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為世人所知的身份是西祠胡同的創辦者。
他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始終是一位程式設計師,至今不變。
他自稱響馬,英文 ID 名 Xicilion。今天的二叉樹,記錄了他的故事——
《老炮》
《眾生相》十集人物紀錄片 | 第八集
由 InfoQ 二叉樹 出品
響馬(Xicilion),本名劉琥,70 後程式設計師,南京第三極軟體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1992 年畢業於南京動力高等專科學校後留校教授計算機課程,1998 年創辦西祠胡同,2012 年創辦孢子社區,目前專注於 fibjs 項目的開發。早期的網際網路是技術玩家們、媒體嘗鮮者與公共知識分子們的天堂,是一個非常小眾的玩意兒。
那時候,「創業」這個詞還沒有被賦予今天它所被賦予的意義,那時候在網際網路建造網站的人們很多是為了「好玩兒」。
那時候,「極客」這個詞也還沒有被賦予它今天所被賦予的意義,那時的技術玩家們嚮往的名字是「hacker」——在那個圈子裡,這個詞語是勇於探索、勇於挑戰、勇於折騰的象徵。
在中文裡,「響馬」是土匪的別稱。對響馬本人而言,「響馬」就是「hacker」——是匪,更是綠林豪傑。
在那一段初涉網際網路的歲月裡,響馬認識了各種不同的有趣靈魂,以俠會友。
不是為了說我要去創業或者說我要去創新,或者說我要去做一番偉大的事業。並沒有這樣的想法。當時只是想做一個論壇,大家在一起玩。1998 年,網絡論壇作為 Web 2.0 的代表作開始流行,網際網路玩家們發現這要比單純的靜態網站 / 個人主頁更好玩。
BBS 這個詞的全稱是 bulletin board system,在英文網際網路界專指一種通過終端(Terminal)來訪問、交互的信息發布系統,最早出現在撥號上網的年代。該系統首先在各大院校流行,並從單純的信息發布系統自然而然的變成了聊天平臺。後來,此種模式被移植到瀏覽器的 Web 界面當中,用 HTTP 協議取代了 Telnet 協議。在英文網際網路界,這樣的平臺一般被叫做 online forum——在線論壇,而在中文網際網路界,此類平臺卻繼承了 BBS 這個名字。
西祠胡同可能是中國最早一批 BBS 當中的一個(甚至可能是全世界最早一批在線論壇當中的一個),並且在之後的很多年內,一直是中文 BBS 圈子當中最耀眼的存在之一。
在 1998 年 4 月建站時,響馬沒想過那麼多。他想得最多的事情是:如何把這個東西做得更好玩,讓大家無論是什麼背景、什麼愛好,都能在這裡玩得盡興,聊得 happy。
至少,響馬自己在西祠上面聊軟體開發,似乎聊得很 happy——作為一枚不喜歡跟人說話的萬年宅男,他忽然體驗到了社交的樂趣。
在那時,個人站長們大都是自掏腰包補貼伺服器,沒想過拿用戶來賺錢養站,更沒想過一個網站有朝一日可以承載百萬、千萬乃至上億的用戶量。
隨著西祠胡同越來越受歡迎,用戶數量越來越多,響馬的荷包也越來越癟。為了讓伺服器過得更好一些,他一度靠吃泡麵維生。但即使如此,西祠胡同仍然難以正常運轉下去,無法訪問成了家常便飯。
作為一名普通老師,他完全可以扔掉這個燒錢的愛好,關站不玩了。
作為一名個人站長,他想讓西祠繼續存在下去。
網際網路可能是在 2000 年以後,從前面的技術創新階段一直到產品創新階段,跨了這兩個階段開始第三個階段,就是運營創新。1998 年到 2000 年,現在看起來離得很近。一個網站是在 1998 年建立還是在 2000 年建立,在 2018 年的局外人看來似乎差不多。
對於響馬而言,1998 年與 2000 年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時代。
在 2000 年,響馬將發展到百萬用戶的西祠賣給了 e 龍,自己則告別了學校,告別了南京,來到了北京。
一時之間,不理解的用戶們覺得自己被賣了,怒火直指響馬。
在那段時間,他幾乎連代碼都不想碰了。
我一直在堅持做我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響馬在北京沒有待很久,而是很快又「回到」了南京。
響馬嘗試過做一個好的管理者。但是相比做運營和做生意,他還是更愛寫代碼。
在創建西祠的時候,他自己運營了不到半年就不想運營了,把管理員職位甩手給了別人,並且制定出一整套的「民主自治」制度,自己好去專心寫他的程序。而這套「民主自治」的 BBS 管理制度,卻「意外」變成了西祠成功的核心原因之一,更是西祠最顯著的靈魂——它吸引了一批有活力、有熱情、有承擔精神的「版主」們聚集到了一起。
後來,西祠逐漸冷掉了,正如同無數其他的 BBS 一樣。
有人說,西祠是因為響馬的離開而冷掉的。
但是,BBS 們紛紛被用戶拋棄,或許原本就是歷史的大潮流。
2011 年,響馬看到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來了。似乎是下意識的,他又想將當年的 BBS 精神「移植」到移動網際網路的世界上。
這一次,他的「孢子」社區,很多人看不懂,似乎也沒有很多人覺得那很好玩。
他說這可能是因為自己涉入移動網際網路的時機太晚了。
響馬仍然是那個程式設計師。
開發這個行業是足夠支撐我們去一生從事的行業,他有足夠多的寬度讓你去學習,有足夠的深度可以讓你把一個方向做的更專。Fibjs 是響馬在 2012 年發起的項目。這個項目開發的初衷是因為孢子社區需要一個基礎開發框架,而響馬對於當時已經在抬頭的 nodejs 項目有些不置可否。
一些 Node 的支持者們看到有人說 Node 不好使,於是掐了起來。響馬不是個怕掐的主,於是互掐之,但是互掐之餘也不忘丟上一句:
「我堅持認為異步不是一個適合大規模部署的開發模式。我不打算說服任何人,也不打算讓任何人說服。」
不是因為我一定要堅持去做它,而是因為我做那件事情會覺得很舒服。如果從 1998 年西祠胡同上線算起,到今年已經是 20 年。
如果從 1992 年響馬開始從業算起,到今年已經是 26 年。
無論在網際網路圈還是在程式設計師圈,他都已經是一枚不折不扣的「老炮」了。
對於未來,他卻如何打算?
「年輕的時候我定的目標是(寫代碼到) 60 歲。」
不過現在,他的目標已經不同了——
「現在退休年齡延長了,我估計會寫到 65 歲。」
響馬似乎仍然是創建西祠胡同之前的那個響馬,似乎從未高調過——不講創業創新,不講偉大的事業,不講美麗的商業故事。他已經學到了很多寫代碼之外的知識,他明明知道今天的網際網路已經遠不是 20 年前的那個網際網路,卻仿佛仍然在他自己的世界裡玩耍,不肯去迎合主流,不願變得跟別人一樣。
他有一個從 1997 年開始就有的理想,現在正貼在他公司的牆上——
「軟體無所不在。」
因為他的存在,這個世界至少變得更有趣了一些吧?
感謝響馬!