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河南古稀村醫堅守20餘年,供養600餘位農村老人

2020-12-23 瀟湘晨報

新華社鄭州12月15日電(記者韓朝陽)「比親人還親。」這是王竹梅20多年來經常聽到的話。

王竹梅今年75歲,長期在河南省滑縣留固鎮程新莊村當鄉村醫生,是當地有名的「老中醫」。20餘年間,她還義務或補貼供養了600餘位農村老人,是當地的「敬老模範」。

一年前,年過八旬的孤寡老人趙彥坤入住滑縣康太福利醫院養護中心,當時他瘦得皮包骨頭,精神萎靡。「來的時候都感覺自己快不行了。」趙彥坤說,「是王院長用土雞蛋把我養過來了。」

11月3日,王竹梅在滑縣康太福利醫院查房。新華社記者 韓朝陽 攝

因食道疾病,老人只能吃流食,卻又喝不慣牛奶,院長王竹梅不僅為其把脈問診,還送來自家的土雞蛋,做成雞蛋湯滋補老人。少吃多餐,一天5次進食,在受到精心照料下,老人的身體逐漸好轉。

「王院長比自家的親人還親。」趙彥坤說。

「我生在中醫世家,剛學醫時,父親就告誡我『金錢如糞土,名譽值千金』。」王竹梅說,1971年,她出師坐診,前5年看病抓藥不收錢,全靠父親支持診療費用。

20世紀90年代末,王竹梅家附近有兩位孤寡老人,老人不會做飯,又沒人照料,經常飢一頓飽一頓地挨日子。「到了飯點,他們常端著碗來家裡,靠在門口,就想喝點水。」王竹梅告訴記者,實際上,他們是餓了,卻又不好意思張口。於是,她就招呼兩位老人進屋吃飯,「當時農村沒有敬老院,我想,如果把這些老人聚到一塊,有人給他們做飯吃,那該多好。」

11月3日,王竹梅(左)在醫院裡和曬太陽的老人聊天。新華社記者 楊靜 攝

說幹就幹,王竹梅在自家門診部前支起了飯攤,張羅村裡幾位孤寡老人的飯食。王大夫供養孤寡老人的消息隨著十裡八鄉前來看病的鄉親傳播開來,其他村莊的孤寡老人也想來「投靠」王竹梅。

2002年起,王竹梅「建一座敬老院」的念頭愈發強烈。她租下村裡的廢棄磚瓦廠,決定建一所醫養結合的醫院,用醫院收入養敬老院的老人。

一年多奔波,王竹梅雖然借來100餘萬元錢款,但不斷有人勸阻她:「孤寡老人不好照料,衣、食、住、醫都得花錢,照料不好可是天大的事。」

「就是去要飯,我也先給老人吃。」王竹梅卻信心堅定。2004年,滑縣康太福利醫院正式成立,內設養老中心,供養的老人從10多位到20多位,再到如今的150餘位。

「就想讓孤寡老人老有所養。」王竹梅說,2004年至2018年,先後有400多位老人得到妥善照料,她還為約60位孤寡老人養老送終。2019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滑縣康太福利醫院又迎來了120位農村特困人員,其中有90餘位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福利醫院成了農村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點。

如今,年過七旬的王竹梅短髮齊耳,穿上白大褂,顯得神採奕奕。坐診時,她總是慢聲細語,照料老人時,把脈問診、噓寒問暖、加油鼓勁,有說不完的話。

11月3日,王竹梅(中)在護理站向交接班的護工強調注意事項。新華社記者 韓朝陽 攝

「老人就活個精氣神,把他們照顧好,讓他們舒心高興,要有愛心、孝心、責任心。」護工交接班時,王竹梅總要到場重複叮囑。

「奶奶是一個習慣操心的人,事無巨細,早上5點多起床,先看廚房,再看住房,早晚兩次查看老人們的健康狀況。」王竹梅的孫子程少輝說。

如今,王竹梅一家三代四口人在該醫院當醫生,他們住在醫院旁的院子裡,維持著「前店後家」的傳統,「當醫生,不挨著病人不方便,不舒服。」

「我到這兒,能多活10年。」77歲的特困老人孔祥臣來到滑縣康太福利醫院後,和其他老人相處很好,「聊聊天、看看電視,還能被推到樓下曬曬太陽,享福了,很知足。」

王竹梅想再建一棟6層樓,再接納400位老人入住。「我是70多歲的人,30多歲的心,還想一直幹下去。」她說。

【來源:新華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愛心傳遞】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古驛鎮一對夫妻照顧孤殘老人18年
    2000年冬季的一天,外出幹活的王品方趕著回家,遇到了一個蹲在路邊衣衫不整的老人,看上去又累又餓,好心的王品方問了才知道,老人叫鄭守憲,給一個包山場的老闆打工,幹了好多年,老闆管吃管住但一直沒有開過工資,後來老闆走了,再也聯繫不上,工資也沒了著落。他年齡大了身體又不好,手裡又沒有錢,只好從山場走回十八站,他離開山東老家多年,老家已經沒有任何親人,他沒有可以去的地方了。
  • 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2020-12-23 1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醫者仁心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值班醫生迅速給她做了個產科檢查,宮口已經開大7公分即將分娩,而此時她的身邊卻沒有一位親人陪伴。  原來,她的老公長期在外地務工,還在趕回家的路上,她的婆婆遠在農村,不僅年邁,還要照顧四個幼小的孩子,她的身邊,已經找不到任何可以前來陪護、照顧她的親朋好友。沒有親屬陪護的產婦,這在婦產科的病房裡還實屬罕見。
  • 河南農村90歲老人過生日,親人跪下給他磕頭,兒孫滿堂太幸福了!
    河南農村90歲老人過生日,親人跪下給他磕頭,兒孫滿堂太幸福了!#農村#來自河南安陽的路帥帥,給攝影師發來了一些照片,照片是前段時間拍的,當時是他的爺爺過生日,他和親戚拍攝的照片。路帥帥說,他的老家在河南省安陽的一個農村,他的爺爺今年已經90歲了,生日當天,很多親戚朋友都來給爺爺過生日,祝福爺爺身體健康。(圖片提供/路帥帥)「我爺爺雖然已經90歲了,身體特別的好,平常還自己在家裡做飯。」路帥帥說,老人身體好,他們和親戚朋友特別的開心,一直盼著爺爺90歲生日這一天,大家能夠湊到一起,熱熱鬧鬧給爺爺辦一下。照片中間帶著生日帽子,繫著紅圍巾的老人,就是老爺爺。
  • 《以家人之名》三個沒有媽媽的孩子,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李海潮和賀子秋的父子情,真的很感人,雖然他們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在心裡早就把對方當作親人。賀子秋捨不得離開李爸,可是看著李海潮為了給自己攢學費,因疲勞過度暈倒送醫,子秋才不得已認回父母。其實在賀子秋的心中,李海潮才是他真正意義上的爸爸,這對父子情讓我們感受到了久違的親情,很治癒。我們常說,原生家庭極其重要。有的人,一生都在為自己的原生家庭而療傷。真是不幸中的萬幸,凌霄、賀子秋以及李尖尖都沒有長成歪瓜裂棗。
  • 一如既往,陳喬恩連續四年發文悼念喬任梁,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陳喬恩當時哭得淚如雨下,她倆雖不是親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從那以後,每年的9月16日,陳喬恩都發文悼念喬任梁。並且不止發文,還常去看望喬任梁的家人。
  • 擔保:韓版《小偷家族》,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在這部劇裡,樸頭石、李承利、鍾培,他們三並沒有血緣關係,但他們此次之間的羈絆讓我們想到了《小偷家族》裡的那一家人,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電影裡的感動也正因為如此。
  • 張一山楊紫關係一直讓人羨慕,超越愛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張一山楊紫都是很火的童星,兩人的關係一直讓人羨慕,超越愛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其實,楊紫張一山彼此都認識了很多年,一起上初中,又在一起讀大學,兩人知根知底,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倆結識於《家有兒女》這部電視劇,11歲的時候在劇組拍戲,一起相處了幾個月,然後兩人又就讀於55中。
  • 【我的扶貧故事】張承毅:扶貧路上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扶貧路上,我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我叫張承毅,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人,是桐梓縣委辦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員。上面的這段話,是我幫扶的一位貧困大學生寫給我的。當收到這段話時,我被深深的感動,一瞬間,扶貧路上所有的辛苦都得到了回報,扶貧路上,我們不但戰勝了貧困,還收穫了魚水般的親情。
  • 《以家人之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真情才是人間最無私的愛
    而看完前兩集讓人覺得,愛有時候和血緣也許並沒有太多的關係,而這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真情才是人世間最無私的愛。
  • 農村老人去世後,親人的淚水不能滴落到老人壽衣上,有啥講究?
    農村有很多的講究,尤其是在婚喪這種大事上,有人把這些老理看成是封建迷信,其實不然,這其實屬於一種農村的民俗文化,除了一部分有迷信成分外,多數都是對生活的細節進行約束和規範,以免造成損失和讓人看笑話。今天就來說一說農村喪禮上的一些講究。
  • 長寧區黨員關愛敬老院老人 做老人心靈的「按摩師」
    長寧區黨員關愛敬老院老人 做老人心靈的「按摩師」 2014-07-04 08:41:00 導讀:長寧區惠璟敬老院97歲的孤寡老人何老伯緊緊握住長寧婦保院行政支部黨員們的手,久久不願意鬆開,一遍一遍問著「啥辰光再來?
  • 記者手記:回首20年前兩岸親人首次電視相聚
    回首往事,從2001年1月1日,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已經在百年世紀中走過了20年。20年前,我前往臺灣採訪,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迎接新世紀10小時大型直播《跨入新世紀》中《世紀夢圓》特別節目,親歷了兩岸親人團聚的歷史瞬間,至今仍然記憶猶新。2000年12月,我隨同中國京劇院赴臺灣參加文化交流活動。
  • 農村辦理喪事為什麼要請歌舞表演的,親人去世他們不傷心嗎?
    大大的舞臺,各種彩燈音響,這個也能說得過去,可是臺上不是吹嗩吶奏樂,居然是有歌手站在舞臺中間高歌一曲,如果唱些思念懷念父母的歌曲這個也能理解,可是那居然唱的都是一些情情愛愛之類的,更離譜的還在後面,居然還有幾個女生在上面穿著性感,大跳熱舞,這樣的場面真的是亮瞎了我的鈦合金狗眼,這是喪事嗎?
  • 山東濰坊,老人親人結婚,用髒兮兮紅包,「這才是最乾淨紅包」
    親人結婚要隨禮,既是人之常情,又是對新人的祝福。紅包多少不所謂,但紅包的「外表」必須好看,因為儀式感還是要保持好。但山東濰坊一位老人給親人結婚用的紅包,卻是很「特製」甚至現在90後都很少見,髒兮兮的紅包,裡面也沒放多少錢。
  • 「他捨不得走,我就陪著他」——東安縣一對村醫夫妻堅守貧困村20年...
    今天來看病的村民比較多,村醫唐軍華有點忙不過來,於是他給在上大村當村醫的妻子伍豔芳打電話,請她過來幫忙。嶺觀村、上大村都是省級貧困村,夫妻倆分別在兩個村子當村醫,至今已有20年。每天,夫妻倆同時出門,趕往各自的衛生室上班。有時,他們也會相互幫忙,搭檔出診。「我是老肩周炎,有10多年了,天氣一變就疼。
  • 親戚老人去世送多少禮金合適親人去世後有什麼禁忌
    600——2000元。生老病死是誰也不可避免的。但因為死亡的種種不可知,人們總是迴避,對死亡的說法也儘量避開「死「字。雖然古籍中用不同說法將人的死亡分了等級:「天子死曰崩,諸侯曰甍,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但庶民百姓也諱言死,所以又把「死」說成卒、沒、下世、謝世、逝世、老了、走了等。孔子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 60歲老伯幫40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久而久之,他們都像是我的親人
    「大外公劉定芳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我們一直在網上搜不到他的名字,直到今年他出現在一份名單裡。」13年來,楊寧見證了無數這樣的時刻,他的足跡遍布8個省份大大小小烈士陵園200餘處、村屯184個,為400餘位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找到了親屬。2019年,楊寧被遼寧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評為「遼寧好人·身邊好人」,被遼寧省慈善總會評為「遼寧公益紅人」。
  • 【抗疫故事】親人去世,他強忍悲痛堅守一線
    【抗疫故事】親人去世,他強忍悲痛堅守一線 2021-01-13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