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晚看了電影《叔叔》。
劇情並不複雜,情節也沒有刻意的煽情,娓娓道來,就像漫長的人生,經得起打量。製作成本相信也不會太高。但《叔叔》之所以受人關注,因為他講的可能就是你的故事,我的故事,是我們身邊普普通通的同志的故事。
老一代同志,大部分走入了異性婚姻,兩位男主角,一位離異,一位仍然在異性婚姻裡。65歲的海離異後獨自帶大兒子,但兒子好像知道父親的性傾向,從他們的互動來看,海在家裡小心翼翼,家裡氣氛很壓抑。
而70歲的柏開計程車,臨到要退休時遇到了海。他們相遇在公園裡。柏先是在廁所裡打望,沒有合適的,出來遇到海,上前打招呼,他更希望是一次速戰速決的約炮,然後回家。所以單刀直入的問海,「要不要進去?」
海扭頭看了看廁所,意思是,以後熟悉了再說。柏起身就離開了,沒有一絲絲的留念。
2
第二次,柏又在公園裡遇到了海,他們的情感開始加速發展。之後,柏開計程車要送海回去,海本來想坐在前面,但柏提出說,你還是坐到後面吧。那種擔心別人知道他們的關係,處處隱藏的感覺,讓我感到壓抑。
整部片子,有很多場戲,是在香港的銀河桑拿裡拍的,在小暗房裡,柏和海依偎在一起。他們在家裡都沒有出櫃,而香港的居住環境也比較擁擠,所以,桑拿是他們的偷歡地。
暗房裡光線灰暗,但這裡對很多同志來說,是可以脫去偽裝的「天堂 」。
有一天海的兒子一家出去旅遊了,海邀請柏去他家。柏需要找理由,才能外出夜不歸宿。他跟妻子撒謊說要去深圳按摩,因為肩膀很痛。
影片裡有一個鏡頭,讓我看了一驚,柏在找東西時,鏡頭突然切到他的妻子清,作為同妻,清的眼神讓人發涼,也許她有感覺,但她是隱忍的。他們的家庭至少在表面上是「美滿的」。一個同性戀,娶了老婆,有兒有女,看似圓美。
在每次家庭吃飯時的放鬆與歡笑背後,我都會看到清的那張臉,沒有生氣,白紙一般,隱忍和壓抑寫在臉上。
3
柏去了海的家裡住了一夜,那是屬於他們倆個人的夜晚,也許活到70歲,柏也只經歷了這一次。他們一起買菜,一起做飯,相互依偎,就千千萬萬的情侶一樣。作為觀眾,我看上去就愉悅了很多。這一天太珍貴了,那可能是很多老同志一輩子都不敢想的事情。
海想約柏下周六再聚,柏說他要嫁女兒,海要送個紅包,柏說,「不如你到時候自己送過去啦」。就是邀請海去參加他女兒的婚宴。那是一種難得的,對各自關係的認可,當然也包含信任。海問,「你不擔心家人問嗎?」,柏說,「沒可能的啦。」
在女兒的婚禮上,柏向他的妻子清介紹了海,他撒謊說,是以前的老鄰居。清的眼神裡,充滿故事。
海一家都信教,他要送一個掛件給柏,說可以掛在車頭,祈禱他平安。柏說他不信這些,他的朋友,當年從內地逃港時,滿身都掛滿了各種護身的,但他第一個死。所以,他只相信自己。
後來柏把這個東西還給海,說他退休了,不需要這個了。海說了一句,算是全片中最催淚的一句話,他說,「如果你不跟我一起去教堂,要是我死了,到哪兒去找你呢?」
說完,他淚眼婆娑。
他們活著的時候,可能很難在一起,期待死了能跟愛的人一起。
4
除了柏和海的個人故事,叔叔這部電影裡,還有老年同志小組爭取政府修建同志安養院的故事,他們需要去政府會議上發聲,除了一位老同志可以,另外一些都推脫說,自己不能去,擔心別人看了電視會被出櫃了。
海也參加了老年同志小組,他說,就算有同志安養院他也不敢去住,他要去住「正常」的養老院,不想兒子知道他是同性戀。
真正讓人傷心的是這個部分,我們談同志老了怎麼辦?當一些人為同志爭取老了可以一起生活,相互照應的機會時,他們更顧慮的其實是,這樣不是出櫃了嗎?
到老了,到死前,也要去「正常」的養老院。因為對歧視的擔心,對外人看法的在意,在死前,他們還是無法活出自我。
所以,海的那句追問,讓我特別難過,「要是我死了,到哪兒去找你呢?」唯有來生,也許才能做回自己,才能放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者靠著信仰,支撐著自己。
電影中,有多位群眾演員,是真的老年同志,其中有兩位還來親友會辦公室做過分享,去年春季我在港大做訪問學者時,還參加過兩次他們的線下活動,在影片中看到他們,倍感親切。
我們都會老去,我們也終將走過恐懼,做回真實的自己。(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