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懿旨,乾隆立馬沒脾氣。
正早朝呢,大臣一抬頭,龍椅上的皇上不見了。
太監都沒帶,乾隆一路小跑的來到慈寧宮。
見了太后,賠笑著說:
艾瑪,額娘,您老人家有事可以發個微信啊,有什麼嗑不能嘮的明明白白的呢?還整出個懿旨來,嚇死寶寶了。剛說了要整治文風會風的。
皇太后盯著電視購物,也不說話。
額娘,我給您跳個新學的街舞唄,彩衣我都帶來了。
太后未置可否。
動次打次動。乾隆自己尬舞了半天,一頭大汗。
太后冷不丁來了一句:
立後麼?
立!立!馬上立,只是皇后剛走,先立那拉氏為皇貴妃怎麼樣?
別整著沒用的,要滅口就直說,慧賢不就是被你立皇貴妃立死了麼?
這不一樣啊,先立那拉氏皇貴妃,攝六宮事,主持工作,兩年皇后大喪已過,再考慮冊立皇后。可好?
攝六宮事?又是從西洋哪裡學的新詞?
不不不,我自創的,咱不老是說得制度自信麼?
好吧,要昭告天下,你四十歲萬壽那天攜新皇后到慈寧宮給哀家請安。跟關外準備進京的鐵帽子王們說一聲,機票退了吧。
乾隆心說:這年頭,怪不得老太太過馬路都沒人敢扶呢。不敢惹啊。立後,也不過是走個形式,我一國之君,詩文風雅,歌舞風騷,外面樹林大著呢。
乾隆皇帝終於妥協,還是找藉口說自己不忍在孝賢皇后剛去世時就辦婚事,堅持要等皇后喪葬滿兩年後再封皇后,因此先將嫻貴妃封為皇貴妃,為此他甚至給尷尬的嫻貴妃自創了一個他父親和祖父時期從來沒有過的封號「攝六宮事」,為了能晚幾年立後,也是煞費苦心。
「朕以二十餘年伉儷之情,恩深誼摯,遽行冊立,於心實所不忍。但思皇后大事,上軫聖母懷恩,久而彌篤,歲時令節,以及定省溫情,朕雖率諸妃嬪及諸孫問安左右,而中宮虛位,必有顧之而怡然者。固宜亟承慈命,以慰聖心……冊命嫻貴妃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
孝賢,我對不住你啊,這麼快立後可都是他們逼的,你要生氣,就打雷劈他們家wifi吧。然後話題一轉,但是家有有七十老母,我又得為了天下百姓鞠躬盡瘁,老媽總得有人照顧吧,立皇貴妃吧,以人民的名義。
深情的丈夫、孝順的兒子、勤勉的公僕,戲份足足的。
說起皇貴妃,很多人一想到這個詞就是楊貴妃,其實是不對的。楊貴妃只是貴妃,並不是皇貴妃。
皇貴妃在皇后之下,貴妃以上,一個編制。一般是皇上非常寵愛,愛的要死要活的了,不同於一般的妃嬪,但受條件限制,比如不便廢后,無法立為皇后。
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是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的續後孫氏。朱瞻基就是繼位時差點被叔叔半路殺掉的喜歡蛐蛐的那位「促織天子」。
孫氏自小被接入宮中撫養,宣宗即位後冊封為貴妃,依例,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因宣宗寵愛孫氏,破例讓她得享像皇后一樣的金冊金寶,「皇貴妃」之稱由她而始。
清朝沿用這個制度。但皇后在世,這個位置一般是空缺。因為立皇貴妃直接威脅到皇后,這是「寵妾滅妻」。相當於直接向天下子民表明:皇后,一國之母,你們的媽,我不愛了,我隨時準備公開私奔,你們愛咋咋地吧。
這嚴重影響皇后的體面和尊嚴,會引發國體動蕩,一般情況下,皇帝不會自找麻煩,捅這個馬蜂窩。
當然,一般的妃子也不敢存這個非分之想,到了貴妃就很知足了,再上一步,那就是跟皇后撕破臉了。「皇上,愛我你就抱抱我!求別立!」
順治朝的董鄂妃是個例外。
董鄂妃是清朝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順治的第一位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孝莊的侄孫女,被廢為靜妃。孝莊又立了一位侄孫女,繼後孝惠皇后。可是,作死小能手順治帝對這位妻子實在沒感覺,又想廢。
這一次,孝莊太后和滿朝大臣不幹了。廢了一個就得了,這一天天的,你這是跑來過癮來了?一些直男御史,都準備拼命了。
皇上,你再廢一個試試?你要是敢廢皇后,你信不信我……我弄死……弄死我?
最後,無奈的順治也沒敢再廢,但是封董鄂氏作為皇貴妃,讓她管理過後宮事務,並沒有明確攝六宮事。
「攝六宮事」,這還真是乾隆的重大制度創新。
(待續)
讀史使人明智。蒙山小墅邀您一起來探索更好玩的歷史。認真原創,感謝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