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2020-12-24 騰訊網

文房四寶是中國獨具特色的文書工具。文房之名,起於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公元 420-- 589年),專指文人書房而言,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

在翰墨飄香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文房四寶總是同文人士大夫的書齋生涯相關聯,乃是文人雅士揮毫潑墨、行文作畫必不可少的工具,古人有「筆硯精良,人生一樂」之說,精美的文房用具,在古代文人眼中,不只是實用的工具,更是精神上的良伴。

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文化像中華民族的文化那樣同自己的書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也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文人像中國古代的文人那樣把自己的書具視如自己的生命或密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人雅士對工具的選擇,自然是非常重視的。而傳統書具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神韻,體現出人類文化與大自然的高度和諧,把文人士大夫的情趣表達得迴腸盪氣,乃至於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內在精神。

中國書畫藝術就靠著文房四寶這套傳統工具來傳達中國人的思想、文字、生活與感情,而成就了不朽的千秋事業。不可想像,沒有自己的書具,中國古代的書畫藝術將會是怎樣的面目,如此眾多光輝燦爛的典籍將會以怎樣的形式流傳至今,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將會怎樣表現自己的儒雅……

儘管現代文明創造了無數令人眼花繚亂的精美的書具,傳統的文房四寶仍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並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加深,愈加顯示出令人神往的魅力。

作為得心應手的書具,它是文士千金不換的珍寶,是文士書齋生涯的親密伴侶。在筆耕的風雨生涯中,書具同它的主人分擔憂苦,共享歡樂,演出文化劇目中無數的悲喜劇。文士從它們身上感受到大自然無限的妙趣,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悠遠以及自己的責任,並以它們為師友。

例如以位於文房四寶之首的筆來說,它一出現,就同古人的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以意想不到的作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文房四寶,筆居首位。中國的毛筆是舉世無雙的書寫工具。古埃及的蘆管筆、歐洲的羽毛筆早已退出歷史的舞臺,而毛筆從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走來,至今興盛不衰,足見其強大的生命力。

在古人的心目中,它不只是一支伸手即來、揮之即去的「毛錐子」,而是具有某種意蘊、值得依戀的伴侶,或者說,它本身就代表著文明,是文化人及其形象、事業的化身。尖齊圓健為筆之四德,可以用來描述文士心懷:尖,敏銳的文心;齊,平易的眼界;圓,兼收並容的氣度;健,自強不息的精神。

筆是作為一種書寫工具而進入文人的生涯。文人把自己的生涯稱作「筆耕」,既體現出文人同書具的關係,又能表明這生涯的艱辛。梁代任昉在《為蕭揚州薦士表》中說,「筆耕為養,亦傭書成學。」「養」是生計之事,「傭書」是替人抄書,藉此謀生,「成學」則是副產物,所以筆耕首先意味著清貧。清戴名世《硯莊記》中說,世人把教書賣文稱之為筆耕,意即以筆為鋤耒,以硯為田供給生計,是貧窮之士不得已而為之的事。自稱筆耕,往往有無可奈何的意味。也有的文人把筆耕當作重要的文化事業,而不只是單純的謀生手段或無可奈何的選擇。不少家境貧寒的文士為了筆耕的文化事業,不惜出賣勞力,以換取筆耕所需的書具等。

筆於文人是一種耕具,於社會則是一種興旺發達的象徵,所以國家有鄭重的賜筆儀式;於家族是發達的標誌,於人與人之間是祝福的信物。而且這筆還是愛情的信物。文士之間互贈筆墨等早就成為風氣,有關的酬唱之作比比皆是,不外友情和理解之意。

愛好紙筆也被看作是美事。《藝文類聚》引《魏志》說,甄后九歲時,喜愛書寫,常用其兄之筆硯。別人為以為然。甄后卻說,古代賢德女子都要關心當世之事,不會讀書寫字,怎麼能知道這些呢?民間風俗,嬰兒滿周歲,父母即陳列多種物品,看其抓取何物,以試其志趣、智愚等,名曰「抓周」、「試周」。男孩列文武之物,女孩則列針紅廚具等。其文具自然少不了書具。嬰兒所抓取如果合於父母的心願,這一天必然大吹大擂,宴享終日。

中國文人於筆如此情深,恐怕在其他民族是難以想像的吧。

只要能同筆墨紙硯在一起,就能心通人間天地,與民族文化同在,與沸沸揚揚的時代同在;就能播種希望,收穫理想,即使孤獨也不乏充實,在黑暗中也能看得見光明,在絕境中也能奮起。文人士大夫賦予了書具深沉含蓄的魅力,書具則成就了文人溫文儒雅、揮灑激揚的風姿。

書具同文人士大夫水乳交融的結合形成了中國文化特別是其書畫藝術無與倫比的意蘊,民族崇尚文化的傳統則使筆墨紙硯在一代又一代的承傳中變得愈加完美和精緻,即使單獨作為藝術品,也可以令人痴迷而把玩終日,作為古玩或擺設,更具有收藏價值。

敬惜書具的教育,在中國歷代的啟蒙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內容,甚至帶有敬若神明的意味。《山谷題跋·子弟誡》中說:「吉蠲筆墨,如澡身浴德;揩試幾研,如改過遷善。敗筆涴墨,瘝北子職。書幾書研,自黥其面。惟弟惟子,臨深戰戰。」大意是說,愛惜筆墨,要像保持身體的清潔或品德的高尚一樣。收拾書桌研臺,要像改過向善那樣,一要徹底,二要完美。把筆弄壞或墨汙了什麼地方,便是一種失職。搞髒了書案書研,就如同弄髒了自己的面目那樣難堪。所以,希望弟子們千萬要小心翼翼,像站在懸崖邊上一樣。一句話,愛護筆墨,要像愛惜自己一樣。

朝廷賜予書具,是一項鄭重莊嚴的儀式,體現出極高的恩寵。人與人之間,互贈書具為人們之間最親密的表現之一。稍有身分的人死了,隨葬品中少不了書具。至今有的地方,嫁妝中也有筆墨等書具,以祝願生子有文思、文才。這一切,都能體現文房四寶在我們民族生活中的地位是其他民族所不能比擬的。

由於民族崇尚文化,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歷來領導著時代文化生活的潮流。不論在經濟繁榮還是衰落的時代,文人士大夫總是主宰著民族的精神。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就是統治階級的精神,文人士大夫的愛好就是社會的風尚,連皇帝也莫能例外。文士不論什麼時代,總是以精神貴族自居,或指點江山,或品藻人物,或激揚文字,或超然物外,左右著時代的風尚。文人士大夫的愛好通常成為社會的文化需求,形成了一個時代獨有的文化市場,許多筆墨紙硯的工匠、商賈因此參與了文房四寶文化的建設,並留名書冊,垂之後世。而文人士大夫的好往往標誌著一個時代民族文化的水平。

筆墨紙硯在唐代的類書中有專章記述,顯然同文士的社會地位相關。即使文士的命運時有沉浮,筆墨紙硯及文士的社會地位卻沒受到影響。這表明崇尚文化及文治的精神一直貫穿於民族的歷史,塑造著民族及國人的精神風貌。人們痴迷地珍愛自己的書具,則顯示出對於自己民族文化的無限依戀。在宋代,富商豪賈有的是,卻遠不及筆工諸葛高、墨工潘谷等被人尊重,因為他們於文化有功,即能夠留名至今。這又說明中國並無輕視技藝的傳統,只要這些技藝有助於文明禮治,不背離傳統的需求。

筆墨紙硯作為華夏文化的象徵,一直引導著社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建設,尤其是在文化昌明的時代,只要一提起筆墨紙硯,人們就會聯想到國家的禮治和文明,聯想到書香門第的儒雅,聯想到典章文物的輝煌以及文人士大夫的瀟灑,等等。總之,它們代表著秩序,代表著身分以及代表著世世代代所崇尚的文化。因此,它們身上體現出不可思議的力量,甚至可以作為偶像加以膜拜,人們為之歌哭,為之痴迷,甚至為之殉身。

不同於宗教偶像的是,筆墨紙硯沒有神靈的那種威壓,它們本身即是世俗生活中的一物,人們盡可與之親狎,嘻笑怒罵,莊諧皆宜。人們對它們的感情,與其說是膜拜,不如說是對自己的生活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人們珍愛書具,實質上是珍愛自己。筆墨紙硯有許多奇聞異事,不乏神怪的色彩,但卻能真實地反映人們的情趣、理想和襟懷,從而具有情感或文化的價值。有怎樣的社會和人生,就有怎樣的情感或文化。

如今,人們又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古代的文化遺產成為普遍關注的對象,似乎意味著某種覺醒和尋求。除了專門從事中國書畫藝術的人員外,文房四寶也受到普通百姓的喜愛。藝術工作者重視它們,是由於文房四寶同中國的書畫有不可分割的聯繫,離了它們,中國書畫就不能表現出自己的神韻。普通的人喜愛它們,是由於其中包含著無窮的文化魅力,即使不使用放在書齋裡作為擺設也讓人快意,作為古玩來收藏,也可以令人陶醉。

相關焦點

  • 電視紀錄片《中國文房四寶》揭秘四寶製作 展現文化內涵
    值此之際,以探尋中國文房四寶起源和講述四寶的製作、傳承與發展故事的大型文化紀錄片《中國文房四寶》,日前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顯得格外有價值、有意義。該片由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廣電傳媒產業集團出品,安徽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與安徽銀鵑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承制。
  • 《文房四寶》挑戰萬萬沒想到 傳統瑰寶煥發活力
    而近日,在安徽衛視熱播的人文類紀錄片《中國文房四寶》憑藉數個引人驚嘆的「爆點」引發關注,被網友贊為「貨真價實的萬萬沒想到」。片中,承載厚重文化的文房四寶,在時代浪潮中變革創新,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中國文房四寶》被贊「漲姿勢」大片紀錄片《中國文房四寶》由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領導親自立題、部署,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廣電傳媒產業集團聯合出品,安徽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與安徽銀鵑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承制,共分為《博採》、《造化》、《匠心》、《時風》、《傳播》、《遺產》六集內容,每周五21:20在安徽衛視播出。
  • 《傳承者》:傳承的是傳統,更是文化自信
    來源:傳媒內參節目研究組(轉載請標明出處)文/納蘭驚夢當人們處於崇尚創新的熱潮之中時,對於傳統的傳承則應該是對於文化的另一個維度。昨天,北京衛視首播的國內首檔傳統文化展示真人秀《傳承者》,正是這樣一檔展示傳統文化項目、傳遞文化精神內涵的節目。
  • 音樂人丁薇紀錄片首秀《中國文房四寶》
    原標題:音樂人丁薇紀錄片首秀《中國文房四寶》 這部由著名音樂人林朝陽、丁薇參與創作的人文紀錄片《中國文房四寶》由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領導親自立題、部署,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廣電傳媒產業集團出品,安徽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與安徽銀鵑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承制,將於7月17日至22日每天20:00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首播,次日10:00重播。安徽衛視7月22日起,每周五21:20播出。
  • 樂山夾江縣將首次舉辦全國文房四寶博覽會
    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展示千年紙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進一步擦亮「中國書畫紙之鄉」閃亮名片,對外宣傳推介夾江書畫紙特色和品牌,提升夾江書畫紙品牌影響力,促進夾江紙產業發展,推動中國書法進校園,四川省夾江縣將於2020年10月15日—10月25日舉辦第三屆全國中小學生書法大賽啟動儀式暨夾江首屆文房四寶博覽會。
  • 匯聚大牌廠商 全國最大文房四寶展明天「登鷺」
    (資料圖)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葉子申) 11月27日,第46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暨第六屆海峽書畫藝術產業博覽會將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A1、A2館啟幕,這是這一國內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最具權威性的文房四寶行業大展第二次在廈門舉辦。
  • 第一聚焦IP:《逆鱗》|熱血傳承,演繹中華龍魂文化精髓
    作家簡介:柳下揮,著名網絡作家,都市類網絡文學頭號代表人物,中國作家協會成員,安徽省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海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海南建省30周年「30年·30人」網絡作家代表。擅長融合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故事創作,曾將中醫、太極、東方龍等諸多極具中華傳統文化代表性的元素巧妙融入,以網絡文學的形式傳播、滲透給數以億計的粉絲讀者。
  • 中國有個最「有文化」的火車站,文房四寶全都有,這個很用心!
    看著日益強大的祖國,我們內心深感驕傲,中國速度的發展也是我們最自豪的,我們國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發展中國速度,擁有這麼強大的祖國是我們生活安定的保障。我認為很多人都熟悉安徽的觀光,徽派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徽派建築是朝北和朝南的,重點是室內照明,以磚,木頭和石材為原材料,以木框為主要材料,在空間結構和利用方面,它具有豐富的形狀並強調節奏美,馬頭的牆壁和藍色的小瓷磚是最有特色的,而徽派的建築則有一個天窗,這意味著可以積累財富,安徽合肥有一個火車站,它不僅融合了徽州建築,而且還把安徽傳統研究的四大寶藏轉移到了火車站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出版|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最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出版。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作為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讀本,該系列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
  • 【有聲精品訪談錄】榮寶齋出版社:聆聽「文房四寶」背後的故事
    崔偉:我社本次參選有聲讀物是《榮寶齋名家力鑑·中國傳統文房四寶》,屬於經典文學類。榮寶齋是馳名中外的老字號,三百餘年來,榮寶齋始終堅持誠信經營,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為己任,在傳統書畫藝術品和文房用品領域享有盛譽。
  • 立明堂推廣詠春等傳統課程,弘揚和傳承非遺文化
    近年來,為傳承和保護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大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興趣,中青立明堂傾注心血,重力打造詠春、中醫等公益課,希望能為弘揚和傳播傳統文化盡一份力。
  • 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近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該系列由國內資深英文媒體人張慈贇先生所著,共分《中國神話故事與三十六計》《中國歷史著述》《中國成語故事》《中國歷代著名繪畫作品鑑賞》《中國歷史人物》《中國古建築及其故事》六冊。作為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讀本,該系列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基本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 文房四寶精品等您淘 第46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將持續至11月30日
    作為全國文房四寶行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負盛名的展會,該活動已連續兩年在廈門舉辦。  展會匯聚眾多大牌,新增了兩家「百年老字號」來廈參展,一家為「楊柳青」,另一家為「榮寶齋」。同時,西泠印社集團、西安碑林博物館、十竹齋、商務印書館等知名機構、百年老字號繼續來廈展示。此外,「八閩風採」展示新增了永春、莆田、武夷山、三明等展區,成為一個八閩書畫產業交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平臺。
  • 海之聲新年演出季:助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
    傳統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藝術與人文價值,同時也是了解歷史,傳承精神的重要載體。民樂、京劇、相聲等傳統文化節目精彩紛呈,深受觀眾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隨之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關注。由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2020年第十屆「海之聲」新年演出季用一場場經典節目帶領觀眾進行了一次次傳統文化的洗禮,助力傳統文化傳承和新生。
  • 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高等學校應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方向,緊密圍繞國家教育戰略工作部署要求,通過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特點的契合點,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隱性薰陶和引導,使文化育人成為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徑,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武裝人才培養工作。
  • 甘晨力:中國傳統節日傳承厚重中華文化底蘊
    新慧集團(New Wisdom Holdings Limited)董事會主席甘晨力先生寄語年輕一輩,在現今中西節日文化合璧的潮流下,忙著歡度「洋節」的同時也不要遺忘中國傳統節日,以及背後的文化意義。  中華文明延綿數千載,傳統節日文化就是遺留下來的歷史寶藏,經久不衰,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與工藝,文房四寶的秘密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書法本身不是工藝,但卻與工藝有著密切的聯繫。書法的需要使得許多特殊的工藝得以產生,工藝的產生,又極大地有利於書法的發展。它們之間是相互利用、相互促進的關係。
  • 把中國傳統故事講給世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出版
    近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該系列由國內資深英文媒體人張慈贇所著,共分《中國神話故事與三十六計》《中國歷史著述》《中國成語故事》《中國歷代著名繪畫作品鑑賞》《中國歷史人物》《中國古建築及其故事》六冊。
  • 傳承傳統文化,中國結的由來以及發展為亞克力發光中國結燈的應用
    中國結也就成了中華民族歷經千年文化傳承中獨有的文化符號。中國結不僅造型優美、色彩多樣,火紅的中國結,也最能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火紅的顏色、對稱的形狀、纏繞的結構,正好對應了中國人對熱情、平衡、規則的嚮往,自然深受人們喜愛。正如「吉慶有餘」「福壽雙全」「雙喜臨門」「吉祥如意」「一路順風」與中國結組配,都表示熱烈濃鬱的美好祝福,是讚頌以及傳達衷心至誠的祈求和心願的佳作。
  • 【中國網絡小說傳統文化傳承榜】《龍蛇演義》中的精神與傳統
    這部書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國術技擊融入其中,既是一種創舉,也代表了一種傳承。創舉,是因為它開創了網絡小說中的「國術流」;傳承,是因為它繼承了傳統國術技擊與文藝作品相結合的一脈創作傳統。 這裡要注意「國術技擊」四個字。它實際上可以拆成兩部分:國術、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