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對於大部分的母親來說,其實都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遠走他鄉的,自己子女身上的一針一線都飽含了自己的寄託,失去了孩子就仿佛奪走了母親的全部。
也因此,有一句古話叫做「父母在,不遠遊」,為了盡到子女的義務,孩子應該更多地陪在父母身邊,多多幫父母的忙,成為父母的力量。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倘若是到了國家存亡的時刻,即是有大家才有小家,只有保護好祖國,才能擁有藍天下的幸福。
而晚清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正是經歷了這樣的時刻,拯救中華民族這一歷史使命化作了一片片塵埃,平等地落在了每一個中國人身上,有的人拍了拍衣襟仿佛從未有過汙濁,而有的人卻勇敢地擔起了這一片塵,投身復興中華的偉大革命之中。
少小離家,作別母親
開國少將賀健就是這樣一名勇敢的革命家,在中華民族飽受外敵侵略的生死存亡之際,他聆聽到了病入膏肓的中國大地的求救聲,並毫不猶豫地肩負起了拯救中國於水火這一歷史責任。
通過長達數十年的南徵北戰驅逐了一切外敵,隨著紅軍部隊一同橫跨南北統一天下,從而保護了千千萬萬個家庭,然而這樣的他卻也同自己的母親歷經了一場長達二十年的別離。
1910年,賀健出生在了湖北黃安縣(現紅安縣)的一戶普通家庭中,由於此時的中國已經慘遭無數列強的蹂躪,已是千瘡百孔,而這名開國少將自幼便目睹了無數的生離死別,他熟知時局動蕩對普通人的危害,從小便立志有朝一日要投身到革命的隊伍中去。
儘管少時的賀健並不是人高馬大,卻始終懷揣著保佑祖國疆土的遠大目標,而機會終於在他19歲時來了。
賀健19歲時,紅軍的隊伍偶然路過了他所在的村莊,見到這些身著破舊軍裝由無產階級構成的軍隊,原本只是一個放牛娃的賀健一下子來了興致,而當聽到紅軍的遠大目標後更是對他們肅然起敬,而想要參軍的念頭便也紮根於賀健的心頭讓他揮之不去。
在見識到紅軍的精神面貌後,賀健也陷入了內心的掙扎,他想要前去參軍,卻又不捨得作別自己的母親。
然而,當紅軍即將離開村裡的時候,賀健最終還是決定要參軍了,也因此他不得不去告別自己的母親。不過倘若直言要參加軍隊,母親一定會捨不得自己,於是賀健思來想去,最終認為應該將這件事瞞著自己的母親。
沒過幾天,賀健便隨著紅軍的隊伍一同走出了自己出生長大的村莊,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而母親卻僅僅以為他是要去外出求學當鐵匠。
南徵北戰,過門不入
賀健謊稱自己要去當鐵匠便離開了自己的母親,混入了紅軍隊伍中,加入軍隊後,他也十分勤奮,不管是什麼活都搶著幹,很快地便得到了紅軍將士們的認可,和他們打成了一片。
次年7月,他成功經受住了組織的考驗,加入了我黨。而軍旅生活他也從未怠慢過,長期隨著四方面軍徵戰四方,也因此積累了一定的聲望。
在這期間,賀健先後曾經幹過很多活,比如他曾經給徐向前同志當過警衛員受到了徐向前同志的大力讚賞。在軍旅生活中也由於精明能幹得到了同志們的認可,先後出任指導員、連長等工作,後來更是一路晉升到了八十團副團長、政治委員的位置。
他為人驍勇果敢,能徵善戰,多次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屢屢徘徊在生死邊緣並多次負傷,令人尊敬。
賀健在徵戰中,當然是多次經過了湖北省,但哪怕每次距離黃安縣都只有一步之遙,他也從不要求返回家看望自己的母親。
或許對於他來說,只要革命事業一天沒有成功,自己就沒有臉面見自己的母親,尤其是在自己撒謊騙過自己的母親之後,倘若拿不出半點成績,是千萬不能去見自己的母親的,而這成績就必須是解放全中國。
但賀健的思鄉情卻也始終很濃,雖然他不願意早早與母親團聚,卻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思緒,每到這個時候他便不由得想為母親寫一封信。
而早先他都將這份感情抑制住了,而他事業可以說小有成就時,他最終還是忍不住給母親寫起信來。被蒙在鼓裡的母親這才知道自己的兒子並不是去當什麼鐵匠,而是去當兵了,內心自然是變得五味陳雜。
一別二十載,遊子終回家
賀健何嘗不想同自己的母親團聚呢?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意識到中國再無後顧之憂的賀健終於達成了自己的目的,鑑於他為革命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39歲的他被任命為魯中南軍區司令員。
但他的心卻早已像是那脫韁的野馬,從天安門直接奔赴到了湖北省黃安市的老家,在建國後沒多久,他便馬不停蹄地奔了回去,想要見一見自己那闊別二十載的老母親。
當千裡迢迢返回老家的賀健見到母親後,母親卻毫不猶豫地給了賀健一巴掌,這一巴掌打在了賀健的身上,還是痛在了母親身上,很快地母子二人便相擁而泣。
母親此時更是老淚縱橫,她的這一巴掌是責怪賀健不辭而別,並且長達幾年的時間沒有絲毫信息,而這一個耳光後,她便又立馬原諒了他,不論如何自己的兒子能夠平平安安地回來那她便是最幸福的母親。
賀健的母親自從得知他參軍以後,一直在關注他的消息,自己的兒子為祖國的統一出了一份力令她很驕傲,她顫抖著拿起兒子的信件重新放進了抽屜裡,這是她這些年賴以生存的信仰,這些信件中也已經飽含了她的思緒,而賀健回來的這一刻便重新將這份思念灌注在了兒子身上,賀健不由得有些哽咽了,而這一聲淚俱下的場面令在場的人都有些動容。
賀健內心也明白自己這麼多年拼搏在外,從未回家看看自己的母親實在是過意不去,此後便經常陪伴在母親的左右。
1953年,他被組織送到軍事學院進行學習,卻還不忘帶上自己的母親,因為此時的中國已經安定下來,他可以自豪地向母親介紹中國各地發生的無數巨變,而現在歷經革命後的新中國才能讓千千萬萬的母親不再失去自己的孩子。
小結:
作為飽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賀健即使是在建國後也始終沒有忘記理論上的學習,始終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生活工作上以身作則,熱愛學習關心政治,始終堅持不懈地奮鬥,毫無疑問做到了一名當之無愧的共產黨員。
而賀健與他母親的故事也往往為人津津樂道,即使是這樣一名風光的共產主義戰士,卻還有著這樣催人淚下的過去。
但這個故事卻遠遠不止帶給了我們感動,我們要明白賀健毅然決然同自己母親不辭而別的根本動力,那是共產黨戰士心中的星星之火,為了拯救水深火熱的千萬中華人民拋頭顱灑熱血,正是因為這份無私奉獻的精神,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