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三十而已》這部劇引發了大家對30歲的感慨熱潮。而對於今年迎來30歲生日的《時尚旅遊》雜誌來說,仿佛一眨眼就過去了的這30年,同樣也是一場值得回味的精彩旅程。
「等等……所以說手上這本封面鑲著小黃框的雜誌,比我年齡還大???」某新生代讀者驚愕地說。(是不是你?)
沒錯,創刊於1990年的《時尚旅遊》,其實也是名副其實的初代「90後」一枚呢!
作為30周年系列策劃的特別內容,編輯部特意「翻箱倒櫃」找到了1990年至今的一批珍貴封面「證件照」——不得不說,年代感那味兒也太濃了吧!
在1990年發行的創刊號上,彼時我們還叫《中國旅遊》。
封面上那幅故宮博物院外景攝影,將濃鬱的京城秋色映入了人們眼中,也完成了我們作為中國第一本官方旅遊雜誌的初次亮相。
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社會日新月異,新鮮事物不斷湧現。旅遊業也處在一個逐漸興起的階段。
所以從那時起,我們每期都會關注旅遊業新出現的事件或現象,與讀者一同討論分享。
進入2000年,《中國旅遊》更名為《時尚•中國旅遊》,成為一本全面服務於中國人旅行需求的生活方式類雜誌。
那時,我們有段時間的封面上信息量特別大,也是一種「千禧年美學」在當年的映射吧。
我們探討有關旅行的一切,有實用的出行技能,更有很多時尚的生活方式,豐富並有趣著。
不同時期封面上的雜誌名稱布局都有一些變化,你發現了嗎?
「十歲」左右的我們,封面還是以與當期選題有關的人物形象為主,簡單卻醒目。
而內容上,我們始終對遠方滿懷熱情,希望與讀者一起,找尋生活與旅行之間巧妙的平衡點——決心隨時背起行囊上路的少年,和帶著對世界的嚮往努力奮鬥的大人,本來就可以是同體的。
感覺到沒有?2001年年中開始,封面越來越貼近現在的風格啦!
就想說,被一張約二十年前的封面種草了旅行目的地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沒有如今這般發達的社交媒體的年代,雜誌裡的優質攝影和全球潮流人文報導,為眾多旅行愛好者一次次點亮著下一次出遊的靈感。
2002年9月,封面上首次出現了現在大家熟悉的「小黃框」。《時尚旅遊》開始與美國《國家地理·旅行者》(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ER)版權合作,成為全球「黃框大家庭」中的一員。
封面設計和名字的改變,對應的是內容與選題上的逐漸成熟。越來越多新奇的目的地出現在雜誌中,點燃著讀者的好奇心。
不宣揚浮於表面的走馬觀花式旅行,只想融合有溫度的圖文,挖掘富含啟發的視角,讓閱讀本身就成為一場有所得的心靈徜徉。
2005年12月,由《時尚旅遊》主辦的第一屆中國旅遊金榜必須搶眼,儀式感這塊兒把握得死死的。
每年進行一次評選的中國旅遊金榜,已成為中國旅遊業界權威行業評選榜單之一。
旅遊雜誌當然也被容納在時代語境下。所以在封面上,我們常常能找到「博客」這種某個時期的流行熱詞。
8年前,定製旅行還不像今天這樣尋常,是個「新鮮玩意兒」。
年初總是最讓旅行者「躁動」的時間。一份方便到只需你在上面做個標記的《全球最佳旅行月曆》必須奉上!
不知屏幕前的你有沒有買過2013年3月這期雜誌,那期的封面採用了「裸眼3D」效果,視覺就要超好玩。
現在大家不時會發現自家愛豆登上了我們的封面,那麼你知道《時尚旅遊》史上第一個明星封面人物是誰嗎?
答案是周公子。2013年,她和我們共同完成了一場瑞典環保之旅。
渴望看世界的人往往也是對美感知敏銳的人,而能夠詮釋美的載體也不僅存在於旅行之中。
所以,我們喜歡與讀者一同感知旅行與文學、藝術等的聯結,提供一些讓人驚喜的旅行思路方案。
既有酷炫的風光大片,也有挑動細膩神經的溫柔手繪。世界包羅萬象,封面風格也不應該只有一種。
2020年,《時尚旅遊》副刊BEYOND正式創刊,副刊專門針對年輕讀者的閱讀偏好,更多年輕血液開始注入傳統紙刊當中。
同年,製作完成《時尚旅遊》的第一本電子雜誌NGT BEYOND,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應——它就是你可能曾在指尖點擊翻閱過的NGT BEYOND創刊號《重啟最美武漢》。
2020年4月 《時尚旅遊》全新電子雜誌
NGT BEYOND創刊號
回顧創刊30年以來的封面,相信你可以發現,與其說我們在挑選打動不同時代旅行者的視覺圖像,不如說我們始終在堅持記錄這個潮流與審美意識不斷更新的時代本身。
這就正如封面之下的雜誌內容一樣,我們保持對旅行領域的洞察和留存,更努力在所謂的「趨勢」之上,為大眾帶去一些文化和美學上的、柔軟卻緻密的關注。
一本好的雜誌,應該是既對時代保持忠誠,又具備跳脫於時代之外的想像力。
而我們希望帶著這種多年來的信仰,和「旅行至更美好的世界」的初心,繼續走向下一個30年。
時尚旅遊 三十而勵
我們仍在努力向前
感恩有你一路相伴
- end -
今年是你與《時尚旅遊》
相識的第多少年?
又有哪張封面給你留下過深刻印象?
通過留言和評論分享給我們吧~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那就動動手指
點擊右下【在看】吧~
不會吧不會吧,不會真有人不知道國風的魅力吧?
和安慶人吃過一次花生,再也不敢說「皮兒能補血」了浙江人必經的一道坎:喝李子園發現沒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