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造反,60歲張勇力挽狂瀾,康熙:封侯!乾隆:世襲罔替

2020-12-24 騰訊網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尚可喜上奏康熙帝,請求歸老遼東,讓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康熙直接讓其父子率領屬下兵丁撤離廣東,吳三桂、耿精忠便試探康熙帝,請求撤藩。當時清廷中有很多大臣,畏懼吳三桂的武力,不敢主張應允。康熙帝毅然決定,吳三桂、耿精忠二藩一起撤掉。

撤藩令一下,吳三桂在康熙二十年(1673年)十一月,把雲南巡撫朱國治殺了,於是起兵謀反。吳三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蓄髮,易衣冠,發布檄文,倡言「興明討虜」。吳三桂的大軍從雲南、貴州直入湖南,進而到達嶽州,佔領湖南全省。

吳軍又分軍進入四川,四川的提督、巡撫、總兵先後投降。至此,雲南、貴州、湖南、四川盡入吳三桂之手。靖南王耿精忠、廣東的平南王尚之信也在響應吳三桂,此外,廣西、陝西、湖北、河南等地相繼響應叛亂。就在吳三桂志在必得的時候。一位60歲的漢臣站起來了,打亂了吳三桂的計劃,他就是河西四漢將之首的張勇。

張勇原本明朝的副將,在順治二年投降阿濟格

研究張勇,咱們只能通過《清史稿·張勇傳》來了解。在《清史稿》記載來看,張勇是陝西鹹寧人,善於騎射。在明朝的官至副將。張勇是在順治二年(1645年)投降駐紮在九江的阿濟格。投降阿濟格以後,張勇多次打敗了李自成的副將任珍、馬寧等人。

由洪承疇推薦,順治帝封其為右都督

大學士洪承疇到湖廣兩地督率軍隊,張勇請求到軍中效力。順治便召見張勇,洪承疇親自向順治推薦張勇,《清史稿》記載:「承疇亦薦勇智勇兼備,所部兵精馬足,請移授經略右標總兵,上許之。」意思是洪承疇推薦張勇,說他智勇雙全,所率領的軍隊兵精馬足,奏請調他擔任經略右標總兵的職務,順治皇帝答應了。

張勇進宮面見順治帝,順治賜給他官帽官服、鎧甲頭盔、弓箭,加官為右都督。張勇要赴任時,順治帝命內大臣索尼傳諭曰:「當今良將知勇者甚少。軍務不可懸度,當相機而行,勿負才輕敵。」意思是:「當今像張勇這樣優秀的將領很少。軍中的事務不要憑空猜測,要看實際情況靈活辦事,不要自負有才而輕視敵人。」可見順治帝多看重張勇。

吳三桂造反,張勇二次斬使者,被封靖逆侯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造反,四川總兵吳之茂也叛亂響應吳三桂。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派人招降張勇,「勇執其使以聞」,張勇抓了他的信使上報朝廷。同時,陝西提督王輔臣也反叛了,王輔臣便開始拉攏張勇,張勇再一次斬殺了使者,康熙皇帝為了嘉獎張勇,封他為靖逆侯。

吳之茂在樂門屯兵,分兵攻陷了通渭,張勇率兵取道伏羌趕去增援,吳之茂的軍隊潰敗。吳之茂召集剩下的兵眾再打,張勇率兵衝擊,吳之茂被打得大敗,張勇徹底平定了吳之茂的營寨。王輔臣和吳之茂失敗以後,吳三桂徹底受挫,清朝因此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清軍藉此機會逐漸恢復戰鬥力,最終康熙平定三藩。

張勇在去丹山防禦遊牧族入侵時,路過甘肅病重而亡

康熙十七年(1678年),準葛爾部吉噶爾丹的軍隊進入河套地區,厄魯特部被他們打敗,借道前往青海,擅自進入內地,張勇驅逐他們命令他們退出關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張勇聽說青海蒙古遊牧族靠近了邊境城市,就率領軍隊趕赴丹山防禦,到了甘州,張勇病重。

康熙帝知道張勇病重以後,派遣御醫和他的兒子張雲翼駕乘驛馬前往看視。沒過多長時間,張勇便病逝了。康熙加贈他少師,併兼任太子太師,諡號襄壯。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興建賢良祠,張勇的靈位被安放在祠中。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乾隆皇帝將張勇的一等靖逆侯爵位定為世襲罔替。

相關焦點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怡親王,為什麼到後來被慈禧廢黜了?
    怡親王胤祥,用「殫精竭慮死而後已」輔佐新君把帽子變鐵了,最重要的就是世襲罔替,子孫世代繼承王爵,不用擔心降級問題,可謂是子憑父貴,紅極一時。胤祥是康熙的十三子,是第一代的怡親王,胤祥是雍正最鐵桿的兄弟,深得雍正倍加榮寵,更是雍正朝最倚重的寵臣。胤祥和胤禛還是皇子的時候,關係就非常好了,在「九子奪嫡」之時,胤祥全力支持雍正。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
  • 清初名將趙良棟平定三藩戰功第一,遭小人陷害,差點被康熙砍了頭
    康熙主政時期,最大的政治危機不是鰲拜,而是三藩之亂。三藩之亂差點讓清王朝入主中原前功盡棄,吳三桂最輝煌的時候基本能跟清王朝劃江而治。所以,三藩之亂是清王朝前期最大的政治危機,好在康熙是一位雄才偉略的明君,能跟平定三藩之亂,挽救清王朝,當然,在平定三藩之亂過程中,也湧現出了不少名將,比如「河西四漢將」。
  • 雍正嘉獎怡親王胤祥世襲罔替的資格,為何到了慈禧時期,被她廢了
    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 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
  • 世襲罔替——有清一代「八大家鐵帽子王」的由來
    他是努爾哈赤的第二子,明萬曆三十五年,以擊敗烏拉部族的「功」,得到「古英巴圖魯」的稱號;在努爾哈赤稱天命元年的時候,被封為和碩貝勒,參與了國政。後來在他的八弟皇太極繼承父親的帝位之後,又晉封為和碩兄禮親王;在他侄子福臨(順治)即位兩年之後,來到北京,過三年病死,享年66歲。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初代的怡親王,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胤祥,可以說是雍正皇帝最為信賴的兄弟,同時也是他最為倚重的大臣。雍正同十三爺胤祥的情誼是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建立並且培養的,當初怡親王的生母章佳氏早逝,胤祥就是被寄養給了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的,所以胤祥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堅定的站在了雍正一邊,期間還為了雍正遭到了康熙的「圈禁」,原本備受康熙寵愛的他,也開始遭到了康熙的疏遠和冷落,再也沒有出現在康熙晚年的政治舞臺上。
  • 《鹿鼎記》中的歷史事件,韋小寶經歷了康熙時代哪些大事?
    康熙十四歲那年開始親政,為除掉鰲拜,召集一批貴胄少年摔跤嬉戲,某一天突然發難將鰲拜擒拿。《鹿鼎記》書中鰲拜武藝高強,摔跤少年根本不是對手,還是韋小寶使出撒香灰的辦法迷住鰲拜的眼,才順利將其抓住。這一年是康熙八年(1669年),韋小寶大約14歲。
  • 世襲罔替——醇王
    上次說過,老四的娘和老六的娘之間有心結,老四和老六之間也有心結,終究皇位歸了老四(鹹豐),親王歸了老六(恭王)。 老七、老八和老九是另一個娘(莊順皇貴妃)生的,老爹爹死的時候,老七才10歲,後來娶了皇帝哥哥的得勢小老婆(就是後來的慈禧)的妹妹,這個妹妹作為嫡福晉,生了四個兒子,可惜只活下來一個,就是後面的光緒帝載湉。
  • 三藩之亂,吳三桂真的想造反嗎?三藩已飲馬長江了,為何還是敗了
    第二年,正月,清廷在北京南苑舉行大規模閱兵,軍容嚴整,威震遐邇。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尚可喜以無法管教長子尚之信嗜殺不法之行,疏請撤藩,歸老遼東,並請以其子尚之信世襲王爵。康熙帝接到奏摺,吏部討論的結果是,藩王尚存,不準世襲王爵,意思是當你死了,位置才能傳給你兒子,並下令尚可喜全藩北撤。清廷此舉,更使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深感不安,吳三桂、耿精忠分別於7月3日、9日上書朝廷,請求撤藩。
  • 作為歷史唯一宗室世襲罔替朝代,明朝皇族耗費財政支出你難以想像
    此外,在歷史唯一全部宗室世襲罔替制度下,明朝皇族耗費著大量財政支出。明朝是歷史唯一宗室世襲罔替的朝代,明朝所有皇子全部封世襲罔替親王、親王的世子不降檔承襲世襲罔替親王。更可怕的是,親王其他兒子無論多少,哪怕生50個、100個全部封世襲罔替郡王,大明宗室全部爵位世襲罔替。
  • 三藩之亂中,60歲老將吳三桂為什麼鬥不過20歲毛頭小子康熙?
    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年僅20歲的年輕康熙皇帝覺得撤藩,戰爭隨即爆發,在初戰的幾個月時間裡,吳三桂接連佔領了湖南、貴州、四川等省份,再加上老部下在雲南、廣西等地擔當重任
  • 吳三桂造反時,已佔據半壁江山,為什麼他最後失敗了?
    ——雨果(法)文章類型|歷史文化字數|730,閱讀約2分鐘公元1673年,吳三桂殺死雲南巡撫。接著又派大軍討伐滿清,高舉「刑明為囚」的大旗。很快大半個中國都響應了。孫豔玲,尚志信,王輔臣,吳志茂,鄭經等都派兵造反。
  • 吳三桂和康熙的較量中明明已經佔據了軍事優勢,為什麼還會失敗?
    康熙皇帝是如此評價吳三桂的:吳三桂逕行反叛,背累朝豢養之恩,逞一旦鴟張之勢,橫行兇逆,塗炭生靈,理法難容,神人共憤。所以吳三桂也就跟著父親搭上了順風車,成為了祖大壽的外甥。由於父親和舅舅的關係,吳三桂也就在部隊度過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歲月,當然這也為他後來功成名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吳三桂在20歲的時候,就已經當上了遊擊,崇禎八年,吳三桂被任命為前鋒右營參將,26歲,就已經相當於副總兵了,比起自己的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時隔不久,又被提拔為寧遠團練總兵。
  • 順治給多爾袞定罪,康熙和雍正都不敢翻案,為何乾隆敢為其平反?
    其爵世襲罔替。——《清高宗實錄》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乾隆認為多爾袞深明君臣大義的忠臣,只是因奸人詬病才構成冤獄,必須要為之昭雪。因此,乾隆恢復了睿親王的封號,追諡號為「忠」,配享太廟,並按照親王的規格修葺墳墓,由太常寺主持春秋祭祀等。如此一來,這樁持續了一百餘年的冤案,終於沉冤昭雪。
  • 雍正找到朱元璋的後代,封世襲爵位,看似不錯,其實別有用心
    康熙晚年曾說過:「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康熙的意思是說:我大清得國最正,比漢朝和明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康熙話不是信口雌黃,他解釋說:「太祖太宗,初無取天下之心,……後流賊李自成破京城,崇禎自縊,臣民相率來迎,乃剪滅闖寇,入承大統。
  • 明明勢均力敵,為何吳三桂慘敗於康熙?躲在背後的吳應熊才是關鍵
    年輕的康熙,認為三藩勢力尾大不掉,對國家統治不利,決意撤藩。當他提出時,立即遭到中和殿大學士圖海、保和殿大學士索額圖為首的絕大多數滿漢大臣反對。圖海與索額圖,都是康熙的股肱之臣。他們之所以反對,是認為三藩勢重兵強,貿然撤藩,勢必激起造反。康熙說:撤也反,不撤也反,不如先發制人。
  • 胤祥:雍正最寵的弟弟,受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後代命運如何
    鐵帽子王的尊貴之處就在於世襲罔替,父親的爵位兒子完全繼承,不用降一等,要知道,爵位不同,俸祿不同,能夠被封為鐵帽子王就能保證子孫後代衣食無憂,是對宗室最高的賞賜。
  •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是怎麼回事?
    康熙說算了?你快拉大吧,大兄弟你也別給康熙臉上貼金了。咱別的不說,當年人家老朱家的四皇子好端端的活到七十五歲,他是不偷也不搶,就想著活下來過完餘生就完事了,架不住老有人借著朱三太子的名頭造反。康熙非逼著人家當這個朱三太子,回頭就把人家給凌遲了不說,所有兒子斬立決,秋後問斬都等不及,直接就把人家一家老小全給剁吧了,一點掩飾的意思都沒有。當然您非要說康熙給人家明皇陵上墳啥的,俺只說一句,那就是一幫子死人能把棺材板掀翻嗎?所以你說這康熙瞅著永曆皇帝說:「算了!」這不扯嗎?
  • 在三藩之亂前期,吳三桂是佔據優勢的,為何康熙最終能上演絕殺
    康熙看到他們都上摺子請求撤藩就非常高興,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但是當時,內閣成員,議政會議,王公貴族,領侍衛內大臣這些官員全都反對,覺得吳三桂會以此為藉口造反。但是康熙認為,吳三桂謀逆是早晚的事情,與其這樣,不如先發制人。當時得到了以納蘭明珠為首的六部尚書支持後,康熙就下令拿掉了三藩手中的權力。
  • 吳三桂把康熙打的差點要亡國,最後一敗塗地,只因一個錯誤決定
    但最悲哀的是親手為大清打開入關之門的還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他又親手為清朝徵服了南明,勒死了永曆皇帝朱由榔,在長江以南形成了以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為首的三藩統治。在整個順治皇帝統治的時期,以吳三桂為首的漢人將軍替清朝打下了南方。而清朝皇室也答應吳三桂冊封他們為藩王。可是當順治皇帝出家,康熙繼位之後,三藩統治的弊端就逐漸呈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