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愛親樹新風
——靖邊縣王渠則鎮敬老愛親模範雙玲先進事跡材料
雙玲,女,漢族,1963年8月出生,靖邊縣王渠則鎮長渠溝村的一名普通的農民。第三屆孝老愛親類別「靖邊好人」。
雙玲丈夫十年前因胃癌晚期治療無效早逝,從此家中失去平衡,頂梁柱不在了,她必須挑起家中所有的重擔,年邁的公公今年81歲、婆婆80歲,常年有病,家庭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是種地,多年來,雙玲用自己的愛心操持著整個家庭,她用家庭婦女特有的勤勞、善良、純樸,用她全身心地愛讓這個家庭始終保持著一種祥和的氣氛。為老人提供了一個舒適安逸的生活環境,為孩子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生活氛圍。
自從嫁到婆家三十多年以來,雙玲與丈夫一直沒有與公公、婆婆分家,與她們一起吃住,一起生活,與老人相處和睦,敬老愛老。人們常說:婆婆和媳婦的關係不好處,就像鍋和勺,沒有不叮叮噹噹響的,但雙玲覺得,這個事是兩好才能擱一好,只要真心實意待婆婆,像親閨女一樣,就沒有處不好的婆婆,兒媳學會了婆婆勤儉持家、勤勞致富的優良作風。「娶個兒媳,就是我多了個閨女」這是婆婆對人們說起兒媳時的自豪。現在,雙玲公婆年邁,身體也不好,漸漸的脾氣也很暴躁,時常為難她,兒子走在自己前面,人生一大痛苦:「中年喪夫,晚年喪子」都經歷在了老人與這個做媳婦的身上,事實上她也感到委屈,但是想到老人的心中也充滿了苦與痛,她就不那麼委屈了,反而更加的關心老人,陪老人說話,當她出去心中的不悅。尤其是自己的丈夫去世以後,雙玲更加珍惜這個家了,對自己的公公、婆婆更加關心、照顧,生怕親人再次離開自己。老人年事已高,經常生病,藥不離身,端屎端尿倒水送飯她從來毫無怨言。雖然生活拮据,逢年過節她總不忘給老人買點禮物,提起雙玲,老人感動得說:這孩子比親閨女還親。公公婆婆八十幾的高齡,兩位年邁的老人需要身邊有人伺候,八年前婆婆膽結石手術住院治療,需要伺候,她按時按餐給婆婆餵粥餵飯,替婆婆換衣梳洗,去年10月婆婆急性心梗冠心病支架手術,同年公公也做手術,連個半年,雙玲都任勞任怨,穿梭在醫院各個角落,忙前忙後,精心看護,並時常攙扶老人到室外曬太陽,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身體恢復的很好。
在雙玲身上我們看到了幾千年來深印在中華兒女心頭的「孝」字。她總說:「我最怕的就是服侍不好老人,怕老人沒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她們雖然不是我的親生母親,但尊老愛老的品德一刻也不能忘 。「今天孝順父母的人,將來也會得到子女的孝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雙玲的言傳身教下,她的孩子們也打小知道了要孝順父母的道理,特別孝順,整天圍著曾祖母,媽媽給她們買了什麼好吃的她們都拿來給曾祖母和奶奶吃,樂得老人們總是笑的合不攏嘴。
為了培養孩子成才,她重視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做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丈夫去世以後,加上兒子、媳婦工作繁忙,孫子上學的接送、生活照料、家裡的活計全都是雙玲一個人承擔。孩子教育、管理又是一件非常艱辛的事情。因為雙玲自身高中畢業,她不僅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注重培養她們的獨立生活、學習的能力。經常鼓勵她們勤奮刻苦學習,同時,還要養成團結同學、禮貌待人的好習慣。雙玲經常主動與學校老師聯繫,了解孩子的成長狀況,孩子的學習成績始終在班裡名列前矛,連年被評為優秀生。
雙玲的事跡在王渠則鎮傳為佳話,但是雙玲本人卻說,我做的這些都是我們作為兒女們的責任、作為父母的義務;村裡人提起雙玲都豎起大拇指說:「雙玲是當之無愧的敬老愛親的好模範!」
來源:文明靖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