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班同學聚會,你來嗎?」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過年過節接到這種電話會變得一陣慌亂。
想當年剛剛畢業的時候,明明日盼夜盼希望同學聚會別忘了自己。
其實半小時前,我就看到了群消息。只不過大家都默契地沒有吱聲,直到班長發了個超級大的紅包來「引蛇出洞」。
為了能避開這種尬局,我硬是用棒槌錘了幾下自己那隻想搶紅包的手。
早知道班長會挨個兒打電話,我剛才就應該手起刀落地把紅包搶了。
真是追悔莫及!
誰讓我工作定居就在老家呢!不像那些出省出國的同學,一句禮貌的「我來不了」就能搪塞了。
掐指一算,距離畢業已經過去整整十年之久,同學們也都是奔四的人了。
按說年紀越大,越會懷念舊時光。但是很奇怪,我們卻越來越不想見到過去的老同學了。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同學」這個字眼,看起來親切,時間隔得越久越像變質的昂貴餅乾,扔了怪可惜的,吃了又會拉肚子,左右為難。
一個網紅研究生導師就講過她和大學同學的故事。
以前在一個宿舍,好的能穿一條褲子,睡覺也必須睡在一張床上,整天像連體嬰一樣。
到了大學畢業的時候,舍友們都抱在一起哭作一團,還發毒誓說以後不管誰結婚,都要請其他舍友去當伴娘。人生大事,都必須互相參與。
但是結果呢?
當她們真的要結婚生子的時候,沒有一個主動提起這件事情。就是當年建起來的閨蜜群,也在大學畢業之後不久也杳無音信了。
同學之間的感情,其實特別像一場幻覺。和當年上大學軍訓的時候和教官的感情一模一樣。
因為在一起同甘共苦了一段日子,產生了格外親密的「戰友情」。分別的時候,一個個淚如雨下、痛徹心扉。
但當真的分別了,回望過去似乎也沒什麼好懷念的。
那只不過是一段回憶罷了。它很珍貴,但是不再重要了,就是這個感覺。
那為什麼總是有人熱衷於同學聚會呢?
不是他們的熱情退化太慢,而是「同學」這個紐帶雖然孩在,意義卻已經完全不同。
如果看過電影《後來的我們》,應該還記得一個場景。
男主角林見清雖然在大北京打拼,但是混得不怎麼樣。可回到家鄉同學聚會,他卻裝起了成功人士。
車要最豪華的,禮物要最貴的。
但其實車是租的,禮物是刷爆了信用卡買的。
最後卻還是因為表演得用力過度,被同學給拆穿了。
本想打腫了臉充胖子,最後卻賠了夫人又折兵。
在現實生活中,林見清這樣的人其實並不少見。
之前就有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一個女孩為了去參加同學聚會,租了一輛豪車。
沒想到開到半路上遇到暴雨,路面積水嚴重,把她的車給淹熄火了。女孩給車行賠了20多萬。
進了社會,人自然而然就會變,同學聚會的性質當然也與以往大不相同。它越來越像一場秀。
人人都希望自己去了倍有面子,是同學中出人頭地的人物。
混得好,是成功人士的標誌,是值得炫耀的資本啊!
尤其離開學校越久,社會基礎越穩固,人人都想看看你在社會到底打拼出個什麼樣子。
但現實卻是,大多數人都是被社會毒打的。真正混得好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聰明人尤其到了中年以後,根本就懶得再參加同學聚會了,畢竟給自己添堵也不是什麼令人開心的事兒。
裝大款的人,說不定哪天就在公交車上遇見了,那不是更尷尬麼?
同學聚會少參加,當然是相對於那些知足常樂,混得也普通的人而言。
當然這正是大多數人的寫照。
不過,如果你有心的話,其實同學聚會也是非常好的交際場所。
畢竟有同學這層關係在,知根知底的,比新認識的人還是要好來往得多。
多了解對方的背景和現在的職業,溝通交流,說不定有能夠互惠互利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