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某大學學生爆料稱,學校食堂飯菜竟有男女之分,同價不同量。之前也曾有飯店推出過「男版」和「女版」盒飯,有網店推出過「男牛排」和「女牛排」,都因同價不同量而遭到批評。
即使男性飯量普遍大於女性,放到個體身上未必成立。為了以同樣的價格吃同樣多的飯菜,有的網友無奈編造出「為男朋友打飯」的劇情。
不同性別的消費者需求已經不像之前那麼涇渭分明了。在整個消費領域都日漸去性別化的今天,還把性別作為節約飯菜的「前置」,未免有些落伍了。
這種事整改容易,但其背後的隱性歧視需要分辨清楚。隱性歧視之所以令人迷惑,就在於人們受刻板印象的影響而不自知,在不該區分男女的地方,刻板地扣上「男女不同」的帽子,還覺得這種區分是「天生」和「自然」的。這種簡單粗暴的劃分,嚴重忽略了個體差異和社會現實,形成了不恰當的評判標準,強化了社會觀念對性別角色的塑形作用。
前有某大學發布「女生安全攻略」強調女生在著裝上要「防止產生誘惑」,後有大學在飯菜上拿性別做文章,這說明部分高校管理者囿於慣性思維,對隱蔽的性別歧視視而不見。
這也並非公眾對高校的「小事情」揪住不放,而是承擔著教育職責的高校本應在此表現出更科學嚴謹的態度,成為社會打破性別歧視和刻板印象的示範引領者。
來源:明眼慧心
編輯:汪雪
審核:李媛媛
【來源:文明宿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