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到70年代,英國時刻面臨來自北方巨熊的空中打擊。英國空軍長期保持較高的戰備水平,以便及時攔截突襲的敵方轟炸機並且對敵方縱深目標實施核打擊。
這批照片為前英國空軍部(60年代中期已合併入國防部)和英國國防部藏品,拍攝者為伊恩·普羅克特(Ian Proctor)。除了精銳的截擊機和轟炸機部隊外,還包括英國空軍在殖民地作戰行動的照片以及若干訓練照片。
我在收集資料時偶然發現這些東西,感覺拍得不錯,拆零當配圖可惜了,就原樣發出來吧。標題中的紅色警戒也是原文的標題。
1962年10月,瓦迪謝姆空軍基地,111中隊的伊恩·湯姆森中尉在他的閃電F.1戰鬥機前。湯姆森中尉是當時英國空軍新一代飛行員中的佼佼者,正是意氣風發之時。
1969年,馬勒姆空軍基地,夕陽餘暉下的勝利者轟炸機和機組人員。1968年起勝利者轟炸機由於機翼疲勞裂紋退出現役,這也是這種機型的黃昏時刻。
1965年,瓦迪謝姆空軍基地的地勤人員向閃電F.3的飛行員遞上泰勒壓力頭盔。性能出眾的閃電入役極大激發了英國空軍飛行員的自豪感,空軍部特地投資拍攝了一部影片《Streaked Lightning》以吸引年輕人加入空軍。
1958年9月駐賓布魯克空軍基地的12中隊的坎培拉B.6轟炸機,機尾可見該中隊狐狸頭標誌。這是英國空軍第三個裝備坎培拉的中隊。
1965年的一次演習中,來自科茨莫爾的火神轟炸機進行地毯式轟炸。英國空軍的3V轟炸機都具有常規轟炸能力,勇士和火神可以裝載21枚1000磅炸彈,而勝利者可裝載30枚。英國戰略轟炸機組每年進行兩次常規轟炸演習。
1960年英國空軍「在家日」,標槍式戰鬥機排列整齊以紀念不列顛之戰二十周年。「在家日」是英國空軍對民眾開放以進行宣傳的活動。
1968年4月30日,英國空軍在本特利修道院機場舉行戰鬥機司令部解散儀式。時任空軍總司令等高官與老二戰王牌在戰機前合影留念。
1968年4月,駐科茨莫爾的50中隊的火神和第5中隊的閃電F.6編隊飛行,以紀念戰鬥機司令部和轟炸機司令部解散以及打擊司令部成立。該照片拍攝者不詳。
1952年2月2日,西莫靈基地第5中隊的吸血鬼夜間戰鬥機正在啟動。吸血鬼在英國空軍中很受歡迎,但其座艙狹窄,飛行時並不舒服。吸血鬼夜戰型的駕駛員和領航/雷達操作員並排而坐,駕駛員座位稍靠前一些以增大活動空間。
1965年夏天,瓦迪謝姆空軍基地111中隊的閃電F.1A掛載火線飛彈準備夜間出擊。瓦迪謝姆是冷戰時期一個重要的防空站,在1950年至1970年間,曾是流星、獵人、標槍和閃電中隊的基地。1965年時該基地是英國南部快速反應警報(QRA)的兩個站點之一,與賓布魯克交替值班,攔截從東方接近的不明飛機。
1963年4月,駐德國蓋倫基興的標槍式戰鬥機。北約駐德國前線空軍始終保持很高的待命水平,一名獵人戰鬥機飛行員回憶,五十年代末每月中隊有21—22天處於待命狀態。
1965年9月,利肯菲爾德基地的閃電在東約克郡上空高速爬升。當月晚些時候,19中隊替代回國換裝的第5中隊,成為第一個在德國部署的閃電中隊,
1958年1月13日,3V轟炸機編隊飛行,這是對同一設計需求不同理解產生的三種飛機。從左至右依次為勝利者、火神、勇士。
1959年6月,勝利者轟炸機的領航/轟炸員從機鼻小窗俯視下方。3V轟炸機都在機頭設置了透明窗口供轟炸員直接目視目標,在晴朗天氣下可保證從50000英尺高度精確轟炸。
1963年8月9日,三架攜帶藍鋼訓練彈的火神轟炸機從斯坎普頓機場緊急起飛進行疏散演習。從50年代末開始,為防止戰略轟炸機遭到先發制人的打擊,飛機可以疏散到英國26個機場。疏散演習每年進行一次,一個基地的所有飛機全部疏散,偶爾也會進行全英國的戰略轟炸機同時疏散的演習。
1960年7月,芬寧利基地101中隊的一架火神在飛往奈洛比的「獨行俠」行動中飛越肯亞山。這種被稱為單機突擊隊的行動是戰略轟炸機部隊對機組和指揮官訓練的一部分,機組將在無支援的情況下飛向世界各地(包括賽普勒斯、馬爾他、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的目標基地。由於目的地沒有維護設施和對應技術人員,飛機的維護和準備工作均由機組自行完成。
1965年5月至8月期間,登加空軍基地(新加坡)的坎培拉轟炸機正在掛裝炸彈,這架飛機來自賽普勒斯亞克羅提利的近東空軍打擊聯隊。1955年5月,為鎮壓馬來亞獨立運動,裝備坎培拉轟炸機的101中隊進駐樟宜基地,成為英國空軍第一支投入戰鬥的噴氣轟炸機部隊。其後駐德國和賽普勒斯的坎培拉中隊開始定期部署以支援當地部隊。
1964年7月,霍爾馬克薩爾基地(葉門),1417小隊指揮官羅傑·皮拉中尉爬上獵人戰鬥機,準備對拉德凡地區進行空中照相偵察。1417小隊於1963年5月成立,裝備4架獵人,由來自8、208和43中隊的飛行員實施戰術偵察。
1965年,登加基地起飛的勝利者轟炸機在馬來亞上空飛行。為對應馬來半島緊張局勢,4架勝利者和火神轟炸機在變色龍行動中部署到新加坡。該行動是設想在印度尼西亞空軍對馬來亞進行打擊時,以重型轟炸機進行報復。
1961年,從奈洛比伊斯特利機場起飛的雙先驅輕型運輸機飛越肯亞叢林中的英國空軍指揮所。這種蘇格蘭航空製造的輕型飛機廣泛用於殖民地治安和人道主義行動,包括在亞丁、肯亞、馬來亞和婆羅洲。該機內部可裝載貨物或乘坐15名乘客,也可在外部裝載貨物。執行治安任務時,該機可安裝白朗寧機槍以及艙門處的布倫輕機槍,也可掛載小型炸彈。
1964年夏天,英國皇家空軍學院克蘭威爾分校的4架噴氣教務長教練機在伊恩·潘頓中隊長帶領下表演編隊筋鬥以拍攝宣傳照片,攝影師就在第4架飛機上。1963年,潘頓領導的噴氣教務長4機小隊正式成為皇家空軍學院的表演小隊,取代了原來的吸血鬼飛機。
1964年,5架蚊蚋T.1在霍利希德上空以T字編隊倒飛。蚊蚋教練機於1962年裝備英國空軍,飛行員們很快發現這種飛機非常適合特技飛行。蚊蚋的操縱非常敏感,與獵人相比作編隊特技的難度要大一些。英國飛行員認為放下10度襟翼並且不帶副油箱的情況下,蚊蚋是完美的表演用機。
1969年,9架蚊蚋組成的紅箭飛行表演隊正式成立。紅箭的塗裝方案是66年至69年間逐步完善的,包括67年後增加的三色尾翼以及68年末在進氣口前增加的白色閃電。紅箭成為獨立單位後可專注於特技訓練,而不被作戰訓練分散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