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王羲之的名筆 盡數顏真卿近40年作品

2021-03-04 書法易

   ⑥顏真卿書法教程   

靜態截圖

▲免費領取《顏真卿楷書書法視頻教程+臨摹練字教學講座+顏體書法教程》,關注公眾號後輸入:顏真卿


說不盡的顏真卿

 

2019年1月16日一2月24日,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將舉辦「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預告消息一出,業內亢奮,書法圈和收藏鑑定圈人士奔走相告,以為必是近年來水平極高的「極品」展覽。尤其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同期向日本借展鎮館之寶顏真卿《祭侄稿》,是首次赴日亮相,更是令大家無不歡呼雀躍。

東京國立博物館:「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

展覽海報

顏真卿是少有的與王羲之並駕齊驅的曠代大師。他的歷史功績如巍巍高山,這在別人或許是一句客套話,在他卻反而是一句猶嫌不夠到位的庸常評語——「巍巍高山」竟是庸常評語,這讓許多書法家著實想不通。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的貢獻,是在兩周秦漢金文篆隸章草的書法「古風」籠罩下,以一手優雅的、舒捲自如的行草書,亦即是史籍所載王獻之建議父親要「宏逸」的獨特的新書風,走向魏晉的「草」與「楷」。草書本有後漢張芝,楷書有三國鍾繇,算起來都是王羲之前輩。但唯有王羲之,把古法的草和新體的楷作了一次千古未有之融合,形成了魏晉行札書的體式,統治了三千年以來的書法史。這樣不世出的輝煌業績,當然是震古爍金的。

顏真卿(709—785)

顏真卿的貢獻,在「草」與「楷」之上又以一種非常超前的藝術表達,分道行遠,以一個古來文字書寫實用時代無法成功的「藝術化」方式,塑造出了唯一的「顏體」特有的典範。即使是同為唐代名家的初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盛唐徐浩、李邕直到中晚唐柳公權,這一連串的書法大咖若真的排起隊和顏真卿打擂臺,也基本上是望風披靡、無力抗衡。顏真卿有此入出凡超聖的修為,自然足以為萬世所敬仰。

▲▲點擊上圖購買

顏真卿最負盛名的當然是楷書,「顏柳歐趙」,向來是清末民國以來學書入門不二經典,尤其是國民小學課本中約定俗成的規範。論時間,應以歐陽詢為冠,但多少年來大家不約而同都奉顏為尊;似乎是獲取了大多數士大夫讀書人的心。有人把他歸結為忠臣烈士,萬古一雄;因為歐、柳無此節烈,而趙孟頫更是被指軟媚,故爾顏真卿在書法史上的「首位度」穩穩噹噹,更是實至名歸了。

顏真卿《勤禮碑》

顏真卿楷書的最大貢獻,是他把唐代楷書作了自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以來前所未有的、徹底顛覆的大改變,這種「顏家樣」的獨特性,自有楷書以來就曾未有過,故世稱「顏體」,有明確的獨創性。千古一人,無有其匹,當然是大師級的人物。但還不僅僅是如此。顏真卿竟更能把他的「顏體」寫得與時俱進,八面生風,隨時新意疊出,這又是他的獨門絕技,歐、虞、褚亦不及也。排列一下:

34歲書《王琳墓誌》(741)

43歲書《郭虛己墓誌》(751)

44歲書《多寶塔碑》(752),進入顏體的成熟期

45歲書《東方朔畫贊》(753)

50歲書《謁金天王神祠題記》(758)

54歲書《鮮于氏離堆記》(762)

56歲書《郭家廟碑》(764)

62歲書《大字麻姑仙壇記》《臧懷恪碑》(771)

63歲書《大唐中興頌》《元次山碑》《八關齋會報德記》《宋廣平碑》(772)

64歲重書與三書《天下放生池碑》(773)

65歲書《幹祿字書》(774)

68歲書《李玄靖碑》(777)

70歲書《顏勤禮碑》(779)

72歲書《顏家廟碑》(780)

……

34歲書《王琳墓誌》(741)

43歲書《郭虛己墓誌》(751)


44歲書《多寶塔碑》(752)

45歲書《東方朔畫贊》(753)


54歲書《鮮于氏離堆記》(762)


62歲書《大字麻姑仙壇記》(771)

62歲書《臧懷恪碑》(771)

63歲書《大唐中興頌》(772)

63歲書《元次山碑》(772)

63歲書《八關齋會報德記》(772)

63歲書《八關齋會報德記》(772)

65歲書《幹祿字書》(774)

68歲書《李玄靖碑》(777)

70歲書《顏勤禮碑》(779)


72歲書《顏家廟碑》(780)

據此排序,乃知顏真卿在一個世所周知的固定的「顏體」個人風格中,竟有如此多的變化。從三十到七十歲,橫跨四十年的楷書面貌,既有循序漸進逐漸變化的基本軌跡;還有對每一作品的獨到把握。對傳於今世顏書二十多件的分析告訴我們,除年齡作品前後變化差異之外;在63歲時一年之間的《大唐中興頌》《元次山碑》《八關齋會報德記》《宋廣平碑》共四件,如果比較一下,互相之間風格差異仍然極大,並無一重複雷同。這就是說,顏真卿看自己的「顏體」楷書,不僅著眼於「體」以致生千篇一律千作一貌之弊;而是針對每一作皆施以獨特的匠心和形式語言。這樣的創作意識,別說在唐代絕無僅有;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對照那些充斥遍至的奢談千人風格而極度狹隘頑固的書法觀念,也同樣堪稱絕無僅有!

《大唐中興頌》《元次山碑》《八關齋會報德記》《宋廣平碑》風格差異仍然極大,無一重複雷同

看顏體如果只看到「體」,那是很外行的做派。而把二十幾件名作排比起來,領悟到顏真卿在幾千年前即已先知先覺,成功實踐了我們幾千年後才費力提倡還遇到很多不以為然誤解的「一作一面貌」式的藝術創作要求;這樣的超前幾千年,有哪個即使也同樣擁有領袖群倫地位的名家所能達到?

這還是僅僅就顏真卿的「顏楷」碑刻論,如果還綜合傳世墨跡本如《告身帖》《祭姪稿》《劉中使帖》和刻帖《爭座位帖》等等,那又是一個多大的書法世界?以一人之力有這樣的覆蓋力影響力,自古以來,除顏真卿外並無第二人。

顏真卿《自書告身帖》


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爭座位帖》

故爾這次東京展的展題,提法是「超越王羲之」。初見時曾頗為躊躇;學者思維講究嚴謹,王右軍顏魯公分領不同時代,歷史功績也不同,原無所謂誰超越誰;但仔細一想:論顏公在一個楷書中的「一作一面貌」的強烈視覺藝術風格表達,這倒的確是王羲之時代也沒有過的。「超越」云云,似亦不為無據。

顏真卿的楷書開宗立派,千古一絕,他的行草書也是驚天地泣鬼神,《祭侄稿》當然是首選,還有《祭伯父稿》《爭座位稿》,合稱「三稿」。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展時作為廣告招貼宣傳的,正是臺北故宮藏的《祭侄稿》圖版。表明這件名作是他們此舉的一個最核心內容。

東京國立博物館:「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

展覽海報

我少時學行草書,也是照老輩人的規矩,先學《祭侄稿》,以求「取法乎上」,但一直找不到感覺,困惑不已。後來想想要不就《爭座位稿》吧?再後來又是《祭伯父稿》,輪番試了一圈,仍然不得要領。

顏真卿《劉中使帖》

偶然發現顏真卿有一封手札《劉中使帖》,大為興奮。首先想到的是在初學入門時,老輩書家都告誡我們,要學堂堂正正之象,顏真卿自必是首選。還有一個老說法,叫「顏筋柳骨」,顏真卿勝在「筋」,有彈性;柳公權勝在「骨」,清峻削拔。對照字帖,印象也八九不離十。但少時侍奉沙孟海先師,每有家長帶著十來歲的小女孩拿書法習作來求教沙老。當時初學流行正是一水兒的顏體。家長孩子走了以後,沙老對我說:很清秀的一個小女孩,怎麼教她寫一手重濁的顏體?我當時回答:顏筋柳骨,她老師和父母肯定也從旁聽到這個說法,於是隨大流。但學學顏體之「筋」,有力度有彈性,總歸不壞。

殊不料,沙老卻非常不贊成。解釋說初學兒童,寫趙孟頫也並非不可以;至於筋骨,那是要有相當基礎以後考慮的事,現在橫平豎直,才是第一要緊的。這在當時很讓我驚愕自己的粗心大意。

楷書中的顏筋,有鬚眉男兒氣,但也易濁。「叉手並足如田舍郎翁耳!」這是南唐李後主對顏體的批評。而米芾則更論曰:「顏書筆頭如蒸餅,大醜惡可厭」;又「顏行書可觀,真(楷)便入俗品」。這些批評,或在精神上與沙老的議論脈息相通?但顏楷雄強重拙卻不惹人喜歡曾是事實,那麼「可觀」的顏氏行書何在?得非《劉中使帖》耶?

旦夕揣摩品讀,乃知此為不「入俗品」、不「醜惡可厭」、不「叉手並足田舍郎翁」而又有充分的顏筋特徵的絕世妙帖,於是,每日反覆臨習,自謂得其精妙。今日拙書行草中,仍然有許多《劉中使帖》的筆法意識和痕跡。三五行字而受益良多,或正是得益於當時沙老的隨口點評而悟得大道所在也。

顏真卿《湖州帖》

「顏筋」是十分重要的,無它就不成其為顏真卿。比如顏書傳另有一札《湖州帖》傳世,但因缺少「筋」的彈性線條和專屬筆法,終不為後來者追捧;以至鑑定家們多認為《湖州帖》系北宋米芾臨顏之臨本,已非顏筋本貌矣。

顏真卿《祭侄文稿》

由這個「顏筋」伸延到現在的當紅名角兒《祭侄稿》,或許悟性所得,另有一重新境界也未可知。二十幾年前在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上本科生課,討論顏真卿。讓學生們拿出《祭侄稿》印刷本,當時還只是黑白印刷,字帖紙張也很差,只能看一個大概。但我指著字帖中段的幾處勾塗劃改或墨點示錯之跡,說在顏楷二十種正書字帖中找"顏筋",不算本事,因為辨識度高;在《祭侄稿》手卷各行各字中找「顏筋」,要有一些積累了。一個短豎,一個繞筆,有「筋」則勁健,無「筋」則坍塌;有「筋」則強弩射千裡,沒有則疲沓軟弱甚不足觀。但最有趣味的,是令學生們專門試試臨一下這些勾塗劃改點誤墨團的筆畫,看看在一個並無文字意義的劃線過程中,能否感受到一種"筋"的彈性美感?我摘出的幾頁如下,共七處:

「每慰人心」前有四字被圈改;

「爾父」下有密集塗抹方塊;

「賊臣不救」前有六字長線條圈改;

「移牧何關」中有三字、二字圈改;

「攜爾首櫬」下有四字塗改;

「遠日」側有二字及以下塗改;

「幽宅」後有一字塗改;

學生們最初是為了連正字都臨不準而大傷腦筋,老師居然還要逼著他們去關注摹仿塗改圈改,自然都覺得大謬不然、一臉的不屑,認為是陳老師在戲謔他們。但在孤立的勾塗劃改嘗試體驗之後,忽然覺得這個練習其實十分有難度。因為這些塗改圈改的筆畫墨點,看似不正規,其實都隱含著大師的筆法動作,沒有一筆是疲沓軟塌,而是「筋力」彈性十足。摹仿並不容易,反覆多次也達不到原帖的質感。我當時就告訴學生們:「巧學習」不是僅注重寫字技巧,而是不放過任何機會和可能性來理解和培養審美感受還有判斷力。

多少年過去了,學生們當初在課堂裡的畏難、不屑、惶惑的表情,還時時浮現在我腦海裡,成為我的四十多年書法教學生涯中一個非常有趣的記錄。而從二十多種顏真卿楷書碑誌的按年齡排列、到回憶沙孟海先生曾經不一概贊成小孩入門必須先學顏、再到我從顏公《劉中使帖》中真正理解「顏筋」之旨、又到在鑑定收藏界對顏真卿(傳)《湖州帖》因少「筋」而遭鑑家質疑、再到在美院教學取《祭侄稿》為範本卻有意捨本逐末、去追究勾塗劃改之跡並專注求「筋」的徹底表達我以為,書法名家名帖的審視、甄別、鑑定;和學習臨摹教學,十分需要培養起書家一種"通感"的審美把握能力。而顏真卿正是因為擁有如此宏大的傳世作品體量和種類;於是它正可造福於我們,並且已經創造出了一個可以讓我們肆意馳騁的美學世界。

推薦閱讀(點擊下方標題可打開連結)

相關焦點

  • 爭議聲中專訪東京國立博物館顏真卿大展,一覽從唐風到日本的書法傳承
    「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展覽等待參觀的觀眾對於愛好書法的觀眾而言,能夠親臨東京國立博物館觀賞備受關注的「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展覽,僅剩下一周多的時間。「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展覽現場但也正因為這場東京國立博物館近年來的第二次中國書法大展,顏真卿早、中、晚期的書法代表作、宋四家「蘇黃米蔡」、八十年來以為早已毀於戰火的北宋《五馬圖》、因真偽辯論了大半個世紀的「天下第一草書
  • 顏真卿大展引爆日本,呼叫臺北:何時能來大陸展?
    「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展覽現場2019開年第一大展,當屬剛剛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的顏真卿特展,展覽還沒開幕就已經上了好幾次熱搜,各路人馬吵翻了天,只因為其中的一件展品顏真卿《馬璘新廟碑》唐人崇尚王羲之,對顏真卿的重視不如後世。顏真卿地位的上升自宋人始。日本人把這次展覽直接命名為「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可見其深受宋文化的影響。
  • 顏真卿為何可以與王羲之相提並論?看過這些你就明白了
    顏真卿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與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一道,並行不悖。顏真卿在書法的各個領域所體現出的創新性貢獻,造就了書法史上的顏真卿。歷代對顏真卿書法的接受,各具特色,異彩繽紛。在這個過程中,因其多方面的原因,清代對於顏真卿書法的接受,有著鮮明特色。
  • 這位高官,書法融合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三家精髓,而自成一家
    處於唐楷頂峰的有三位大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成為後世學習楷書的楷模!寫楷書者,能達到顏、柳、歐、趙任何一家的水準,也就滿足了!而清代有一位大書法家,取顏、柳、歐三家精髓,可以說把楷書寫到極致,而自成一家!
  • 西安發現唐代貴族家族墓地 顏真卿真跡首次考古發現
    顏真卿亦善詩文,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顏真卿的楷書雄秀端莊,方中見圓,內緊外放,用筆得篆籀法,故筆力渾厚凝重,雄強有力,結體寬博大氣。其傳世書跡包括《顏勤禮碑》、《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多寶塔碑》等,傳世墨跡包括《祭侄文稿》、《自書告身帖》等。
  • 唐-顏真卿行書《送劉太衝敘》作品欣賞
    顏真卿祖籍原在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故他每自稱琅邪人。其實其祖先從十三世祖顏含起,就隨晉元帝渡江,遷到建康上元(今南京江寧),僑居長幹裡顏家巷。顏真卿出生在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26歲進士及第,由此踏上仕途,是歷任唐代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的重臣。顏真卿在中國書壇上的地位,足以和書聖王羲之比肩,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 邵巖玩膩射書,玩漁網書法,自稱:可比王羲之的《蘭亭序》!
    這位專家教授,最近玩膩的注射器的「射書」,又開始用漁網來創作,一網撒下去,宣紙上墨跡斑斑,隨後拖著漁網,留下拖痕,一幅「絕世」的作品就出爐了!邵巖還這樣高度評價自己的作品:「我把它的價值看作是當代的《蘭亭序》,一點都不次於王羲之的。」網友評論道:還要臉不
  • 王羲之名帖,一網打盡
    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範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 《淳化閣帖》為什麼沒有收錄顏真卿?
    宋太宗花十幾年功夫編了一部《閣帖》,目的是立標準,實現二王的「君臨天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堅持正確導向」。所以,不可能把「不學王」的顏真卿編進去。或曰,王在前顏在後,且王在顏的時代名氣大,顏豈能不學王?如果這樣,問題是從傳世資料看,顏的行書與王比,用筆、結體乃至點畫形態全不搭界,可以說面目全非,可否有如此學法?若承認這也是一種學法,且是成功的學法,那麼《淳化閣帖》為何不承認這種學法?
  • 顏真卿《祭侄文稿》書法鑑賞(高清圖)
    《祭侄文稿》中「父、楊、兇、史、輕」等字運筆疾澀,體現了古人所謂「顏字入紙一寸」的說法,這是對「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的最好的領悟和展現。三是篆籀氣的運用使《祭侄文稿》不同於晉唐以來的方頭清瘦,回歸了古樸淳厚之氣。如「顏、清、爾」等字;楷隸之法的出現讓作品奇趣迭出,如「門、陷、孤」等用楷法,「既、承」末筆波狀則取隸法。
  • 什麼叫「筆斷意連」?看看王羲之草書《遠宦帖》就知道了!
    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恆憂慮。餘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遠宦帖》,亦名《省別帖》。乃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一封書信。 此帖為王羲之晚年所作,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品,《遠宦帖》用筆細膩豐富,動作節奏鮮明,幾乎在每一線條內都有明顯的折頓提按,線形稜角突出,塊面效果強烈,用筆的來龍去脈交代得非常清晰
  • 王羲之的墨跡們!
    《行穰帖》為唐代雙鉤廓填王羲之草書作品,2行,15字。釋文: 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決不?大都當任。六、何如、奉橘帖《遊目帖》,唐摹本, 紙本。11行,102字。草書。又名《蜀都帖》。縱27.5釐米,橫40.9釐米。11行,102字。草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 每念長風,不可居忍。昨得其書,既毀頓,又復壯謂,深可憂。知賢室委頓,何以便爾,甚助,耿耿,念勞心。知得廿四日書,得(叔)虎廿二日書,雲新年乃得發。安石昨必欲克潘家,欲克,廿五日也。足下以語張令未? 前所經由,足下近如似欲見。今送致此四紙飛白,以為何似?能學不?十九、遠宦帖
  • 顏真卿楷書真跡欣賞,全世界只有一件真品,被珍藏在日本博物館!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當我們聊起中國的書法文化大家都非常的感興趣,要問大家最喜歡哪一位書法家,我想很多網友會想到書聖王羲之吧,王羲之的名氣在我國的書法界名氣非常的大,特別是他的代表作
  • 哪種毛筆更好用 顏真卿和柳公權的用筆之爭
    學書法的人都知道,顏真卿和柳公權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擅長行書、楷書,其行書氣勢遒勁,楷書筋力豐厚。柳公權的書法以楷書著稱,以骨力勁健見長。他們二人的書法並稱「顏柳」,並有「顏筋柳骨」之譽。《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的行書代表作品,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二行書」。這是顏真卿為其侄顏季明所寫的祭文草稿。《祭侄文稿》打破了晉唐以來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形成了一種寬綽疏朗的體勢。筆法圓轉,筆鋒內含,線條遒勁而舒和;其墨法蒼潤自然,渴筆枯墨,燥而無潤。這篇作品多次出現渴筆、枯筆,在重頓收筆處多有破鋒開叉的現象。
  • 首次考古發現「顏真卿真跡」,網友驚呼:38歲的他真是絕了!
    萬萬想不到千百年後,「顏體」竟然更新了,因為,顏真卿早年書跡真品首次通過考古發現了!當時大家還感嘆說顏體真不愧是「超越王羲之的名筆」,日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唐代元氏家族墓地中的一座夫妻合葬墓裡發掘出土了一方顏真卿手書的墓志銘——
  • 王羲之所有字帖,一網打盡(收藏)
    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範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 顏真卿最牛的一幅楷書,磅礴大氣,卻被外行人說成是「醜書」!
    欣賞書法作品是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的,不用基本的書法技法,很難有欣賞作品的能力,欣賞書法並不是一眼看上去好看就是好作品,更高層次的書法審美歷來都只是小眾藝術。我們今天談顏真卿最牛的一幅楷書,磅礴大氣,卻被外行人說成是「醜書」!這是顏真卿酒後寫的楷書,渾厚大氣,看不懂的人,書法基本沒入門!
  • 盡得風流——王羲之的尺牘之《適得書帖》
    黃伯思《法帖刊誤》以為:一則從文辭看,如「宅上靜眠」為「今流俗語」,二則從形體風神看,「筆無晉韻」,所以是「近世不工書者偽作」。這種評判基本合理。不過此帖並非一概「不工書」,一無是處,或可視為考察北宋王羲之刻帖真偽之樣本。——張天弓
  • 王羲之《十七帖》
    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徵》一文可以參考。  《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如《遠宦帖》、《遊目帖》等。據載:唐太宗好右軍書,搜集王書凡三千紙,率皆以一丈二尺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
  • 【學顏】顏真卿《麻姑仙壇記》臨習攻略
    該碑立於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年),後遭雷電毀佚,有原拓影印本行世。碑文蒼勁古樸,骨力挺拔,線條粗細變化趨於平緩,筆畫少波折,用筆時出「蠶頭燕尾」,多有篆籀筆意。其結體因線條厚重,為了在字的中宮留出餘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擴張,外拓的寫法被推向極致。後來的《顏家廟碑》渾厚過之,但寬博、端莊、剛毅、沉雄有所不及。《麻姑仙壇記》作為宋拓本的研究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仍然值得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