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一面「照妖鏡」,在疫情之下,我們既能看到人性中極致的善,同時也能發現人性中極致的惡。誰是偽善,誰是真惡,誰又是真心為群眾,都會顯露無遺。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截至21日晚10時,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82.4萬人,死亡45039人,兩個相當恐怖的數字。
一邊是無底線的甩鍋,一邊是曙光般的自信。
這或許就是個人主義下,西方的價值觀。到這裡不由得讓我想到,前幾天熱播的美國科幻電影《傳染病》。
影片講述了一個虛擬病毒在全球範圍內傳播,並且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故事。重溫電影,可以發現影片的有些情節帶有明顯的「隱喻」色彩,更帶有一絲預言的性質,因為在9年後的今天,這一幕正在美國上演。
01利益至上,借災難更能達到「牟利」目的
電影《傳染病》中,網絡大V艾倫一直不受主流媒體待見,疫情暴發後,開始扮演一名「戰士」:「揭發」政府,「揭露」疾控中心,隨著疫情的蔓延,他在網上也有了一大批追隨者。他事事以「真相」自居,為了謀取個人利益,不斷控訴大藥廠與政府勾結散播病毒。(看看是不是很經典的橋段啊?)
在一次偶感風寒之後,他以為自己已經感染了病毒,並開始網絡直播。在得知並未感染後,他在直播中試藥,聲稱連翹對於病情有功效,導致了民眾瘋搶連翹的狂潮。他利用大眾的信任,在疫情中獲得藥廠給予的豐厚回報。
疫情不僅成為大V艾倫撈取名聲的機會,更成為了發財的契機,個人利益至上,個人的價值排序優於一切,只要有利於自身,其他的隨後再說。
在特殊的時刻,謠言總是伴著恐慌產生,只要充分利用這種傳播模式,就會為個人撈取資本、財富創造機會、提供「溫床」。
02無動於衷,沒有把握疫情防控最佳時刻
影片中,病毒爆發第五天,香港打工男所在社區,已經爆發了規模性社區感染病例,並呈指數級增長。香港及時採取了人群隔離的措施,來阻止病毒。
而在美國這邊,專家米爾斯在對當地官員介紹完病毒最初的研究和判斷後,官員想的不是如何配合,而是抱怨: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學生在家,大人也必須在家,影響社會正常運行。
不僅如此,已經研究出傳播途徑了,居然不提醒群眾戴口罩預防……
你對病毒無動於衷,病毒就會乘機得寸進尺。
在錯過了傳染病防治的最佳時刻後,社會變得動蕩不安,最開始,人們是不知所措、惶惶不安,隨著感染者越來越多,病毒性質撲朔迷離,市民們開始憤怒、懷疑。
社會恐慌不斷蔓延,無盡的欲望開始摧毀更多的人。
03是預言更是警示,疫情面前更應該精誠合作
《傳染病》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角色莫過於米爾斯。她在得知自己已經染病後,給上司打了電話,並一絲不苟地隔離了自己,挨個給予自己密切接觸的人打電話通知。
還有一名醫生艾莉,她在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就投入研究,分析病毒的結構與致病原因,竭力加速疫苗的研發。為縮短疫苗研發的周期,艾莉毅然將新疫苗給自己注射,甘願做第一個人體試驗品。
他們克服恐懼、奮不顧身,精誠合作,雖然沒有「神反轉」,但給人們化解危機,帶來了光明。
這部美國的科幻電影早在2011年就上映,劇中的情節美國人更應該了解才對,但可能人類共性如此,熟悉的才會熟視無睹,所以才造成了今天的狀況。
電影是曾經的預言,更是以後的警示,在災難面前,精誠合作才可能贏得更多的生機,一味的甩鍋造謠,只會讓社會更恐慌,白白浪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