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8年澳大利亞貧困報告》,在2015-2016年間,澳大利亞有300多萬人生活在相對貧困線以下。(ABC Open Lisa Clarke)
去年10月14-20日為澳大利亞2018年的反貧困周。而根據澳大利亞社會服務理事會的《2018年澳大利亞貧困報告》在2015-2016年間,澳大利亞有300多萬人生活在相對貧困線以下。不容忽視的一個事實是,這個數字中也包括部分華人。
新移民淪為貧困人士
新移民蒂姆·謝(Tim Xie,音)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會連續失業七個多月,成為數百萬貧困者中的一員。
「我原來在墨爾本工作,去年在塔斯馬尼亞的一個私人公司找到新工作,誰知才一個多月就失去工作,」 蒂姆說。
談及澳大利亞政府提供給失業人士的新起點失業救濟(New Start Allowance),蒂姆感到非常無奈。
「現在政府有了新規定,有永居身份的新移民要在登陸三年後才能申請領失業救濟。但我們才來,所以沒有失業救濟。」
據他透露,因為有兩個孩子,所以塔州政府福利部門提供給他和家人500澳元/兩周的家庭稅收補貼(Family Tax Benefit)以及一點點租房補助。
蒂姆表示,塔州比較小,找自己能幹的工作不易,而拖家帶口搬到其他州找工作也著實不易。因此,他在失業後就一直沒有工作收入,和夫人及兩個孩子靠微薄的補助和不多的存款生活。
「……生活質量受到了影響,一些想要、想吃的東西都不敢去買,」蒂姆說。
提起沒有收入,淪為貧困人口的那段日子,蒂姆感到往事不堪回首,認為「失業比當初找工作還讓人痛苦,主要是那種失落的感覺很不好受。」
幸運的是,蒂姆於幾個月前在新州小鎮肯考本(Khancoban)找到一份電氣技師的工作,成功脫貧。
無獨有偶,居住在墨爾本的華人湯姆·王(Tom Wang,音)也曾經是一位貧困人士,且至今還掙扎在貧困線邊緣。
2016年,湯姆的夫人突患惡疾。當時,因為中國有一種針對那種疾病的特效療法,所以湯姆帶著一雙兒女陪夫人回到老家。讓他沒有料到的是,一家人在中國居留竟長達兩年之久。
「我用光了年假、病假、長期服務假,把不發工資的事假也用完了,只能選擇離職。而了給太太治病,我幾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湯姆無奈地說道。
夫人病情穩定後,湯姆一家人於2018年初回到墨爾本,開始面對生存的壓力。據湯姆表示,政府提供的救濟和補助只是杯水車薪,他最需要的是一份工作。
「我失去了正式全職工作,再重新申請同樣的工作並不容易,」他說。
迫於生計,曾經從事信息技術工作的湯姆拿起拖布,成為一名清潔工,而且收入並不固定。
「我的收入不穩定,人家有需要時才會叫你去幹活。有時,一天只有三個小時的工作,」湯姆說。
他最大的希望是找到適合的專業工作,讓家人過上穩定的生活。
華人社區同樣關注貧困問題
在澳大利亞,蒂姆和湯姆的遭遇並不罕見。貧困是澳大利亞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長期以來都得到包括華人社區在內的社會各界的關注。
佛教慈濟基金會澳大利亞分會駐布裡斯班聯絡處的現任負責人傅新寅先生表示,布裡斯班地區需要救助的民眾有不少,但華人不算多。慈濟基金會創建於臺灣,是一個國際慈善組織。
「布裡斯班地區的很多華人來得較早,而且有自己的生意,所以貧困者並不多見,」傅先生說「我們幫助的對象有一些華人,但多為低收入的西人和等待遣返的難民。」
他透露,在需要幫助的永久居民和公民中,高齡人士和單親媽媽佔多數。這類人群沒有什麼收入,又無法有足夠的工作掙錢,所以在經濟上比較拮据。
據傅新寅先生介紹,慈濟澳大利亞分會在全澳每年對1000多個家庭提供幫助,主要方式是發放素食、救急資金以及身心關懷。
「個案(指在該組織系統內為幫助對象建立檔案)的成立、視情況或需要經訪視評估,之後決定協助的方式,」傅先生告訴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中文網。
同時,該組織的布裡斯班聯絡處還組織牙醫義診活動,為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及位於昆州偏遠地區的居民提供義診和假牙服務。
參加慈濟組織義診活動的假牙技師康妮.費爾連續三年前往偏遠的塔拉鎮製作假牙,而且自備所有耗材及設備。(慈濟基金會澳大利亞分會)
「眾所周知,澳洲的一般醫療保險不包括牙齒疼痛,要靠昂貴的私人保險保護,」傅先生說。
澳大利亞另一華人慈善組織,墨爾本新華獅子會的上任會長謝少琴(Evelyn Tse)則表示,該組織在澳大利亞本地幫助的對象主要為遇到突發狀況後需要救助的人士。
「有這方面需要的人士,是那些沒有了家庭支撐的人,比如說突然失業……或申請政府補貼後處於過渡期的人士,」謝女士說。
「如果有人打電話來,說我好幾天沒有吃飯了,我們也會提供緊急援助。「
目前,新華獅子會在澳大利亞本地並不向提供金錢方面的救助,但與本地的慈善組織公益廚房(Fairshare Kitchen)合作,為經濟狀況出現問題的人士提供免費夥食。
謝少琴透露,他們用免費食物來幫助的人非常多,因為這些食物要分發到不同地區。
「有時,我們一天服務兩個半小時,大概可以做幾千個餡餅,幫助有需要的人,」她說。
在新州雪梨地區,同樣活躍著致力於幫助貧困人士的華人志願者。
在聯邦銀行擔任技術經理的劉靜晨先生向記者透露,他與其他同事就經常在聯邦銀行的組織下參加慈善機構OzHarvest組織的各種活動,幫助貧困人士。
劉先生表示,他們幫助貧困人士的一種方式就是提供免費飯菜。
劉靜晨與其他志願者在大廚房中協同工作,製作將分發給需幫助人士的免費飯食。(劉靜晨)
「我們被分成幾個組,協同工作來做飯。做好的飯菜由專人用卡車送到教堂等地供應有需要的人,」劉先生說。
此外,據劉先生透露,他與其他志願者幫助貧困人士的另一種方式是去一個特殊的農場做幫工,幫忙種植、餵養牲畜或做家具。
「這個農場是為剛剛出來的刑滿釋放人員設立的。他們因為剛剛出獄,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拿到的補助也很少。實際上,這個農場為那些人提供了一個過渡的環境,幫助他們回到社會。」
根據他的觀察,無論是在發放免費飯菜的教堂等地,還是在那個特殊的農場都很少能見到華人的影子。而且,那些排隊領免費飯菜的華人均為老人,見不到青年人。
解決貧困並不容易
不容迴避的一個事實是,雖然澳大利亞有各種慈善組織進行扶貧,各級政府也有針對貧困人士的福利政策,但貧困問題依然困擾著整個社會。
根據ABC中文網的了解,對華人社區中的貧困群體來說,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幾個。
首先,政府提供的福利並不足以使貧困人士得到保障。
澳大利亞慈善機構澳大利亞使命(Mission Australia)總裁凱薩琳·紐曼斯(Catherine Yeomans)在該組織的一份報告中表示,數據顯示新起點失業救濟和青年津貼完全不夠支付日常的帳單以及食物和房租的開銷。
其次,新移民無法完全享受到使生活得到保障的福利。上文提到的蒂姆·謝,就曾因為居住年限無法滿足領取失業救濟的要求而與一家人陷入貧困之中。
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據《2018年澳大利亞貧困報告》(Poverty in Australia 2018)透露,出生於非英語國家的移民群體的貧困率遠遠高於澳大利亞本地出生人士及英語國家移民群體中的貧困率。
文化差異也是一個問題。據記者了解,華人,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華人移民普遍不願意主動尋求救助。
蒂姆·謝談到失業後的感受時就表示,「我當時就忍了,想著自己找工作掙錢,根本沒有去想找別人幫助。」
「華人比較愛臉面。比如領免費午飯這件事,有的華人怕朋友看見,讓人家感覺這樣不好,所以寧願餓著也不去領飯,」劉靜晨說。
「老人可能稍微好一些,願意去領飯。因為他們也沒有什麼收入。」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部分華人對澳大利亞的慈善機構,特別是華人慈善機構提供的幫助不夠了解。以蒂姆為例,他在失業後就不清楚本地有哪些慈善機構,以及本人和家人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幫助。
「我真的一點都不清楚,現在也不知道出現類似問題後找誰去幫忙,」蒂姆告訴ABC中文網。
關於蒂姆提到的這個問題,謝少琴女士表示,「我們的會員多為新移民,所以我們的服務也關注於新移民,幫助他們解決融入澳洲社區時遇到的種種困難。」
「如果接到緊急求助電話,向我們表明生活遇到困難,我們會組織熱心的『獅友』(獅子會成員)購買食物去致電者家中了解情況,解決此人當下的困難。之後,我們會根據了解到的情況,將其推薦到適合的機構去尋求專業幫助,」謝女士說。
點擊播放 GIF 0.0M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至ABC中文網查看更多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