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兩難全!離家參軍20年,39歲成司令回鄉探母,卻被母親打耳光

2020-12-19 騰訊網

常言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對於大部分的母親來說,其實都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遠走他鄉的,自己子女身上的一針一線都飽含了自己的寄託,失去了孩子就仿佛奪走了母親的全部。

也因此,有一句古話叫做「父母在,不遠遊」,為了盡到子女的義務,孩子應該更多地陪在父母身邊,多多幫父母的忙,成為父母的力量。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倘若是到了國家存亡的時刻,即是有大家才有小家,只有保護好祖國,才能擁有藍天下的幸福。

而晚清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正是經歷了這樣的時刻,拯救中華民族這一歷史使命化作了一片片塵埃,平等地落在了每一個中國人身上,有的人拍了拍衣襟仿佛從未有過汙濁,而有的人卻勇敢地擔起了這一片塵,投身復興中華的偉大革命之中。

少小離家,作別母親

開國少將賀健就是這樣一名勇敢的革命家,在中華民族飽受外敵侵略的生死存亡之際,他聆聽到了病入膏肓的中國大地的求救聲,並毫不猶豫地肩負起了拯救中國於水火這一歷史責任。

通過長達數十年的南徵北戰驅逐了一切外敵,隨著紅軍部隊一同橫跨南北統一天下,從而保護了千千萬萬個家庭,然而這樣的他卻也同自己的母親歷經了一場長達二十年的別離。

1910年,賀健出生在了湖北黃安縣(現紅安縣)的一戶普通家庭中,由於此時的中國已經慘遭無數列強的蹂躪,已是千瘡百孔,而這名開國少將自幼便目睹了無數的生離死別,他熟知時局動蕩對普通人的危害,從小便立志有朝一日要投身到革命的隊伍中去。

儘管少時的賀健並不是人高馬大,卻始終懷揣著保佑祖國疆土的遠大目標,而機會終於在他19歲時來了。

賀健19歲時,紅軍的隊伍偶然路過了他所在的村莊,見到這些身著破舊軍裝由無產階級構成的軍隊,原本只是一個放牛娃的賀健一下子來了興致,而當聽到紅軍的遠大目標後更是對他們肅然起敬,而想要參軍的念頭便也紮根於賀健的心頭讓他揮之不去。

在見識到紅軍的精神面貌後,賀健也陷入了內心的掙扎,他想要前去參軍,卻又不捨得作別自己的母親。

然而,當紅軍即將離開村裡的時候,賀健最終還是決定要參軍了,也因此他不得不去告別自己的母親。不過倘若直言要參加軍隊,母親一定會捨不得自己,於是賀健思來想去,最終認為應該將這件事瞞著自己的母親。

沒過幾天,賀健便隨著紅軍的隊伍一同走出了自己出生長大的村莊,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而母親卻僅僅以為他是要去外出求學當鐵匠。

南徵北戰,過門不入

賀健謊稱自己要去當鐵匠便離開了自己的母親,混入了紅軍隊伍中,加入軍隊後,他也十分勤奮,不管是什麼活都搶著幹,很快地便得到了紅軍將士們的認可,和他們打成了一片。

次年7月,他成功經受住了組織的考驗,加入了我黨。而軍旅生活他也從未怠慢過,長期隨著四方面軍徵戰四方,也因此積累了一定的聲望。

在這期間,賀健先後曾經幹過很多活,比如他曾經給徐向前同志當過警衛員受到了徐向前同志的大力讚賞。在軍旅生活中也由於精明能幹得到了同志們的認可,先後出任指導員、連長等工作,後來更是一路晉升到了八十團副團長、政治委員的位置。

他為人驍勇果敢,能徵善戰,多次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屢屢徘徊在生死邊緣並多次負傷,令人尊敬。

賀健在徵戰中,當然是多次經過了湖北省,但哪怕每次距離黃安縣都只有一步之遙,他也從不要求返回家看望自己的母親。

或許對於他來說,只要革命事業一天沒有成功,自己就沒有臉面見自己的母親,尤其是在自己撒謊騙過自己的母親之後,倘若拿不出半點成績,是千萬不能去見自己的母親的,而這成績就必須是解放全中國。

但賀健的思鄉情卻也始終很濃,雖然他不願意早早與母親團聚,卻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思緒,每到這個時候他便不由得想為母親寫一封信。

而早先他都將這份感情抑制住了,而他事業可以說小有成就時,他最終還是忍不住給母親寫起信來。被蒙在鼓裡的母親這才知道自己的兒子並不是去當什麼鐵匠,而是去當兵了,內心自然是變得五味陳雜。

一別二十載,遊子終回家

賀健何嘗不想同自己的母親團聚呢?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意識到中國再無後顧之憂的賀健終於達成了自己的目的,鑑於他為革命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39歲的他被任命為魯中南軍區司令員。

但他的心卻早已像是那脫韁的野馬,從天安門直接奔赴到了湖北省黃安市的老家,在建國後沒多久,他便馬不停蹄地奔了回去,想要見一見自己那闊別二十載的老母親。

當千裡迢迢返回老家的賀健見到母親後,母親卻毫不猶豫地給了賀健一巴掌,這一巴掌打在了賀健的身上,還是痛在了母親身上,很快地母子二人便相擁而泣。

母親此時更是老淚縱橫,她的這一巴掌是責怪賀健不辭而別,並且長達幾年的時間沒有絲毫信息,而這一個耳光後,她便又立馬原諒了他,不論如何自己的兒子能夠平平安安地回來那她便是最幸福的母親。

賀健的母親自從得知他參軍以後,一直在關注他的消息,自己的兒子為祖國的統一出了一份力令她很驕傲,她顫抖著拿起兒子的信件重新放進了抽屜裡,這是她這些年賴以生存的信仰,這些信件中也已經飽含了她的思緒,而賀健回來的這一刻便重新將這份思念灌注在了兒子身上,賀健不由得有些哽咽了,而這一聲淚俱下的場面令在場的人都有些動容。

賀健內心也明白自己這麼多年拼搏在外,從未回家看看自己的母親實在是過意不去,此後便經常陪伴在母親的左右。

1953年,他被組織送到軍事學院進行學習,卻還不忘帶上自己的母親,因為此時的中國已經安定下來,他可以自豪地向母親介紹中國各地發生的無數巨變,而現在歷經革命後的新中國才能讓千千萬萬的母親不再失去自己的孩子。

小結:

作為飽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賀健即使是在建國後也始終沒有忘記理論上的學習,始終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生活工作上以身作則,熱愛學習關心政治,始終堅持不懈地奮鬥,毫無疑問做到了一名當之無愧的共產黨員。

而賀健與他母親的故事也往往為人津津樂道,即使是這樣一名風光的共產主義戰士,卻還有著這樣催人淚下的過去。

但這個故事卻遠遠不止帶給了我們感動,我們要明白賀健毅然決然同自己母親不辭而別的根本動力,那是共產黨戰士心中的星星之火,為了拯救水深火熱的千萬中華人民拋頭顱灑熱血,正是因為這份無私奉獻的精神,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相關焦點

  • 【我的抗疫故事】自古忠孝兩難全,恪盡職守終無憾
    【我的抗疫故事】自古忠孝兩難全,恪盡職守終無憾 2020-04-09 18: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兵謝春生: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106歲的母親仍在等他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死傷了數千萬人,湧現了不少抗日戰爭英雄,他們為了民族存亡而獻出了一切,其中就有一個叫謝春生的抗戰老兵,他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尋母,106歲的母親仍在等他
  • 【抗疫一線】自古忠孝兩難全 一片丹心鑄警魂
    【抗疫一線】自古忠孝兩難全 一片丹心鑄警魂 2020-02-27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抗戰老兵參軍71年未回家,晚年回鄉尋親發現,106歲老母仍在等他
    自古忠孝難兩全,安知其中淚幾許?歷史記住了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但是更多埋骨沙場、默默無聞的將士們,他們父母妻兒將要承受的痛苦又有誰知道呢?比如抗戰老兵謝春生,15歲離家參軍71年未回家,晚年回鄉尋親發現,106歲老母仍在等他。01謝春生生於亂世,家裡有父母妹妹共四口人,經濟狀況很差。
  • 12歲參軍,41歲成少將,20多年後回鄉,聊了半路,才知車夫是父親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如果一個人參軍,20多年音信全無,相信他的親人,也不會再抱什麼希望了吧?今天要講的這位老人,就比較幸運,兒子12歲參軍,一走便是20多年,幸運的是,有生之年,他還能夠與兒子重逢,然而美中不足的是,20多年後,他的兒子,竟然沒能夠一眼認出自己,這位老人,便是開國上將王扶之的父親。
  • 他想當兵卻被母親綁住,趁母親熟睡偷偷離家,再見時兒子已成司令
    可以說,在這38年歲月裡,足足幾代人的青春記憶,都是被戰火所填充的。可想而知,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而在民國時期,曾經有位進步青年想要當兵,他的母親知道以後,為了阻止兒子的選擇,專門用繩子將兒子綁住,結果,兒子還是趁老母親熟睡時偷偷逃離了家裡。兒子這一離去,就是足足18年的時間。不過,當18年後,兒子再回來的時候,已經是一位司令了。那麼,這其中還都有哪些故事和曲折?
  • 郭玉瓊:《四郎探母》在兩岸都曾挨罵的京劇
    這首先是說,表述乃至生產著傳統儒家意識形態的戲曲藝術,大多為宣揚倫理教化之最大者的「忠孝」觀念,同時將夫妻、父子等等個體的私密情感作為與「忠孝」衝突時必然乃至正義崇高的犧牲。這種情狀在傳統戲曲劇目中舉不勝舉,比如響噹噹的《趙氏孤兒》。而《四郎探母》中的楊四郎不僅不顧家仇國恨,在敵邦盡享富貴榮華,而且不以「天倫為大,忠孝當先」,赴宋營見了老娘親弟、結髮糟糠之後,重回敵邦。
  • 抗日老兵離家73年,現95歲高齡回鄉尋親,卻發現房子和祖墳不見了
    01 雷長久,一名95歲的抗日老兵。他從小參軍入伍,離家已經73年了 , 如今95歲高齡的他希望回到家鄉去尋找親人。
  • 抗疫:自古忠孝兩難全,被這個護士姑娘打破,因為她背後是國家
    同樣的,他們也是身為人父,身為人母,也是身為子女。在前線奮戰的同時,也在時刻擔心著自己的家人。3月15日夜裡10時左右,安徽銅陵市公安局民警通過銅陵公安在線微博,收到了一條浙江台州某醫院支援湖北的護士發來的信息:「我是安徽銅陵籍姑娘,來支援一線後,我爸爸媽媽每天提心弔膽,我太久沒見到他們了,可不可以幫我去看看他們。」
  • 具荷拉母親繼承女兒4成遺產 其母曾離家棄養兒女20多年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具荷拉母親繼承女兒4成遺產 其母曾離家棄養兒女20多年 她可是你媽媽啊,母女哪裡有隔夜仇. 憑她是你媽媽,再有錯你也不能恨她. 她畢竟是你媽媽,沒有她哪兒來的你.隨著現代人的思想越來越開放,這類道德綁架的話,已經在慢慢消失,奈何有時候逃過了道德綁架,卻逃不脫   原標題:具荷拉母親繼承女兒4成遺產 其母曾離家棄養兒女20多年     「她可是你媽媽啊,母女哪裡有隔夜仇.」
  • 「自古忠孝兩難全」,「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兩者是否矛盾?
    鄙人愚見:「自古忠孝兩難全」與「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這兩者從字面上看,確實有矛盾之處。然而,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只是表面上的。但是,只要稍加思考,就可以發現,其內在本質並不矛盾,而且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
  • 四川農村娃:9歲母親離世,參軍入伍,獲火箭軍司令表揚,保研985
    他從小山村考入北師大,本科參軍入伍,將一身青澀化為錚錚鐵骨,入伍期間火線入黨,成為光榮的共產黨員;退伍復學,不丟軍人本色,70周年國慶閱兵教官、戰疫志願者、徵兵宣講團……大小工作,一絲不苟。從體育教育到思想政治教育,跨專業保研,志存高遠,意向脫貧攻堅之路,短短數年,多重身份,多種精彩。
  • 少小離家老大回:《回鄉偶書》背後,是賀知章走了50年的回鄉之路
    …(賀知章劇照)作為唐朝享有盛譽的偉大詩人,賀知章尤以絕句見長,雖然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詩》中僅存19首,但每一首都是精品,其中的《詠柳》和《回鄉偶書》更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而另一篇代表作《回鄉偶書》的背後,更是隱藏著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記錄了他走了近50年的回鄉之路。賀知章出生于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早年遷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賀知章中乙未科狀元,是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
  • 自古忠孝兩難全 恪盡職守終無悔
    嚴俊是家裡的獨生子,家在吉林市,早在九歲,親生母親就與他永別了,父親一位普通的電力工作者,千辛萬苦拉扯他長大,正因為母親的病故,他勵志成為一名光榮的醫者。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嚴俊更加處在了兩難的境地。在患病的父親和國家危難需要援鄂之間,他最終放棄了小家,選擇了逆行,他沒能看上一眼坐在輪椅上的父親,舍下了家中兩個幼小的孩子,更是無法去實現自己照顧父親的夙願,毅然奔赴湖北戰疫一線。
  • 我們的故事|兩難全
    渭南日報復刊36年,我們講述了無數老百姓的故事,講述了無數優秀黨員幹部的故事,今天我要給大家講述一個老記者的故事。 今年56歲,是我們採訪一線年齡最大的記者。他不善言語、兢兢業業,每個月他的業績幾乎都在前三名.在我們心裡,王曉寧老師不是在新聞現場就是在趕往現場的路上。
  • 安慶傳奇|明末進士宣國柱的忠孝情緣
    因為有忠孝情緣,才有憂患意識,才會無所畏懼,宣國柱經常不畏險惡彈劾權貴,雖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最終還是得罪黑惡勢力,蒙冤下獄,幸有崇禎皇帝主持正義,重新審理,錫予昭雪,出獄後,宣國柱更是對皇帝感恩戴德,忠孝情懷更加激烈,刻於骨銘於心,立誓為復興大明而赴湯蹈火、粉身碎骨,然而,事與願違,崇禎十五年(1642年)冬,母親病危,只好回鄉伺母。
  • 78歲許世友回鄉,向中央請假2個月,一口氣調集43輛吉普車隨行,背後真相讓人淚目
    從1950年至1985年的35年間,他共動議四次回家,結果三次成行,一次"流產"。第一次:少小離家老大回,母子相見不敢認許世友1952年,時任山東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上將第一次回鄉探親。那時,到許家窪約30公裡的小路還未通汽車。許世友一行坐車到達新縣後只好換騎馬了。
  • 一名公務員的無奈:忠孝兩難全
    九歲的我已知道,除了教書育人,父親牽掛的,還有這山溝溝的路,這山包包的樹。十九歲,我被州委組織部選為優秀畢業生派到恩施市龍馬區貓子山鄉政府擔任鄉長助理,什麼雜事都幹。這裡離家130多公裡,是一個深度貧困地區,比我的山溝溝更窮更苦,工作環境自不必說。母親著了急,多方託人情,希望能讓我回老家工作,給父親幫襯,共同撐起這個家。
  • 夢見被打耳光是什麼意思 夢見被打耳光後離家
    夢見被別人打耳光夢見被人打了耳光,預示著近期你可能會遭遇挫折或臥薪嘗膽的日子,不過,你要經歷一番的磨練將會有不錯的成績,要好好的努力。夢見別人被打了耳光,預示著你近期可能會被別人譏笑,建議你不要太放在心上,要適當的學會忍讓,只要堅持下去便會取得勝利。
  • 範偉為母親登上春晚,39歲走紅54歲終成影帝,相親結婚獲幸福
    那一年他39歲,作為演員39歲才大紅也算得上是大器晚成了,而他本人其實也像他螢屏上展現的那樣樸實老實。不僅多次在相聲比賽中獲得頭獎,在20出頭的年紀就已經成了團裡的骨幹,但是走紅卻遠沒有這樣簡單。他的優秀更像是在班級裡獲得第一名,但是到了整個學校就不突出了,因為每個班裡都有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