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八套電視劇頻道熱播的連續劇《神探狄仁傑(第三部)》昨晚集結。看後,心裡一直想寫些什麼!
狄仁傑(630—700),字懷英,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在位時曾當任宰相。官場上的狄仁傑,不畏權勢、體恤民情,懲奸除惡、拯救無辜,直言上諫、以民憂為已憂。後人傳頌狄仁傑斷案如神源於狄仁傑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時,在上任一年內將所有過往積壓的案卷全部審閱,判罰完畢,且沒有一人上訴鳴冤。
《神探狄仁傑》系列為我們展現了一位斷案神人。一神,邏輯推斷神。狄公的思維敏捷,料事如神。這也是本劇吸引人的地方,觀眾在欣賞電視的同時思維判斷也隨著情節逐步考究,最終得到解疑的快慰。質疑解疑,觀者欲罷不能。二神,察言觀色神。可以說劇中任何情神微變、動作遲疑的微妙都逃脫不了狄公的眼神。查看了相關資料並無提到狄仁傑是位醫者,但劇中狄公卻是位國手。當然,醫者的「望聞問切」本就應該了得。三神,心理揣摩神。劇中狄公仿佛是透視機,可以直觀他人的內心,通過語言、態勢直擊對方,確實神技。武者以力道、以兵器制服他人,而狄公以心理策略,步步相扣,緩緩撥落對方的心理防線,擊跨對方。四神,膽色過人神。狄公不顧個人安危,深入案情險區,與敵手周旋,令人敬仰。作為當朝宰相,如此之舉,絕非平常人可為。
只看了其中的最後幾集,但是較前二部似乎有種牽強的感覺。三部曲的形式讓人聯想到了電影三部曲《指環王》與《無間道》,這二個三部曲的成功是延續的。或許《神探狄仁傑(第三部)》就是要延續「火熱」的勢態,只是隱隱約約感覺暇疵,該劇似乎已黔驢技窮。
曾與一位長篇小說作者閒聊長篇小說的創作。他直言不諱,長篇小說作品更注重故事的情節,作者在閱讀時往往會因為曲折的情節感染而忽略了細節的描寫。或許多集的連續劇也有同樣的缺失吧!該劇部分情節上確實令人費解,且不合常理。
最後一集中「揚州邗溝鹽船翻覆案」結案為例,「李元芳被雲姑所扮的假小清騙至野外,雲姑詐死前用計挑撥失去記憶的李元芳殺害狄仁傑。李元芳憤然拔劍直衝狄仁傑臥室,最終由於內心深處存於對狄仁傑的那份不舍的親情,無法下手,棄劍而去。在野外找到詐死躺於地上的雲姑……」行文至此,或許描寫過多,但是讀者您是否看出破綻。小清對於失去記憶後的李元芳來說極為重要。其一,小清是李元芳的救命恩人,古人常言:救命之恩,如再創父母。其二,小清是李元芳失去記憶後形影不離的知已。其三,小清是李元芳的戀人。綜合以上三點,「小清」死在李元芳的懷裡,他沒有理由將她「拋屍」荒野。按照影視劇的邏輯,總是在人死後將其就地掩埋,並在土墓前插上一塊木牌,上面標明「摯友XXX之墓」。此劇非但沒有這些,而是李元芳放下小清的屍體於野外,這實在是不合情理。這樣致親的人,任何人不管是在多麼勝怒的情形下,也不可能如此做。因為,屍體拋在野外有可能被野獸咬食,也有其他的可能性。
再如千牛衛隊反包圍臥虎莊,也存在著許多的不合理因素。劇中穎王元齊的鐵手團早在狄仁傑之前到達臥虎莊控制了葛天霸莊眾,而且精密布置埋伏。上百人(或許只有幾十人)的千牛衛隊,如何神不知鬼不覺的採取反包圍策略。古交通要道無非陸路與水路,而鐵手團都是武林高手,他們暗中把守著渡口與路口,千牛衛隊怎麼還能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反包圍臥虎莊。莫非有著現代戰爭的空降兵的身手,從空中筆直降落?
另外,在「李元芳救小清」這一情節上,依然逃脫不了影視劇「主角不死」的神話邏輯。李元芳與小清同時被炸飛落水,小清喪命,而李元芳毫髮未損,確實讓人費解。二人相擁飛出,一人死去,一人安然無恙,炸藥還會選擇主角與配角再炸,確實神奇!
或許不讓李元芳因公殉職的原因,就是期待延續第四部吧!自己也就不期待第四部了。
(本文由孤獨一刀原創,如有轉發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