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日常中的「小籠湯包」,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食物。
常人看來,兩種都是肉餡帶湯的小型包子,極易混淆,但到底怎麼來區別呢?
從書本可得一招半式——參考1981年出版的《家常點心》,簡單的可以總結為以下五點:
1.小籠包和湯包都需要用到發酵過的麵皮,不同的是,小籠包的皮較薄,麵皮醒五成即可,當然也有不發麵皮的做法;而湯包的皮略厚,一般都要七成醒。
2.小籠包體積相對來說大一些,麵皮直徑為兩寸,比較起來,湯包個頭就小,僅有一寸二分左右。一客小籠包通常四顆,湯包因體小則多,通常可達六至十顆。
3.湯包,要有湯,所以在製作中要下大量皮凍;小籠包用得少,有點乾脆不用,僅憑剁餡時自然產生的汁水就夠。
4.再來看看包褶:小籠包的褶子朝上,有的會留一個洞口,比如常州的加蟹頂黃小籠,採用小塊蟹黃將小籠包頂部洞口封住,美觀之餘也能展示真材實料。湯包因有豐富湯水,怕湯水漏光,不能開口。有些民間店家會特意將褶子向下倒置,方便食客可以看清餡料的品種。
5.從配餐來說,小籠包沒有固定的搭配,而湯包,按照傳統,一定要配上一碗蛋皮絲湯。從前也有用正宗的雞湯免費送給客人,但當今雞湯多被以味精水充數,甚至會毫不留情的多收好幾塊大洋。
當然並不一定要照搬書本,尤其現在,第2條小籠與湯包的大小之分有時候也變得模糊。
比如著名的上海南翔小籠,大小就和最小號的湯包差不多,如今反而湯包的尺寸愈做愈大。
再來說說餡的內容,可謂是變化無窮。除了經典必需的鮮肉,舊派做法通常加蟹粉、蝦仁,新派有的會選擇絲瓜和山藥。不論是加什麼都好,禁忌是避免蔥姜過多,容易讓食客覺得肉不新鮮,這種時候,可以選擇用蔥姜水或斬得極細的姜茸。
湯包說起來應該是蘇州人發明的。小籠的起源爭論頗多——上海、蘇州、常州、無錫、南京,每個城市都把自己當成創造者。何苦何苦,一方水土養一方小籠,爭來爭去,倒不如踏踏實實地把食物做好。
湯包講究現包現蒸,愈燙愈佳,但是早年的蘇州湯包以袖珍著稱,有些食客來得個喜歡一口一個,享受嘴中爆漿的快樂,所以得先涼上一涼。大力吹氣有失文雅,結果發明出把湯包浸入雞湯的吃法。
也有道理,降溫之外,湯包皮厚,浸後改善口感,不過裡裡外外都是湯,實在單調,流行了一陣子而已。
這一招給臺灣人的「鼎泰豐」學去,變成一個噱頭,還不是天天供應呢。
說起臺灣人的小籠,生意他們做得是厲害,可惜亂七八糟的改良太多,鵝肝、松露之類的貴貨拼命加,無非為了賣個高價嘛~唉,平民化的食物,幹什麼要與鮑參翅肚為伍?
理論上湯包和小籠不會出現在一家館子中,有些店家亂來一氣也沒辦法。至於長江沿岸那種要用麥管吸湯的灌湯包,屬於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又記:想在網絡上找張正宗的湯包圖,竟不可得。輸入「湯包」,滿屏皆是小籠,罷了罷了。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即刻下載【隱食家APP】,開啟隱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