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阿米什的恩典》(Amish Grace,又譯《以德報怨》)取材於2006年發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蘭開斯特縣阿米什社區的一起震驚世界的校園槍擊事件。2006年10月2日,當地送牛奶的卡車司機查爾斯·羅伯特(非阿米什人)持槍闖入學校,在與警察對峙的過程中扣留了10名6~14歲的女學生,然後挨個兒朝這些女學生射擊,並隨後飲彈自盡,共有5名女學生在槍擊事件中喪生。作為死難者的父母、親人和社區,該如何面對這起令人悲痛欲絕的慘案?如何面對兇手的遺孀和孩子?是仇恨還是饒恕?什麼人、什麼罪可以饒恕?殺人犯、殺人罪也可以饒恕嗎?饒恕意味著對被害者的背叛嗎?電影給我們提出了以上嚴峻的問題,並以一種出人意料、感人至深的方式詮釋了一群遠離主流社會、規避現代文明的阿米什人的恩典和信仰。
一、阿米什人———鬧市裡的隱者
慘案發生以後,大多數阿米什人在第一時間選擇了饒恕,他們不僅寬恕了肇事者的親人,同時也寬恕了肇事者本人。他們為何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迅速選擇寬恕,他們寬恕的力量和勇氣來自哪裡?這要從阿米什人的生活和文化背景談起。
阿米什人,也被稱Old Order Amish(舊規阿米什人)或the Plain People(樸素的人們),是1693~1697年間從瑞士基督教新教再洗禮教派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弱小的宗教群體[1]。他們與世無爭,保持著18世紀歐洲的生活方式,堅守著因信仰而致的平淡、謙卑的生活態度。他們衣著樸素,成年男子的服裝以黑色為主;成年女子頭戴白色布質無邊軟帽,身穿長長的素色布衣,不佩戴任何首飾;孩子的衣著沒有花花綠綠的色彩,和大人的裝束並無二致。正如大衛·奧格威所述,「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被嚴格的宗教傳統所支配,不準使用汽車,只用四輪單馬輕便馬車,不準用電,只用蠟燭和油燈照明,沒有收音機、電視、電影院,也沒有電話。」[2]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處處折射了其核心價值觀的影響:樸素、謙卑、和平、寬容、臣服、寧靜、與世隔絕和規避現代技術等。
二、《阿米什的恩典》所折射的信仰力量
(一)死亡———回歸真正的家
在影片的開頭,14歲的瑪麗·貝斯正憧憬著做一名教師,父母也為擁有這樣一位美麗、善良、聰慧的女兒而驕傲自豪。然而這種幸福、平靜、對未來充滿期盼的生活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戛然而止。瑪麗·貝斯死在了與她毫無瓜葛的送牛奶的卡車司機查爾斯·羅伯特的槍口下。作案的動機竟是因為他的小女兒在出生當天夭折,他難以承受失女之痛,想要報復上帝,而選擇了虔誠信奉基督的阿米什少女作為報復對象。慘案發生之後,瑪麗·貝斯的家人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尤其是她的母親艾達,曾一度對自己的信仰產生了懷疑,她不明白這樣一個虔誠、乖巧、美麗的女孩為什麼要以這種方式離開世界。她的丈夫吉迪恩安慰說,「上帝為她安排好了。他把她送給我們,他有權利召她回家。」在他們的信仰裡,人生是一項暫時性的任務。《聖經·詩篇》中大衛說:「我不過是人間的過客。」[3]《聖經·彼得前書》中說:「你們既稱神為你們的父,就應該在世上像寄居者那樣生活。」[3]他們深信人生在世短暫,死亡才是回歸自己真正的家,與他們的主耶穌同在。正如美國著名牧師華理克在他的著作《標杆人生》裡所述,「死亡將是你人生在世最後的一刻,卻不是你的盡頭,乃是進入永生的生日。」[4]他們堅信這些遇難的孩子將要上天堂,有朝一日,自己也會去與她們相見。
有了這樣的死亡觀,觀眾就不難理解影片裡這樣一個片段了:當凱蒂得知自己的姐姐遇難後,她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和恐懼,帶著一群阿米什兒童領讀《聖經》中的一段話:「天父以他的名義帶領我們走在正直的道路上。是的,儘管我走在死亡陰影的山谷裡,我不會懼怕邪惡,因為你和我在一起。」
阿米什人的信仰給予了他們巨大的精神安慰和承擔痛苦的力量。當主人公絕望地陷入文明和自然的毀滅中時,信仰成為了使他們返回靈魂棲息地的唯一精神力量。當他們無法阻止大災難發生的時候,他們因為堅信會受到上帝的眷顧而如釋重負。[5]
(二)饒恕———來自於上帝的恩典
就在槍擊案發生後的幾個小時,阿米什人的長老就帶著包括受難者瑪麗·貝斯的父親吉迪恩在內的兩個人代表阿米什社區去探望肇事者的妻子與父親,當時,肇事者家屬和等在門口採訪的記者都以為他們是來興師問罪的,然而阿米什人謙和的態度就如記者吉爾所說的「他們像是來喝茶」一樣。更令肇事者家屬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帶來的竟是饒恕的決定。吉迪恩說:「你失去了丈夫,孩子們失去了父親。我們也為你哀悼。」長老接著說:「我們過來告訴你我們饒恕他。」羅伯特的妻子萬分驚訝,不敢相信,長老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3]此語出自於《聖經·馬太福音》,它揭示了饒恕的真諦,也指出了饒恕力量的來源。世俗中的饒恕是雙方的關係,而《聖經》中的饒恕涉及第三方,「靠著第三方的面子」,當事雙方當彼此饒恕:一方面,上帝饒恕人,是人彼此饒恕的前提、基礎、動力和樣式;另一方面,如果人不能彼此饒恕,那就必然要承受來自上帝的責備、懲罰和審判。在阿米什人的內心,既然上帝饒恕了人對他所犯的罪,人也理當饒恕別人對自己所犯的罪。這就是上帝的邏輯,更準確地說,是上帝的恩典。
與此相反的是,吉迪恩的妻子艾米在遭遇失女之痛時,情緒失控,信仰低落。她拒不接受羅伯特妻子的道歉,也不願意接受她的幫助,她要堅持自己的仇恨。她認為仇恨才是對女兒的忠誠與紀念,而丈夫的饒恕則意味著對女兒的背叛與遺忘。艾米甚至打算帶著倖存的小女兒凱蒂永遠離開阿米什社區,去過一種全新的生活。然而,饒恕在她的丈夫看來「並不意味著遺忘,也不意味著赦免」,因為羅伯特終究會站在公正的上帝面前等待審判,因此「我們無需選擇仇恨,必須選擇愛」,否則仇恨「會逐漸蠶食整個心靈,讓愛無處可置」,最終「我們就是唯一受懲罰的人」。在他們的信仰裡,饒恕與愛是上帝給予他們的恩典,靠著它們,才能夠渡過苦難,撫平創傷,恢復生機,才會重獲生活的美好與平安。作為虔誠的信徒,他們的愛更為廣泛和包容,不僅要愛自己的親人、朋友、兄弟姐妹,也要愛仇敵,正如《聖經·羅馬書》所述:「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3]
最終艾米饒恕了羅伯特,因為她從被搶救過來的呂蓓卡那裡知道了自己女兒的心願:在瑪麗·貝斯被害之前,虔誠善良的她答應要為兇手祈禱,按照上帝的心願來饒恕殺死自己的兇手。艾米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作為母親,她不能辜負女兒的心願。
這些在常人看起來難以理解和接受的信念是出自於他們對上帝的信仰以及對《聖經》原則的堅持:他們的主耶穌以自己的聖血洗清了他們的罪孽,使他們得到救贖,因此他們唯有在自己的生活中忠實地實踐饒恕的真義,實踐耶穌的訓誡。可見影片中的這些人以行動來見證了自己的信仰:愛能戰勝一切,寬恕來自上帝的恩典和開放的胸懷。正如牧師在羅伯特的葬禮上所說的:「在這世界上,我們不能否認邪惡的存在,我們不能否認即便是最虔誠的人也會被黑暗動搖,犯下罪惡的行徑,罪行留給生者難以承受之痛,但正如阿米什的弟兄姐妹所展現的,當我們不再因為痛苦而尋求報復,當我們敞開胸襟迎接寬恕的治癒之光,黑暗便被放逐,邪惡已然不在……」不得不承認,當生活轟然倒塌時,人們能借著信仰渡過一道道難關,信仰的力量如此之強大。
三、結語
電影《阿米什的恩典》的觀眾不僅被阿米什人豁達的死亡觀和寬闊的胸懷所感動,更感嘆於人類在絕望時,其信仰所迸發的巨大力量。縱觀人類幾千年發展歷史,人類藉助科學可以徵服自然,但科學只能滿足人類物質的享受,解決今生肉體方面的問題,卻不能滿足人類精神和靈性方面的需要。當巨大災難來臨時,虔誠的信仰比任何科學方式都更能安撫心靈,讓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正如影片的最後一句話所總結的:「Life changed forever in NickelMines.Yet faith remained…(鎳礦村的生活永遠改變了,但信仰卻永恆留存)」。
參考文獻:
[1]梁茂春.遠離現代文明的宗教群體:阿米什人[J].世界民族,2006(3).
[2](英)大衛·奧格威.大衛·奧格威自傳[M].高志宏,徐智朋,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聖經[M].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2002.
[4](美)華理克.標杆人生[M].PD 翻譯組,譯.上海:三聯書店,2009.
[5]王媛.談《路》和《魯濱孫漂流記》中信仰的力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11).
(作者:徐世紅,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和翻譯實踐與理論研究。文章收錄於《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年第12期)
----
電影《阿米什的恩典》觀看地址(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http://www.fuyin.tv/html/2412/36018.html
---
您好,歡迎關注「真生命」電影事工平臺。本平臺目前是主內第一家以電影事工為使命的技術及資源交流平臺。致力於以聖經為原則,將正確的價值觀通過藝術形式準確的表現出來,聯絡全國基督肢體,為神擺上我們的「生命」,使用恩賜投入事工,操練我們彼此相愛的生命;從而使我們在主裡更加合一,讓神的道彰顯在我們的生命中,融入到作品裡,通過作品影響更多的生命歸向主基督。
回復「0」查看主頁
電影《阿米什的恩典》觀看地址(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http://www.fuyin.tv/html/2412/3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