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先問大家兩個問題:
1、你有什麼特別「缺」,缺到了阻礙自己
實現dream life的東西嗎?
比如我經常哼哼「如果腰圍再小一點,我
的缺點變成優點」,感覺只要身材變好,
我就完美了。
這個「缺」說得好聽叫夢想,說的直白叫
欲望,都是人心裡渴望被填滿的洞。表
現雖然不同,實現之後都會發出相同的
感嘆:啊,不過如此。
2.你有什麼覺得「不能失去」,一旦沒有
了,整個生活都會全面垮掉東西嗎?
還是拿自己舉例子,我最不能失去的就
是寫作能力。因為我感覺自己如果有天
寫不出來東西了,我的生活、工作、朋
友關係都會徹底崩潰。
這是一種恐懼。源頭在於,我們知道自
己肯定有一天會失去的。《重慶森林》
裡說:沙丁魚、鳳梨罐頭都會過期,我
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不會過期的。
有嗎?
這兩個問題,就像眼前掛的胡蘿蔔和屁股後面抽的鞭子,糾纏著每一個人。
美國作家丹尼爾凱斯把它們作為兩股線,編織了一部非常經典的科幻小說。一舉獲得了科幻界的兩個「諾貝爾」級別的獎,此後又被多次改編成科幻電影、舞臺劇、音樂劇,直到今天也活躍在文藝舞臺上。
國內卻很少有朋友知道,所以我今天要談的,就是這個電影作品《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電影情節並不複雜:一個智商只有68的傻子查理,被科學實驗改造成了智商200的超級天才,卻發現了自己失去了一切:朋友、愛人、工作。
就在他智商巔峰的時候,卻得知自己會在短時間裡退回弱智。變傻的過程裡,反而得到了最渴望的東西——被眾人所愛。
你聽完這段介紹什麼心情?是諷刺?還是覺得太戲劇化?我當時看完崩潰了很久,因為我看到的是自己。
我從小到大都覺得很孤獨,為了擺脫孤獨,我做了太多努力,但我為什麼永遠和別人不一樣?
看完《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我才發現,孤獨原來不是宿命,是選擇。
所以我想借著查理的故事,跟你講講我自己的經歷。
我們先來看看他,笑得那麼天真燦爛,誰能看出來,他一直被身邊的欺負呢?這也是他跟其他弱智最大的不同,查理眼睛裡有愛,有光。他想學知識,因為他覺得,變聰明了就會被更多的朋友喜歡。
但當他做了實驗,智商突破之後卻發現,現實與想像完全不同,他遭遇了什麼?
麵包店的同事變得厭惡他,甚至聯合寫信要老闆開除他
心儀的老師愛麗絲小姐害怕他,逃避他的表白。
就連熱心幫助過他的教授,也變得無知又自私。
原來自己到的不是天堂,而是一片荒蕪。這就是我成長所經歷的事。
我小學過的很自由,因為應付成績很輕鬆。我媽望女成鳳的給我報了書法班,但我特別煩那個經常板著臉的老頭,所以經常逃課,他就挺著50多歲的老骨頭在操場追著我跑,當然從沒追上過。
我東繞西繞把他甩開之後,就跑去書店坐著看書。我喜歡把書上的故事繪聲繪色將給同學聽。
那時候我以為:只要知道的得越多,喜歡我的人就越多。
我初中進了一所名校,同學、老師都只看重一件事:成績。我卻永遠沒辦法做到按標準格式寫一篇作文,按規定解法答一道數學題,按要求的思路做一篇英語閱讀。
我的班主任當眾念了我的隨筆,然後跟同學一起狂笑。
我開始叛逆,因為心裡覺得:分數不高又怎樣,其他方面有很多知識也很好。
所以高中我死活要去一所普通學校,結果進了之後才發現,大部分人在自己最該向上生長的時候,把勁兒用在了霸凌同學、對抗老師身上。明明年紀那麼小,卻有了很世俗的油膩和惡意。
所以我開始瘋狂學習,一天只睡4個小時,把自己踹進了一本的大門。
那時候我感覺:考出更高的成績,才能把自己和無知、淺薄的人隔絕開。
結果到了大學我發現,現即使成績好的人,一樣可以無知。除了醫學書那800頁的知識之外一竅不通,也不關心。
電影裡,查理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不知道那種更糟糕,是當個無知的傻子,但是很快樂;還是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卻覺得孤獨?
這就是我的心裡曾經無數次迴響的問題。我明明很愛這個世界,所以無論多傻,我都一直想要被認同,想要be loved back,被愛。
大家喜歡的「成績、知識」我都追了,而且是拼命的追。如果說成績是欲望,知識是夢想。那我兩樣都佔了,我不斷填滿了自己的「缺」。變成了一個成績又好、又有知識的人。
可身邊我卻越來越空,或者說,始終是空的。只是我和查理一樣,成了個「genius ass」(屁股天才)才發現而已。
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我狂哭,擦乾眼淚之後才發現。我的孤獨,是因為每一次做出選擇的時候:我明明可以向下迎合,但卻選了向上。
查理真的是因為想要被別人喜歡才想學習嗎?其實不是的,他本來就渴望知識,所以他開場第一句話就是「I want learn」。只是他錯誤的以為:知識是路,被喜歡是終點。
知識確實是路,通往卻的是孤獨。但成長的孤獨,是因為走進了更廣闊的、更少有人發現的領域。太陽孤獨嗎?它的溫度有5500℃,距離地面整整1.5億公裡,卻照亮了世界。
如果孤獨是註定,那我其實早就已經做出了選擇:我就是要不斷向上走,保持孤獨,因為我要站的更高,無論面前有多高的山,我都要做那個在頂峰插上紅旗的人,而當你看見我的時候,你就有前進的信心。
我相信,成長的道路上不會只有我一個人經常覺得自己很孤獨,你在什麼時刻,也覺得自己很孤獨呢?
到底是什麼,能讓我們be loved back被愛?
結合電影來講,為什麼查理在失去智商的同時,反而被眾人所愛了?他到底做了什麼?
其實說來說去都是一件事,很簡單,那就是:向善良妥協。
這句話不好聽哈?我前半段才講了要保持孤獨,後半段又要你妥協?是不是有病?
讓我們回到一開始的那個問題,有什麼是不會過期的?我現在回答你:善良不會過期。
你肯定會反駁我:明明有那麼多好人過期,變成壞人的例子啊。我的觀點是:因為改變的是人,而不是善良本身。
你還記得有句古話嗎?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生命的進度條越少,善良指數越高,越能喚醒人心底的愛。
查理在智商最高的時看不起所有人,所以人人都排斥他,他的反應是:不需要。
當智商流逝的時候,他才明白了要選擇了善良,他做了這些事:
幫教授做課題,回麵包店和大家開玩笑,和愛人誠實告白。大家感受到了他的善,所以都開始」愛「他了。
我以前在醫院裡遇見很多住院的老人,有人會痛哭流涕給子女、老伴道歉。
相比惡性不改,天天折騰別人的那種,和善的老人往往能得到更好的照顧。
人往往不是主動善良,而是被動的。
選擇了善良,則是因為我們內心對「愛」的渴,戰勝了人性裡的自私、自負。
看看這些曾經欺負、利用查理的人,不也一樣嗎?
我現在經說些笑話逗朋友笑,不是因為我真的瘋瘋傻傻,是因為我通過這種方式表達:我不是只顧著自己,我也很愛你們,希望我們在一起的時候能開心。
說回電影的標題《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主角叫做查理,那阿爾吉儂是誰?
這就是阿爾吉儂,他經歷了和查理一樣的事情,但它不願意妥協,所以選擇絕食,直到自己的死亡。
阿爾吉儂的背後,何嘗不是大多數人的人生?
前半生拼命上山,獻祭的時間、感情、金錢來堆滿成就,把自己越推越高,越來越孤獨。
後半生步步下山,風光開始失去,才越來越需要善良和愛的緩衝,否則就會摔得粉身碎骨。
但我忍不住想問:人生真的就只能在這種「得到了孤獨失落,失去了頓悟追悔」之間來來回回嗎?
電影結尾,查理在自己的智商消逝之前,做了最後一件事:拜託愛麗絲小姐說:請記得幫我給阿爾吉儂的墳上,帶去一束花。
阿爾吉儂只是老鼠,又不能照顧他,為什麼要帶花?
因為查理和我想的一樣,人生也或許會有什麼「應該、註定「的命運,卻不是我要的:
我要獨處的孤獨,因為要獨自思考,探索。
我也要和人相愛,因為我們彼此值得。
天才的能力,傻子的勇氣,為什麼不能都抓在手裡呢?我當然可以。每個見過我的人都說,我是眼睛裡有光的人。
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話,那不妨多看幾期,let me show you。
如果你相信我的話,那可不可以也試著,相信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