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獻給社會人——一句無釐頭的話讓這隻粉紅色小豬又紅了一把,從兒童界紅到社會人界,毫無懸念地晉升為最新的社會人icon。
在剛剛過去的兒童節,佩奇更是成就了整個社會的一次狂歡。大朋友們紛紛曬出自己的佩奇貼紙、手錶、T恤或蛋糕來歡度六一,同時為自己貼上「社會社會」的標籤,彰顯跟上潮流的生活姿態。
但我卻更喜歡脫離了社會人標籤的佩奇。兒童節當天,選擇陪孩子看《小豬佩奇》的動畫片來慶祝節日,一邊看不由得一邊在心裡感嘆:這麼簡單的劇情,裡面卻寫滿了親子之間的愛意和豬爸爸豬媽媽的育兒智慧:
最好的陪伴是參與
美其名曰「陪孩子玩」,現實是孩子玩積木,大人玩手機。美其名曰陪孩子出去走走,結果孩子一個人在前面走,大人跟在後面玩手機……我曾經在小區裡看到一個媽媽帶著一個走得不太穩的孩子坐搖搖車,孩子很費力地將硬幣塞進了投幣口,搖搖車從啟動到停止的幾分鐘時間裡孩子卻沒能爬上車,他的媽媽一直在旁邊玩手機,什麼也沒看到。
我們常常說,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但並不太清楚高質量的概念——在佩奇爸爸媽媽的身上你或許可以找到答案:佩奇和喬治喜歡踩泥坑,爸爸媽媽也跳進去一起踩,一家四口在泥坑裡哈哈大笑的畫面特別有感染力。佩奇和喬治熱衷於在電腦上玩小雞下蛋的幼稚遊戲,豬爸爸看他們玩了一陣後興致勃勃地說:「接下來輪到我了!」於是快樂又多了一分,佩奇和喬治坐在爸爸的肚子上笑到停不下來……難怪大家都說小豬佩奇一家是有魔性的豬,讓人看完嘴角帶笑。
豬爸爸豬媽媽示範了很多高質量陪伴的正確姿勢:全神貫注地陪孩子下棋,扮演成病人參與到佩奇和好友的角色扮演中去……佩奇和弟弟充分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注和關愛,父母的參與讓孩子玩得更開心——原來,最好的陪伴是參與。
最好的說服不是講大道理
「孩子,媽媽是為了你好,你要聽。」「孩子,很多道理你都明白,為什麼還要這麼做……」這樣的句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當我們還是孩子時,父母常常通過講道理來說服我們,如今,我們又把同樣的道理和孩子講了一遍又一遍。但是看了小豬佩奇的動畫片,你會發現豬爸爸豬媽媽從頭到尾沒有講一句高深的話語。
小豬佩奇買了一雙新鞋子,因為太喜歡不願意脫下它。她洗澡穿著它,睡覺也穿著它。豬爸爸豬媽媽居然能尊重她的想法,只不過第二天他們通過帶著喬治踩泥坑的方式,讓佩奇心甘情願地換上了別的鞋子。佩奇學溜冰摔倒想放棄,豬爸爸也知道後穿上溜冰鞋也狠狠地摔了一跤,用實際行動告訴他:摔跤很正常,大人也會摔跤。
沒有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脫掉新鞋,也沒有講「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大道理,但一切道理都通過行動傳遞給了孩子——不得不說,豬爸爸豬媽媽是有智慧的父母!
最高級的教育是先控制情緒
情緒失控、吼完孩子又後悔——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控制情緒審甚至成為部分父母們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一件事情。
豬媽媽卻是情緒控制的高手,佩奇和喬治在她忙於工作時弄壞了她的電腦。換作其他父母估計第一時間就會暴怒,訓斥孩子不該這樣。而豬媽媽卻第一時間接受了孩子們的道歉,並叫來豬爸爸修理電腦以儘快解決問題。
失控的情緒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並且不利於解決問題——在控制情緒這件事情上,或許我們都應該向豬媽媽學習,不要圖一時的情緒發洩,而是更好地尋求解決方案,耐心地和孩子溝通問題所在,只有在雙方情緒平穩的狀況下進行的教育才能發揮最大效用。
簡單的畫面,生活化的故事情節,沒有講述任何大道理,但卻能引發父母們思考、學習到一些育兒的技巧。小豬佩奇或許能為你和孩子帶來共同成長的歡樂時光。
童話爸爸,每晚陪你遊覽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