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嶇的正義|米蘭達|辛普森|程序正義_網易新聞

2021-01-11 網易新聞

  雖然美國大法官休尼特說過:「正義只會遲到,從不會缺席。」但所有的正義必須沒有絲毫破綻,不允許存在任何風險,只有在法律面前無懈可擊的正義才能恆久

   姚宏科

  美國有兩個非常著名的案件,不只深刻地影響著美國的司法制度,同時也深深地嵌進中國人的心中,給中國的法治建設帶來了很多啟示,一起案件是

辛普森

案,另一起是

米蘭達

案。理論界始終對之津津樂道,實務工作者也大多耳熟能詳,其中涉及的法律問題總是被常議常新地不斷提起,甚至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的法治進程和司法改革。拋開具體的法理問題,就兩個涉案當事人的結局而言,居然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辛普森案。1995年10月3日,被稱為世紀審判的辛普森案在全球關注下公布判決結果,雖然有諸多證據證實辛普森難脫干係,但在強大的「夢幻律師團」幫助下,陪審團終以控方證據存在瑕疵為由判決辛普森無罪。僥倖逃脫法網的辛普森並未洗心革面。2001年,辛普森在佛羅裡達涉嫌一起盜竊汽車案件,最後被判無罪。2006年,因在殺妻案中被判巨額賠償而破產的辛普森為了版稅收入,厚顏無恥地拋出了一本名為《假如我幹了》的書稿,在「假設」自己是兇手的前提下,詳細描述如何謀殺前妻及其男友的整個過程,激起洶湧眾怒並遭輿論齊聲譴責。2007年9月13日夜,辛普森帶領幾名同夥闖進拉斯維加斯一家體育紀念品商店,持槍搶劫了七百餘件體育紀念品後揚長而去。劣跡斑斑的辛普森這次未能逃脫法網,2008年10月3日,陪審團認定辛普森涉嫌持槍搶劫案成立。主審法官隨後宣布辛普森所犯的包括綁架和武裝搶劫在內的12項罪名全部成立,61歲的辛普森最終被判刑33年,在牢獄中去度過自己的餘生。

  米蘭達案。1963年3月3日,曾有過諸多犯罪記錄的劣跡青年米蘭達駕車將一名18歲女性擄入車中並強暴。受害人報案後米蘭達立即被抓獲,自知罪責難逃的米蘭達見到警察立即如實供述了全部罪行。亞利桑那州刑事法院以綁架罪和強姦罪判處其有期徒刑30年。但事後米蘭達以警察訊問時沒有告知自己公民權利為由提起上訴,最高法院支持了米蘭達的上訴理由,裁決口供予以排除,本案現有證據不能定罪,被告人獲釋並由此確定了著名的「米蘭達規則」。該規則確定後,一審證據全部被推翻,警方對這一重罪案件只能重新啟動偵查程序。然而僥倖逃脫法網的米蘭達惡行不改,有一次喝多了酒後,居然在自己女友面前吹噓強姦那個女孩的詳細過程,其女友氣憤難耐跑到警局告發,警方憑藉這組新證據認定米蘭達強姦罪成立。1972年米蘭達假釋出獄,1976年他再次混跡酒吧,與人發生鬥毆並被刺身亡。警察逮捕了一個嫌疑犯並依法向他宣告了「米蘭達規則」,嫌疑犯按照米蘭達規則行使沉默權。警察未能找到其他有罪證據,該嫌疑犯只好被釋放。後來這起案件最終未能找到真正犯罪者,沒有人因此被起訴定罪,米蘭達成為一起無頭案件的犧牲品。

  辛普森和米蘭達意外地有了相似命運,僥倖逃脫法網後最終受到法律制裁。但我們決不能因二人囚服加身而額手相慶,不能在實現報應目的中尋找快感,尤其是不能因他們有不好的人生結局帶著幸災樂禍的心態去譏笑、嘲諷他們。我們應當深深地同情他們,他們的犯罪與其他所有人的犯罪一樣,都是受害人的不幸和犯罪者的悲劇。從法治建設的角度,我們甚至應當感謝他們,米蘭達案件形成了關於沉默權的規則,辛普森案件雖然沒有規則,但那種「超越合理懷疑」的定罪標準以及無罪推定的刑罰理念同樣彌足珍貴。辛普森和米蘭達都曾僥倖地逃過了刑事追究,雖然曾讓許多善良的人感情上難以接受,但他們的能夠「逃脫」不一定就是法律的失敗,這種寬宥和容忍恰恰反映了司法工作近乎苛責的嚴謹,折射出司法權對公權力的嚴格約束和對公民權利的充分保護。辛普森和米蘭達成為

程序正義

的標誌性人物,客觀上為人類司法制度中的程序正義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們的被追究,決不是簡單的佛陀思想中的「因果報應」。雖然中國一直有「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的古訓,民眾也有「惡有惡報」的樸素道德觀,但在這兩起案件中,我們應當更多的關注制度文明。辛普森和米蘭達二人先前的被放縱和後來的被懲罰,不是冥冥之中的神祗靈驗,而是司法擺脫專制與蒙昧後走向民主與文明的必然,不論「放縱」還是「追究」,都是司法制度得到嚴格遵守的結果。雖然兩起案件審理中正義女神沒有做到我們所期待的「遊刃有餘」,但正義最終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雖然事後二人各因自己的行為重新受到懲罰,但這種追究只是個案在實體正義上的一次小小勝利,其價值遠遠小於他們先前的被「放縱」,敢於容忍他們第一次的「掙脫」,才是整個人類司法制度的重要勝利。

  當然,如果在殺妻案中辛普森被定罪處罰,就可以消解民眾對司法不公的質疑,也完全能夠防範他後來的盜竊、搶劫等斑斑劣跡;如果米蘭達的「沉默權」主張被駁回,據警方第一次偵查所得證據定罪處罰也絲毫沒有冤枉他。但是,這樣的裁決充其量只是實現了兩個帶有瑕疵的正義,而這種正義目標下很可能隱藏一些不公正甚至完全錯誤的案件,這種正義是有風險的正義,其給司法公正和公民權利的保護將埋下重重隱患。司法機關如果給自己的輕率和自信留下絲毫僥倖,其給當事人將帶來滅頂之災,尤其是作為實體公正的關鍵屏障,程序正義的堤壩上決不能存在一絲縫隙。

  不可否認,辛普森的前案和米蘭達案的初次判決至今仍存爭議,其判決亦未必百分之百正確,但把公權力裝進籠子和給私權利穿上護甲的司法理念至今仍閃爍著真理光芒。如果沒有二人被果斷地放縱過一次,美國甚至許多國家的司法制度一定會落後於今天。哪怕他們事後沒有被追究,「惡有惡報」的箴言在他們身上沒有應驗,我們也應當認為這種「漏網」是人類司法文明的進步。我們在記住米蘭達和辛普森名字的同時,其實更應感謝並銘記參與辛普森案件審理的12名陪審員和確定米蘭達規則的沃淪大法官,正是他們的理智、獨立、堅守以及勇氣才創造了裡程碑式的判決結果和訴訟規則。程序正義的價值和標準是相通的,兩案帶來的啟示與警醒是有益的。許多時候,正義是需要執法者執著的堅守與勇敢的捍衛才能實現。

  辛普森和米蘭達在程序正義的庇護下逍遙法外為世人為關注,以致於他們人生敗亡的狼狽結局不被人記掛。他們的入獄受罰只是個案的勝利,而他們先前的被放縱才是整個司法制度的勝利。雖然美國大法官休尼特說過:「正義只會遲到,從不會缺席。」但所有的正義必須沒有絲毫破綻,不允許存在任何風險,只有在法律面前無懈可擊的正義才能恆久。

(原標題:崎嶇的正義)

相關焦點

  • 傘言法語|辛普森「殺」妻案(二)之程序正義
    這也構成了早期美國司法界對「米蘭達規則」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死板理解。 一方面,庭審的各個環節都嚴格按照法定程序中規中矩地走下來,但另一方面,程序之外又有例外,例外之外還有裁判者的主觀性,只要你能抓住這些空隙,充分調動起資源和人脈,加上一點點天時地利人和的運氣,扭轉程序的原有軌道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辛普森某種程度上就是得了「程序正義」的好處,如果不是福爾曼警官本身存在各種bug,陪審團大概也不會一致認為辛普森無罪。
  • 「辛普森案」漫談——論程序正義的重要性
    「辛普森案」漫談——論程序正義的重要性王域廣 宋大偉【摘 要】「辛普森謀殺案」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最為轟動,舉世矚目的案件,當時被稱為「世紀大審判」。本案的被告辛普森是知名的美國黑人橄欖球明星,而被害人是其白人前妻及其男友。
  • 程序正義與結果正義——從知乎童瑤(超)詐騙案說起
    我們這裡對「正義」的定義選擇我們社會上公認的定義。我們認為,正義一直被看作是高於法律、社會規則的事務,一直是法律、道德、社會規則最求的目標,一直是檢驗法律、社會規則是否合理的標準。相反的,如果我用少女被人肉被迫自殺的事情,人們同樣可以找到無數條理由來支持程序正義:服裝店主想當然啦、無知暴民逼死人啊……我在《阿爾薩斯的斯坦索姆困境》裡說過,我們這個世界太複雜,以人類的智商能力,完全找不到一個最優解,我們只能在摸索中前進,找到一個相對合理、相對公平、相對正義的答案,而有些代價是我們必須要付出的。
  • 《沉默的真相》為程序正義而犧牲是否值得?
    這也許讓很多人覺得的「意難平」,不少人覺得只要結果是正義的就可以了,即使過程不合法又有什麼關係呢,這也是程序正義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人們所忽略的原因,但它並不是追求正義過程中一個可有可無的形式,很多情況下它才是正義本身,正是程序正義踐行並維護著法律的公平和正義。
  • 程序正義為什麼重要?
    警察聯想到此前傳聞,辛普森與前妻離婚後仍有糾葛,起了疑心,在沒有搜查令的情況下,翻入辛普森家的院子調查。這一查可不得了,警察在辛普森家裡發現了帶血的手套,後經化驗,手套上的血跡就是被害人的。隨後,警察又在辛普森的福特轎車中發現被害人的血跡,在案發現場發現辛普森的血跡。警方立即對辛普森發出拘捕令。沒過幾天,6月17號,萬眾矚目之下,辛普森被逮捕。
  • 《辛普森:美國製造》程序正義
    我倒認為辛普森案最讓人心生恐懼的地方恰恰不是辛普森的脫罪,而是如果沒有辛普森天價請來的辯護團和一幹刑偵專家,辛普森幾乎必死無疑,正是這群天價辯護團曝光了檢方粗製濫造的所謂鐵證,我們假如辛普森只是你我一樣的普通人,那麼檢方幾乎可以輕而易舉的靠著這些漏洞百出的證據把他送上電椅,這意味著警察和檢察官可以用毫無技術含量的拙劣手段輕鬆誣陷一個清白的人,這樣的司法體系對於普通民眾的威脅比區區一個有可能是兇手的辛普森大多了想到律師就想到了美國著名的辛普森殺妻案
  • ​《一級恐懼》影評:程序正義的勝利
    《一級恐懼》影評:程序正義的勝利暑假社會實踐的時候,看完一個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二審的庭後,我問了師父一個直擊靈魂又有點小天真的問題:如果明知當事人是在說謊,我們應該怎麼給她辯護?在庭上,我坐的位置可以清楚觀察到當事人說話時大腿的抖動,加之分析當事人的回答與再次閱卷,以及向師父的取證,當事人的說謊行為板上釘釘。
  • 當《沉默的真相》認為程序正義是荒謬的,害怕追求程序正義時
    即便如此,我們卻必須尋求一個遲到的正義,這是對受冤枉者的交代,對受辱者的供述,對工薪者的供述安息。在《沉默的真相》中有一個詞:程序正義。這個詞似乎充滿了諷刺,程序正義似乎如此官方。我們認為,程序正義是最現實、最正確的。我理解的程序正義是結果正義,追求結果的過程也是正義。
  • 【案例分析】探析辛普森殺妻案—對司法程序正義的堅持
    當時談起辛普森一案,幾乎所有的白人甚至超過一半的黑人都認為辛普森有罪,那麼最後是什麼原因讓辛普森在「鐵證如山」的情況下被無罪釋放呢?是陪審團的有意偏袒嗎?實則不然,因為當時的陪審團中有9位黑人女性另3位是白人,但辛普森從前拋棄黑人妻子追求白人女郎並且對妻子實施家暴的行為並不能讓他得到偏袒。
  • 《BORDER》程序正義並不是真正的正義。
    這部劇說深度有多深,其實沒並沒有多深,它只是指出了程序正義並不是真正的正義,破除了一些人對法制的迷信。
  • 郭敬明《晴雅集》下架,符合程序正義嗎?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北京多家影院均接到了下架《晴雅集》的要求,「但不清楚具體原因」。抄襲者終於為自己的行為道歉,這自然值得歡呼。但問題是,不公示具體理由、不按流程就強制下架與「郭敬明抄襲莊羽案」無直接關係的一部作品,是否符合程序正義?當然,筆者能理解部分網民的心情:「怎麼才能讓抄襲的人感受到疼?
  • 《辛普森:美國製造》關於法律,正義,公正,合理的一些思考。
    這部劇中,有很多事情讓我不能理解,開頭用了兩集近三個小時的篇幅講述了洛杉磯的種族問題和辛普森個人成長過程,其中種族問題最嚴重的幾個點是被警察就地槍決的黑人婦女,被警察毆打虐待的黑人司機,被韓籍店主槍殺的黑人女孩,這一系列事件最終被辛普森殺妻案激發,黑人無視了案件本身,視為一場人權戰爭,然而最終決定本案結果的是本案的陪審團,其實在我看來檢方和辛普森律師團是不相上下的,但陪審團裡黑人佔了多數
  • 法官的智慧與程序正義
    然而,所羅門王雖然作出了正確的判決,但其實現正義的手段卻無法令雙方當事人滿意。以將孩子「劈」成兩半來判明孩子母親的真偽,這既給孩子的親生母親帶來了精神上的痛苦,又讓假的母親輸得並不徹底,因其尋求正義的手段是暴虐的,這讓正義本身蒙羞。  所羅門王所追求的,是結果的正義,這一結果正義的實現令所羅門王的智慧熠熠生輝。
  • 張玉環,「神照經」,與程序正義
    「手段代表著正在形成中的正義和正在實現中的理想。人無法通過不正義的手段去實現正義的目標,因為手段是種子,而目的是樹。」
  • 社會的公平 人民的正義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社會的公平 人民的正義 2021-01-08 15: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育良:程序正義
    侯亮平:高老師,您這不是為難我嗎,這都過了多少年了……高育良:那西方法學中著名的「程序正義」原則,Procedural justice,你總該記得吧?侯亮平:大概記得一些,就是所謂「看得見的正義」唄。高育良:不錯。高育良:其實「程序正義」的概念,在仕途場上也是存在的。
  • 張進德 司法文明與程序正義
    與之前相比,這一輪的司法改革在路徑選擇方面更顯明確和科學,司法體制的變革與訴訟程序規則的修改雙管齊下。司法改革的終極目標在於,「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具體言之,便是要實現司法體制的文明與訴訟程序的正義。司法體制與訴訟程序之間是血與肉的關係,兩者深嵌於彼此之中。
  • 《逃脫大師》審判為了正義嗎?
    對於歐美司法來說,審判似乎並不關於正義,定罪更是難上加難,兇手從法庭冷笑走出,讓人義憤填膺,不禁讓人想辛普森殺妻案。法律作為程序正義,在熟知法律的天才罪犯眼中不過是一紙空文,完全可以恣意踐踏。
  • 《檢察方的罪人》: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兩難選擇下的法律困境!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為了伸張正義,是否可以繞開法律而直接懲罰對方?這道兩難選擇題,其實涉及一個法律界由來已久的辯論議題:當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發生衝突時,該如何取捨?2018年新上映的日本影片《檢察方的罪人》,就深刻地探討了這個令人糾結兩難的問題。貳日本,東京。
  • 《梨泰院殺人事件》說好的正義呢
    就是這樣的國家,對於追求正義,也付出了血的代價。記得boston legal裡有一級,兩個兄弟,一把沒有指紋的手槍,一個死去的殘暴的父親。警方有證明倆兄弟均在場,卻無法確定是誰開槍,最後,在兩兄弟互相指證對方是兇手的情況下,均判無罪。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既然知道其中一人是真兇,何不責任均粘,每人判個十年。但如果這樣和以眼還眼的復仇主義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