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對方辯友》:這是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
近年來,網絡影視內容的主體逐漸轉變為90後、00後。為迎合這股潮流之風,青春題材的作品如雨後春筍,迅速佔領了市場。
《你好,舊時光》、《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等青春劇的熱播,更是將青春劇推向了一個高潮。但是隨著這類作品標籤化、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能引起人們共鳴的作品越來越少。
在這樣的背景下,《你好,對方辯友》,一部以辯論為題材的青春劇,應運而生。
我看第一集的時候還挺擔憂的,很怕被雷到,好怕滿懷期待的一部劇一開場又是一頓「艾利斯頓商學院」。
所幸,開場頂住了!為了看這部劇,我還特意去開了個某某臺會員,良心劇!必須好評!今天安利給各位!
同過往的青春劇不同,《你好,對方辯友》吸納思辨因素,著重展示當代大學生在成長路途中的困惑以及在尋求辯題最優解的時候成就自我的歷程,非常能引發觀眾共鳴!
該劇的最大特色是,首次以「青春+辯論」的模式,脫離以往青春劇「戀愛、虐心」等模式,藉由「辯論」這一媒介,完美地闡述了一個瀕臨解散的文學社辯論隊,在隊長耿婷婷的堅持下,重新組隊,吸納大一新生白宇、易曉曦等,最後一群年輕人一起努力,逆風翻盤的故事。
推薦的理由有以下三個:
一、 團隊的用心
該片的製片人,王士龍,本身就是具備辯論背景的,大學時期辯論伴隨了他四年,他拿過上海41校賽全程最佳辯手、海峽賽單場最佳辯手,他本人一直希望能把辯論推廣出去。
便是本著這樣的初心,王士龍在資源極其有限的條件下(經費只有平常電視劇的百分之一),拉攏到了許多辯論界人士的幫助,其中就包括老殭屍。
在幾乎沒有任何同類題材借鑑的情況下,這部劇的整個創作團隊,面臨的難題,至少有以下三個。
1. 劇本要如何創作,怎麼寫?
「這部劇的劇本非常難寫,既要保證辯論劇故事的完整性,還要保留辯論賽唇槍舌劍的特點,又要這部劇的觀眾能看懂辯論。這幾個要求本身就非常高。有些場景可能我們意識上想到了這個概念,但是我們在現在當中卻實現不到。」
導演韓洋在採訪中坦然說道劇本創作的難度。
「在長達半年時間的劇本創作中,我們大概有三四個月的時間,都耗費在這(辯論戲)上面。」
為了能讓觀眾更好地理解辯論場上的交鋒,在語言的運用上,這部劇大幅地運用了舉例子的方式,刪除了大段的語言邏輯論證等。
同時還加入了一些臺下的觀眾對比賽時的互動講解,比如第一場比賽文學院對戰數學學院時,場下「姚申」這個角色,以及第三場比賽文學院對戰法政學院時,場下的邦老師以及馬薇薇的講解。
這些人負責以第三人的視角,來講解雙方辯手在比賽中的得失,幫助觀眾理解。
2. 影視化的時候該怎麼拍攝?
青春劇以辯論為主題,是一種創新。創新就意味著冒險。辯論可以影視化嗎?這實在是一個難解的難題。
為破解這個疑惑,王士龍團隊四處搜尋資料,尋找惡意借鑑的題材,找到的唯一一部同辯論相關的影視劇是美國的《偉大的辯論家》,但是卻是以辯論為題材、著重討論美國政治下的種族問題的作品。
在這部劇裡,有6場重要的辯論賽,為了儘可能完美地展示辯論的風採,讓影視看起來更有立體感更飽滿,團隊決定採用了6種不同的表現形式。
為了實現風格多變的要求,團隊常常在拍完一場辯論戲後,又推翻重來,辯論戲一遍遍地改,甚至一場戲改個10多次稿子都是常有的事。
3. 「辯論」題材小眾化、過度垂直,是否能讓觀眾接受?
近年來,我們國產劇的市場被一些「腦殘」作品佔據。習慣了影視劇情節簡單、故事不燒腦,喜歡輕鬆自在、追求爽感的觀眾,是否願意為辯論題材買單?
這無疑也是困惑王士龍團隊的重要難題。
這是一場冒險,任何冒險的事物都是雙刃劍。
在發布會上,導演韓洋表示:「對於辯論題材的探索雖然是一場冒險,但也是這部劇最大的看點和優勢。」
而製片人王士龍則表示:
《你好,對方辯友》以辯論為切入點解構90後的青春,是對時下影視內容過度娛樂化現狀的』挑戰和反抗』。」
二、 主題明晰,貼近現實
一部好的青春劇作品,應該是不脫離現實,能傳達出正確的價值觀,而又能引起觀眾共鳴的。
《你好,對方辯友》在這個方面有以下幾個優點:
1. 人物形象豐滿
青春劇之所以能佔有市場,更多的是觀眾在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個故事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平凡善良而又執拗的易小曦,長期生活在天才妹妹的陰影之下,缺乏父母的關懷而略顯自卑,卻堅持自我、通過辯論找回自信;
家境優越天資聰慧的白宇,以自我為中心、玩世不恭,傲嬌不服輸卻又極度渴望友情;
大四即將畢業的耿婷婷,面對夢想與現實的掙扎,一方面面臨畢業的抉擇:堅持夢想考研還是對生活妥協聽從父母的安排?
……
《你好,對方辯友》用辯論,將這些人物的命運串聯在了一起,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大學生的成長之路,這是個關於辯論,關於友情,關於愛情,關於夢想,關於思辨的故事。
他們各有各的缺點,他們是生活在你我周邊的每個人。
他們各有各的煩惱,卻都那麼倔強,抵抗著青春的逆風,不斷自我成長。
2. 主題明確,三觀正
1).關於夢想:拒絕標籤化。
青春期裡,被談論最多的一個詞,便是夢想了。如同劇裡的比賽辯題:
「沒有夢想的生活是不是平庸的」。
女主慷慨激昂地說出:我沒有夢想,可我也一路這樣艱辛地走過來了,我不知道我為什麼這樣做,可是我拒絕平庸的標籤貼在自己身上。
這是個太多「夢想」的時代,我們不同,但是我們求同存異。
有夢想有追求的人,固然可敬;沒有夢想而依然堅持一路前行的人,也值得我們尊重。
你可以在你的夢想路途上披荊斬棘,我也可以在我的舒適小天地間怡然自得,等待有一天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明白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部劇告訴了你:拒絕標籤化。
我們在這個世界生存,就是被太多的標籤定義了,但是本質上,我們都是人。
2).關於家庭:父母是我們的朋友。
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常常會遇到的問題就是:我們渴望快速長大,可是父母、老師總是對你充滿擔憂。
劇中男主的舍友謝克曼,唯一的夢想就是打電競,可是他的父親不理解,父子之間巨大的矛盾;
辯論社隊長耿婷婷渴望辯論社能夠在校級比賽中贏一次,可是老師告訴她:你大四了,該專心去找工作了;
耿婷婷想著考研,可是父母告訴她已經給她在家這邊物色好一個體面的工作;
男主白宇玩世不恭地說:自己大學前做的所有事,只有一件,跟自己的老爹對著幹,不想走他們安排好的道路……
我們的青春又何嘗不是如此?父母以過來人的經驗幫你安排好一切,他們想讓你的人生少走歧路,可是你我心裡,卻還抱著另一些事,我們有自己的想法。
後來才明白,我們跟父母,並非不能調和、不能溝通的,父母一直都是我們的朋友,不是我們的敵人,他們陪伴了我們的成長。
3).關於愛情:青春的主旋律不是戀愛,而是成長。
常常會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些問題:
「初中了,喜歡一個男生,可不可以跟他交往」、「高中了,該不該談戀愛」。
這部劇最良心的地方就在於,它不以愛情為核心,走以往青春劇俗套的煽情路線,而是真心地以辯論的方式跟我們探討何謂青春、何謂成長。
其實,我們在求學的年代裡,常常會遇到老師跟家長的諄諄教誨: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不要談戀愛。
戀愛和學習衝突嗎?不盡然吧。
這種時候,正方可以舉無數個關於談戀愛導致學習失敗,高考落榜或者是大學掛科的故事,反方同樣可以舉出戀愛互相激勵、互相成長的例子。
這些都不能說明戀愛對學習的作用,戀愛和學習好壞沒有必然聯繫,關鍵還是看人。
你有自制力,自然能將愛情轉化為動力,從而激勵自己的學習。
這部劇裡,有愛情,但是愛情不是它的唯一目的,更不是它的主旋律。這部劇明明白白地告訴你:
青春的主旋律不是戀愛,而是成長。
三、作品具有啟示性
我們評價一部影視作品的好壞,故事情節、臺詞、演員功力等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在我看來,這些是基本要素。
而一部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電影,應該是在歡笑或者眼淚之後,能給人帶來思想上啟發。無疑,《你好,對方辯友》達到了這個標準。
我們來看看這部劇裡面的辯題:
「女士優先是不是一種歧視」(新生入學辯論觀摩賽)「大學生入學父母該不該送」(文學院辯論社選拔賽)「沒有夢想的生活是不是平庸的」(文學院小組賽第一場)「我們會毀於熱愛還是憎惡」(文學院小組賽第二場)「網際網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文學院小組賽第三場)
這些辯題,有談個人成長的,也有談社會現象的,都是跟我們息息相關的,我們在觀看這些辯論賽的時候,無疑是能夠引發思考的,激勵我們的思辨思維。
在當下,每年無數電視劇出現在熒幕上,近些年來國產劇的發展令人擔憂,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各種腦殘劇層出不窮。
像《你好,對方辯友》這樣的思辨電視劇,無疑更能加深年輕人的思考深度,鍛鍊人們的邏輯思維,實在是難能可貴。
有的人可能會對這部作品略有微言,對《奇葩說》這樣的打著「辯論」名號實為綜藝的節目更是嗤之以鼻。他們認為辯論是智者的遊戲,應該是一本正經的,不應該這樣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刪除掉大量的邏輯論證。
辯論是什麼?時代在發展,辯論的形式也一直在變化,一千個讀者裡可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毋庸置疑的一點就是,倘若沒有這些綜藝,像黃執中、胡漸彪、馬薇薇這些辯手,國際大專辯論賽、新國辯等,恐怕更是無人問津吧!
這是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
一種文化的推廣,面向大眾化娛樂化本無可厚非。因為「奇葩說」,辯論開始被大眾所知曉,但辯論自身長久以來的刻板印象:小眾自嗨、高門檻等,讓這個圈子逐漸淪為一潭死水。
《你好,對方辯友》是一次勇敢的嘗試,它將辯論再一次推給大眾,將思辨的思想帶給大家。誠然,它並不完美,有很多瑕疵,但是瑕不掩瑜。
因為嘗試本身,就具有的重大意義!
最後安利一波我最喜歡的辯論大神,沒錯,就是他!寶島辯魂,黃執中大神!
我是南山小胖子,持續為您分享兩性情感、心理、自媒體等相關問題,歡迎關注,有問題也請留言交流!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