「撤藩」。
  • 康熙為何殺了吳應熊,孝莊求情為什麼沒有效果?
    直到吳應熊夜襲皇宮刺殺孝莊失敗被擒拿,吳應熊也認為他的父親吳三桂雖然「英雄蓋世」,但是仍然不是朝廷的對手,不是孝莊的對手,所以反清是錯誤的舉措,不應該反清。但是既然吳三桂決定「舉義」了,他也就只能夜襲皇宮,刺殺孝莊,配合父親,爭取唯一的勝算了。吳應熊所表達的是,「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盡孝就不能盡忠了。所以表面上吳應熊從孝莊的內心裡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諒解。
  • 清初名將趙良棟平定三藩戰功第一,遭小人陷害,差點被康熙砍了頭
    康熙主政時期,最大的政治危機不是鰲拜,而是三藩之亂。三藩之亂差點讓清王朝入主中原前功盡棄,吳三桂最輝煌的時候基本能跟清王朝劃江而治。所以,三藩之亂是清王朝前期最大的政治危機,好在康熙是一位雄才偉略的明君,能跟平定三藩之亂,挽救清王朝,當然,在平定三藩之亂過程中,也湧現出了不少名將,比如「河西四漢將」。
  • 吳三桂開膛祭旗的朱國治,康熙「三藩之亂」忠烈抑或元兇
    1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朱國治,貌似一個悲劇英雄。 雲南巡撫朱國治彈劾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勢力坐大,恐有異心。與此同時,吳三桂也是舉報朱國治擁兵自重,割據一方。誰是誰非?
  • 吳三桂兵敗後,孫女被人納小妾,康熙知情後,雲貴總督全家遭殃
    早在吳三桂攻入緬甸之前,他的謀士劉玄初就提醒他,養寇自重才是上策,但吳三桂不聽,毅然處死了永曆帝朱由榔。古人云:狡兔死,走狗烹。永曆帝被殺後,清廷立即開始著手削弱吳三桂的勢力。康熙二年,清廷以「雲貴已無賊寇」為由,收繳了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康熙六年,清廷又下旨令雲貴總督聽命於朝廷,並且取消了吳三桂的人事任命權。
  • 朱國治被開膛破肚,寧死不降吳三桂,康熙誇他是忠臣,其實誇錯了
    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平西王吳三桂表面上同意撤藩,暗地裡卻聯合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起兵謀反,史稱「三藩之亂」。
  •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將歸順的陝甘提督王輔臣凌遲處死呢?
    所以這樣一來,康熙實際上就被打了臉,這說明此刻的康熙在識人上還差那麼一點火候。但是在王輔臣的問題上,康熙其實就是在賭的這些年王輔臣落魄,吳三桂沒有施以援手。 於是康熙說吳三桂對你大方,我要比吳三桂還要大方。於是起用了王輔臣為甘陝將軍,統領甘陝的八萬兵馬,駐守平涼。也就是把自己的西北肘腋交給了王輔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