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咱們說到,
早在十九世紀末,
麻將就已經成為了風靡全國的娛樂活動。
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市井小民,
閒來無事總是喜歡搓上兩圈。
那麼今兒個,
閣主大大再帶你去見見咱們麻將界的祖師爺,
了解一下麻將究竟是從哪兒起源的~
關於麻將的起源地,
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
比較著名的有太倉說,寧波說,閩粵說。
其中,有一種說法得到了廣泛的印證,
那就是...麻將起源於阿拉寧波。
清末樊增祥《樊山續集》卷二十六《十憶集》有載:
「撮麻雀之戲,二十年前起於寧波,
今遍天下矣。」
撮麻雀,正是當時流行的對打麻將的稱呼。
樊增祥《樊山續集》刊刻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以二十年算起,正是十九世紀八十年代。
樊增祥是清代官員、文學家,光緒三年(1877)進士,
在《樊山續集》出版之前,
歷任渭南知縣、陝西布政使,
看樣子麻將起源於寧波的說法,
在當時就已經流傳很廣。
而且樊增祥並非寧波本地人士,
所以說,他的記載還是具有相當的客觀性滴~
/樊增祥像/
民國初年的文獻更是認為麻將發源於寧波。
譬如我們上回提到的
為麻將等博戲做過系統記載的徐珂《清稗類鈔》,
認為麻將「始於浙之寧波,其後不脛而走,遂遍南北」。
民國時期各路報紙上也不乏提及麻將起源於寧波的文章,
如王吉民在《小說叢報》上刊文《叉麻雀文》,
提及「麻雀之制,肇始於寧波」。
另外,不僅國內的文獻,
國外文獻也認為麻將起源於寧波。
在1923年出版的美國人J.P.Babcock
所著的《Mah-Jongg》(麻將)中,
作者在論及麻將的歷史時,也明確提到
麻將是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寧波發展起來的。
/天一閣藏日文麻將解說牌/
讀了前文的大家應該有所了解,
麻將實際是一種結合了古代博戲諸多玩法
並有所創新的新型博戲,
那麼,可以料想,它的誕生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也並非一人之力能夠完成。
在民國時期的報刊中,
也對麻將發明者進行了不少探討。
譬如《麻將推原考》認為麻將是由兩個寧波兄弟改良的,
而《麻雀牌的發明者》則認為是由寧波船戶發明的,
儘管這些結論非常模糊,
但綜合來看,
麻將可以說是由寧波漁民這一群體發明的。
而在眾多傳說中,
卻有一種說法將麻將發明者的殊榮授予了
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
那就是寧波士紳陳魚門。
在1925年的《紅玫瑰》雜誌上,
作家陳靄麓刊登了一篇名為《麻雀牌考補》的文章,
明確提出了麻將是由寧波陳魚門發明的觀點:
鹹道中,蛟川陳魚門為魚行先生,嘗附一舟出視漁區。魚門固好博如命,精於馬將(即馬吊)。在舟中日以紙牌消遣,然恆舊制之麻煩,於是因其例改諸將為「筒」「索」「萬」三色,色九號,號四張,凡百零八張,……復增「東」「南」「西」「北」「中」「發」「白」七色,色四張,共凡廿八張,合計之得百三十六張,後復益以「春」「夏」「秋」「冬」四季花各一張,共凡四張……後魚門亦舟中每多海風,紙牌質輕,易於飛颺,不能在露天鬥之,於是改為竹製。魚門去今不遠,吾甬人之熟於掌故者類能道其軼事,私家筆記或亦及之。
《麻雀牌考補》作於五十年後,
誠如其文所言,
「魚門去今不遠,吾甬人之熟於掌故者類能道其軼事」,
這樣看來,這種說法的可靠性還是比較高滴~
此外,《麻雀牌考補》的內容
也較為合理地解釋了為什麼麻將牌使用竹製,而非紙質,
而且這一說法也是目前唯一明確指出是
陳魚門將紙牌改為竹牌的,
而竹牌則是麻將的一大特點。
不過話又說回來,《紅玫瑰》雜誌並非學術雜誌,
它的嚴謹性跟可靠性有待考量。
但在更多原始文獻被發現之前,
「陳魚門發明麻將說」可以說是目前可能性最高的說法。
/德和堂內的祖師爺畫像/
對於到過天一閣的朋友們來說,
定是對這位陳魚門祖師爺一點兒不陌生的吧~
瞧瞧這被摸得鋥亮的手,
就知道咱們的祖師爺有多麼受歡迎。
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來咱們天一閣看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