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教育部舉行發布會,會上透露:目前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全球有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而且「十三五」期間全球參加中文水平考試和中小學中文考試等中文水平考試的人數達4000萬人次。
看到此數據,小徐老師恍惚有了在不久的將來,去外國再不用講英語的想法,到那時,我們去歐美等國家,問路也好,去飯店點餐也好,都會像外國人來我們中國一樣依然講著母語,周圍有高中以上學歷的人都能應付上幾句,我們在國外再也不用為不會說英語而發愁,但事實上是這樣嗎?
小徐老師尚不明白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意味著什麼,我就想問一句:中文在這70國的地位是不是像英語在中國的地位一樣,在中考和高考、考研等多項考試中佔主體位置呢,外國人學中文升學時會不會考呢?
答案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樂觀,所謂的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不過是學生可選學修學分的一項罷了,而在國外任何一項技能,如繪畫、芭蕾、吉他、拉丁、擊劍、遊泳等都可以選修,也均可算入學分,而中文又有多麼大的吸引力讓外國學生放棄好玩又好學的音、體、美類選學學分,而甘願學難死人的中文呢?
另外,這2500萬選學中文的外國學生中又有多少是華裔子孫呢?
據去國外教對外漢語的同學講,他所教的學生中有一大部分學生有著華裔血統。
但既然我們對這一數據不容樂觀,那是不是意味著中文的地位在國際上毫無影響力呢?
當然也不是,據在國外教中文的老師透露,那些從事旅遊和貿易產業的人群,那些以發展旅遊產業為主的國家或地區,學中文熱早已興起,在這些地區和行業,學中文的人群意味著更好找到好工作,更容易賺到大錢,在這種利益驅動下,學中文成了一些人的優選。
一般說來,那些從事基礎生產、基建以及科技研發、能源領域的人群卻極少學習中文,這也意味著我國在這些領域並不佔優勢,語言作為交流工具也就不佔優勢。
去年4月份,李蘭娟院士用漢語給美國防疫專家們講課的視頻在網絡上瘋傳,引起國人的關注和點讚,要知道以往凡是這種科學界的國際性交流都是全程英語的,而之所以今天雖掌握了流利英語交流的李蘭娟院士選擇用自己的母語給美國防疫專家講課,是因為在這次防疫中,我國的措施和經驗先進而寶貴,值得其他國家的專家認真傾聽和學習,我們不僅感慨: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掌握了發言權。
總之,雖然近年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特別是這次疫情我國的防控能力令世界人民驚嘆,我國在科技經濟領域取得的成就也引人矚目,但也要認識到我國在很多方面與歐美各國之間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實在沒有飄忽所以的理由,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想讓我們的中文在世界上佔主導地位,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