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到療養院,你覺得什麼是好的療養院?它需要具備怎樣的要素?乾淨明亮的房間?高端先進的儀器設備?嚴格明晰的管理制度?技藝高超的醫務人員?不同的人給出不同的答案,但我相信,大多數人的心中,療養院的形象在某種意義上與醫院的形象是大部分重合,它應當乾淨、整潔,安靜,它需要在最大程度上幫助與救治住在裡面的人,並盡全力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
你會想到生命力嗎?
生命力的活潑似乎總是與消毒水的氣味背道而馳,從某種意義上,甚至是對現存的穩定體系的破壞乃至顛覆。顯然,20世紀末期的美國老年療養院也是這麼想的,療養院以老人的人身安全為主要的訴求目標,杜絕與否定一切不穩定因素。但這樣的療養院爆發了三大瘟疫——厭倦感、孤獨感和無助感。
1991年,31歲的比爾·託馬斯(Bill Thomas)擔任大通紀念療養院(Chase Memorial Nursing Home)醫療主任一職。彼時的大通紀念療養院中有80位嚴重失能老人。其中一半老人屬身體殘障,80%的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等認知障礙。
接任大通紀念療養院後,託馬斯在每間屋子裡看見了絕望和壓抑,以至於他還以為他們受到了某種藥物的折磨或虐待。後來,託馬斯逐漸認識到,這所療養院所缺失的是生命力本身。他產生了一種天真又有點小瘋狂的想法——他決定給這所療養院重新注入活力。
比爾·託馬斯畢竟是個神奇的人。他是一個從誰都看不起的小鎮問題少年變成科特蘭學院第一個進入哈佛醫學院的人,也是一個拒絕了大醫院,研究院的邀請回家做家庭醫學實習醫生的人,還是一個一攢錢就去買農場、養一堆動物的神奇存在。
由於不想上夜班並且想要更好享受農場的生活,所以他辭掉了醫院的工作,接手了大通紀念療養院。
託馬斯相信,好的生活是必然是獨立的生活,而這是療養院為了安全和維穩拒絕給予的。在逐漸熟悉了療養院的居民之後,他確信這裡的所有人都有獲得更好生活的可能。農場的豐富經歷(以及對農場的熱愛?)讓他產生了一個想法:如果把植物、動物和孩子引入居民的生活,情況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這個計劃當然是被療養院高層給diss了。引入動物並不是簡單的事情,這個一個小小的步驟衝擊的是養老院的核心價值和存在價值——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方案上交給州政府的時候,沒有人認為他有成功的可能,但託馬斯成功了,他帶著一個團隊成功遊說了政府官員,成功獲得了一大筆撥款。這個項目被命名為:伊甸選擇計劃。
但是這才是挑戰的剛剛開始,這個項目不僅僅代表著對老人和工作人員固有習慣生活模式的顛覆,還有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麻煩。那個秋天,託馬斯帶來了兩天狗,4隻貓和100隻鳥,在每個房間擺上了真正的植物。
這個項目並非一帆風順。期間經歷了初期引入的混亂,動物引起的髒亂誰來打掃等等危機,值得慶幸的是,託馬斯所想要達成的效果,終於在療養院居民的身上逐漸展現了出來。
曾經孤僻冷漠的居民改變了,人們開始來到護士站想要帶狗出去散步,給每隻鳥取名字,眼中曾經因為病痛和絕望熄滅的光芒重新被點亮了。
託馬斯還特別寫到過一位L先生,在入住療養院三個月前,他失去了妻子,從此他一蹶不振,還出現了自殺傾向,兒女只好將他送入療養院,那時的伊甸選擇計劃還沒有開始,儘管L先生在療養院享受著很好的照顧,但是他依舊每況愈下,他徹底失去了活著的願望和熱情,拒絕進食,臥床不起。就在這個時候,項目開啟了。L先生「勉強」地接受了兩隻長尾小鸚鵡。
但是,他開始改變。「起初的變化是微妙的。L先生調整了躺在床上的姿勢,好便於觀察他的『新責任』的活動。他開始給照顧他的鳥的員工提建議,報告它們喜歡什麼、表現如何。那兩隻鳥把他從陰暗中拽出來了。」他開始進食,開始出門,開始遛狗。三個月後,他離開了療養院回到了自己家中。託馬斯相信,這個項目挽救了他的生命。
現在的大通紀念療養院有兩條狗,4隻貓,100隻長尾小鸚鵡,一群兔子,一群雞。還有數百株的室內植物以及美麗的花園、菜譜。除此之外,療養院還為員工提供了照料孩子的服務,還新開辦了一項針對放學後孩子的項目(一方面是給員工的福利,另一方面將孩子的生命力引入了療養院老人的生活中)。
兩年後,研究者評估發現,大通療養院居民需要的處方數量下降了一半,其中針對減輕痛苦的精神類藥物下降得尤為明顯。總體藥品開銷僅為對照組的38%,死亡率下降15%。這個項目大獲成功。
託馬斯說:「我相信死亡率的差異可以追蹤到人對於活著的理由的根本需求。」生物精確地抗擊了療養院的三大瘟疫——「針對厭倦感,生物會體現出自發性;針對孤獨感,生物能提供陪伴;針對無助感,生物會提供照顧其他生命的機會。」
為了在這個世界生存,我們或許都需要一個超出我們自身的理由。這個理由或是為了侍奉神靈,或是為了天下興亡,或是為了內心的道德法則。同樣也可以小到一個人,一隻貓,一條狗。當我們將其視為具有價值的,甘願為之付出甚至犧牲生命的時候,我們也與自己的生命意義全然相遇。
參考資料:
[1] 阿圖·葛文德. (2015). 最好的告別(彭小華譯). 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本文由北師大老年心理實驗室原創,如需轉載,請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