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2月15日電(記者韓朝陽)「比親人還親。」這是王竹梅20多年來經常聽到的話。
王竹梅今年75歲,長期在河南省滑縣留固鎮程新莊村當鄉村醫生,是當地有名的「老中醫」。20餘年間,她還義務或補貼供養了600餘位農村老人,是當地的「敬老模範」。
一年前,年過八旬的孤寡老人趙彥坤入住滑縣康太福利醫院養護中心,當時他瘦得皮包骨頭,精神萎靡。「來的時候都感覺自己快不行了。」趙彥坤說,「是王院長用土雞蛋把我養過來了。」
11月3日,王竹梅在滑縣康太福利醫院查房。新華社記者 韓朝陽 攝
因食道疾病,老人只能吃流食,卻又喝不慣牛奶,院長王竹梅不僅為其把脈問診,還送來自家的土雞蛋,做成雞蛋湯滋補老人。少吃多餐,一天5次進食,在受到精心照料下,老人的身體逐漸好轉。
「王院長比自家的親人還親。」趙彥坤說。
「我生在中醫世家,剛學醫時,父親就告誡我『金錢如糞土,名譽值千金』。」王竹梅說,1971年,她出師坐診,前5年看病抓藥不收錢,全靠父親支持診療費用。
20世紀90年代末,王竹梅家附近有兩位孤寡老人,老人不會做飯,又沒人照料,經常飢一頓飽一頓地挨日子。「到了飯點,他們常端著碗來家裡,靠在門口,就想喝點水。」王竹梅告訴記者,實際上,他們是餓了,卻又不好意思張口。於是,她就招呼兩位老人進屋吃飯,「當時農村沒有敬老院,我想,如果把這些老人聚到一塊,有人給他們做飯吃,那該多好。」
11月3日,王竹梅(左)在醫院裡和曬太陽的老人聊天。新華社記者 楊靜 攝
說幹就幹,王竹梅在自家門診部前支起了飯攤,張羅村裡幾位孤寡老人的飯食。王大夫供養孤寡老人的消息隨著十裡八鄉前來看病的鄉親傳播開來,其他村莊的孤寡老人也想來「投靠」王竹梅。
2002年起,王竹梅「建一座敬老院」的念頭愈發強烈。她租下村裡的廢棄磚瓦廠,決定建一所醫養結合的醫院,用醫院收入養敬老院的老人。
一年多奔波,王竹梅雖然借來100餘萬元錢款,但不斷有人勸阻她:「孤寡老人不好照料,衣、食、住、醫都得花錢,照料不好可是天大的事。」
「就是去要飯,我也先給老人吃。」王竹梅卻信心堅定。2004年,滑縣康太福利醫院正式成立,內設養老中心,供養的老人從10多位到20多位,再到如今的150餘位。
「就想讓孤寡老人老有所養。」王竹梅說,2004年至2018年,先後有400多位老人得到妥善照料,她還為約60位孤寡老人養老送終。2019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滑縣康太福利醫院又迎來了120位農村特困人員,其中有90餘位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福利醫院成了農村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點。
如今,年過七旬的王竹梅短髮齊耳,穿上白大褂,顯得神採奕奕。坐診時,她總是慢聲細語,照料老人時,把脈問診、噓寒問暖、加油鼓勁,有說不完的話。
11月3日,王竹梅(中)在護理站向交接班的護工強調注意事項。新華社記者 韓朝陽 攝
「老人就活個精氣神,把他們照顧好,讓他們舒心高興,要有愛心、孝心、責任心。」護工交接班時,王竹梅總要到場重複叮囑。
「奶奶是一個習慣操心的人,事無巨細,早上5點多起床,先看廚房,再看住房,早晚兩次查看老人們的健康狀況。」王竹梅的孫子程少輝說。
如今,王竹梅一家三代四口人在該醫院當醫生,他們住在醫院旁的院子裡,維持著「前店後家」的傳統,「當醫生,不挨著病人不方便,不舒服。」
「我到這兒,能多活10年。」77歲的特困老人孔祥臣來到滑縣康太福利醫院後,和其他老人相處很好,「聊聊天、看看電視,還能被推到樓下曬曬太陽,享福了,很知足。」
王竹梅想再建一棟6層樓,再接納400位老人入住。「我是70多歲的人,30多歲的心,還想一直幹下去。」她說。
【來源:新華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