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記 小籠和湯包,其實,完全是兩種食物

2021-02-27 隱食家說




大家日常中的「小籠湯包」,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食物。

常人看來,兩種都是肉餡帶湯的小型包子,極易混淆,但到底怎麼來區別呢?


從書本可得一招半式——參考1981年出版的《家常點心》,簡單的可以總結為以下五點:

1.小籠包和湯包都需要用到發酵過的麵皮,不同的是,小籠包的皮較薄,麵皮醒五成即可,當然也有不發麵皮的做法;而湯包的皮略厚,一般都要七成醒。


2.小籠包體積相對來說大一些,麵皮直徑為兩寸,比較起來,湯包個頭就小,僅有一寸二分左右。一客小籠包通常四顆,湯包因體小則多,通常可達六至十顆。


3.湯包,要有湯,所以在製作中要下大量皮凍;小籠包用得少,有點乾脆不用,僅憑剁餡時自然產生的汁水就夠。


4.再來看看包褶:小籠包的褶子朝上,有的會留一個洞口,比如常州的加蟹頂黃小籠,採用小塊蟹黃將小籠包頂部洞口封住,美觀之餘也能展示真材實料。湯包因有豐富湯水,怕湯水漏光,不能開口。有些民間店家會特意將褶子向下倒置,方便食客可以看清餡料的品種。


5.從配餐來說,小籠包沒有固定的搭配,而湯包,按照傳統,一定要配上一碗蛋皮絲湯。從前也有用正宗的雞湯免費送給客人,但當今雞湯多被以味精水充數,甚至會毫不留情的多收好幾塊大洋。


當然並不一定要照搬書本,尤其現在,第2條小籠與湯包的大小之分有時候也變得模糊。

比如著名的上海南翔小籠,大小就和最小號的湯包差不多,如今反而湯包的尺寸愈做愈大。


再來說說餡的內容,可謂是變化無窮。除了經典必需的鮮肉,舊派做法通常加蟹粉、蝦仁,新派有的會選擇絲瓜和山藥。不論是加什麼都好,禁忌是避免蔥姜過多,容易讓食客覺得肉不新鮮,這種時候,可以選擇用蔥姜水或斬得極細的姜茸。



湯包說起來應該是蘇州人發明的。小籠的起源爭論頗多——上海、蘇州、常州、無錫、南京,每個城市都把自己當成創造者。何苦何苦,一方水土養一方小籠,爭來爭去,倒不如踏踏實實地把食物做好。

湯包講究現包現蒸,愈燙愈佳,但是早年的蘇州湯包以袖珍著稱,有些食客來得個喜歡一口一個,享受嘴中爆漿的快樂,所以得先涼上一涼。大力吹氣有失文雅,結果發明出把湯包浸入雞湯的吃法。


也有道理,降溫之外,湯包皮厚,浸後改善口感,不過裡裡外外都是湯,實在單調,流行了一陣子而已。

這一招給臺灣人的「鼎泰豐」學去,變成一個噱頭,還不是天天供應呢。


說起臺灣人的小籠,生意他們做得是厲害,可惜亂七八糟的改良太多,鵝肝、松露之類的貴貨拼命加,無非為了賣個高價嘛~唉,平民化的食物,幹什麼要與鮑參翅肚為伍?

理論上湯包和小籠不會出現在一家館子中,有些店家亂來一氣也沒辦法。至於長江沿岸那種要用麥管吸湯的灌湯包,屬於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又記:想在網絡上找張正宗的湯包圖,竟不可得。輸入「湯包」,滿屏皆是小籠,罷了罷了。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即刻下載【隱食家APP】,開啟隱食之旅



相關焦點

  • 魔都不得不吃的25籠湯包,記憶中的味道不服來戰!
    周末做啥,上海40萬最IN小夥伴の部落有時候喜歡一種食物
  • 南翔、佳家、鼎泰豐…上海人吃個小籠都能吵架?
    關於小籠,上海人不知道吵了多少架。饅頭還是湯包?死面還是半發麵?小籠分為兩種:一種是麵皮不發酵,內餡帶有湯汁的「灌湯包」,稱之「小籠湯包」;另一種是以發酵麵粉為麵皮,沒有湯汁的普通小肉包。其實半發麵小籠饅頭是更普遍一點,缺點是蒸過了後,皮容易酥也容易破。當年綠楊邨和新鎮江酒家都是以半發麵小籠出名的。
  • 非遺生煎、百年湯包...時間沉澱的老手藝,無可取代!
    如果再加個手工,味道又不錯,那這家店一定受歡迎。辮子湯包鋪的老闆,曾經五下蘇州,蹲點百年湯包老字號。學習正宗的蘇式湯包,回到上海開了這家「辮子湯包」。他家的小籠自帶江南的精緻與清新,小籠一共有6種口味,最火的是招牌小籠和鮮蝦馬蹄小籠。
  • 上海佳家湯包加盟費用是多少?佳家湯包加盟總部在哪裡?佳家湯包加盟前景好不好怎麼樣?
    相比較別家的小籠或湯包來說,佳家湯包皮薄得近乎透明,而且湯汁豐厚,蟹粉的份量也比別家充足很多,蛋黃鮮肉湯包是他家繼蟹粉鮮肉湯包的傳統口味之後又一招牌。佳家湯包經營方式靈活多樣,不僅可以進行外賣經營,坐店銷售,也可以在單位食堂銷售或者批量送入超市、食堂等,無論是早上在學校、商場或者商業區周邊銷售,還是中午外賣、店堂出售,都會讓您一本萬利,後顧無憂。
  • 深度分析 | 萬億小吃賽道裡的「湯包暗戰」
    隨著人口遷徙從河南開封在全國各地流傳開來,各地又根據當地風土人情把小籠、湯包的形態、口味又做了改良。小籠、湯包裡要數江南地區最精緻,流派眾多,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代表。小籠、湯包皮薄汁多,必須是手工現包,必提起不破要完美留住包子的湯汁,這也十分考究師傅手藝,使得皮薄汁多的傳統湯包很難做成大連鎖。
  • 來上海Sneaker Con絕不能錯過的「飛翔鮮肉湯包」今日開始預售,限時供應!
    簡簡單單的17個字就把一道美食的品嘗方法概述得明明白白,小籠是囡囡的鄉愁,是上海人的命!一道上百年的歷史地方小吃,承載的不僅僅只是文化,更寄託了所有上海人的記憶。「飛翔湯包」的設計靈感來源於上海的小籠包,作為上海必吃榜小籠應該是第一了(僅個人評價),這道擁有上百年的地道美食在工藝上極其講究,所以大家看出來我們這雙球鞋用了幾種材料嗎?
  • 來來來,來萊萊小籠
    小籠對於江浙滬(皖)人到底有多重要呢?看上海滿地的小籠館子和排隊等待的人大概就知道了。其實在老闆娘的家鄉,小籠也是最受歡迎的食物。
  • 百年傳承的南京湯包,就這水平?
    話說,魔都有名的小籠包店基本上被本花吃得差不多了,開始琢磨著把「魔爪」延申到魔都之外的地方,拓展一下小籠包品鑑地圖。想什麼來什麼,有一天在大眾點評上忽然發現雞鳴湯包開到上海了。這一家店可是久聞大名,以前聽南京的小夥伴提起過,這是南京最有名的連鎖百年老字號湯包。南京小丫頭從小吃到大,它在南京人心中的地位,就好比是上海的南翔小籠包。
  • 探店精華|吃了20多年湯包的上海爺叔們,用人民幣留下了這份秘籍
    這是家小得不能再小的館子了,卻多年享譽湯包屆。店面雖然迷你但很好找,在山陰路靠近吉祥路,三中心小學隔壁。一清老早就有本地爺叔阿姨來排隊,簡單的堂吃點一客(「客」,用來形容1兩/籠,老式說法~),再帶一兩客走給家裡的孩子和老伴。早上來店,請預留20分鐘等待的樣子。
  • 據說全上海最正宗的小籠,在這裡!
    推薦原因:別看這家名字叫湯包,其實是湯包、小籠兩手抓的明星小吃食府。換一個蟹粉的更是美味,蟹粉很足很有味,但是完全不腥氣,湯汁依舊飽滿。一整個到嘴裡一咬爆漿的感覺太棒了。蛋黃小籠的話基本沒啥湯汁,但是鹹蛋黃的鮮香還是很有感覺的。
  • 第二屆中國湯包美食文化節在江蘇靖江開幕
    11月22日,第二屆中國湯包美食文化節在江蘇靖江開幕,吸引了全國近60家包子代表性企業和品牌企業、包子老字號等參加活動
  • 南京這10家最好吃的湯包店,餵刁了整個金陵城的胃!
    最後,她竟然還把擠痘痘和小籠包聯繫到一起!全中國人民都炸了!連我大南京愛吃湯包的人都忍不了!居然這樣對待湯包的弟弟——小籠包!同樣都是外國人,看看人家,吃的那叫一個專業!雖然小籠包和湯包還是有區別的但基本吃法還是很相似的今天小楠要帶大家去看一看全南京最美味的小籠湯包店!
  • 資深吃貨不傳之秘|二十一家上海小籠老味道,二十塊錢吃到爆!
    今天咱們不說無錫小籠,不說蘇州湯包,本尊君這就為你們發掘魔都21家上海小籠,從老字號到新小館,快看看你都吃全了沒?南翔饅頭店人均也是貴了點,可要說到上海小籠,不提鼻祖級的發源地又哪能!據說南翔小籠的第六代唯一傳人就駐守在這裡哦~正宗不正宗,吃了就知道!
  • 《大鑫尋味記》集結24道美食,過年聚餐不愁吃啥了!
    鮮香微辣 入口爽脆富含維生素和硒葉綠素含量高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鮁魚圈網評上榜的『乾鍋娃娃菜』,快來嘗嘗!《大鑫尋味記》【松仁玉米】《大鑫尋味記》
  • 「老上海」的尋味之旅,魔都小籠包美食攻略!
    ,但是卻能讓尋常的日子,閃閃發光冒著滾熱煙氣和香氣馥鬱的湯汁一口就是一個大大的幸福鮮肉小籠和蟹粉小籠是他們家的招牌,湯汁十分鮮美,肉餡也很緊實,一口咬下去,立刻就流了一疊的汁水。鼎泰豐家的小籠可以說是「小籠包的高水準代表」,個頭十分精緻,配上薑絲和醋,可以說是很嗲了。
  • 吃開封:灌湯包的鮮美,開封人知道,開封人私藏的灌湯包館
    北宋之後,灌湯包子在開封流傳下來。如今的小籠包20世紀20年代,名廚黃繼善創辦「第一點心館」,主營灌湯包子。30年代,為適應市場需求,又對包子的製作方式加以革新。將原來用半發麵皮和瘦皮和瘦肉摻豬皮凍糕加江米、料酒、子母油、甜麵醬、小磨香油等制餡,改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味精為餡提鮮。通過「三軟三硬」和面,使麵皮盤筋韌光滑,不漏湯,不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