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了一些關於殯葬改革的「新聞」,想起一部讓我感觸頗多,且久久不能忘懷的韓國電視劇——《家門的榮光》
之所以不簡稱「韓劇」
是覺得這個詞容易帶來太多偏見
"
梗概:(前面有點長可以直接往下翻聽我胡說八道)
河萬基會長一手振興了已經沒落的河氏宗家,雖然他並非河家的親子孫,但他決心把河氏宗家精神傳承下去。會長孫女河丹雅端莊典雅,在大學裡教授歷史學,十分喜歡傳統文化;卻偏偏遇見靠收舊貨、放高利貸發家的暴發戶李萬甲之子,以利益為行為準則的李江石。大家在不斷的矛盾觸發中逐漸相互理解,以各自的方式維護著各自家族的精神面貌。
主要人物:
河萬基:河氏家族大家長,與河家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堅守父親的信念,一輩子主持著大家族,威嚴之下,也給晚輩造成極大壓力與束縛。
河丹雅:河萬基會長的孫女。品行端莊,舉止優雅,在大學裡教授歷史學。她喜歡、崇尚傳統的東西,對家裡的長輩也十分敬愛。
李江石:暴發戶李萬甲的兒子。父母原本又窮又沒有知識,靠收舊貨、放高利貸發家,但他並不以父母為恥,他反而能理解父母的處境,理解父母躋身上流社會的想法。冷酷好鬥,一切以利益為準繩。
河書英:河家宗孫,河萬記會長的長孫,以宗孫的準則要求自己的一切行為,甚至對於家族包辦婚姻的妻子,更多的也是強調宗婦的身份,即使被背叛、被離婚仍舊央求妻子以宗婦之名完成葬禮。
河泰英:河書英的孿生弟弟,外表、性格、興趣等都與哥哥完全不同,因為晚出生10分鐘,他沒有受到所謂宗孫的束縛,卻也同時活在兄長的「陰影」之下,抱著「既然什麼都沒有大哥好,不認真也無所謂」的心態遊戲人間。 (右二)
全劇54集,實在太長,所以決定只講第二集葬禮部分的處理,很喜歡這部分。
女主角的曾祖父故去,河家人趕回老家舉行葬禮,以葬禮為線,交代各個人物的社會關係背景,展開故事敘述。
從葬禮的準備開始:招魂(劇中譯為喊叫)
家族老人商議葬禮事務
河會長為父親清洗、收屍
入殮
另一邊,李家父子為了「學習」名門宗家的體面的葬禮前往弔唁。
巧妙的將喪葬的細節安排於劇情中
不同的人對傳統喪葬的看法關注之處不同,一方面又表現出現在人對許多傳統禮儀的陌生與不解。
女主角學校同事前往弔唁並組織學生學習
悄咪咪借老師之口開始科普
儀式也並非一成不變,重要的是家人對先人的尊重
第五日:出殯
葬禮過後,因河家子孫接連發生的「荒唐事」,河萬基會長不禁為一手振興的河家宗家感到擔憂,多條獨立而又糾纏的故事線由此展開。
它有著很多普通「韓劇」的樣子,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家庭矛盾、車禍...
但它的特別之處,動人之處,在於其對文化的尊重,巧妙通俗地展現出韓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矛盾與碰撞、以及對二者的探索。
河家人作為「名門宗家」看似深陷囹圄,李家人「想方設法」想成為名門宗家。
而作為一部電視劇,它自身又是將傳統文化與現今傳播媒介的有機融合的典範;
喪葬禮儀,婚禮,祭祀,細緻入微地展現給觀眾,且與劇情結合緊密、不枯燥無趣,讓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美好的儀式感;
也能看見傳統大家長的獨裁、重男輕女、家門面子大於家人本身的種種矛盾點,予以觀眾警醒。
因為這部作品,我第一次有意識地感知到,傳統文化在現今社會中彆扭的現狀及其自身的美好與不完美;同時又感慨於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文化的是可以這樣美好又溫柔地傳播的。
《家門的榮光》中傳統大家庭中對家族產業的傳承和堅持,並大段的向觀眾展現著韓國的家族傳統和風俗習慣,女主角大家閨秀河丹雅與暴發戶戀人李江石的愛情夾雜著家族的矛盾,在現代觀念和傳統觀念的摩擦中驚爆出了趣味的火花。韓劇就是適當地拿捏著民族性和世界性元素的分寸,將民族的情感體驗恰到好處地包容在世界文化的關懷之中,韓劇所體現出的世界性氣質不僅僅是借鑑了現代意識和影像表現手法,也在於通過民族文化的表述,容納並且豐富我們對共同面臨著的世界性文化命題的審美理解。(人民網評)
回到開篇所說的「新聞」,實在令人唏噓
傳統文化的揚棄,首要應啟民智
私以為,殯葬方式,選擇權應交予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